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29660107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1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柯小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柯小杰国务院有关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任务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定,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这一部署具有战略性意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性的基本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拟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国内现代化进程中一次意义重大的历史性的迈进,是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和缩小城乡贫富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主线性举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非物质文化遗

2、产保护不仅不能回避,相反首当其冲,应当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如何,关系着新农村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主体。 一、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广大农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同步是其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种农业大国,农村人口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业人口7亿,占产业人口的50%。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时代,农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 ,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广大农村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以及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大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各类民俗、生活民居和多种老式技艺等等

3、。可以说,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民间文化的本质是和谐。它的最后目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尚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它是我们建设和谐农村和先进文化得天独厚的根基。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都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发明和审美发明,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藉,以及永但是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哺育和发展新型农民,确认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农民的教育保障制度,保障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科技文

4、化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智力支持、能力培养和精神食粮。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培养她们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和鼓励她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在农村地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力度,使农民群众结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激发她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二、 进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波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定,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在都市现代化改造中,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都市历史文化导致了一定的破坏;在新农村建设起步之时,应以全面的科学的协调的发展观,两个文明一起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率先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保护好中华文化之根。要对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全面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生活环境和保护现状,分类制定保护规划,明保证护范畴,建立保护制度;乡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行应与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相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凡波及文化遗产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接受文化文物行政部门的评估,请专家论证,特别是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民居,要纳入到

6、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不能无原则的拆旧建新,更要避免保护性的破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简朴地理解为“拆旧村建新居”。 目前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古民居的保护应当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来予以科学论证,不能仅仅由于建设而拆掉本来有价值的古民居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拆旧建新,要让古民居成为一道风景。此外还要避免保护性破坏,避免村民由于想要保护但不得法导致其建筑格局等遭到破坏,特别不能将其拆了之后重建。近几十年来,诸多都市在旧城改造中,毁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训,给我们留下永久的遗憾。建设新农村要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要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保持独特的地区特性,保持优秀的文化老式。在制

7、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辨别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行,夯实推动。要从农民群众最关怀、规定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点大冶市保安镇党委政府相称注重,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大冶保安隐藏着一种古村落。 该村叫沼山村刘通湾, 一条美丽的小河蜿蜒从村中穿过,河水清澈流淌,沿河两旁大部分是重新翻修的仿明清古建筑,白墙黑瓦,高高的马头墙,倒影在河水之中,相映成趣。镶嵌其中的几栋古民居,既保存着原始的风貌,还在室内珍藏有贵重的明清木雕窗棂、家具等等,默默的叙说着该村的历史。刘通湾有湖北小婺源之称

8、,将这里的旅游资源发掘出来,让更多人理解这个“古树古桥古民居,新颜新貌新农村”的特色,这得力于本地政府的注重,特别是富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陈树忠,她亲自负责该村的建设。中国是一种农业大国,彻底变化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作为一种短期行为,而要长筹划;贯彻任务时,要抓好开局,从急切的事做起,并根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渐推动,避免盲目蛮干,揠苗助长;特别不能层层加码压指标,互相攀比赶进度,甚至为了达标而不惜举债,那就不是造福群众而是祸害群众。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

9、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形成良性互动。三、 弘扬地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中国作为老式的农业大国,古村落之多、地区分布之广世界罕见。民居是建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诸多优秀的老式民居是文化遗产,其间保存的石雕、木雕、砖雕及其建筑理念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大冶水南湾、灵乡镇胡家大院 、刘仁八镇邹贵卿邹氏祠堂,都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民居村落房屋建筑有一大特色,即门和路特别多,一旦走进去,如无村人指路,要想走出来,就很不容易了。形成这种建筑格局的重要因素是“宗族群居”。整个村落较完整地保存了本地的老式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

10、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12月1日,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蒙美路与有关专家考察黄石的古民居,并专程前去水南湾村。蒙美路指出,古民居的保护和运用是对人类文明的保护、继承、延续和发展,是地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进步的综合体现,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黄石一定要注重这一工作,充足运用既有的文化遗产资源,将历史名人与古民居等资源合理开发和运用起来,力求在两年内打造一批有代表性、历史价值高的品牌古民居。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民间艺术,在鄂东南就传承着诸多民间老式的表演艺术,重要是楚剧、阳新采茶戏、大冶哦火腔,在鄂东南享有盛名。大冶市艺术剧院排演的楚剧寡妇堤在全省第二届戏剧节中获得7项大奖。除

11、大冶市艺术剧院、阳新采茶剧团外,尚有几种乡村民间楚剧团活跃在城乡,深受农民欢迎。阳新采茶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阳新旧称南河腔,是相对富水以北流行的北河腔(即今东路花鼓戏)而得名的。1965年10月,阳新县采茶剧团成立,唱南河腔,剧种定名为阳新采茶戏。大冶哦火腔,属于东路子花鼓,有着悠久的历史,诸多曲目被编入中国民间说唱艺术集成湖北卷。民间舞蹈,阳新民间舞蹈枫林车灯农家乐、龙港单鼓迎接彭军长到龙燕、太子竹马春满人间等参与各级调演获奖。陈宗善同志所编鄂东南民间舞蹈歌诀一百首是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可以朗朗上口,具有文学性和民俗特性。这些表演艺术涉及其他民间文艺

12、体现形式,在农村是农民群众重要的文化生活,其在民间表演,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同步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较好的文艺载体,还传承着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充足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功能,建设新农村的和谐文化,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目前我们正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面。但是,农村文化基本设施的落后性,决定了要变化这种状况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瓶颈。而村民对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愿望十分迫切,可是现实的农村文化供应机制却难以有效地提供足够有质量的文化产品。我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自觉考虑到民俗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影响力,采用指引、疏导、引导、辅导

13、等方式,把群文工作融入到农民乐于接受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中。这样农村文化工作更能获得积极的绩效。农村文化建设中关注民俗文化与和谐文化作用的实践,大冶市陈贵镇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狮文化作为陈贵镇诸多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的一种,通过政府的精心筹划和有关专家、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悉心指引,走过了由零散向聚合、由随意到规范、由老式到现代的拼搏过程,先后裔表国家、湖北省、市参与了多项赛事,都获得了明显的成绩。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传承龙狮民间文化,发展壮大龙狮文化,打造民间文化品牌,做强龙狮文化文章,展示特色陈贵魅力, 在重大节日上开展的“舞龙”、“舞狮”活动,是民俗文化在农村的一项重要

14、体现。 历史上曾经多次为“舞龙”、“ 舞狮”活动一事产生争执、浮现不和谐的现象,甚至有时为争“龙路”而发生宗族械斗。即便在同一宗族内部,由于房头的强弱差别,也会因不同房头在舞龙、舞狮时的地位差别,而引起宗族内部的不和谐行为。对此,政府部门如何解决这种由于不同宗族之间产生的矛盾?最为简便的措施就是加以限制甚至严禁舞龙,但这种措施仅在于治标,不能治本,并且容易导致村民怨愤情绪的积累。在特定的的时候,这种情绪就会爆发,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舞龙对人们有着共同的价值意义,这就是以舞龙的形式体现人们“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共批准愿。为此在每年的元宵节迎龙活动到来之际,文化部门积极组织舞龙、舞狮活动,把村民

15、的思想统一到“祈求丰收、祈求平安、和谐共乐”的共批准愿上来,并且与镇干部一道,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妥善解决问题,合理安排“龙路”,使矛盾得到缓和。村民则以书面保证的形式获得市、镇政府的信任。使舞龙、舞狮这一民俗性的民间文艺活动顺利开展并得到完善、发展。目前的“陈贵龙狮”已经超越了狭隘的宗族文化,成为大冶乃至湖北的历史文化自豪。至今再无姓氏为舞龙狮而争执,村民和谐地统一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之中。鄂东南大冶的果城里,山民们每年春天都要欢渡一次土主会,这是一种游神祝愿庙会习俗。果城里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大冶市境内,土主会,又名菩萨会、接土主老爷。该庙会重要流传在果城里的二百多种村庄,是本地重要的娱神娱人盛

16、典,也是一种老式节日。重要活动是游神祝愿。 传说, 土主是一种为民请命,关怀民众疾苦,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人民怀念她,每年举办一次祭祀盛典。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集祭神土主菩萨、娱乐等文化活动于一身的老式节日。土主会的时间,正是春耕即将开始之际,而果城里又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故土主会的民俗文化活动还具有祈求农业丰收的功能。此外,土主会民俗活动还具有祈求人丁兴旺、繁衍子孙的功能。土主会的民俗庙会活动有着诸多的积极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亦有着封建迷信的悲观内容,我们对其发展应当持何种态度呢? 我们应当进行对的的引导,要象大禹治水那样,采用疏导的方式,顺应民俗心理,不能进行硬性的堵塞。土主会民

17、俗是在漫长的传承中而积淀的民俗生活,由于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形成了很强的心理意识一种地区性的民俗心理定势。“民俗心理是观念的、愿望的,要变革它时必然要注意民众的感情问题。” 因此,我们对土主会的民俗文化活动的变革,只能疏导,不能差强人意,采用行政措施,事实亦予以了证明:文化大革命期间,本地政府曾三令五申,严格严禁接土主菩萨的活动,并且把菩萨也砸了。但是,每年只要时间一到,这一带的人们就做印子粑、堆粑山,没有菩萨就在自家门前,鞭炮一放,磕头作揖,山民们的心中装有菩萨土主。这还阐明民俗生活形式,随时都可以因条件的不同采用复杂或简朴的形式,形式上的变易并不影响已形成的民俗心理。 我们不妨在进行正面教

18、育时,指出封建迷信活动的危害,还可借助于这种民俗心理凝聚力,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将其开拓为旅游资源。本地的党和政府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提供游览参观的佳境,象“廊坊国际风等艺术节”那样,办成一种以“印子粑”和“架菩萨”为中心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节。而现实生活中,印子粑已经是民众喜欢的特色食品。既活跃了经济,又可消除其悲观作用。对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等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从而成为民间艺术活动的载体,来体现农村文化的和谐景象。使我们的主流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的结合,使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健康、和谐地发展。总之,在当今的新农村建设过

19、程中,运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势利导,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的文化建设。尊重民众信奉,回归老式、体现民俗是主线,但是在回归老式的同步需要不断创新,由于老式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只有不断挖掘老式文化的现代价值,不断赋予老式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它才干长盛不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她规定的物质基本;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规定;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规定,渗入着“以人为本”,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利当作主线出发点的精神。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系统工程,要让广大民众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家乡的行动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要让更多的决策者结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使这个地区的发展更加合理,它的全面启动必将为广大农村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