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29629460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30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资源描述:

《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9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一节 水肿水肿 Dropsy Dropsy 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甚至全身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称为水肿。其与肺、脾、肾三脏浮肿的病证,称为水肿。其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营养障碍等病的某些时期出现的水肿,力衰竭、营养障碍等病的某些时期出现的水肿,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定义】

2、【定义】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一、风邪外袭:肺为水上之源,主一身之表,外合一、风邪外袭:肺为水上之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风邪外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皮毛。风邪外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发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发为风水。为风水。二、水湿内侵:久居潮湿环境,或冒雨涉水,水湿二、水湿内侵:久居潮湿环境,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酒食不节,生冷太过,湿蕴于中,之气内侵;或平素酒食不节,生冷太过,湿蕴于中,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不能升清降浊,以致水湿停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不能升清降浊,以致水湿停留,泛溢肌肤,而

3、成水肿。若水湿久蕴化热,湿热留,泛溢肌肤,而成水肿。若水湿久蕴化热,湿热交蒸,致膀胱气化无权,也能导致水肿。交蒸,致膀胱气化无权,也能导致水肿。【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三、脾阳虚弱: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节,或久三、脾阳虚弱: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节,或久病损伤脾土,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转输无病损伤脾土,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转输无权,不能制水,发为水肿。权,不能制水,发为水肿。四、肾阳衰微:生育不节,或房劳过度,或久四、肾阳衰微:生育不节,或房劳过度,或久病缠绵,肾精内耗,日久致肾阳亏虚,肾失气病缠绵,肾精内耗,日久致肾阳亏虚,肾失气化,开阖不利,则水液停聚,泛溢肌肤,

4、形成化,开阖不利,则水液停聚,泛溢肌肤,形成水肿。水肿。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总之,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脏腑功能的总之,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脏腑功能的正常气化,如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正常气化,如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使三焦决渎有权,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开阖,使三焦决渎有权,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反之,若因外邪入侵,或脏腑功能失调,或利。反之,若因外邪入侵,或脏腑功能失调,或脏气亏虚,致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即脏气亏虚,致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即可发生水肿。可发生水肿。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水肿的辨证,首先应辨别属阳水还是阴水。水肿的辨证

5、,首先应辨别属阳水还是阴水。阳水:阳水:发病急骤,水肿从头面开始,继及四发病急骤,水肿从头面开始,继及四肢及胸腹,腰以上为剧,按之凹陷较容易恢复,肢及胸腹,腰以上为剧,按之凹陷较容易恢复,常伴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证的表现。常伴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证的表现。阴水:阴水:发病缓慢,水肿迁延反复不愈,多从发病缓慢,水肿迁延反复不愈,多从下肢开始,继及腹胸、上肢、头面,以下肢为甚,下肢开始,继及腹胸、上肢、头面,以下肢为甚,按之凹陷深而难复,常伴有脾肾阳虚之证。按之凹陷深而难复,常伴有脾肾阳虚之证。【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水肿的治疗,水肿的治疗,素问素问汤液醪醴论

6、汤液醪醴论篇提篇提出出“开鬼门开鬼门”、“洁净府洁净府”、“去苑陈莝去苑陈莝”三三条基本原则,条基本原则,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水气病水气病篇指出篇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当发汗乃愈。”这些治疗原则,迄今对临床仍这些治疗原则,迄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其具体治疗方法,历代医家都有有指导意义。其具体治疗方法,历代医家都有补充和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发汗、利尿、燥补充和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发汗、利尿、燥湿、温化、理气、逐水、固本等法。湿、温化、理气、逐水、固本等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一)风水泛滥(一)风水泛滥 证证 候候

7、开始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开始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发展较快,小便不利,尿少尿黄,多伴有恶风、发展较快,小便不利,尿少尿黄,多伴有恶风、恶寒、发热等症,或兼咳嗽而喘,舌苔薄白,恶寒、发热等症,或兼咳嗽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舌质红,脉浮滑数;如水邪泛滥,脉浮紧;或舌质红,脉浮滑数;如水邪泛滥,肿势较重,也可见沉脉。肿势较重,也可见沉脉。治治 法法 祛风解表,宣肺行水。祛风解表,宣肺行水。一、阳水一、阳水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白术、大枣、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白术、大枣、生姜、甘草)加减治疗。表邪甚而偏寒的,去石生姜、甘草)加减治疗

8、。表邪甚而偏寒的,去石膏加防风、羌活。咳喘可加杏仁、前胡、桑白皮、膏加防风、羌活。咳喘可加杏仁、前胡、桑白皮、葶苈子。尿少热重,可加白茅根。葶苈子。尿少热重,可加白茅根。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三焦俞、偏历、阴陵可选取肺俞、三焦俞、偏历、阴陵泉、合谷穴,用泻法。泉、合谷穴,用泻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重而困倦,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脉沉缓。体重而困倦,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脉沉缓。治治 法法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二)水湿浸渍(二)水湿浸渍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9、五苓散(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五苓散(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合五皮饮(桑白皮、陈皮、茯苓皮泻)合五皮饮(桑白皮、陈皮、茯苓皮 大腹皮、大腹皮、生姜皮)加减。上半身肿而喘者,加麻黄、杏仁。生姜皮)加减。上半身肿而喘者,加麻黄、杏仁。下半身肿甚者,加厚朴、防已。下半身肿甚者,加厚朴、防已。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三焦俞、脾俞、中脘、膀胱俞、可选取三焦俞、脾俞、中脘、膀胱俞、中极,宜泻法。中极,宜泻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遍身浮肿,皮肤光亮而薄,胸闷腹遍身浮肿,皮肤光亮而薄,胸闷腹胀,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伴见胀,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伴见气喘,

10、舌苔黄腻,脉沉数。气喘,舌苔黄腻,脉沉数。治治 法法 分利湿热。分利湿热。(三)湿热壅盛(三)湿热壅盛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疏凿饮子(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疏凿饮子(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大腹皮、槟榔、羌活、秦艽、目、木通、茯苓、大腹皮、槟榔、羌活、秦艽、生姜)加减。若腹满、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生姜)加减。若腹满、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热甚加连翘、竹叶。尿少加白茅根。热甚加连翘、竹叶。尿少加白茅根。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曲池、合谷、三阴交、照海、可选取曲池、合谷、三阴交、照海、足临泣穴,用泻法。足临泣穴,用泻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一)脾阳

11、不振(一)脾阳不振 证证 候候 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倦,小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缓。便短少,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缓。治治 法法 温运脾阳,行气利水。温运脾阳,行气利水。二、阴水二、阴水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实脾饮(白术、附子、干姜、甘草、木实脾饮(白术、附子、干姜、甘草、木瓜、槟榔、茯苓、厚朴、木香、草果、大枣、生姜)瓜、槟榔、茯苓、厚朴、木香、草果、大枣、生姜)加减。水湿过重者,加桂枝、泽泻、猪苓等;气虚加减。水湿过重者,加桂枝、泽泻、猪

12、苓等;气虚者,加党参。者,加党参。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脾俞、肾俞、中脘、关元、三可选取脾俞、肾俞、中脘、关元、三阴交,宜补法兼灸。阴交,宜补法兼灸。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尿少,腰部冷痛酸重,畏寒肢冷,舌质淡起,尿少,腰部冷痛酸重,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舌苔白,脉沉细或沉迟。胖,舌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治 法法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二)肾阳衰微(二)肾阳衰微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真武汤(附子、白术、生姜、茯苓、白真武汤(附子、白术、生姜、茯苓、白芍)加减。虚寒甚,加

13、肉桂、巴戟天。喘息自汗不芍)加减。虚寒甚,加肉桂、巴戟天。喘息自汗不得卧,加党参、五味子、牡蛎。得卧,加党参、五味子、牡蛎。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脾俞、气海、水分、太可选取肾俞、脾俞、气海、水分、太溪、命门穴,宜补法兼灸。溪、命门穴,宜补法兼灸。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二节第二十二节 淋证淋证Showering SyndromeShowering Syndrome 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淋证是指小便频急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淋证是指小便频急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北周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北周集验方集验方将将淋证分为淋证分为“

14、石淋、气淋、热淋、膏淋、劳淋石淋、气淋、热淋、膏淋、劳淋”五种,五种,故也称故也称“五淋五淋”。宋代。宋代济生方济生方将将“热淋热淋”易为易为“血淋血淋”。本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本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与肾和膀胱关系最为密切。水道不利所致,与肾和膀胱关系最为密切。西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乳糜尿等西医学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乳糜尿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论治。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论治。【定义】【定义】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1.湿热蕴结湿热蕴结 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上犯膀胱,或嗜酒食肥甘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上犯膀胱,

15、或嗜酒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或心火下移小肠,热厚味,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或心火下移小肠,热迫膀胱,使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遂发为淋。迫膀胱,使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遂发为淋。小便灼热刺痛者,为热淋;湿热久蕴,煎熬尿液,小便灼热刺痛者,为热淋;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日久尿中杂质结为砂石者,为石淋;湿热灼伤血络,日久尿中杂质结为砂石者,为石淋;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为血淋;湿热滞留脉络,膀胱气化不利,迫血妄行,为血淋;湿热滞留脉络,膀胱气化不利,脂液失于制约,不循常道,与尿液相混者,为膏淋。脂液失于制约,不循常道,与尿液相混者,为膏淋。【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

16、六节2.肝郁气滞肝郁气滞肝气郁滞,气郁化火,热移下焦,致膀胱气化失职,肝气郁滞,气郁化火,热移下焦,致膀胱气化失职,发为气淋。发为气淋。3.脾肾两虚脾肾两虚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劳伤肾,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劳累过度,房劳伤肾,思虑伤脾,致肾虚下元不固,或脾虚中气下陷,因而思虑伤脾,致肾虚下元不固,或脾虚中气下陷,因而小便艰涩疼痛,淋沥不已。若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小便艰涩疼痛,淋沥不已。若遇劳即发者,则为劳淋;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则为气淋;肾气亏虚,下元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则为气淋;肾气亏虚,下元不固,封藏失职,脂液下泄者,为膏淋;若阴虚而火不固,封藏失职,脂液下泄者

17、,为膏淋;若阴虚而火旺,扰动阴血,迫血妄行,则为血淋。旺,扰动阴血,迫血妄行,则为血淋。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淋证虽有五淋之分,但临床上可归纳为虚、淋证虽有五淋之分,但临床上可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实证以湿热下注膀胱及肝郁气滞为主,实两大类。实证以湿热下注膀胱及肝郁气滞为主,治疗重在清热利湿,佐理气;虚证以脾肾虚为主,治疗重在清热利湿,佐理气;虚证以脾肾虚为主,治宜健脾益肾补气;淋证日久,往往虚实错杂,治宜健脾益肾补气;淋证日久,往往虚实错杂,此时治疗应分清标本缓急。此时治疗应分清标本缓急。【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小便频数,灼热刺痛,急迫不爽,尿色小

18、便频数,灼热刺痛,急迫不爽,尿色黄赤,小腹拘急胀痛,或腰痛拒按,或寒热口苦,黄赤,小腹拘急胀痛,或腰痛拒按,或寒热口苦,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数。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治 法法 清热利湿,通淋。清热利湿,通淋。一、热淋一、热淋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八正散(木通、车前子八正散(木通、车前子 、萹蓄、瞿麦、萹蓄、瞿麦、滑石、甘草、大黄、山栀、灯芯草)加减。如发热滑石、甘草、大黄、山栀、灯芯草)加减。如发热可加蒲公英、黄芩。小腹胀痛甚,加川楝子、乌药。可加蒲公英、黄芩。小腹胀痛甚,加川楝子、乌药。大便秘结,加枳实,并重用大黄。大便秘结,加枳实,并重用

19、大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关元、气冲、次髎、太冲、合可选取关元、气冲、次髎、太冲、合谷、外关穴,用泻法。谷、外关穴,用泻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尿中有时挟有砂石,小便艰涩,排尿中尿中有时挟有砂石,小便艰涩,排尿中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舌苔黄腻,脉弦紧。难忍,尿中带血,舌苔黄腻,脉弦紧。治治 法法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二、石淋二、石淋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石苇散(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石苇散(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加金钱草、内金、海金

20、砂等治疗。如发热车前子)加金钱草、内金、海金砂等治疗。如发热可加蒲公英、大黄、黄芩。血尿加小蓟、白茅根。可加蒲公英、大黄、黄芩。血尿加小蓟、白茅根。腹部绞痛,加延胡索、白芍、甘草。腹部绞痛,加延胡索、白芍、甘草。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膀胱俞、关元、委中、可选取肾俞、膀胱俞、关元、委中、然谷、石门穴,用泻法。然谷、石门穴,用泻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有虚实两种表现。实证即肝气郁滞者,有虚实两种表现。实证即肝气郁滞者,证见小便涩滞,少腹胀满疼痛,舌苔薄白,脉证见小便涩滞,少腹胀满疼痛,舌苔薄白,脉沉弦。虚证即中气不足者,证见少腹坠胀,迫沉弦。虚证即中气不足者,证见少腹

21、坠胀,迫切作痛,尿有余沥,面色切作痛,尿有余沥,面色白,舌质淡,脉虚白,舌质淡,脉虚无力。无力。治治 法法 实证宜理气疏导,通淋利尿;虚证宜实证宜理气疏导,通淋利尿;虚证宜补中益气升阳。补中益气升阳。三、气淋三、气淋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实证用沉香散(沉香、石苇、滑石、当实证用沉香散(沉香、石苇、滑石、当归、陈皮、白芍、冬葵子、甘草、王不留行)。胸归、陈皮、白芍、冬葵子、甘草、王不留行)。胸胁胀闷者加青皮、乌药等。日久气淋血瘀者,加红胁胀闷者加青皮、乌药等。日久气淋血瘀者,加红花、赤芍。虚证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花、赤芍。虚证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

22、、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用膀胱俞、中极、气海、水道穴,可选用膀胱俞、中极、气海、水道穴,实证可配侠溪,虚证可配百会,用补泻兼施法。实证可配侠溪,虚证可配百会,用补泻兼施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有虚实两种表现。实证见尿色红赤,有虚实两种表现。实证见尿色红赤,尿频、尿急、小便灼热涩痛,甚则尿中挟有血尿频、尿急、小便灼热涩痛,甚则尿中挟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舌红苔黄,脉滑数。虚证块,疼痛满急加剧,舌红苔黄,脉滑数。虚证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甚,或伴腰膝酸软,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甚,或伴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舌红

23、苔少,脉细数。治治 法法 实证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虚证宜滋实证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虚证宜滋补肾阴,清热止血。补肾阴,清热止血。四、血淋四、血淋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实证用小蓟饮子(小蓟、蒲黄、藕节、实证用小蓟饮子(小蓟、蒲黄、藕节、滑石、木通、生地黄、当归、甘草、栀子、淡竹滑石、木通、生地黄、当归、甘草、栀子、淡竹叶)。便秘者加大黄;尿血较甚者,加田七、琥珀叶)。便秘者加大黄;尿血较甚者,加田七、琥珀末、川牛膝。虚证用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末、川牛膝。虚证用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加阿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24、加阿胶、旱莲草、小蓟等。胶、旱莲草、小蓟等。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关元、行间、太溪、曲池、照可选取关元、行间、太溪、曲池、照海、血海、三阴交,用补泻兼施法。海、血海、三阴交,用补泻兼施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有虚实两种表现。实证见小便混浊如有虚实两种表现。实证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有粘腻之物,尿道热涩疼痛,舌质米泔水,或有粘腻之物,尿道热涩疼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虚证见病久不愈,或反红,舌苔黄腻,脉数。虚证见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甚,形体消瘦,腰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甚,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头昏无力,舌淡,苔腻,脉细无力。膝酸软,头昏无力,舌淡,

25、苔腻,脉细无力。治治 法法 实证宜清利湿热,分清泌浊。虚证宜实证宜清利湿热,分清泌浊。虚证宜补肾固摄。补肾固摄。五、膏淋五、膏淋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实证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川萆薢、车前实证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川萆薢、车前子、黄柏、茯苓、白术、石菖蒲、丹参子、黄柏、茯苓、白术、石菖蒲、丹参 莲子心)莲子心)加减。小便黄热而痛甚者加木通、龙胆草、滑石;加减。小便黄热而痛甚者加木通、龙胆草、滑石;血尿者加大蓟、小蓟、白茅根。虚证用六味地黄丸血尿者加大蓟、小蓟、白茅根。虚证用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丹皮、泽泻、茯苓)加芡实、莲须

26、、金樱子、菟丝子、龙骨、牡蛎等。加芡实、莲须、金樱子、菟丝子、龙骨、牡蛎等。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实证可选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实证可选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用泻法;虚证可选取脾俞、肾俞、中行间、太溪,用泻法;虚证可选取脾俞、肾俞、中极、气海俞、百会,用补法并加灸。极、气海俞、百会,用补法并加灸。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小便淋沥不止,时止时作,腰膝酸软,小便淋沥不止,时止时作,腰膝酸软,疲惫乏力,遇劳即发,缠绵难愈。若伴面色疲惫乏力,遇劳即发,缠绵难愈。若伴面色 白,少气懒言,小腹胀坠,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少气懒言,小腹胀坠,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微弱,为脾肾

27、阳虚。若伴面色潮红,五心白,脉微弱,为脾肾阳虚。若伴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为肾阴虚。烦热,舌质红,脉细数,为肾阴虚。治治 法法 脾肾阳虚者宜补益脾肾;肾阴不足者脾肾阳虚者宜补益脾肾;肾阴不足者宜滋阴清热。宜滋阴清热。六、劳淋六、劳淋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脾肾阳虚用脾肾阳虚用金匮金匮肾气丸(熟地黄、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合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合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减。肾阴不足用知柏地黄丸陈皮、升麻、柴胡)加减。

28、肾阴不足用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加减。泽泻、丹皮)加减。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气海、关元、肾俞、足三里、可选取气海、关元、肾俞、足三里、脾俞穴,用补法,可灸。脾俞穴,用补法,可灸。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三节第二十三节 腰痛腰痛 Lumbago Lumbago 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腰痛是指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痠楚疼痛为腰痛是指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痠楚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腰为肾之府,腰痛与肾的主要症状的病证。腰为肾之府,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关系最为密切。西医学的腰椎疾病、腰肌劳损、泌尿系

29、西医学的腰椎疾病、腰肌劳损、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的过程中出现以腰痛为主症者,统感染等疾病的过程中出现以腰痛为主症者,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定义】【定义】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1.感受寒湿感受寒湿 由于久居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劳汗当风,由于久居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劳汗当风,衣着湿冷而感受寒湿之邪,致腰腿经脉气血运行不衣着湿冷而感受寒湿之邪,致腰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疼痛。畅而发生疼痛。2.感受湿热感受湿热 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内蕴日久郁而化热,湿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内蕴日久郁而化热,湿热阻遏经脉气血运行,引起腰痛。热阻遏经脉气血运行,引起腰痛。【病因病机】【

30、病因病机】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3.跌仆外伤跌仆外伤 跌仆闪挫,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导致经络跌仆闪挫,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导致经络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而腰痛。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而腰痛。4.肾亏体虚肾亏体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失治,或年老体衰,或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失治,或年老体衰,或房劳过度,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经脉筋骨而发生房劳过度,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经脉筋骨而发生腰痛。腰痛。总之,腰痛的病因病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总之,腰痛的病因病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是标,两者又互为因果。跌仆闪挫是标,两者又互为因果。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腰痛辨证宜先分辨虚实。虚

31、证病情缠绵、腰痛辨证宜先分辨虚实。虚证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多由肾虚所致,治宜补肾壮腰;实反复发作,多由肾虚所致,治宜补肾壮腰;实证多感受外邪、或跌仆闪挫而致,发病急,病证多感受外邪、或跌仆闪挫而致,发病急,病程短,治宜祛邪通络为主,佐以补肾。程短,治宜祛邪通络为主,佐以补肾。【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加重,苔白腻,脉沉。减,遇阴雨加重,苔白腻,脉沉。治治 法法 散寒化湿,温经通络。散寒化湿,温经通络。一、寒湿腰痛一、寒湿腰痛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甘姜苓术汤(干姜

32、、甘草、茯苓、白术)甘姜苓术汤(干姜、甘草、茯苓、白术)加味。若冷痛甚,拘急不舒,可加熟附片以温阳祛加味。若冷痛甚,拘急不舒,可加熟附片以温阳祛寒。若痛而沉重,可加苍术以燥湿散邪。若腰痛左寒。若痛而沉重,可加苍术以燥湿散邪。若腰痛左右不定,牵引两足,或连肩背,或关节游痛,可加右不定,牵引两足,或连肩背,或关节游痛,可加独活、防风、牛膝、桑寄生以祛风补肾通络。独活、防风、牛膝、桑寄生以祛风补肾通络。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可选取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三阴交、腰阳关穴(灸),宜泻法。三阴交、腰阳关穴(灸),宜泻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腰部坠胀

33、疼痛,痛处伴有热感,小便腰部坠胀疼痛,痛处伴有热感,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治治 法法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二、湿热腰痛二、湿热腰痛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三妙散(苍术、黄柏、牛膝)加味。坠三妙散(苍术、黄柏、牛膝)加味。坠痛明显,可加木瓜、络石藤以加强通络止痛之功;痛明显,可加木瓜、络石藤以加强通络止痛之功;若口渴、小便短赤,可加栀子、泽泻以助清利湿若口渴、小便短赤,可加栀子、泽泻以助清利湿热。热。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阿是穴、肾俞、大肠俞、委可选取阿是穴、肾俞、大肠俞、委中(放血)、三阴交、阳陵泉,用泻法。中(放血)、三阴交、

34、阳陵泉,用泻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有外伤史。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有外伤史。治治 法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三、瘀血腰痛三、瘀血腰痛 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身痛逐瘀汤(秦艽、当归、桃仁、红花、身痛逐瘀汤(秦艽、当归、桃仁、红花、乳香、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羌活、甘草、乳香、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羌活、甘草、川芎、没药)加减。若腰部重着,宜加独活、狗脊川芎、没药)加减。若腰部重着,宜加独活、狗脊祛风胜湿;若有腰部闪扭病史则加地鳖虫、

35、乳香以祛风胜湿;若有腰部闪扭病史则加地鳖虫、乳香以增强活血止痛之功。增强活血止痛之功。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阿是穴、肾俞、大肠、委中、可选取阿是穴、肾俞、大肠、委中、人中、昆仑穴,用泻法。人中、昆仑穴,用泻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腰部以痠软疼痛为主,绵绵不绝,喜腰部以痠软疼痛为主,绵绵不绝,喜温喜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偏阳温喜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质虚者,则少腹拘急,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五心烦热,失眠,口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五心烦热,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

36、弦细数。燥咽干,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治 法法 补肾壮腰,偏阳虚者温肾壮腰,偏阴虚补肾壮腰,偏阳虚者温肾壮腰,偏阴虚者滋补肾阴。者滋补肾阴。四、肾虚腰痛四、肾虚腰痛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偏阳虚者以右归丸(熟地黄、山茱萸、偏阳虚者以右归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附子、肉桂、当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为主方加减。偏阴虚者以左归丸(熟归、鹿角胶)为主方加减。偏阴虚者以左归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地黄、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版胶、川牛膝)为主方加减。龟版胶、川牛膝)为主

37、方加减。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足临泣、肾俞、委中、命门、可选取足临泣、肾俞、委中、命门、太溪穴,用补法。太溪穴,用补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Diabetes Diabetes 第二十四节第二十四节 消消 渴渴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也称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也称“消瘅消瘅”、“消消中中”、“膈消膈消”、“肺消肺消”等。其主要的病理等。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阴虚燥热,与肺、胃、肾三脏关系较为变化是阴虚燥热,与肺、胃、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密切。西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可参考本节进西医学的糖尿

38、病、尿崩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行辨证论治。【定义】【定义】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致脾,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发为消渴。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发为消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为消渴”素问素问共病论共病论篇)。这说明饮食不篇)。这说明饮食不节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节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中医下篇第

39、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2.情志失调情志失调 长期的情绪异常,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长期的情绪异常,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炽盛,消烁肺胃阴津,发为消渴。正如火热炽盛,消烁肺胃阴津,发为消渴。正如灵灵枢枢五变五变篇说: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3.肾虚精伤肾虚精伤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肾精亏损,虚火内劳欲过度,房室不节,肾精亏损,虚火内生,上蒸肺胃,致肾虚与肺燥、胃热俱现,发生,上蒸肺胃,致肾虚与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此即为消渴。此即备急千金方备急千金方消

40、渴消渴篇所说:篇所说:消渴由于消渴由于“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房室不节之所致也。”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因此,消渴的病理,主要在于燥热偏盛,阴津因此,消渴的病理,主要在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虚,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且两者往往互为亏虚,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且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在病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在病变过程中,其虽可伤及五脏,但主要与肺、胃、肾变过程中,其虽可伤及五脏,但主要与肺、胃、肾三脏关系密切,尤

41、以肾最为重要。肺主治节为水之三脏关系密切,尤以肾最为重要。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肺受燥热所伤,治节失职,水液直趋下行,上源,肺受燥热所伤,治节失职,水液直趋下行,故小便频数;肺不布津,则口渴喜饮。故小便频数;肺不布津,则口渴喜饮。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胃为水谷之海,胃为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胃胃为水谷之海,胃为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胃津不足,致消谷善饥,大便干结。肾主水、藏精,津不足,致消谷善饥,大便干结。肾主水、藏精,燥热伤肾,气化失常,故小便量多;肾失固摄,精燥热伤肾,气化失常,故小便量多;肾失固摄,精微下注,则小便微下注,则小便混浊而有甜味。三脏虽有所侧重,混浊而有甜味。三脏虽有所侧重

42、,但往往又相互影响。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敷布,但往往又相互影响。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敷布,则胃肾失于滋润;胃热炽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则胃肾失于滋润;胃热炽盛,则可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也可上灼肺胃。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也可上灼肺胃。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常相互并见。多尿常相互并见。消渴之证日久,迁廷不愈,阴损及阳,则消渴之证日久,迁廷不愈,阴损及阳,则可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之候。可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之候。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临证时应辨别上、中、下三消的主次,区别阴临

43、证时应辨别上、中、下三消的主次,区别阴虚与燥热的标本轻重。在一般情况下,本病初起多虚与燥热的标本轻重。在一般情况下,本病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病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病久则以阴虚为主。治疗本病应从养阴入手,燥热较久则以阴虚为主。治疗本病应从养阴入手,燥热较甚时,则佐以清热,下消日久,阴损及阳者宜阴阳甚时,则佐以清热,下消日久,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并补。并补。【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红苔黄,脉洪数。舌红苔黄,脉洪数。治治 法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清热润肺

44、,生津止渴。一、上消(肺热津伤)一、上消(肺热津伤)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消渴方(花粉末、黄连末、生地汁、藕消渴方(花粉末、黄连末、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治疗。若烦渴不止、小汁、人乳汁、姜汁、蜂蜜)治疗。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洪无力乃肺肾气阴两虚,可加天冬、麦便频数、脉洪无力乃肺肾气阴两虚,可加天冬、麦冬、党参。若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肺冬、党参。若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肺胃炽热,气阴两伤,可加党参、石膏、知母。胃炽热,气阴两伤,可加党参、石膏、知母。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脾可选取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脾俞穴,用泻法

45、。俞穴,用泻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消谷善饥,口干欲饮,大便秘结,消谷善饥,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形体消瘦,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形体消瘦,舌苔黄燥,脉滑实有力。治治 法法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清胃泻火,养阴生津。二、中消(胃热炽盛)二、中消(胃热炽盛)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玉女煎(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玉女煎(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加黄连、山栀子。大便秘结者,加玄参牛膝)加黄连、山栀子。大便秘结者,加玄参以清热生津通便。以清热生津通便。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内庭、三阴交、胃俞、脾可选取内庭、三阴交、胃俞、脾俞穴,用泻法。俞穴,用泻法。中

46、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或尿有甜味,尿频量多,混浊如脂,或尿有甜味,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头昏耳鸣,或皮肤干燥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头昏耳鸣,或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脉沉细数。瘙痒,舌红,脉沉细数。治治 法法 滋阴固肾。滋阴固肾。三、下三、下 消消(一)肾阴亏虚(一)肾阴亏虚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丹皮、泽泻、茯苓)治疗。若出现烦燥、失眠、遗丹皮、泽泻、茯苓)治疗。若出现烦燥、失眠、遗精等症,为虚火偏盛,可加黄柏、知母、龙骨、牡精等症,为虚火偏盛,可加黄柏、知母、龙骨、牡蛎、

47、桑螵蛸。蛎、桑螵蛸。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脾可选取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脾俞、中极穴,用补法,加灸。俞、中极穴,用补法,加灸。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甚则阳痿,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甚则阳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治 法法 温阳滋肾固涩。温阳滋肾固涩。(二)阴阳两虚(二)阴阳两虚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金匮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淮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加金樱

48、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加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子、覆盆子、桑螵蛸。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太溪、太冲、肝俞、肾俞、可选取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脾俞、中极(灸)、命门穴(灸),用补法。脾俞、中极(灸)、命门穴(灸),用补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五节第二十五节 遗精遗精 Emissions 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遗精是指不因性交而精液自行泄出的病证。临遗精是指不因性交而精液自行泄出的病证。临床上可因证候的轻重而有梦遗和滑精之分,有梦而床上可因证候的轻重而有梦遗和滑精之分,有梦而遗者,曰遗者,曰“梦遗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

49、精液自行滑出者,曰自行滑出者,曰“滑精滑精”。本病的发生,多由劳神。本病的发生,多由劳神过度,房室不节,湿热下注所致,与心肝肾三脏关过度,房室不节,湿热下注所致,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系密切。西医学的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等引起西医学的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等引起的遗精,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的遗精,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定义】【定义】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1.阴虚火旺阴虚火旺 劳神过度,心阴暗耗,心阳独亢,心火不劳神过度,心阴暗耗,心阳独亢,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水亏火旺,扰动精室而遗。或因心有妄想,所水亏火

50、旺,扰动精室而遗。或因心有妄想,所欲不遂,心神不宁,君火偏亢,相火妄动,扰欲不遂,心神不宁,君火偏亢,相火妄动,扰动精室而遗。动精室而遗。【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2.肾虚不藏肾虚不藏 早婚多育,或恣情纵欲,致肾精亏虚。肾阴虚早婚多育,或恣情纵欲,致肾精亏虚。肾阴虚者,则相火偏盛,扰动精室,致封藏失职;肾气虚者,则相火偏盛,扰动精室,致封藏失职;肾气虚者,则精关不固而自遗。此外,若先天不足,禀赋者,则精关不固而自遗。此外,若先天不足,禀赋素亏,致下元虚弱,精关不固,易于滑泄。素亏,致下元虚弱,精关不固,易于滑泄。3.湿热内蕴湿热内蕴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酿成

51、湿热,饮食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酿成湿热,流注于下,精室受扰,使精液外遗。流注于下,精室受扰,使精液外遗。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遗精的治疗,初期以清泻君相之火为主,遗精的治疗,初期以清泻君相之火为主,或合用滋阴之品,不宜过早固涩;若日久不愈或合用滋阴之品,不宜过早固涩;若日久不愈方以固涩精关之法为主。方以固涩精关之法为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梦中遗精,夜寐不安,头晕目眩,心梦中遗精,夜寐不安,头晕目眩,心悸,神疲乏力,或小便短黄有热感,舌红,脉细悸,神疲乏力,或小便短黄有热感,舌红,脉细数。数。治治 法法 滋阴清火,安神固精。滋阴清火,

52、安神固精。一、阴虚火旺一、阴虚火旺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加枣仁、五味子、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加枣仁、五味子、龙骨、牡蛎等。若心火亢盛,则加黄连、灯心花清龙骨、牡蛎等。若心火亢盛,则加黄连、灯心花清心泻火。若心有妄想,所欲不遂,心神不安,君火心泻火。若心有妄想,所欲不遂,心神不安,君火偏亢,相火妄动,干扰精室,致精液外泄者,宜养偏亢,相火妄动,干扰精室,致精液外泄者,宜养心安神,以安神定志丸(人参、龙齿、茯苓、茯神、心安神,以安神定志丸(人参、龙齿、茯苓、茯神、石菖

53、蒲、远志)加减。石菖蒲、远志)加减。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太溪、心俞、神门、厉可选取肾俞、太溪、心俞、神门、厉兑、百会、中极、中封穴,宜补泻兼施。兑、百会、中极、中封穴,宜补泻兼施。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遗精频作,甚则滑精,眩晕耳鸣,遗精频作,甚则滑精,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脉沉细,或舌质红,脉细腰膝酸软,舌质淡,脉沉细,或舌质红,脉细数。数。治治 法法 补肾固精。补肾固精。二、肾虚不藏二、肾虚不藏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偏阳虚者,用右归丸(熟地黄、山茱萸、偏阳虚者,用右归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附子、肉桂、当淮山药

54、、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附子、肉桂、当归)合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加减;偏阴虚归)合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加减;偏阴虚者,用左归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者,用左归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版胶、川牛膝)合水陆二仙丹菟丝子、鹿角胶、龟版胶、川牛膝)合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金樱子、芡实)。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志室、肾俞、气海、三阴交、可选取志室、肾俞、气海、三阴交、阴郄穴,宜补法加灸。阴郄穴,宜补法加灸。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遗精频作,或尿时有精液外流,心遗精频作,或尿时有精液外流,心烦少寐,口苦口干,小便热赤,舌苔黄

55、腻,脉烦少寐,口苦口干,小便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濡数。治治 法法 清热化湿。清热化湿。三、湿热内蕴三、湿热内蕴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程氏萆薢分清饮(川萆薢、车前子、程氏萆薢分清饮(川萆薢、车前子、黄柏、茯苓、白术、石菖蒲、丹参、莲子心)。黄柏、茯苓、白术、石菖蒲、丹参、莲子心)。如尿时不畅,少腹作胀,可加败酱草、赤芍化如尿时不畅,少腹作胀,可加败酱草、赤芍化瘀清热。瘀清热。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曲池、三阴交、侠溪、内可选取曲池、三阴交、侠溪、内关、中极穴,用泻法。关、中极穴,用泻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Arthromyodyni第二十六节第二十六节 痹证痹证中

56、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n痹,即痹阻不通。痹证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痹,即痹阻不通。痹证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等处疼痛、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养所致。n 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痛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痛风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风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定义】【定义】

57、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1.体虚感邪体虚感邪 患者素体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空虚,风患者素体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邪则易乘虚而入,留连于肌表关节、筋骨寒湿邪则易乘虚而入,留连于肌表关节、筋骨血脉,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筋脉关节血脉,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为痹证。失于濡养而为痹证。【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2.外邪入侵外邪入侵 风、寒、湿邪是引发本病的外在因素。若久风、寒、湿邪是引发本病的外在因素。若久居潮湿或严寒之地而又缺乏防潮保暖措施,或长居潮湿或严寒之地而又缺乏防潮保暖措施,或长期冒雨涉水,或水中作业,日久则致风、寒、湿期冒雨

58、涉水,或水中作业,日久则致风、寒、湿邪入侵肢体,或在卫外功能低下的情况下,感受邪入侵肢体,或在卫外功能低下的情况下,感受风、寒、湿邪,阻滞经络筋脉,致气血痹阻不通,风、寒、湿邪,阻滞经络筋脉,致气血痹阻不通,而成行痹、痛痹、着痹。或风、寒、湿邪郁久化而成行痹、痛痹、着痹。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与气血相搏,气血壅滞,筋脉拘急而转为热热,与气血相搏,气血壅滞,筋脉拘急而转为热痹。痹。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在痹证中,风寒湿邪大都合并侵犯人体,常在痹证中,风寒湿邪大都合并侵犯人体,常因邪气有所偏盛,使临床证候有所区别。一般风盛因邪气有所偏盛,使临床证候有所区别。一般风盛为行痹,寒盛为痛痹,湿

59、盛为着痹。如素体阳盛,为行痹,寒盛为痛痹,湿盛为着痹。如素体阳盛,或阴虚内有蕴热,复感外邪,邪从热化,则为热痹,或阴虚内有蕴热,复感外邪,邪从热化,则为热痹,或因风寒湿三邪留滞经络,经久不愈,郁而化热,或因风寒湿三邪留滞经络,经久不愈,郁而化热,也可转为热痹。若风寒湿痹或热痹经久不愈,内舍也可转为热痹。若风寒湿痹或热痹经久不愈,内舍脏腑,耗伤气血,损及肝肾,痰瘀凝滞,临床上可脏腑,耗伤气血,损及肝肾,痰瘀凝滞,临床上可出现关节肿胀变形及脏腑相应病变。本篇主要讨论出现关节肿胀变形及脏腑相应病变。本篇主要讨论临床常见的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临床常见的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60、】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处,多见于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处,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处关节,且屈伸不利。初期常腕、肘、踝、膝等处关节,且屈伸不利。初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舌苔薄白,脉浮紧。伴有发热、恶寒等,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治 法法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一、行一、行 痹痹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蠲痹汤(羌活、独活、桂枝、秦艽、蠲痹汤(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木香、乳香、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木香、乳香、姜黄)加防风、威灵仙。姜黄)加防风、威灵仙。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风门

61、、膈俞、肝俞穴,配合可选取风门、膈俞、肝俞穴,配合患处局部取穴,平补平泻。患处局部取穴,平补平泻。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似锥刺,痛有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似锥刺,痛有定处,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疼痛加剧,关节屈定处,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疼痛加剧,关节屈伸不利,痛处皮色不红有冷感,舌苔薄白,伸不利,痛处皮色不红有冷感,舌苔薄白,脉弦紧。脉弦紧。治治 法法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二、痛二、痛 痹痹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乌头汤(麻黄、白芍、黄芪、制川乌、乌头汤(麻黄、白芍、黄芪、制川乌、甘草、蜂蜜)治疗。若疼痛以肩肘为主,加羌活、

62、甘草、蜂蜜)治疗。若疼痛以肩肘为主,加羌活、独活、姜黄;若疼痛以膝踝关节为主,加木瓜、独活、姜黄;若疼痛以膝踝关节为主,加木瓜、牛膝;若疼痛以腰部为主,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若疼痛以腰部为主,加杜仲、桑寄生。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关元穴,配合患处局可选取肾俞、关元穴,配合患处局部取穴,平补平泻,可灸。部取穴,平补平泻,可灸。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不仁,痛有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不仁,痛有定处,甚则关节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定处,甚则关节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缓。脉濡缓。治治 法法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三、着三、着

63、 痹痹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薏苡仁汤(薏苡仁、瓜蒌仁、川芎、当薏苡仁汤(薏苡仁、瓜蒌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制川乌、甘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制川乌、甘草、苍术、生姜)加减。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草、苍术、生姜)加减。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皮。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穴,配可选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穴,配合患处局部取穴,平补平泻,可灸。合患处局部取穴,平补平泻,可灸。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证证 候候 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痛不可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痛不可触,得冷则痛减,常伴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触,得冷则痛减,常伴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舌苔黄腻,脉滑数。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治 法法 清热通络,疏风祛湿。清热通络,疏风祛湿。四、热四、热 痹痹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方方 药药 宣痹汤(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宣痹汤(防己、杏仁、滑石、连翘、薏苡仁、半夏、蚕砂、赤小豆、山栀)加减。薏苡仁、半夏、蚕砂、赤小豆、山栀)加减。针灸治疗针灸治疗 可选取大椎、曲池穴,配合患处可选取大椎、曲池穴,配合患处局部取穴,用泻法。局部取穴,用泻法。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中医下篇第二十节至第二十六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