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吟走叙事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29071739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诗国吟走叙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国吟走叙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国吟走叙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诗国吟走叙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国吟走叙事(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序由李杜笔下升起的那枚月亮“当”地一声掉入我们的掌心我们就在晨曦中唤醒沉睡千年的文字白帝的猿声在诵读中啼起衔起海曙的云霞衔起寒山寺的钟声染红我们稚嫩的脸庞苏辛的长江在诵读中涌来带着赤壁的风流带着拍栏杆的啪啪涛声在我们胸中回荡哦,霞披五彩江和天连载一起书上亭台烟雨色幻灯高楼柳絮飞教室和唐宋连在一起煮一壶陆羽茶清一清嗓子黄莺的鸣声破空而出诗国吟走叙事张建新很多决定来自于偶然。我把诗国吟走的第一个主题设为目览无极登高,来自于一次朗读指导。那次,我指导学生朗读敕勒歌,朗读的基调是豪放为主,对“天苍苍,野茫茫”的指导上,洪亮为主调,叠词声音延长,以显示草原的广阔无边,到最后一句,声音渐低,读出对牛羊的无

2、限喜爱。然而,这样的指导却受到多位教师的否定,她们认为要用惯常的抒情语调,读出一片柔情。此刻,我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痛苦,回想到网络上对当今男孩缺少男子汉气概的讨论,想到我们的教育太缺乏阳刚之气了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改变这种状况做点什么。在学校要我编一本唐诗宋词诵读的校本课程时,我下意识地选择了登高的主题作为第一章。首先,我领着孩子们诵读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在整个吟诵过程中以此为精神激励。因为学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就把崔颢的黄鹤楼与毛泽东的菩萨蛮 黄鹤楼作为起点。或许用这两首诗来与学生互动是在为难自己,毕竟四年级的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古典知识有限,甚至理解力也有

3、限。面对这样的学生在早晨短短的时间里进行心灵的启发、点化、感悟,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执拗地使用这两首诗,没有选择较为简单的绝句。开始,我的引导、启发会尽力细致一些,并不时渗透着讲解。学生毕竟是有悟性的,随着悟到的东西增多,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也会随之增长。我的奢望是到了我们“诗国吟走”的旅程接近尾声时,学生们真正能同我在诗的境界里相互对话。在诵读崔颢的黄鹤楼时,我讲述了黄鹤楼的传说,学生们听故事很投入,但我问到传说是美好的,同崔颢现在登上黄鹤楼有什么区别时,有少数同学回答到传说是美好的,情境是热闹的,令人高兴的,崔颢的现在怎样在我提示向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后,有学生回答崔颢当时是孤独的、冷清的。

4、我点拨说这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是时间的对比,学生理解了。到了后面,我说到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很远,一时难于回家。学生联想到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崔颢想家了,家应该是温暖的、快乐的,而一人孤身在外,那是孤独寂寞的。但我提示这是空间距离上的对比时,出乎我的预料,学生一时不理解,毕竟大部分学生没离开过家,没有远行过,空间距离的概念不强烈,就算有一些外地人,因为来去交通方便,所以他们对空间的感受也不强烈。我只好先解释什么是空间,再解释唐朝时的交通没有我们现在的汽车火车等,路也没有我们现在平坦,所以走起来要花费很长时间,可以用长年累月来形容。在我反复说明下学生们理解了。懂之后再诵读,学

5、生们竟然无需指导就读得声情并茂,我不禁翘起来大拇指。接下来教的是毛泽东的菩萨蛮 黄鹤楼,选这首词时我就有点犹豫,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否太难了,但毕竟还是选了。诵读时确实遇到了麻烦,第一句,写长江的九条支流汇聚到长江,这是想象,好像是从高空的飞机上俯视,空间特别辽阔,这学生懂,但说到这体现了毛泽东心胸的广大、气魄非凡是,学生就不懂了,我只好从”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的景物到了诗人笔下都是感情的显现说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聪明的学生基本懂了。讲到”龟蛇锁大江“时,龟山和蛇山似乎要锁住长江的水流,而长江的水流怎么愿意被锁住,这山和水就有了矛盾,有了争斗,水流就会越发汹涌澎湃,这暗示了毛泽东的内心的汹

6、涌澎湃,与最后一句”心潮逐浪高“相呼应,这时,学生又有些迷糊了,我再次解释看到的景色到了诗人笔下就成了心中情感的显现,学生这次比刚才理解得快一些。还有学生把这几句同望天门山相联系呢。最后,我讲了毛泽东想的与崔颢的不同,他想到的更多的是天下,是国家。因为这关涉到当时时代背景,我怕我越讲学生越糊涂,所以没有深入下去。两首诗的诵读,有的地方学生的悟性没我想象的那么好,有些地方却比我想象得好,这提醒我要细心备课,尽量把问题想得细致一点,但又要灵活掌握,碰到学生感悟好的地方,要启发、点悟,而碰到学生难以理解时就要多想办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为了不给学生错误信息,我教每一首诗时,尽量找到多的参考,一本王力古汉

7、语字典几乎不离我手。这样下来,似乎很顺利,从黄鹤楼开始,经岳阳楼、滕王阁到鹳雀楼,再教些其他的登高诗。学生随着积累的增加,感悟力不断增强,令我欣慰。但到了诵读安定城楼时,冷水泼下,孩子们说不懂,此时回头大概是很糟的选择,然而别无选择,我只得回过头来,想到对诗的准确理解固然重要,但脱离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没有把事情做完美,走的路还差一点点,没有到达目的地。每一次的准备,不能因学生的感悟力的提升而有所疏忽,备课时考虑的周到一些才可能把这种意外降到最少。我把故事(诗中的典故)与诗意进行重新组合,重找切入点,尽力把诗句的释读融到故事中,故事的重心改为诗句的释读上,再次解读,孩子们懂了这样走着,我又感到缺

8、少点什么,细细想来,对,技巧。“技进乎道”,章祖安说:“所谓技进乎道,不是技之结果生道,而实指技之本身,或指道即体现于施技之过程。”教给孩子们一些诵读技巧,或许能促进孩子们对诗意的理解,技与道本身就是二而一的。如果熟悉古诗词中句子的长短、平仄、音韵与情感的关系,那就会大大有利于诵读的技巧的把握,但要掌握这些殊非易事。我们当然不要求孩子掌握这些,但让孩子们对这些有所了解,在诵读时适当的启发孩子对晨诵教学还是很有用的。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两句中,“寻”为平声,读时声音延长,这正好把月夜寻找桂子时仔细的感觉读出来了,“看”是去声,读时干脆有力,这正好表现出

9、看潮时,身体虽然是不动的,但内心却是因潮水而心潮澎湃的,两处声调的不同正好体现了作者身处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内心世界。我在教孩子们诵读时,先让孩子们试着读,有一个孩子把“看”字读得特别响亮,我赞扬他能抓住“看”字是去声,读的干脆有力,其他的孩子听了,就很自觉地跟着把“看”字读得响亮有劲,我再启发学生,与“看”相对应的“寻”字,该怎么读,孩子们在之前的诵读中已体会到了一些平仄的读法,一些孩子带头,其他孩子跟进,大家读时一起把“寻”字延长了声音,我再问学生从“寻”“看”两字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对当时作者的心情也能说出个一二。我还把“寻”“看”两字换成“找”“观”两字,字义基本没变,平仄变了,

10、我叫孩子们读读改了以后的句子,孩子们普遍反映,这样一改就再也读不出刚才的感觉了。尝试了一段时间,觉得这样抓住一首或一句中的重点字词来讲平仄等技巧,避免了系统讲的繁琐与难懂,学生学得轻松,情感的抒发也较以前充分,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孩子们只是从诗词大意来理解诗歌的不足。杜甫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大诗人对诗的音韵是很重视的,孩子们在诵读时接触、了解一些音韵的知识,学会一些诵读技巧对于他们理解诗歌,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但我们也要知道,第一,不能脱离了情感、意境,孤独地去谈技巧;第二,教师应该对音韵学有所了解,要勤查汉字古音手册等工具书,不要把知识点弄错了;第三,要深入浅出,古音究竟怎样,由于学术界

11、都有争议,所以不需要指导孩子用古音来读古诗,教师对古音韵的了解是深入,但给孩子的要“浅出”。在诵读时,我也同一些活动与课程相结合,比如探索海门话与古入声字的联系,给诵读本美化,做一些诗词小报,写一些硬笔书法作品,写一些小诗,向其他班级推广诗词。晨诵不应该是孤立的,但更重要的,我认为要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在诵读有关苏杭的诗词中,白居易、苏轼两位诗人分别入选两首。学诗的同时,我让孩子们读上下五千年中有关二位诗人的故事,想想诗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能“忘机”,不计较自己个人的起落,到哪儿都能尽力做好能做的好事,不但写好诗,而且交友,为百姓兴修水利,再联系各自想想遇到挫折该怎么办。那次,到江海风情园活动

12、时,那里有一座五谷塔,我带孩子们登塔时,引导他们联系我们诵读的有关登楼的诗词,孩子们回家写习作,就有不少学生写了登五谷塔,且看其中一位写的片段:我回过头,望了望海门老街:“这就是祖先们来了后住的地方,对吗?”张老师点点头。“好旧啊!”“嗯,是又老又旧,那是旧时建造的,你看北边的高楼大厦,现在的海门发展得很好噢。”我摇了摇头:“不,还要变得更好。我是21世纪的新少年,我要营造一个比现在更美好的未来!”这学期,我正带着孩子们学诗国吟走的第二章“水漾南国”,一切都在探索中主题帖链接:寂寞地行走在诗国旅途不知为什么,我会喜爱上诗,我常常埋怨自己怎么会爱上诗。爱好似乎是一个非常偏执的家伙,他是连主人的理

13、性都不会听从的。怎么会这样,需要问问佛洛依德,要不问一下荣格也可以,可惜他俩都驾鹤仙去了,拿起他俩的著作搜寻一番吧,也没有找到像样的答案,号称大师的为什么连这个问题都没有想到?就这样,我被诗折磨着,想搜寻一下同好,可惜茫茫人海中有此嗜好的比找鸡蛋里的骨头还难,无奈,值得与一本本不会发声的书本来慰藉自己。爱诗是寂寞的,到咱们海门的新华书店找心仪的东东是徒劳的,偌大的书店,连咱海门的诗人卞之琳的诗都找不着一本,而到上海奔波一回,疲累之余也不知能找回几本,幸亏近几年网络发达,网购图书使我的书柜一下子爆满,一些书只好屈居地板上。灯下,静静地唤起诗人的灵魂,倾听无数黑字下的鼻息,陶醉在忧思欢喜的脉搏中,

14、张开口吟诵几遍,忽感听众全无,连月光也被城市的高楼阻挡,偶尔漏下几丝又被蛮横的路灯淹没,孤独就像蛇一样缠上在书房游荡的声音,意象纷纷摔落无影,谁让我有此怪癖?小学时,偶然得到一本唐代绝句的选本,不知怎地我就迷上了那本书,种下了爱诗的种子。其实小时候种下的种子何其多,有的随着我兴趣的转移熄灭了,有的如绘画因没有时间捣鼓而被迫从生活中剜除了,唯有诗歌与书法顽强地不管风吹雨打地延续下来。初中时我痴迷李白的激情,师范时我爱上了朦胧诗、现代派。人说爱诗是青年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激情的火焰会渐渐变小,最终逃不过熄灭的命运。工作后,我也渐渐把诗疏远了。但一次偶然,是的,又是偶然,偶然又是是命中注定的必然。

15、偶然的一次到南通的机会,偶然的在书店里翻到了叶嘉莹的系列著作,不知何故鬼使神差地就把那几本书捧到收银台前,恰好袋里的钱还够,书就抱回来了,奄奄一息的激情被一股风燃起,又熊熊起来了。我被作者细腻而深透的讲述折服了,尤其是对燕台诗四首的解析,好像不是解读文本,而是在解剖我的心灵。我的心为什么自己不能用语言抒发,而是一千多年前的李义山替我抒发了,我在诵读之余,常呆呆地思考。思考没有结果,倒使我爱上了月光,于是我常常选择晚上回老家,骑着车沿河沿缓慢前进,有水面上轻舞的月光的碎片陪着我就有了一切,我甚至埋怨路途为什么那么近。过度的痴迷终究不会长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激情不再,但留给我的困惑却多起来了。其中

16、最多的是音韵与训诂两方面的,我特地买了相关的书,可记住原理容易,用之实践就难,太难,比蜀道难千万倍,往往要解决一个字,书在桌上、地板上排得插不上脚,耗上几个小时,留下的还是困惑,比如“床前明月光”的床,我的理解就是睡觉用的床,没什么疑问,可把各种解释汇总过来,这“床”竟然有很多的解释,除去细节,可以归纳出三种解释,除开我认为的睡觉之床外,还有井栏、马扎的两种解释,各家各有理由,后两种解释因与众不同而详述理由,前一种似乎都认为理所当然而没有过多的阐述,要想做个判官,用训诂学的办法,从文字学、从文化学的角度去判断,资料找了不少,把这些资料理出个头绪,再做出个判断吧,结果发现三种解释都能言之成理,但

17、都不能驳倒另外的。这时最希望的是有个老师在身边指教一二,可惜老师难觅呀!再比如就一个最简单的“诗”字吧,学诗连诗是什么都不懂不就是个笑话了吗?但细细寻绎,从字源上说,闻一多有记录、回忆、怀抱三种解释,朱自清独取怀抱一种解释,闻说从原始部落的文化考虑似乎有些主观武断,朱说又似乎偏执于儒学。从诗的本质来说,王士祯主“神韵说”,沈德潜主“格调说”,袁枚主“性灵说”,王国维主“境界说”,朱光潜主“情趣说”至于西方的诗学观更是五彩纷呈,该听从谁的?再读读对这些诗观的阐述,如对王国维的“境界说”,许文雨、顾随、佛雏、叶嘉莹、滕咸惠、徐调孚等等,各有心得又都有自己的东西渗透进去,该如何择取,真是剪不断、理还

18、乱。还有就是我往往看一首诗的注释、欣赏时尽力把能找到的资料都找来,然后对照着看。唉,这么看下来,速度慢不用说,各家的理解往往是各不相同。比如李义山的锦瑟,不看现代的,就看李商隐诗歌集解上的集评就难理出头绪,黄世中的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把观点归了类,二十多种,有些类明显是臆测,有些是杜撰典故,但要分清还不是很容易,虽然近期有总而论之的倾向,但又滋生出一些新观点,对之又能奈何。虽然钱钟书这老狐狸最喜欢这样,说是仿佛看几个人吵架,他在旁边乐,我想原因在于他已经不是博览群书所能概括的,他的大脑就是一个图书馆,那些书上的东东他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我呢,半道出家,进的是一座破庙,找不着一个同道,苦心孤诣地

19、学钱钟书,痴人愚行,愚不可及。但还是习于这样看文字争吵,喧嚣有时渗入内部,新也被煎熬,真希望能登高一览众山小,但支点找是找不来的,要自己建,钱钟书建起来了,但我没有他的图书馆式的记忆仓库,找不到砖块又怎么谈建筑?有时想凭灵犀一闪来捕捉些东西,但伸手出去,连一丝烟也抓不住。就这么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前行,好似一只苍蝇在书堆里晃悠,任时间流逝,任白发挤走黑发,甘苦自知,从诗经到王国维,从卞之琳到特朗斯特罗默,沉浸诗海,痴心不改。其中有了一些见解,写在铅字旁,过一阵看看,幼稚,再写一些,再过一阵看看,幼稚,这些幼稚的话就不说了,就这么留在书上,死在书上也就算了。然而,不饶人的是时间,中年听“滴答”之声

20、是最惊心动魄的。紧迫感之下,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一块冥顽不化的石头,处荒草之中,每日看云来云去,有那么点小能耐,心有不甘,想想虽无灵气,但肚子里的半勺水似乎教教小学生还是勉强可以的,于是,想到个“诗国吟走”的打算,在晨曦中带着孩子背上几首唐诗宋词,或许能解除些寂寥,让冷落的心稍稍暖和一些。拿七十多首必背古诗和孩子们一起来诵读一番似乎不难,但李峤的风似乎只是一则谜语,读不出情调来,骆宾王的咏鹅节奏明快,明显的民间童谣的调子,体验似乎浅了些,必背是否该打个问号?至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明明是送别,却被眼前美景迷惑,把朋友丢在一边,眼睛只顾盯着西湖,眼睛盯着西湖也就罢了,但优雅的西湖却是大红大绿

21、两种艳色挤在一起,俗透了,这也进了必背之列,至于宿建德江乐游原充满人生况味的不知何故而被抛弃了,郁闷,无奈。还是选点别的诗,把被遗忘的李商隐、李贺之类的诗人请回,于是,忙活了好一阵子,选了一些诗,就从登高开始,在诗中旅行,站在四大名楼之上,开阔开阔心胸吧。黄鹤楼头,听相隔千年的崔颢毛泽东的声音,看看李白都感叹“崔颢题诗在上头”的黄鹤楼,毛泽东如何超越的;岳阳楼畔,历来是爱国情怀的抒发地,杜甫、范仲淹、陈与义们的高歌至今仍激荡着江水,滕王阁、鹳雀楼诗显然有了难度,我的理解得换一种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一个个晚上的闷坐,就是为了这,自思有些可笑,但既然已经开始,脚步就停不下来,幸好孩子们能在引导下读出味道来,且味儿渐渐浓起来。教得顺利时有些得意,到了诵读安定城楼时,冷水泼下,孩子们说不懂,此时回头大概是最糟的选择,我只得回过头来,把故事(诗中的典故)与诗意进行重新组合,重找切入点,再次解读,孩子们懂了十二首的登楼诗结束后,还有江南之行,我们的先祖是从江南移民过来的,就了解了解江南吧,当然这留到下进行吧。孩子们的尽头挺足,但我的甘苦孩子们似乎还不能理解,一个人搞这么个东西,年龄却早过了争强好胜的时段,自顾不可思议,那就别指望更多的理解,走吧,一路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