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变形记》的变形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上传人:r****d 文档编号:128585029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析《变形记》的变形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析《变形记》的变形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析《变形记》的变形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浅析《变形记》的变形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变形记》的变形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校代码107220701014146密 级学 号 分 类 号公开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变形记的变形形象题 目通过对变形形象的分析从而揭示各种关系的异化Analyses the De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Metamorphos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Image to Reveal马 晶作者姓名所学专业学科门类指导教师 汉语言文学文 学杨丽娥成绩评定提交论文日期二一一年五月摘 要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他是最早借助荒诞来表达真理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情节离奇,匪夷所思,惯用运用一种“变形”的象征性手法,卡

2、夫卡一生有五分之一的作品是以动物喻人(动物变形)或者以动物为主人公来表达主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变形记这部作品。文章将以这部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来阐述卡夫卡是如何通过人物上的变形形象从而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自我关系的异化(这里的变形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主宰不了自己命运而导致的各种关系的异化,即扭曲发展)。卡夫卡不是一个国家的代言者,甚至不是一个时代的代言者,他是一个未来的预言家,即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悲剧,更通过他描写的一系列变形形象中预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关键字:卡夫卡;变形形象;动物;异化关系;预言现代人AbstractFranz Kafka, the distingui

3、shed Austrian novelist, was one of the artists who explored a way to convey truth in absurdist literatures. The works of Kafka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irrational and surreal, 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symbolic tactics called metamorphoses, one fifth of them utilized animal metaphors or took animals a

4、s protagonists to express themes. The Metamorphoses is h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pus. In this article, these two works are used as examples to illustrate how Kafka, drawing the support from metamorphoses of human, unfold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human versus human, human versus society, and human

5、versus himself. Not a national spokesperson or an era spokesperson he is, Kafka is more like a prophet of the future, as his works not only manifested the tragedy of the time, but also presaged the survival predicaments of the modern society by the means of metamorphoses.Keywords: Kafka; Distortion

6、image; Animal; Alienation relationship; Modern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 言1一、创作时代背景1(一)社会背景1(二)家庭背景2二、卡夫卡作品中的变形形象及内涵3(一)变形记的变形形象分析3(二)通过变形形象的分析从人揭示各种关系的异化51、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现象52、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现象53、人自身的异化现象6结 语7参考文献9谢 辞10引 言卡夫卡的作品多篇讲到变形,如变形记、地洞、桥等。评论卡夫卡的作品离不开“变形”这个话题。卡夫卡以描绘人变为动物这样的异化现象为主要行文手段,但其着眼点还是在于人,用变形形象来探索人的本质,异化

7、命运等。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卡夫卡的作品不止是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还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现代的意义。在他的变形记中描绘的是变成大甲虫的格里高尔,格里高尔是最重要的主角,还分别描绘了格里高尔的家人等,变形记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同时也反应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困境。卡夫卡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他也不仅是一个小说家,他在小说里通过赋予主人公以变形的形象从而揭示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现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现象,人自我的异化现象。他的作品中那些看似夸张的变形和虚拟的现实,却在百年之后揭示着现代人的命运。一、创作时代背景(一)社会背景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

8、一群艺术,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状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所以要想了解卡夫卡及卡夫卡的作品及内涵,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关于作者的背景,包括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较好的解读卡夫卡。卡夫卡生活的年代刚好是一个战争的年代,他出生于一战以前三十年,到卡夫卡长大,整个社会笼罩在大战降临的阴影中,卡夫卡生活和创作在19世界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毁灭,还有精神上巨大的震撼,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生产方式改变的担心,这一切的改变使得人们开始怀疑甚至改变很多观念,对社会的陌生感,

9、孤独感与恐惧感扎根在每一个人心中,卡夫卡一生几乎都在布拉格,当时的布拉格属于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大战期间内部施行强权高压政策,个体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受到阻滞,肉体跟精神都遭受摧残,这一系列的变化成为了卡夫卡创作的源泉和不变的主题,研究卡夫卡,出了研究他所在的奥匈帝国之外,还要深刻的了解下他的民族犹太民族,只有了解了犹太民族的生存境遇,才能更好的了解卡夫卡,这也是为什么在同时代欧洲作家中,只有卡夫卡才能这样敏锐的感受社会变化,并且将之充分展现的原因,犹太民族的生存境遇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它一直被西方文化所排斥,信仰上的区别在欧洲多年来深刻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不断

10、被利用,造成犹太人在欧洲国家长期受到歧视、迫害和杀戮。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持有成见。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犹太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降临到了犹太人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是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非常不幸的是,这种反犹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勒斯坦地区爆发霍乱和伤寒,土尔其军事首脑决定赶走所有外国人,大批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在1929、1930和1931年,犹太人定居点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装袭

11、击和恐怖威胁。恰在此时,纳粹在德国掌了权,欧洲对犹太人的迫害终于在纳粹德国时期达到顶峰,发生了灭绝约600万犹太人左右的大屠杀,几乎彻底摧毁犹太人在欧洲2000年的文化历史沉淀。犹太人在整个欧洲范围内遭受了精神与肉体双重的折磨。卡夫卡中学的时候,经常在犹太教堂里面学习,对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非常熟悉,这些本民族曾经与现在受到过的折磨,像梦魇一样存在于卡夫卡的潜意识里面,影响着他的思维。在1883年,卡夫卡经历了布拉格的反犹运动,犹太人再一次遭到迫害,他的俩个犹太同学因承受不了这样的精神压力而自杀,这给卡夫卡在心里上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开始对自身安危怀有危机感。犹太人的一系列遭遇,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12、了卡夫卡的创作,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出现的“苦难、孤独”等词语,都与犹太民族有关,也正是看到了本民族的生存境遇,卡夫卡对人类的命运才有了实质性的把握,卡夫卡从犹太人所遭受的一切中,看到了世界的荒谬,所以在他的变形记中,他把人变成甲虫象征着人被异化、自我迷失、人与社会对立的结局,就像他的民族被异化一样。在整个社会扭曲发展的状况下,卡夫卡用他的笔墨将人带入这场大变形中。他用荒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物,用他们在相貌上的变形控诉着这个社会的黑暗,也通过外在的变形,深刻挖掘了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等一系列内在的变形,这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足以反映

13、当时的整个社会。这也是卡夫卡作品的本质宗旨。(二)家庭背景一个社会可以影响一个作家,因为作家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但对于卡夫卡来说,影响他的,远不是一个社会,还有他的家庭,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是长子,底下有三个妹妹。他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他精明强悍、体格健壮,经营着一家妇女用品商店,他关心的是只是赚钱,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子女思想上不能沟通,而且在家里非常专断,要求家庭成员对自己绝对服从,动辄暴怒、斥骂。他对卡夫卡的行为总是满腹疑狐、冷嘲热讽。与强壮的父亲相比,卡夫卡则有着神经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他从小就是个“听话、顺从、文静、内向”的乖孩子,父亲粗线条的教育方式下,卡夫卡

14、的个性遭到扼杀,自信被粉碎。这给卡夫卡从小在心理上就受到很大损害,性格也因此向内倾斜。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由此而形成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即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我想这也是卡夫卡作品人物原型的由来。卡夫卡心灵痛苦的源头,很大一部分源自其暴君式的父亲对卡夫卡的伤害和影响。所以,不论是卡夫卡所处的社会,还是他成长的家庭,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卡夫卡用他的文字将这些缩影一幅一幅的描绘,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震动跟影响。时代赋予卡夫卡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情感特质,使他在作品中将这个主题表现出来,警醒

15、世人。而变形记这本书则可以透视到他的家庭关系的基本面貌。二、卡夫卡作品中的变形形象及内涵(一)变形记的变形形象分析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最有成就的,他善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来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作品情节荒诞不经却蕴涵深意。不可否认卡夫卡作品中的本质就是一种“异化”现象的表现。异化,从哲学上来说,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卡夫卡所生活的年

16、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非理性发展,西方人的异化,刚好与马克思说的相一致。异化现象在哲学上就反映在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在这方面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变形记,作品一开始即主角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这种与现实违背的巨大冲击力,使得文章一开始就极具表现力,这种外貌上的变形拉开了整篇文章的序幕,然而接下来主人公的一系列从脑袋里冒出来的想法则更加让人无法想象,他不害怕自己变成了甲虫,却想着要早起,因为火车马上就来了,上班要迟到了。这种出人意料的想法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这更像是一种病、一种矛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一

17、文中说:“由于过于疲惫,你最后不得不感到与其这样白费力气地维持错误的状态,还不如一团混乱的好。”卡夫卡生存的时代是机器化生产大面积的取代了人的手动生产,机器取代了人,社会对人的需求在逐渐减退,而对于机器的需要却是加剧,资本家将金钱、机器,无休止的工作凌驾于人的地位之上,使人类无时无刻不受到它们的威胁与操纵,物把人变成了非人,在卡夫卡死后的第四年,英国的劳伦斯也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到:“过失是从那邪恶的电灯光和恶魔似的机器的器声里来的,那边,那贪婪的机械化的世界便是无垠罪恶所在的地方。”是时代造就了痛苦。于是卡夫卡也就创造了这样一个一开始就已经变化成了物的人,这样一个在公司勤勤恳恳,谨小慎微的小职

18、员,受到了这种平白无故的无妄之灾,甚至是不明原因的。卡夫卡并没有交代原因,也许只是给读者留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间,从而得出任何一种的可能,作品已经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社会,一个利益与金钱至上的社会。公司因为他的迟到而开除了他,家人对于他的变形只是感到厌恶,格里高尔在整个变形过程中受到了无数的白眼,没有亲人的关心,没有朋友的在乎,没有社会的理解。连格里高尔自己也处于一种怪罪自己的绝望状态,他拼了命的工作,只是为了养家赚钱,没有别的目标,到最后他变成了甲虫才发现自己竟然也是毫无存在价值,所做一切都是徒劳,他除了怪罪自己,别无想法,这一切都冲击着主人公的意识,使他自相矛盾,既迫切地想要脱离这种变形形态,又

19、想就这样让一切见鬼去吧。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他失去了上班的资格,没有了金钱的支撑,他变得毫无价值,作者深刻地刻画了格里高尔的悲惨境地,退了休的父亲整天对着他发泄怨恨,母亲虽然想要继续爱他,却一次一次昏厥在他丑陋的甲虫容貌下,连一直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妹妹,也在长期的这种不会改变的状态下也渐渐绝望,对他这个亲哥哥渐渐疏远,厌弃他。他在慢慢的死去,“下一步该该做些什么呢,格里高尔想,他陷入了黑暗中,他已经全身失去了知觉,他不奇怪,就凭这些细弱的小腿走那么远的路已经是奇迹了,他居然还有痛觉,但正在一点点消弱,那个嵌在他背上的烂苹果和红肿的地方都已被尘土填满,早已无知觉了,他甜蜜的回忆着自己的亲人。想起妹

20、妹,他更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他就这样胡思乱想一直到半夜,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让他重新看了一眼他的世界,而后他的头就垂了下来,鼻孔中呼出最后一丝气息。”格里高尔最后死了,死于背上的一个烂苹果,死于饥饿与绝望,主人公格里高尔既是人又是虫,他承受着人与虫的双重痛苦,卡夫卡最后给格里高尔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死亡,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是对于主人公,对于格里高尔来说,这是一种解脱,也许对于卡夫卡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死亡是一种解脱?让人们不得不问。卡夫卡在文章的最后都留下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疑问。(二)通过变形形象的分析从人揭示各种关系的异化1、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现象

21、所谓变形,是指人变成了动物或者动物变成了人,通过这些荒诞的改变,表现作者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复杂的人生感受。变形记以变形形象来行文,却用各个人物的心理和精神来立意,格里高尔是一个被“异化”的人,他异化的是身体,展现的却是异化的精神、异化的社会,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以最平静的口吻将格里高尔的死亡完整的叙述出来。对于格里高尔和他的家人来说他的死亡才是解脱,变形的不是格里高尔一个,每一个人都成了变了形的怪物,格里高尔只是身体变了形,与之相比,他身边的很多人虽然保持着的是人的外形,可是心里早已经魔化,变形记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家人对待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态度的巨变上,其父亲最为典型,“他把碗橱上盘子里的

22、水果装满了衣袋,也没有好好的瞄准,只把苹果一只接一只地扔出来。其中一只正好打中了儿子的背并且陷了进去。这致命的一击最终结束了儿子的生命。”“让我们感谢上帝吧。”家人对于他的死如释重负,这一系列的描述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亲情的冷漠尚且如此,更何况别人对于格里高尔的态度。在与自然社会的长期对抗中,为了生存发展和抵御外界,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相互依存,其中最为突出的依存群体就是亲情,它是构成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联系纽带,然而在变形记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极为冷漠与互相憎恶的,从而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2、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现象 变形记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就在于变形,变形在小说中起到了一种

23、改变的效果,它使得人们本来很熟悉的东西突然变得荒诞无比。读者站在一个旁观者得角度去看待这部作品,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人类历史始于动物,动物往往最具有原始、淳朴特征的物种,有未被社会变迁所污染的寓意。所以,小说通过人变成动物,用弱小的身体来抵抗剧烈的外在变化,喻示了在不断变化的现代文明社会下的人与社会的异化关系,人构成整体的社会以后,人类依赖社会,社会是人类最坚强的后盾,但是社会力量又在无形中制约着人们,在社会日渐强大并且迅速发展之下,社会给人们的安全感越来越小,人逐渐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微不足道,甚至无法生存,本来应该相互依存的关系,变的分崩离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24、爆发以来社会日益庞大、复杂,经济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对机器的需要更加迫切,机器渐渐代替了人类将社会发展壮大,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弱小的虫子之后再也无力在社会上生存,在社会日趋复杂,物质日渐丰富时,人遭受外界的挤压逐渐失去本身,无法与社会完美兼容,和谐发展。这便是卡夫卡想在他的小说中揭露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关系。3、人自身的异化现象卡夫卡在变形记中首先写到的就是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就是描写了人本身的异化。卡夫卡用了一个故事,一个变成了甲虫的主人公,将自己的内心诉求深刻的表现出来,人变成动物,是不满意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为了摆脱一种困境的表现,更是在诉说一个事实,失去自我本来是由

25、于外在世界的压迫,格里高尔在没有变成甲虫以前已经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他感到孤单、焦虑、绝望,在承受不了现实的情况下,他以一个动物的形象展示了自己内心的解脱,从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可以看出,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则在重压之下必然异化的深层内涵,通过对主人公个人异化的描写,卡夫卡表达了他对个人自身异化的真切感受。卡夫卡一生的主要作品有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卡夫卡的作品突出描绘了很多形象,例如父亲的形象,女性的形象,动物的形象(包括变形的形象)前文对卡夫卡的变形记这部作品中的变形(动物形象)做了具体的分析。卡夫卡曾说他想在自己创作要到达的目标是“总揽整个社会和动物群体,认清它们的根本爱好,愿

26、望和道德理想,并尽可能地使我朝着让所有满意的方向发展”他将动物的特性特看做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他的作品中大量地出现,人变成了动物(物体),或者根本以动物的口吻来描述道理。它们是穿插在小说中最重要的线索,小说的主人公,或者在很多小说也得次要角色,在卡夫卡的日记或者书信中立,都多次与动物来自比,他的内心,生活,作品都烙上了动物的烙印,它们的生活同时也是揭示出人类生存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夫卡作品中的动物类型各异,从它们惊恐,微小的生活反映出人类世界的荒诞,卡夫卡笔下这些动物,都被赋予了人性,这样的作品占卡夫卡总作品的五分之一。在这些作品中,他通过借助变形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变形记中金钱至上,社会

27、给予不了人安全感,而是变本加厉的索取,体现了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他的每部小说都有其特定的主题,表现不同的意义,他写作最常用的手法是表现主义,很多作品都用到了变形形象,卡夫卡通过运用这中“变形”形象的塑造,来表现当时人们在社会的重压下,所产生的悲观情绪的具体表现,用外貌上的变形来表现内心的情绪。有的作品即便没有以外貌的变形来叙述文章主题,也以不同的方面的变形描绘了不同的“异化”现象,卡夫卡借助动物的形象来做主题,是将人类的存在完整的显现,不是在文明社会作为“人”而是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结 语了解过卡夫卡,我们知道,他经常是通过文章在写他自己,叙述者与小说主人公合二为一,他

28、不是一个国家的代言者,而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更加是未来的预示者,他惯用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不能用任何单一的思维来解读他的作品。到现在,卡夫卡的作品依然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文学家研究卡夫卡,一方面在于他的写作手法,用荒诞寓言的手法来行文,另一方面是他的作品所具有的预言性。他的小说一直有一种“魔力其独特之处在于他通过梦幻般的奇特想象,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奇幻而荒谬的世界,一个拖沓纷杂的、障碍重重的,滑稽可笑的、荒诞不经的世界,一个对我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卡夫卡是文学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虽然表面的字里行间晦涩难懂,但是每篇文中的深刻含义都昭然若揭,这种寓言式的写作,构成了卡夫卡不同与别人,最特

29、别的存在。卡夫卡描写了从19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在发展的同时引进了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人从劳动的主体变成了机器的奴隶,个人从那个时候开始只是大机器的一个小零件,再不具备必要的存在价值,生活的压力,残酷的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灾害,都使人们对社会和自我产生严重的孤独感、绝望感,从而产生一系列例如道德的缺失、良知的缺乏、法律社会制度的无用、强权政治开始盛行等等现象,卡夫卡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未来的一种预示。他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世界,这个世界长久存在,不论以前还是现在,当这个世界的发展日渐丰富,物质精神不断更迭,人类被各种压力挤

30、压下渐渐失去自我。这不是一个现象,而是一种存在。正像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这样评价卡夫卡:“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卡夫卡的世界与任何人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未实现的可能。当然这个可能是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的,他好像预示着我们的未来。因此人们在谈卡夫卡的预言维度。”这一切看似是一百年前卡夫卡为当时时代所虚构的人物,也同样真实的发生在百年后的现在人类的命运上。他的孤独是百年前人类的孤独,也反映了现代人的孤独。他的困惑是百年前人类生存的困惑,也是现代人生存的困惑,他的恐惧是百年

31、前人类的恐惧,也是现代人类对于社会,对于生存的恐惧。卡夫卡是一个时代,也是整个时代。他的小说犹如一把“杂碎我们内心冰海的斧子”然而我们看到了当代人的孤独、困惑、恐惧。我们又应该怎么做?是否文学真正能够反映时代的现象?更加亟待我们去解决。参考文献1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M.天津:南丹大学出版社,1985,第709页.3克劳斯瓦根巴赫.卡夫卡传K.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第15页.4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第43页. 5饶述一译.查泰来夫人的情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

32、版社,1986,第167-168页. 6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叶廷芳译)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27页.78卡夫卡.变形记(王宏译)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174页.9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叶廷芳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225页.10张沁文.解读卡夫卡小说的叙事风格J.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0.11蒋世玉.论体育文化实际的实践基础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2.克劳斯瓦根巴赫.卡夫卡传K.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第275页.13林和生.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3、,1997.14罗梵.欧洲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5卡夫卡.致父亲的信(孙坤荣译)I.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16世界文学评介丛书-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评传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谢 辞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杨丽娥老师的悉心指导。杨丽娥老师曾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杨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杨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正是在她不遗余力的帮助下,论文的思路从混乱到清晰,材料从芜杂到精到,语言从琐碎到凝练,一步步接近成熟。再次感谢杨老师。我选择的是外国文学史范围内的论文,在这里也要感谢所有教外国文学史的老师们,他们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敬业精神,给予了我很多的教益。并且感谢所有参与论文答辩的老师们,感谢您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指导论文,提出问题。在这里还要感谢学校,在这大学四年中,教导我们知识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