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综述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28520483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综述1概况风力发电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绿色能源技术,在陆地风电场建设快速发展的 同时,人们已经注意到陆地风能利用所受到的一些限制,如占地面积大、噪声污 染等问题。由于海上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当今技术的可行性,海洋将成为一个迅速 发展的风电市场。欧美海上风电场已处于大规模开发的前夕。我国东部沿海水深 50 m以的海域面积辽阔,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沿海经济发达电力紧缺区)很 近,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风电必将会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能源来源。海上风电场的风速高于陆地风电场的风速,但海上风电场与电网联接的成本 比陆地风电场要高,综合来看,海上风电场的成本和陆地风电

2、场基本相同。海上风电场的发电成本与经济规模有关,包括海上风机的单机容量和每个风 电场机组的台数。铺设150MW海上风电场用的海底电缆与100MW的差不多,机组 的大规模生产和采用钢结构基础可降低成本。目前海上风电场的最佳规模为 120150MW。在海上风电场的总投资中,风电机组占51%、基础16%、电气接入系 统19%、其他14%。丹麦电力公司对海上风电场发电成本的研究表明,用国际能源 局(IEA)标准方法,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和20年设计寿命计算,估测的发电成本 是0.36丹麦克朗(人民币042元或0. 05美元)/kWh。如果寿命按25年计算,还可减 少9%。海上风电场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

3、,其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不同时期: 19771988年,欧洲对国家级海上风电场的资源和技术进行研究;1990 1998年,进行欧洲级海上风电场研究,并开始实施第1批示计划;19911998 年,开发中型海上风电场;19992005年,开发大型海上风电场和研制大型风 力机;2005年以后,开发大型风力机海上风电场。2海上风环境一般说来海上年平均风速明显大于陆地,研究表明,离岸10km的海上风速比 岸上高25%以上。2 1风速剖面图海面的粗糙度要较陆地小的多,因此风速在海平面随高度变化增加很快,通 常在安装风机所关注的高度上,风速变化梯度已经很小了。因此通过增加塔高的 方法增加风能的捕获在某种程度上

4、不如陆地有效。由于海上风边界层低,所以海 面上塔高可以降低。陆地与海上风速剖面比较如图1所示。120100 so 犖60 泄402056图3海面上高度与湍流度关系7891011风速/1!1亠5-1海上;陆地图1陆地、海上风速剖面图比较2 2风湍流特性湍流度描述的是风速相对于其平均值的瞬时变化情况,可以表示为风速的标 准偏差除以一段时间(通常1 Omin)风速的平均值。自由风湍流特性对风机的疲 劳载荷大小影响很大。由于海上大气湍流度较陆地低,所以风机转动产生的扰动 恢复慢,下游风机与上游风机需要较大的间隔距离,即海上风场效应较大。通常 岸上湍流度为10%,海上为8%。海上风湍流度开始时随风速增加

5、而降低,随后由 于风速增大、海浪增高导致其逐步增加,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湍流度还随高 度增加而几乎呈线性下降趋势,如图3所示。图2海上风速与湍流度关系2 3水深与海浪水深和海浪是影响海上风电场发展的2个重要自然因素。水深不仅直接影响 塔基尺寸和质量,而且影响海浪产生载荷。海浪随水深而增高,水深同时使海面 到塔基的塔杆增加,从而导致塔基受到很大的翻滚力矩。国外研究表明,浪高随 风速增加基本呈线性增加,当风速大于20m/s后,海浪达到极限值大约为4m,这 是因为较浅的水深限制的缘故,浪高的极限值受水深的制约而不是风速。3海上风力发电技术3 1风机支撑技术海上风机的支撑技术主要有底部固定式支撑和悬

6、浮式支撑2类。3 1 1底部固定式支撑底部固定式支撑有重力沉箱基础、单桩基础、三脚架基础3种方式。如图4所 示0(1) 重力沉箱基础。重力沉箱主要依靠沉箱自身质量使风机矗立在海面上。 Vindeby和Tunoe Knob海上风电场基础就采用了这种传统技术。在风场附近的码 头用钢筋混凝土将沉箱基础建起来,然后使其漂到安装位置,并用沙砾装满以获 得必要的质量,继而将其沉入海底。海面上基础呈圆锥形,可以起到减少海上浮 冰碰撞的作用。Vindeby和Tunoe Knob风电场的水深变化围在2. 575m之间, 每个混凝土基础的平均质量为1050to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用圆柱钢管取代了钢 筋混凝土,将其嵌

7、入到海床的扁钢箱里。该技术适用于水深小于10m的浅海地区。(2) 单桩基础。单桩基础由一个直径在345m之间的钢桩构成。钢桩安 装在海床下1825m的地方,其深度由海床地面的类型决定。单桩基础有力地将 风塔伸到水下及海床。这种基础的一大优点是不需整理海床。但是,它需要防止 海流对海床的冲刷,而且不适用于海床有巨石的位置。该技术应用围水深小于 25m。(3) 三脚架基础。三脚架基础吸取了海上油气工业中的一些经验,采用了 质量轻、价格低的三脚钢套管。风塔下面的钢桩分布着一些钢架,这些钢架承担 和传递来自塔身的载荷,这三个钢桩被埋置于海床下1020m的地方。3 1 2悬浮式支撑以悬浮式支撑有浮筒式和

8、半浸入式2种方式,主要应用于水深75500m的 围。如图5所示。图5悬浮式支撑方式(1) 浮筒式支撑。浮筒式基础由8根与海床系留锚相连的缆索固定在海面上, 风机塔杆通过螺栓与浮筒相连。(2) 半浸入式支撑。主体支撑结构浸于水中,通过缆索与海底的锚锭连接, 该形式受波浪干扰较小,可以支撑36MW、旋翼直径80m的大型风机。3 2风机设计技术降低风机离岸产生的额外成本是海上风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其中海 底电缆和风机基础成本占主要部分,它受水深和离岸距离影响大,而受风机尺寸 影响不大。因此对额定功率的风场应采用大功率风机以减少风机个数,从而减少 基础和海底电缆的成本。目前一般认为海上风场装机容

9、量在100150MW是比较经 济的。国外已研制出3.6MW的海上风机,其旋翼直径为104m,适合于水深10m的 地方。海上风机是在现有陆地风机基础上针对海上风环境进行适应性“海洋化” 发展起来的。具有以下特点:(1) 高翼尖速度。陆地风机更多的是以降低噪声来进行优化设计的,而海 上则以更发挥空气动力效益来优化,高翼尖速度、小的桨叶面积将给风机的结构 和传动系统带来一些设计上的有利变化。(2) 变桨速运行。高翼尖速度桨叶设计,可提高风机起始工作风速并带来 较大的气动力损失,采用变桨速设计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能使风机在额定 转速附近以最大速度工作。(3) 减少桨叶数量。现在大多数风机采用3桨叶

10、设计,存在噪声和视觉污染。 采用2桨叶设计会带来气动力损失,但可降低制造、安装等成本,因此也是研究 的一个方向。(4) 新型高效发电机。研制结构简单、高效的发电机,如直接驱动同步环 式发电机、直接驱动永磁式发电机、线绕高压发电机等。(5) 海洋环境下风机其他部件。海洋环境下要考虑风机部件对海水和高潮 湿气候的防腐问题;塔中具有升降设备满足维护需要;变压器和其他电器设备可 安放在上部吊舱或离海面一定高度的下部平台上;控制系统要具备岸上重置和重 新启动功能;备用电源用来在特殊情况下置风机于安全停止位置。(6) 探索降低成本的新方案。新近提出的一种10MW近岸大型概念风机能有 效减少基础数量,降低海

11、上风场成本。按12m/s额定风速,要产生10MW的输出, 主转子直径需要约200m,主转子外缘速度达到56m/s,主转子叶片弦长3m,叶片 数量10个。主转子采用线固定,其主轴迎风顶端支撑在直径300mm的支撑塔杆上, 塔杆固定在海床上;主轴末端由小型飞艇悬挂和海面上浮船绞盘钢索拉住保持平 衡,或采用海面上三角悬浮支撑方式。这样,主转子就可以随来风变化绕顶端旋 转。主旋翼叶片由7段组成,最外段安装有4个直径36m的风机。欧洲未来风力发电增长的很大部分将来源于海上,美国能源部也制定风力资 源深海发展战略,将海上油、气开发技术经验与近岸浅水(030m )风能开发技 术相结合,开展深海(50200m )风能开发研究,包括低成本的锚定技术、平台 优化、平台动力学研究、悬浮风力机标准等。4结束语 欧美的海上风能研究表明,浅海风力发电不存在主要技术问题,利用现有技 术,海上风机可以生存,发展和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降低成本和验证可靠性方面, 海上风机问题关键是经济性问题,环境保护可能也是一个限制因素,预计1015 年后,深海风能利用技术将得到应用。 我国从、到、一带,风力条件得天独厚,如果能够加以开发利用,既可以 缓解电力供应紧形势,又能大幅度降低火电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能源紧缺的东 部地区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