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特征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28501214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特征(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形态与构造的变化特性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其她国家相比,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得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体现出许多独特之处。其中一种明显特点是,随着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半耕半工”型经济构造逐渐覆盖了中国大部分村庄,广大农村已经从老式的“全耕社会”演进为“半耕社会”,或者说由老式的“农耕社会”演进为“农工社会”,这是现阶段国内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和构造发生的总体性变化。所谓“半耕社会”(“农工社会”),是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呈现出“半耕半工、亦农亦工”、“耕工交替、农工结合”等特点的一种渐趋制度化了的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半耕社会(农工社会)”的制

2、度逻辑是:人多地少的过密型农业因效益低下而迫使农民外出打工,而外出打工的风险又反过来迫使农民依赖承包地作为最后的生存保障,从而使务工和务农的交替与结合在制度上得以强化。这一社会形态既不同于老式中国建立在自然经济基本之上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宗法式的农村社会,也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高度工业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大农场式的现代乡村社会。从宏观视野看,由“全耕社会”(农耕社会)到“半耕社会”(农工社会)的转变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它是中国农村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文明向都市文明演进的“大转折”、“大爬坡”的过渡时期。对于广大中西部农村来说,这一形态还将延续很长一段历史过程。随着这一

3、转型期的到来,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构造性变化。 社会生产构造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基本性变化,它既是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也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构造变迁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农村重要劳力非农化,次要劳力农业化。改革开放以来的20近年间,国内约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含常年外出打工人员)转向非农产业,平均每年可达700-900万。全国既有农村劳动力4.97亿人,其中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都市,真正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386199部队”(妇女小朋友老人)。国家记录局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以女性为主,占53.1%;农业就业人员劳动年龄偏大,有三分之二的人年龄在

4、36岁以上,51岁以上的高年龄组人员占相称比重。主业副业化,副业主业化。过去,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而现今大量农民从过去单一的种植业中转移出来,或是外出务工经商,或是就地搞养殖、加工等多种经营。,全国第一产业增长值占农村各业增长值的比重由35.5%下降到30.1,农村第二、三产业增长值所占比重分别从50.4%和14.3增长到53.2%和16.7。过去的副业成为农民的主业,种田反倒成了“副业”。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随着国内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特别是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较快,1990年农

5、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0.8元,上升到702.3元,增长到1175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业占GDP的份额逐渐下降,但仍是基本性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1991年-的间,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了9.9个百分点。尽管农业占GDP的份额逐渐下降,但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产业。由于农业特有的多功能性,全社会对农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规定,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性地位没有变化。 社会基本单元发生变化人口和家庭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单元,其构造变化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特性之一。转型期国内农村人口

6、总量继续增长,劳动适龄人口供应率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等等,使国内正面临人口总量导致的就业压力和人口构造变化导致社会承当加重的双重挑战。农村人口增速减缓,但人口总量仍在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筹划生育工作的影响,到上世纪末,国内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在一定限度上缓和了人口过多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太大,人口数量变化呈现“低生育率、高增长量”特点,农村人口绝对数量仍在上升,估计到本世纪中叶达到峰值。届时,虽然国内城乡化水平达到了60%以上,仍然

7、会有绝对数量相称大的人口继续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构造发生变化。一方面,“人口红利”期趋于结束。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总人口构造“中间大、两头小”,使得劳动力供应充足,并且社会承当相对较轻,带来劳动力、储蓄的增长等,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研究表白,在过去的20近年里,劳动力的充足供应和高储蓄率,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可观的“人口红利”,其对人均GDP增长的奉献超过四分之一。但是,这一奉献随着人口构造的变化而逐渐削弱。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应增长率在初次浮现下降,估计到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开始绝对减少。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长期的“供过于求”逐渐转向“总量过剩而构造

8、性局限性”,有技能的、年轻的农村劳动力的供求正在逐渐向供不应求转变。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年龄特性发生变化,由于筹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乡流动,国内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农民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发达国家都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状况则不同。据2月份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国内既有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乡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始终持续到2040年。再者,农村人口的性别比特性发生变化,部分农民家庭对男孩的性别偏好,与筹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产生了矛盾,导致了农村出生人

9、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局部地区严重失衡现象。农村家庭构造发生变化。在社会经济变迁和长期实行筹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农村家庭的构造形式发生变化。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联合家庭等人们庭逐渐减少,而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等小家庭逐渐成为重要的家庭构造形式。与此同步,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和农民婚恋观念的变化,农村中再婚家庭、空巢家庭、非婚家庭等形式大量浮现,从而带来某些社会问题。农村家庭功能发生变化。农村改革后来,家庭成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其肩负的功能发生了新的变化。重要表目前:生产经营功能由过去的偏重农业生产,转向偏重非农经营方面;生活消费功能由老式的自给自足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商品化、多样化的消费

10、活动方面;生育功能由老式的单一“传宗接代”,转向追求生活幸福满足方面;赡养功能由过去的家庭内部保障,转向外部的社会保障。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基于路桥区“百晓”系列活动的实践与思考王先义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构造持续演进的背景下,如何充足调动和发挥乡镇、村居干部队伍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效能,是农村基层组织创先争优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农村基层党建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转型社会对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挑战社会转型,意味着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构造等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路桥区自1994年建区以来,农村工业化、区域都市化进程不断推动,不同利益关系

11、逐渐形成。从产业构造分析,三次产业构造为2.5:48.7:48.8,二三产业劳动力稳步增长,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从城乡构造分析,都市化率达58%,已进入新型都市化的加速期;从城乡居民收入分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7000元、16106元,位居浙江前列、台州第一,正由小康向富裕社会转型;从人均GDP分析,突破10000美元,发展基本更加坚实,但深层矛盾也更加凸显。转型期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矛盾不断显现,对基层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规定。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强劲,某些干部如果不积极学习新农村工作有关知识,做农村工作就会存在“本领恐慌”。与此同步,都市化、工业

12、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民失地失业的矛盾、拆迁安顿政策与群众补偿规定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解决不当,就也许导致某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百晓”系列活动是转型时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路桥区在乡镇机关干部中启动了以“正风、强责、提效”为主题的“驻村百晓”活动。创新开展“百晓”(“百晓”,意指“生活百事,无所不晓”之人)系列活动,使工作作风在一线得到转变、工作责任在一线得到贯彻、干部能力在一线得到提高,成为推动基层干部创先争优的有效载体。开展“驻村百晓”活动,转变乡镇机关干部作风。即驻村干部、片领导和乡镇重要领导应分别知晓村居、联系片和全乡镇“一百个”问题。一是精心设立“百晓”题库。各线提出需要掌握的1

13、020个问题,内容波及基本村情、工农业、城建和党建等方面,并印制成“驻村百晓”笔记本。二是用心解答“百晓”问题。实行“干群连心”工程,在村办公场合设“驻村连心窗”,印制“驻村连心卡”,下发驻村手记笔记本。开展蹲点调研、民情夜谈会和“为民办实事”等活动,实地解决问题。三是随机进行“百晓”点报。机关会上以抓阄形式抽取3-5名机关干部上台报告,再选用一定数量“百晓问题”,测评其她机关干部的知晓度。开展“村事百晓”活动,推动和谐村班子建设。为解决“磨合不深、业务不精、底子不清”等问题,在村居干部层面实行以“八个一”为内容的“村事百晓”活动,即:开展一系列素质培训;作出一届任职承诺;进行一次走访慰问,结

14、对一户困难家庭;理清一条发展思路;健全一套民主制度;解决某些矛盾纠纷;贯彻一批民生项目;开展一次“两度”测评。乡镇党委将“村事百晓”纳入村居目的责任考核范畴。开展“深化百晓”活动,全面巩固活动成果。培训机制上创设“百晓论坛”,规定乡镇领导、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上台演讲,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考核机制上履行“百晓质询”,召集党风廉政观测员、驻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召开质询会议,质询不合格者须接受二次质询;鼓励机制上开展争做“百晓生”活动,每年评比出若干名“驻村百晓生”和“村事百晓生”;运营机制上设立“百晓民情站”,构建全程为民办事体系。 “百晓”系列活动的成效和启示:“百晓”系列活动开展4年来,获得了

15、明显成效。一是锻炼了干部,推动能力由弱向强转变。引导干部根据“百晓题库”对村情“把脉问诊”,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化解基层矛盾的能力。特别是“百晓点报”、“百晓论坛”等做法,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是较好的锻炼机会。二是提高了结识,推动岗位由客向主转变。将乡镇干部岗位下沉到村里,把老式的指引检查型干部转变为服务参与型干部。在这一过程中,乡镇干部结识到差距,从而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三是改善了作风,推动责任由虚向实转变。强化了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减少了“混日子”的几率。四是畅通了民意,推动感情由疏向亲转变。“百晓”从制度上将基层干部工作与群众利益捆绑在一起,促使干部积极把困难带上镇,把措施

16、带下村。 深化“百晓”活动,推动基层干部创先争优的思考强化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创先争优的能力素质。一是着眼强素质,提高理论修养。科学制定培训筹划,组织农村干部大轮训,突破千篇一律进党校上大课的单一模式,逐渐履行“学时合计制”、“自主择训制”,多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二是着眼专业务,提高工作能力。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讲授知识;扩大“百晓论坛”参与范畴,召开案例交流会,共同提高解决矛盾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着眼勤调研,熟知村情民意。坚持蹲点调研等做法,推动基层干部下村入户调研。开展“驻村干部学农事”等活动,让她们成为“土专家”、“田秀才”。强化监督考核的规范性,进一步优化

17、基层干部创先争优的作风形象。对基层干部的监管,重点建立任期目的管理责任制,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村组财务审计等制度。在决策机制上,对乡镇村居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重大工程建设和大额财务支出,可采用票决的形式。在群众参与上,摸索群众和党代表列席党委会议制度,建立乡镇社会监督小组,监督重大工作,开门评议干部。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乡镇干部的考核,要完善考核原则,并根据不同地区、类型、岗位进行细化、量化,推动考核主体多元化,并科学运用评价成果。对村居干部要摸索实绩量化积分制考核,采用乡镇班子、各办(线)打分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评议状况,拟定年度考核成果。强化鼓励的有效性,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创先争优的持续动力。一是减少压力承当。区别看待“一票否决制”,变化“一刀切”的责任追究。二是改善经济待遇。对乡镇干部,要摸索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措施,解决工龄长、业绩突出干部的级别问题。对村居重要干部,履行工资待遇公议和离任生活补贴等制度;对村居其她干部摸索实行报酬乡镇统筹,逐渐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三是提高政治待遇。对乡镇干部,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对村居干部,摸索村党支部书记专职制,扩大从村居干部招考公务员比例,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乡镇后备干部管理,使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既有压力,更有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