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专利连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方法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28454239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参考专利连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参考专利连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参考专利连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参考专利连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专利连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方法(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说 明 书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措施技术领域本发明波及一种预应力砼持续梁桥,特别是砼持续梁桥中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措施。背景技术随着国内交通建设新一轮高潮的掀起,需要修建更多的跨越既有公路、铁路、河道的预应力砼持续梁桥,转体施工以其对既有线营运影响小、安全风险小等长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类桥梁转体一般采用墩底平衡转体措施,即:在上下层承台之间,或者承台与墩底之间设立平转系统,涉及转铰、支撑及滑道等,平行既有线浇筑梁体,墩梁固结或临时固结成整体后共同绕承台转动,实现梁体跨线。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转体操作更为简便的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措施。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

2、的,持续梁桥中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措施,具体措施是:1)浇筑桥梁承台和桥梁墩身,在桥梁墩身的墩顶布置转铰;2)平行既有线支架浇注完毕主梁中的悬臂跨主梁和锚跨主梁,其中锚跨主梁长于悬臂跨主梁,锚跨主梁重量达到悬臂跨主梁悬臂跨的15%以上;3)沿锚跨主梁尾部旋转轨迹布置锚跨支撑架,在锚跨支撑架顶面布置转体滑道和牵引设施;(锚跨转动位移发生在梁底和支架顶面之间)4)拆除主梁中的悬臂跨主梁和锚跨主梁浇注支架及墩顶其他对主梁的临时约束;5)将牵引钢绞线与主梁连接,启动牵引设施搁置在锚跨支撑架上的锚跨主梁尾端,带动悬臂跨主梁悬臂端,以墩顶转铰为圆心转动一定角度到设计位置,实现悬臂跨梁体跨越既有线;6)

3、顶升主梁体,拆除墩顶转铰,将主梁体转换支撑于永久支座,完毕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持续梁桥中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其特性是:涉及桥梁承台、桥梁墩身构成的转体支撑整体,悬臂跨主梁为转动到位后跨越既有线的梁体;锚跨主梁为转动过程中平衡悬臂跨主梁的重量,在桥梁墩身顶面和由悬臂跨主梁、锚跨主梁构成的主梁底之间有墩顶转铰,墩顶转铰作为转体施工过程中主梁和墩顶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介质,墩顶转铰采用钢球铰。所述的锚跨主梁尾端下面与与基本之间有锚跨支撑架,在锚跨支撑架的顶面布置转体滑道和牵引设施。所述的锚跨主梁重于悬臂跨主梁在15%以上。本发明的长处是:该发明则采用墩顶不平衡转体新措施,即:在墩顶与梁底之间,设立转

4、铰,同步锚跨重量不小于悬臂跨重量15%以上,在锚跨尾部设立支撑架,布置环道及限位导向装置,平行既有线浇筑梁体后绕墩顶转动,实现梁体跨线。与一般措施相比,该措施没有转动体系向既有线倾覆的也许性极小,更加安全可靠,且转体操作更为简便。附图阐明下面结合实行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明:图1: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体系立面布置图图2: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体系平面布置图图中:1、桥梁承台;2、桥梁墩身; 3、悬臂跨主梁;4、锚跨主梁;5、墩顶转铰;6、锚跨支撑架;7、转体滑道;8、牵引设施。具体实行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持续梁桥中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措施,涉及:桥梁承台1、桥梁墩身2构成的转体支

5、撑整体,悬臂跨主梁3为转动到位后跨越既有线的梁体;锚跨主梁4为转动过程中平衡悬臂跨重量3,避免其向既有线倾覆的梁体,锚跨主梁4转动到位后支撑于桥台支座。在桥梁墩身2顶面和悬臂跨主梁3、锚跨主梁4构成的主梁底之间设立墩顶转铰5,墩顶转铰5作为转体施工过程中主梁和墩顶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介质,墩顶转铰5采用摩察力小、性能稳定、承载力高的钢球铰。悬臂跨主梁3为转动到位后跨越既有线的梁体;锚跨主梁4为转动过程中平衡悬臂跨重量,避免其向既有线倾覆的梁体,转动到位后支撑于桥台支座。在锚跨主梁4尾端下面与与基本之间有锚跨支撑架6,在锚跨支撑架6的顶面布置转体滑道7和牵引设施8,导向并精确控制主梁在转动过程中的

6、轨迹。本发明中将老式的转动面由墩底改到墩顶,锚跨主梁4重于悬臂跨主梁3,且在15%以上。与一般措施相比,该措施没有转动体系向既有线倾覆的也许性极小,更加安全可靠,且转体操作更为简便。对于锚跨范畴内的地形较为平坦,桥下净空不超过10m、转体角度较小的桥梁特别合用该措施,施工前需充足考察现场施工条件。具体实行措施是:1)浇筑桥梁承台1和桥梁墩身2,在桥梁墩身2的墩顶布置转铰;2)平行既有线支架浇注完毕主梁中的悬臂跨主梁3和锚跨主梁4,其中锚跨主梁4长于悬臂跨主梁3,锚跨主梁4重量达到悬臂跨主梁3悬臂跨的15%以上;3)沿锚跨主梁4尾部旋转轨迹布置锚跨支撑架6,在锚跨支撑架6顶面布置转体滑道7和牵引

7、设施8;4)拆除主梁中的悬臂跨主梁3和锚跨主梁4浇注支架及墩顶其他对主梁的临时约束;5)将牵引钢绞线与主梁连接,启动牵引设施8搁置在锚跨支撑架6上的锚跨主梁4尾端,带动悬臂跨主梁3悬臂端,以墩顶转铰5为圆心转动一定角度到设计位置,实现悬臂跨梁体跨越既有线;6)顶升主梁体,拆除墩顶转铰5,将主梁体转换支撑于永久支座,完毕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权 利 要 求 书1、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措施,具体措施是:1)浇筑桥梁承台(1)和桥梁墩身(2),在桥梁墩身(2)的墩顶布置转铰;2)平行既有线支架浇注完毕主梁中的悬臂跨主梁(3)和锚跨主梁(4),其中锚跨主梁(4)长于悬臂跨主梁(3),锚跨主梁(4)重

8、量达到悬臂跨主梁(3)悬臂跨的15%以上;3)沿锚跨主梁(4)尾部旋转轨迹布置锚跨支撑架(6),在锚跨支撑架(6)顶面布置转体滑道(7)和牵引设施(8);4)拆除主梁中的悬臂跨主梁(3)和锚跨主梁(4)浇注支架及墩顶其他对主梁的临时约束;5)将牵引钢绞线与主梁连接,启动牵引设施(8)搁置在锚跨支撑架(6)上的锚跨主梁(4)尾端,带动悬臂跨主梁(3)悬臂端,以墩顶转铰(5)为圆心转动一定角度到设计位置,实现悬臂跨梁体跨越既有线;6)顶升主梁体,拆除墩顶转铰(5),将主梁体转换支撑于永久支座,完毕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2、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涉及:桥梁承台(1)、桥梁墩身(2)构成的转体支撑整体,

9、悬臂跨主梁(3)为转动到位后跨越既有线的梁体;锚跨主梁(4)为转动过程中平衡悬臂跨主梁的重量,在桥梁墩身(2)顶面和由悬臂跨主梁(3)、锚跨主梁(4)构成的主梁底之间有墩顶转铰(5),墩顶转铰(5)作为转体施工过程中主梁和墩顶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介质,墩顶转铰(5)采用钢球铰。3、根据权利规定2所述的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其特性是:所述的锚跨主梁(4)尾端下面与与基本之间有锚跨支撑架(6),在锚跨支撑架(6)的顶面布置转体滑道(7)和牵引设施(8)。4、根据权利规定2所述的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其特性是:所述的锚跨主梁(4)重于悬臂跨主梁(3)在15%以上。说 明 书 摘 要本发明波及一种预应力

10、砼持续梁桥,特别是砼持续梁桥中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措施,其具体施工措施分六个环节完毕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其特性是:涉及桥梁承台、桥梁墩身构成的转体支撑整体,悬臂跨主梁为转动到位后跨越既有线的梁体;锚跨主梁为转动过程中平衡悬臂跨主梁的重量,在桥梁墩身顶面和由悬臂跨主梁、锚跨主梁构成的主梁底之间有墩顶转铰,墩顶转铰作为转体施工过程中主梁和墩顶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介质,墩顶转铰采用钢球铰。它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转体操作更为简便的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措施。本发明波及一种预应力砼持续梁桥,特别是砼持续梁桥中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措施,其具体施工措施分六个环节完毕墩顶不平衡转

11、体施工;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其特性是:涉及桥梁承台、桥梁墩身构成的转体支撑整体,悬臂跨主梁为转动到位后跨越既有线的梁体;锚跨主梁为转动过程中平衡悬臂跨主梁的重量,在桥梁墩身顶面和由悬臂跨主梁、锚跨主梁构成的主梁底之间有墩顶转铰,墩顶转铰作为转体施工过程中主梁和墩顶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介质,墩顶转铰采用钢球铰。它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转体操作更为简便的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措施。本申报专利与对比文献KR0016378A等相比的不同点陈述经对比分析,韩国同行两座桥梁施工的专利与我局申请的专利“持续梁墩顶不平衡转体施工措施”在应用的依托工程构造形式上基本一致,但在措施上存在实质性区别,重要表目前:锚

12、跨转体位移相对界面:韩国同行提交的两个专利,锚跨部分转体相对位移均发生在布置于地面上的轨道和固定安装在锚跨梁底的支撑架下部之间。该老式措施存在的缺陷在于:(1)转体重要构造为梁体,其与支撑架构成的整体重心较高(应在梁体重心位置);而转体面却在地面,之间的高差基本和墩高相称,转动过程中有“头重脚轻”导致失稳的的力学风险。一旦支撑架和梁体之间位移不同步,支撑架和梁底之间的固定构造失效而脱离梁底,必将导致跷跷板效应,垮塌风险瞬时发生。(2)该专利轨道布置于地面,则合用地形有严格规定,若锚跨转动轨迹通过的地面起伏不平,则必须开挖山体形成平面,保证轨道基本水平,才干布置轨道。我局所报专利,锚跨部分转体相对位移发生在梁底(即在梁底和支架顶面布置的滑道之间),基本处在梁体重心平面。该措施相对于韩国同行,长处在于:(1)转体过程,转动面和中心基本在同一水平面,构造水平向稳定性较高,风险易控。(2)可广泛合用于多种地形,涉及较为复杂的地形:锚跨转动轨迹通过的地面起伏不平时,可通过支架进行调节,控制支架顶面标高,保证轨道水平。(3)对于高支架自身的水平方向稳定性,则通过将支架沿转动轨迹方向连接成整体(形成满堂支架)予以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