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案例研究2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28295370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案例研究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案例研究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案例研究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案例研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案例研究2(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引言现代企业的技术变革不断加速 , 技术的复杂程度和 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 , 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受 到巨大的挑战 。 因此 , 在供应链企业中供应商管理开始受 到大型技术集成的装备制造 业 , 如 汽 车 、 电 子 、 通 讯 , 航 空 、 计算机等的重视 , 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开始采用供应商 参 与 新 产 品 开 发 (Supplier Involvement in New ProductDevelopment , SINPD 的形式进行产品创新 1。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被认为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制造商集成供应 商的专业技术或能力 2, 并赋予供应商适当的责任 3, 供应 商向制

2、造商提供技术知识与创新资源并参与决策共同促 进产品开发绩效的一个过程 4。 因此 , 以我国本土企业为 对象 ,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 SINPD 对装备制造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本研究 将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剖析福田汽车公司的成功案例 , 为 装备制造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企业自主 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案例研究李随成 , 姜银浩(西安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 西安 710054收稿日期 :2009-08-18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07XJY00

3、7, 2008.1-2009.12第一作者简介 :李随成 (1962-, 男 , 河南孟县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企业创新管理 、 供应链管理 。摘要 :以知识创造 、 关系互动为中介变量 , 从两个关系路径探索了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 影响机理 。 以福田汽车为案例研究对象 , 分析了其自主创新过程中供应商参与的过程及其发挥的作用 , 从实践角度进一 步验证了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机理 。 关键词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 ; 关系互动 ; 知识创造 ; 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7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

4、002-0241(201002-0053-06Case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Supplier Involvement in NPDand the Enterprises Self-determined Innovation CapabilityLI Suicheng, JIANG Yinhao(Schoolof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Abstract:Taking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and know

5、ledge creation as intermediary variables,the correlationmechanism between SINPD and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self-determin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explored from two paths. Taking Co.FOTON as a case,it analyzes the involvement process and the role of itssuppliers,and the correlation mechanism b

6、etween SINPD and the enterprises self -determined innovationcapability is further validated from the practice.Key words:supplier involvement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INPD;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knowledge creation; self-determined innovation capability 5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新管理1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理论关

7、系分析1.1SINPD 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从宏观到微观角度可划分为国家 (区 域 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 (产业 自主创新能力两个层次 5。 本研究定位在微观的企业层面 , 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 界定如下 :企业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努力 , 在企业内部和企 业之间两个层面进行交互学习与资源集成 , 重新构建技 术平台 , 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 , 掌握核心技术能力 , 进而获得创新产出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 的重中之重 。 装备产品具有技术构成复杂 、 产品批量小 、 制造过程复杂 、 生产周期长的特点 , 不同程度上具备复杂 产品系统的特征 。

8、 Paoli 和 Prencipe 研究表明 , 由于复杂产 品系统技术构成的复杂性 , 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选择和 集成外部技术源 6。 复杂产品系统包含大量定制的元件 、 子系统 , 及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控制单元 , 这些元素按照 层次结构组成整个系统 , 定制元件或子系统的数量越多 , 产品建构越复杂 10。 Johnsen 认为 , 装备产品创新过程中系 统设计非常重要 , 需要供应商参与 , 由它负责将元件和子 系统整合入产品建构中 7。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组织是以 项目为基础的 , 该组织是由系统供应商 、 子系统或元件供 应商 、 用户 、 专业服务供应商等多方组成的网络 , 系统

9、供 应商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是复杂产品创新的关键所在 18。 在 装备产品创新过程中 , 单个企业难以完成全部任务 , 需要 系统供应商 、 用户 、 元件和子系统供应商 , 技术标准的制 订者等多方面合作 。SINPD 的关键绩效之一是提高创新能力 , 它是一个 公司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 。 创新对面临技术和市场需求 快速变化的行业是非常关键的 。 对于制造商来说 , 仅靠自 己内部的资源和人力来适应创新的速度是代价高昂的和 具有风险的 。 而把供应商拉到制造商的车间是解决这些 挑战的有效方法 , 由于尖端技术行业的供应商是创新的 温床 9。 制造商可以通过结合供应商的专业技术来创造更 强大的竞争

10、协同 , 并且由于与供应商有着共同的合作目 标 , 制造商可以弥补自己的弱势 , 获得和应用最先进的技 术 , 并规避相应的创新风险 10。 一系列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协 作创新中知识与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 , 并且认为 , 所有的 合作伙伴是导致重大创新所需思想和信息的重要来源 1, 9。 集成供应商到产品或工艺开发过程中提高了产品质量 , 缩 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 增加了新知识 , 获得了更多的创新方 案 。 供应商也可以作为一个更广泛供应商网络的接入点 , 它代表了一些集聚的产品和工艺技术 , 以及创新过程中 制造商可以借鉴的能力 。 同样 , 通过与制造商建立关系 , 供应商能够推进创新的市

11、场化 11。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产 品或技术创新时 , 把视角开始转向供应商 , 与供应商联合 进行技术创新 。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将增强制造商的 技术创新能力 12。综上所述 , SINPD 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些 必然的联系 ,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会对制造企业自主 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1.2基于 SINPD 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路径探析 Barlow 研究表明 , 对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来说 , 加强合作与跨组织的知识集成是至关重要的 13。 复杂技术 的创新需要企业间形成网络 , 这有助于技术学习的开展 , 因为大量的隐性知识必须在特定的背景下交流和学习 14

12、。 Roy 认为 ,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是一个跨多个知识领域和组 织的复杂过程 , 是企业和外部实体间交互作用的结果 , 制 造商与供应商的交互作用是供应链企业创新成功的重要 途径 15。 因此 , 本研究将知识创造和关系互动作为中介变 量 , 从两个路径分析相关变量间的理论关系 , 探索 SINPD 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 。1.2.1路径一 :SINPD 知识创造 企业自主创新能 力(1 SINPD 与知识创造 。 信息和知识都具有粘性 , 具 有转移成本 , 并且组织难以通过定价从市场直接获取 16。 当组织内部知识能力有限的时候 , 企业间学习通常可以 获取更为高级的知识来提升自己

13、的竞争优势 , 因为合作 学习过程中往往涉及专业技术知识和技术诀窍 (Know-How 的获取 17。 在供应链合作创新中 , 供应商或用户采取 直接参与创新的方式 , 与制造商的各层次人员进行学习 和交流 7, 通过 “ 用 中 学 ” 实 现 大 量 隐 性 知 识 的 交 流 与 渗 透 , 有利于企业间现有知识的结合与吸收 , 进而创造新的 交叉知识 。 当供应商参与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时 , 充分了 解了制造商的需求 , 通过创造性的磨合与技术互动 , 特别 是双方现场面对面的互动 , 将在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产 生新的知识 18。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 , 异质互补性是组织合作的重 科学学

14、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管理要动机之一 , 异质互补性越强 , 组织之间潜在的合作机会 就越大 19。 合作成员间知识互补性越大 , 企业间学习的潜 力越大 。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为制造商带来了重要的 隐性知识 、 技术诀窍和专用性资产等 , 这些是制造商所不 具备的而对产品创新是必需的 。 因此 , 双方在隐性知识和 关键技术上的差异和互补性 , 将鼓励双方深层次合作 , 连 接知识的缝隙 , 进而创造全新的知识 。 Roy 认为 , 合作伙伴 之间知识的缺口是新知识产生的突破 15。 因此 , SINPD 与 知识创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 SINPD 会对知识创造过 程产生一定影响 。(2

15、知识创造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Nonaka 和 Iku-jiro 在波兰尼将知识区分为隐性和显性的基础上 , 认为知 识在显性和隐性上的差别导致在任何组织中都有四种基 本的知识创造模式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社会化 , 从 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表象化 ,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结合化 ,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内在化 21。 因此 , 知识 创造过程涉及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 , 而隐性知识 与知识探索密切相关 , 显性知识与知识开发密切相关 21。 所谓知识探索 (Knowledge Exploration , 就是追求新知识 , 涉及到新知识的发现与实验 、 新概念或技术的

16、创造 、 超越 现有专业领域的新能力的开发 22。 因此 , 知识探索是突破 性创新的关 键 途 径 之 一 21。 所 谓 知 识 开 发 (Kn-owledge Exploitation , 就是现有知识的利用与开发 , 通过小 范 围 专业的经验积累以及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形式化的知识增 强熟练程度来完成 22。 因此 , 知识开发是渐进性创新的关 键途径之一 21。 在 Nonaka 的 SECI 模型中 , 知识探索涉及 到与之密切相关的隐性知识的创造与应用 , 通过模型中 社会化 (隐性知识创造 和表象化 (隐性知识利用 两个过 程实现的 , 而知识开发则是通过模型中的结合化和内在 化

17、过程运用现有的或练习中形式化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21。 因此 , 企业知识创造过程 、 知识探索与开发 、 创新方式的 关系如图 1所示 。图 1知识创造过程 、 知识探索与开发 、 自主创新方式的关系 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是创新的两种基本方式 , 如 果企业同时开展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 , 那么企业将具 有持续的创新能力 23。 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和知识 创造过程相同 , 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螺旋上升过程 。 因此 , 知识创造过程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 知识 创造会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 1.2.2路径二 :SINPD 制造商与供应商关系互动 企业自主

18、创新能力(1 SINPD 与关系互动 。 互动 (Interaction 是社会学 术语 , 现指共同参与 、 相互影响 、 相互作用的关系 , 是指社 会组织中个体与个体 、 个体与群体 、 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 信息传递而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行动 24。 因此 , 企业间关 系互动就是指合作企业共同参与 , 企业间个体与个体 、 个 体与群体 、 群体与群体等不同层次通过信息与资源的传 递 、 共享而相互作用 , 营造出一种交互关系氛围的一种社 会活动 。 从创新角度来看 , 企业间互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基于供应商参与的和基于用户参与的 25。 自 20世纪 90年 代开始 , 创新不再仅仅发

19、生在一个公司独立的实验室内 , 它延伸到了供应链中 , 包括供应商 。 在英国 , 一个涉及到 8000个公司的创新调查表明 , 供应商是进行联合互动创 新的主要外部资源 , 比用户更胜一筹 。 基于供应商参与的 联合产品创新 , 合作双方的关系互动更有效 。Rota 等认为 ,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时 , 若其拥有令 人满意的经济增长 、 充分的技术发展 、 适当的信息系统和 质量认证 , 将有利于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订货和存货之 类信息的互动交流 26。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也是供应商 与客户之间隐性与显性知识交互学习的有效途径 , 它克 服了知识共享的障碍 27。 制造商与供应商进行有关产

20、品和 客户需求的集中和频繁的知识共享与互动学习行为 , 与 传统的对开发信息保密的行为和供给供应商非常少的信 息形成鲜明对比 1。 联合创新需要从各种外部渠道获取资 源 , 实现资源共享来开发新产品 。 供应商作为制造商外部 合作网络的接入点 , 为创新带来了各种知识 、 信息 、 技术资 源和专用性资产 , 而制造商与供应商关系互动的重要性就 体现在对这些重要资源共享的强烈要求上 28。 因此 , SINPD 和企业间关系互动具有必然的联系 , SINPD 会对制造商 与供应商之间关系互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2 关系互动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企业创新不仅 源于企业内部对创造性的追求 ,

21、 特别是对自主创新的追 求 , 还源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驱动 , 如经济的增 55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新管理长 、 新技术的推动 、 技术市场的发展 、 竞争对手的压力等 , 表现为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寻找新的 技术源头 , 知识创造活动积极活跃 。 此时组织知识创造活 动的范围扩大了 , 由企业内部逐渐转移至企业之间 (制造 商与供应商 、 用户 、 企业与科研院所间 , 表现为群体间 、 组织间通过 “ 用中学 ”、“ 干中学 ” 实现大量隐性知识的交 互渗透 , 便于企业间知识的相结合 , 进而创造新的交叉知 识 , 建立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 这种知识的积累将引

22、发质 的飞跃 , 形成新创意 、 新方法 。 而这些新创意 、 新办法正是 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不竭源泉 。 同时双方的关系互动提 高了隐性知识交流的频度 、 速度和质量 , 加速了企业间隐 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 大大促进了合作各方创新能 力 、 组织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 。由于产品创新过程中往往涉及紧密的信息集成和处 理 , 合作双方信息的互动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 。 Funk 通过 对日本三菱电器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 , 在新产品开发过 程中 , 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大量的正式或非正式 沟通 29。 快速有效的互动沟通增强了新产品开发的柔性 , 降低了新产品开发项目的不确定性 ,

23、提高了产品创新能 力 。 基于资源的理论认为 , 企业创新就是有效整合资源的 过程 。 供应商为了分享商业利润愿意与制造商进行互动 , 共享与整合包括资金 、 人力 、 技术和信息等创新必需的资 源 30, 打破了创新资源匮乏的壁垒 , 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 奠定基础 。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为制造商带来的技术 往往涉及核心技术与知识 , 可能引发由于核心技术与知 识外溢而带来的诸如产权纠纷之类的冲突 。 然而 , 双方建 立起基于关系互动的相互信任机制及战略性的合作伙伴 关系 , 将有效处理冲突 , 使双方都愿意把自己的专有知识 和技术相互分享 31, 从而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造条件 。 因此

24、 , 企业间的关系互动与自主创新能力有着必然的联 系 , 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互动会对自主创新能力 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关系分析 , 构建了相关变量之间的关 系路径图 , 如图 2所示 。图 2变量间关系机理路径图 2案例分析本研究采用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新模 式的个案 , 从实践角度进一步解释图 2所示的关系路径 。 2.1福田实施 SINPD 情况2005年 5月 14日 , 福田汽车 “ 供应链同步开发联合 体 ” 首次会议在福田汽车公司胜利召开 。 会议宣布了联合 体首批 40家供应商成员名单 , 这些成员涉及内外饰 、 灯 具 、 车桥等多个零部件领域

25、。 同步开发联合体是由福田汽 车工程研究院与福田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内的部分供应 商共同组成的合作联盟组织 , 主要开展汽车零部件及相 关领域的合作设计与开发 、 技术交流与革新 、 技术管理创 新等工作 。 在研发方面 , 奥地利 AVL 公司参与其发动机 优化设计工作 , 英国莲花公司参与其整车匹配 、 验证工 作 , 日 本 MIM 公 司 参 与 其 汽 车 造 型 设 计 工 作 , 德 国 BOSCH 公司参与其发动机燃油系统开发 、 发动机控制 、 底 盘匹配设计工作 , 美国伟士通公司参与其内饰设计 、 验证 工作 。 发动机供应商康明斯和潍柴 , 车桥供应商丹东曙光 公司 、

26、变速箱供应商法士特公司等都参与了福田汽车零 部件的开发工作 。 同步开发联合体的建立提高了设计水 平 , 降低了设计成本 , 缩短了开发周期 , 加快了新产品尤 其是战略产品的开发速度 , 提高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 创新能力 。 2006年 4月 28日 , 福田汽车在北京人民大会 堂与其供应商中国潍柴动力 、 德国 BOSCH 公司 、 奥地利 AVL 公司签署了战略联盟协议 , 开始了其 “ 链合创新 ”, 发 挥其创新主体作用的行动 。2.2福田的 SINPD 知识创造 自主创新能力 “ 集成知识 , 链合创新 ” 是福田汽车十年创新实践的 发展模式 , 是福田汽车集成创新的成果体现 。

27、 知识集成和 创新在福田汽车有一种相对广义的概念 , 既包括技术 、 管 理 、 营销 、 品牌方面的知识集成 , 同时与之相关联的全球 人才集成 、 全球资源集成等方面 , 这些也是福田汽车知识 集成创新和管理的重要组成 。在福田汽车发展过程中 , 企业非常注重集成国内外 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 进而再创造形成福田的知识资 产 。 2005年 4月福田开始与奥地利 AVL 公司联合开发发 动机欧 项目 。 在合作开始之前 , 福田提出自己的工程师 要全面参与研发过程 。 合作过程中 , 福田与 AVL 公司实 现了大量隐性知识的共享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快速 转化 , 创造了大量的新知识

28、, 提高了自身的核心技术能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新管理力 , 为自主创新积蓄了知识资本 。 2006年福田汽车与动力 供应商潍柴动力在北京合作设立基于整车需要的动力系 统技术研发中心 , 同时整合各自在全球的研发机构和服 务网络 , 同时在市场推广 、 品牌传播以及联合采购等方面 进行相关知识的共享与整合 , 有效降低成本 , 确立更强的 核心竞争力 。 福田与潍柴双方共同注册并拥有核心动力 品牌 “ 潍柴欧 V 动力 ”。 潍柴动力的参与无疑为福田汽 车动力系统的创新能力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2.3福田的 SINPD 福田与供应商的关系互动 自 主创新能力福 田 在 自 身 发 展 的 同

29、 时 必 然 要 求 供 应 商 和 自 己 同 步 , 以保证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 。 为此 , 通过联合开发 、 互 动学习 , 以点带面 , 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带动供应商的协 同发展成为了福田汽车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色 , 而通 过国际公司为其供应商进行培训是福田汽车与供应商同 步开发特色中的特色 。 2006年 3月 , 福田新研发的乘用车 C2项目请世界著名的运动汽车生产厂商莲花公司来做 评测 。 经过评估 、 对比 , 莲花公司认为悬置方面存在一些 问题 。 当时 , 莲花公司建议福田更换悬置方面的供应商 , 这无疑是一个比较省事的做法 , 但由于福田与其供应商 之间有完善的相互信任

30、与承诺机制 , 并且在 “ 共赢 ” 愿景 的驱动下 , 福田没有解雇他的供应商 , 而把自己悬置方面 的供应商全都召集到了福田总部 , 然后请莲花公司的工 程师给大家做集体培训 , 这对供应商们形成极大的激励 , 使供应商愿意为产品创新做出更多的努力 。福田在与其技术供应商 AVL 公司合作过程中 , 挑选 了一大批精兵强将进驻 AVL 。 福田的工程师在 AVL 就设 计思想 、 技术信息和运行机制等与 AVL 工程师进行及时 的 、 现场的互动沟通 , 提高了自身的研发与管理能力 。 与 此同时 , AVL 工程师和福田的工程师一道就发动机欧 项目进行了密切的合作 , 合作中福田与 AV

31、L 就技术和管 理资源进行了共享 , 沟通和合作都非常顺利 , 双方在技 术 、 管理 、 文化等方面的冲突都能顺利解决 。 经过了短短 一年时间 , 欧 项目顺利成功 。 因此 , 福田与供应商的关 系互动对其产品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2.4福田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福田汽车 “ 集成知识 , 链合创新 ” 模式 , 强调企业在发 展过程中 , 突破单一企业较为封闭的自主创新形式 , 坚持 以我为主体 , 通过项目合作 、 战略联盟等方式和手段 , 实 现价值互补 、 资源共享 , 协同发展 , 提升企业系统资源整 合和集成创新能力 , 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其与供应 商之

32、间建立的 “ 同步开发联合体 ” 成为影响其自主创新能 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 近年来 , 福田在这种 “ 集成知识 , 链合 创新 ” 模式指导下 , 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 。 目前福田汽 车 研 究 院 和 供 应 商 的 同 步 开 发 合 作 项 目 共 有 190个 左 右 , 取得各项专利 140多件 。 福田汽车产品设计开发和升 级换代的周期缩短到 35年 , 2002 2005年 4年时间 , 福 田汽 车 实 现 了 欧 曼 、 欧 马 可 、 欧 V 、 奥 铃 、 时 代 、 风 景 、 传 奇 、 萨普等 8个品牌的研制开发和升级换代 。 福田汽车以 产品技术创新为核心

33、, 实现了卡车 、 客车全系列发展 , 产 品覆盖 7个系列 、 8个品牌 、 400多个品种 。 截止到 2006年 5月份 , 公司累计产销具有自主品牌 、 自主知识产权的 汽车超过 150多万辆 , 全部是自主创新的结果 , 没有任何 产权纠纷 。 福田自主创新产品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 在 巴基斯坦 、 乌克兰 、 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建立了 CKD 工厂 ; 自 2002年出口汽车以来 , 累计实现出口 2万多辆 , 成为 中国商用车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 出口创汇超过 1亿美元 。 作为中国最大的商用车制造企业 , 福田汽车的自主创新 带动了中国商用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 , 引领了中

34、国 商用车自主创新的方向 。3结束语本文通过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从两个路径探讨了供 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与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机 理 。 研究结果表明 ,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是装备制造企 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 且合作过程中应 注重双方的关系互动和新知识的创造 。 本研究对制造企 业实施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 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但也存在局限性 , 后续的研究应 该从更多角度挖掘关系机理 , 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 参考文献1Bidault, F., Despres, C., Butler, C. The drivers of coopera-tio

35、n between buyers and suppliers for product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 1998, 26(7/8:719-7322Dowlatshahi, S. Implementing 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A conceptual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8, 18(2:143-1673Liker, J.K., Kamath, R.R., Watsi, S.N. Supp

36、lier involvement in automotive component design:Are there really large US57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新管理创新管理 Japan differencesJ Research Policy, 1996, 25(7: 5989 4 Handfield, RB, Ragatz, GL, Petersen, KJ, et al Involving supplier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California Manag ement Review, 1999, 42(1: 5982 5 刘凤朝,潘

37、雄锋,施定国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评价研究 J 北京:中国软科学,2005 (11 ):839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3, 20: 150170 18 Athaide, GA, Patricia, WM, David, LW SellerBuyer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innovation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 agement, 1996, 13(5: 406

38、421 19 Gulati, R 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芽 The implica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 in allia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 85112 20 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1: 1424 21 Popadiuka, S, Choo, CW Inn

39、ovation and knowledge crea tion: How are these concepts relatedJ International Jou 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6, 26(5: 302312 22 Levinthal, D, March, J Myopia of learningJ Strategic Man agement Journal, 1993, 14(2: 97112 23 张洪石 , 陈劲 突破性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 J 北京:科学学 研究,2005 ,23 (4 ):566571 6 Paoli, M, P

40、rencipe, A The role of knowledge bases in com plex product system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aero engine indust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1999, 3(2: 137160 7 Johnsen, T Centrality of customer and supplier interaction i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6: 671

41、678 8 Hobday, M, Rush, H, Tidd, J Innovation in complex pro ducts and systemJ Research Policy, 2000, 29(7 8: 793 804 9 Nishiguchi, T, Ikeda, M Suppliers innovation: Understated aspects of Japanese industrial sourcingJ Nishiguchi, T, et al Managing Product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2、 1996: 206232 10 Spina, G, Verganti, R, Zotteri, GA Model of codesign relationships: Definitions and contingenc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2, 23(4: 304321 11 Spina, G, Verganti, R, Zotteri, GA Model of codesign relationships: Definitions and contingenciesJ International J

43、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2, 23(4: 304321 12 黄俊等供应商早期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实证研究J北京:科研 管理,2007 (1 ):167172 24 Hakansson, H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 net work approachM Kent: Croom Helm, 1987 25 Von Hippel, E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6 Rota, K, Thie

44、rry, C, Bel, 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supplier perspectiveJ Production Planning Control, 2002, 14(4: 370380 27 Dyer, JH, Nobeoka, K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 pe 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 345367 28 Mowery, DC, Oxley, JE, Silv

45、erman, BS Strategic alliance and interfirm knowledge transfer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Winter Special Issue: 7791 29 Funk, JL Japanese productdevelopment strategies: A sum mary and propositions about their implement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93,40(8:224236 30 S

46、ong, M Suppliers involvement and success of radica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new venturesJ Journal of Oper ations Management, 2007, 6: 122 31 Petersen, KJ, Handfield, RB, Ragatz, GL Supplier int egration into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oordinating prod uct, process, and supply chain designJ Journal

47、 of Oper ations Management, 2005, 23(3 4: 371388 (责任编辑 李寿鹏) 13 Barlow, J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in complex offshore co nstr uction projectsJ Research Policy, 2000, 29(7: 973 989 14 Kash, DE, Rycoft, RW Patterns of innovating complex technologies: A framework for adaptive network strategies J Resear

48、ch Policy, 2000, 29(7 8: 819831 15 Roy, S Innovation generation i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A conceptual model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4, 32(1: 6179 16 Von Hippel, E 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 lem solving: Implication for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 ence, 1994, 40(4: 429439 17 Mody, A Learning through allianceJ Journal of Economic 58 20100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