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28179242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9.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市审计局 许梦玲2008年6月11日至8月11日,本人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为期2个月的“第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习。时间虽短,收获却很大。2个月的学习生活加强了我们中青年40余名学员的沟通和交流,充实了我们的政治理论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进一步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为我们充分认识我市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深深触动我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一、培训学习的收获和感受(一)、通过培训学习,充实了我们的政治、经济等理论知识这次中青班的培训工作,市委组织部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组织严密,而且能够紧密结合我市当前

2、的经济建设和人才需要,选定培训课题,培训内容针对性强,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政治、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指导。如:通过听讲“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们更明确了什么是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白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通过听讲“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使我们更深刻领会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城乡农民共同富裕。同时也了解了我市城乡一体化的优势所在和不利因素,明确了在

3、我市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去思考和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听讲“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循环经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有哪些。联系到我市的经济发展,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型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通过近两个月50多个课时,接受济源市委、焦作市委、洛阳市委党校及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较高层次、高层次的讲师、教授、专家的培训指导。不仅使我在宏观经济、政

4、治理论、科技发展、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知识有了较大提高,最关键的是触动我内心深处认识层次的一次大提高,思想境界的一次大提升。特别是对于我这个一直从事审计工作,平时多专注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的人来说,视本次培训像是饥饿的人拿到了面包,沙漠中跋涉的人找到了水源,有一种如饥似渴汲取水分、汲取营养的感觉。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培训学习,我感到愈学而知不足之多、差距之大,知不足知差距,将鞭策我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奋起直追。(二)、走出去参观考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进一步解放了我们的思想走出课堂,参观、考察、学习是我们这次中青班培训的又一个亮点。我们从北到南考察了近30个点。通过对我市新农村

5、建设和大项目建设的参观学习,使我们看到了济源明天的希望,更坚定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通过到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名镇参观考察,使我们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认识到了我们发展的差距,找到了我们发展的关键。广东的东莞市、中山小榄镇的发展经验对我们最大启示:善抓机遇,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东莞的崛起,始自“三来一补”生产模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香港地区加工业开始向外转移。当时东莞发展工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但毗邻香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又有几十万香港乡亲。于是,东莞县委决定“借船出海”,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1978年8月底,东莞人以“敢吃第一只螃蟹”的精神,率

6、先引进港资源,办起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此后,东莞的会堂、饭堂,民房处处搭起了小作坊,除了吸收本地30万富余劳动力外,还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三来一补”生产模式。经过“成立三来一补企业起步阶段”到“实施向农村工业化进步战略腾飞阶段”再到“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提升阶段”,从2001年起,进入发展园区经济的创新阶段。推动全市产业从加工制造为主向研发、制造、流通“三位一体”转变,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到2006年底,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达8344家,合资企业达816家,合作企业达327家, 外商独资企业达2047家。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50.44亿美元,出口总额602.32亿美元

7、,在全国中等城市中名列第四位。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在与合资企业的协作配套中逐步成长,初步形成了一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2007年,东莞市实现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工业总产值6650亿元,增长18.4% ;全市财政总收入539.5亿元,增长3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6.5亿元,增长44.6%;进出口总额1068.7亿元,增长26.9%;固定资产总投资841.1亿美元,增长19.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11514元,增长8%;三大产业比例为0.4:56.8:42.8。小榄镇位于珠江三

8、角洲中部,是广东省中心镇,镇域总面积75.4平方公里,辖15个社区,至2007年底,常住人口15万,外来人口16万。依托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多年来,小榄镇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社区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全国村镇建设示范镇”等10余项全国性荣誉称号。2007年全镇地方生产总值136.2亿元,税收总额24.5亿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84亿元,人均GDP8.6万元,人均纳税超1.5万元。2007年各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7亿元。东莞市、小榄镇成功的经验可以用10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用足政策,率先发展;善用优势,促进发展;善抓机

9、遇,加速发展;筑巢引凤,借力发展;务实创新,不断发展。当前,我市正在开展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只要我们大胆解放思想,善抓机遇,用足政策,我相信,东莞、小榄的今天一定会成为我们济源的明天。二、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一)、深化认识,解读机遇,理清思路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大范畴、大概念,通俗地理解,它包含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三产的发展、农村工作和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济源而言,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协调发展,使全市66万人民群众无论是居住在城市,还是居住在农村,都能享受到相应的城市化生活。这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济源既然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必然会得到上级政府的

10、更多关注,以及政策上的适度倾斜,这是一种鞭策,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机遇。济源之所以被列为试点,笔者认为,重点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体制上,济源属于“不三不四”的城市,城市规模介于三级城市和四级城市之间,既享受地级城市的高配待遇,又属于“市辖镇”的机制,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城乡融合更加便捷;第二,在发展上,近几年,济源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尤其是工业经济指标,连年攀升,工业的飞速发展,使济源有了更雄厚的财力,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济源市委书记段喜中在2008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抓发展,重点是抓农村,核心是抓统筹。这几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我们实现城乡一体

11、化的必由之路,也有助于让更多人澄清几个观念上的误区。首先,城乡一体化,重点在农村,但发展是基石。必须树立牢固的总量意识、超前意识,继续保持工业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才能有更多的财力去支持农村发展。2008年,济源拿出3个亿的巨额资金来支持农村工作,高于许多地级市,正是因为我们的工业基础强,工业发展快,对财政的贡献大,所以,我们比其他市县更早地实现了“以工哺农”。其次,在加强农村建设的同时,城镇化建设是主旋律。一定要抓好中心城区建设,抓好组团建设,抓好小城镇建设,这样才能吸收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才能发挥城镇的带动、辐射作用,进而拉动农村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决非城乡一样化。如果不发挥城镇以点带面

12、的作用,单纯去强调农村建设,把城市的种种功能机械地搬移到农村,只能是事倍功半,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再次,在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不能陷入一些增长率的误区,在纵向比较上沾沾自喜。一定要横向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几年,尽管济源的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农村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农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都还远远地低于城市。虽然,从指标上看,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比如2007年,济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是2.23:1,比2006年的2.28:1进了一步,2007年,农民收入增幅

13、18.5%也要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但是绝对收入毕竟还有一倍多的差距。另外,镇与镇、村与村、户与户之间,不平衡也非常明显。无论是城乡差距,还是镇、村、户之间的失衡,三农积弱,是城乡一体化“瘸腿”现象最根本的原因。要想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我们在城市体制和管理机制上的优势,清醒面对“试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搞好谋划,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找准方向,重点突破。(二)、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与带动作用城镇化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中,中心城区的建设不容忽略。必须把这个中心城区做大、做强、做美,体现“大气、秀气、灵气”

14、的城市特色,才能更好地拉动农村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并且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繁荣又可以直接辐射到周边的乡村,加快城乡融合的速度。近几年,济源的城市建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规模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高层建筑,鳞次栉比;风景上,两河穿越,树木葱茏,游园争胜,绿地遍布;功能上,文化城、篮球城、世纪广场,堪称点睛之笔,森林半岛、世纪华城、桃源溪岸,掀起居住革命。城市的发展,对商业繁荣、招商引资、改善民生,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城市,还面临着许多亟待突破的瓶颈。首先,一些断头路急需贯通,比如文昌北路、北海东路、济渎西路等;其次

15、,在五个街道办事处内,一些城中村的存在,占用了城市中紧缺的土地资源,城中村的社区化改造势在必行,第三,城市的容纳能力,主要表现在就业需求、接待能力等方面,与一个现代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产和服务业,也还需要开辟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笔者分析,城中村开发,应该是这几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经营的手段,以城养城,以城建城,把更多的城建项目纳入招商引资的范畴,减轻我们的财政负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一个观念的更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了解城市化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并且通过走出去看看的方式,学习外地市和本市典型的先进经验,创造性地盘

16、活资源,力争人民利益和城市发展的双赢结局。这些旧城改造项目,如果能顺利推进,会给我们城市的三产和服务业项目带来新的潜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集聚人气,扩大城市容量,更好地带动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也是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结构调整的推进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连接点。济源市委市政府关于承留组团、轵城组团、克井组团,以及各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要求和规划,正是基于这一思路。这些年来,济源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下冶镇,突出城镇文化特色,建设中心校和住宅区,使小城镇人口由原来的三千人增加到现在的近万人;

17、坡头镇,发挥水城特色,提升城镇品位,把小城镇规划为居住区、工业区、旅游休闲区、商贸区;邵原镇,拉大城市框架,把镇区范围扩大了几倍,也使周边农村的人口迅速向镇区集中。在山区乡镇迅猛发展的同时,三大组团,以更大的气魄拉开了城镇建设的帷幕。现在,济源硬化路村村通的目标已全部实现,城乡转接、村镇连接的大动脉已经贯通,小城镇的百花齐放,造就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集聚,城乡融合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在我们下一步的城镇建设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体制,并且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凝聚内力和借助外力相结合,实现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的最终

18、目标。(三)、新农村建设,全方位推进,典型化突破实现城乡一体化,关键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其一,千百年来农村生产生活的固定模式决定,无论我们城市化的要求有多么迫切,短时间内,我们也不可能把农村变为城市。其二,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试图按城市的要求来建设农村的话,只会进入一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误区。新农村建设,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几年,济源在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上,不断加大投入,在迁户并村、农村饮水、沼气普及、垃圾处理、生态家园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去年到今年,3+1工作,农村清洁卫生行动,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的五化建设,饮水

19、安全工程,等等这些工作,使济源农村的环境面貌有了一个飞越。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小城镇为外延、城乡道路为枢纽,各个村庄为终端的城乡融合网络已经形成,长藤结瓜的效应,使城乡资源的互补、城乡人流的互动成为现实。但是,和城市相比,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相比,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还有较大的差距,新农村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宏观上讲,建议济源的决策层和规划者,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把规划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解决好城乡之间规划分割的问题,使城市和农村规划实现无缝对接,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微观分析,新农村的建设,在照顾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情结的同

20、时,应该加强迁户并村的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化、楼房化建设的力度,从而更快、更节省地进行水、电、路、暖、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投入务工经济,在完成农村居住革命的同时,实现第一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过渡。在这方面,王屋的乔庄村、和平村,下冶的下韩旺村,邵原的北寨村等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其实,影响这种居住革命的,主要还是观念问题,尤其在平原地区,拨出一大片的宅基地,每家各自建设独门独户的宅院,并不比建设两座高楼节省多少成本,关键还是一户一宅的陈旧思想在作梗。在这方面,需要强调的是,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建设新村,除了基础设施建设

21、和村容村貌整治外,基层干部更需要考虑的,是产业的问题,是创收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市、镇的拨款或扶持来建设新农村。穷则生变,只有农村真正富了,真正能够自给自足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些精神文明的指标,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加富于创造性的思路。一方面,11个镇,都要有新农村建设的详尽规划,建设新农村是我市所有行政村共同的工作目标。与此同时,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急需一些更典型的典型。现在,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镇镇有典型,但都没能实现一个质的飞越。有些村发展相对超前,比如克井柿槟、五龙口山口等村庄,基本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但

22、比起本省的其他新农村典型,比如新乡的刘庄、小冀,漯河的南街村等地,还有不小的差距,更不用说与华西村这些先进村相比。典型拿出去,就不典型了。能否打造一批,或者一两个真正在本省叫得响的典型,这对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带动,甚至济源知名度的提升都有很大作用。另外,我们能否在迁户并村的思路上更进一步,进行村一级行政体制的改革,比如合并一些地域接近、规模不大的行政村,鼓励并尝试大村试点,更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和互补,并且对这些大村加强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然后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开展。这都是下一步工作值得思考的课题。 (四)、关注民生,营造城乡一体化的良好环境城乡一体化的良好环境,取决于政

23、府对民生,尤其是农民利益的关注程度。在某种层面上,城乡一体化是否能最终实现,要看农民们是否与城市居民一样,既不会受到带有等级色彩的社会歧视,又可以享受到完整的社会保障,真正实现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2008年济源的20件实事中,有17项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们的幸福指数逐渐提高,但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还有许多制度亟待完善。比如户籍管理政策,能否彻底放开农民进镇落户的限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户籍制度的“等级烙印”,使其转变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的工具,最终实现城镇户籍管理一体化。

24、比如土地使用政策,如何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再比如其他各种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能否加快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彻底解决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完善农村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的同时,解决青壮年农民的城市化。通过更大的就业容量,通过特定的社会渠道,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或定居,进而成为城市居民,这样,一是可以延缓城市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另外,这些城市化的青壮年,因为生长在农村,为城市节省了大量的的

25、抚养、教育费用,而在农村,因为土地的基本保障,这些农转非的城市居民,只需要少量费用,就可以完成对自己亲属的保障,也更好地支持了农村社会保障的运行。所以,要在根本上实现城乡融合,提高我们的城市化程度,我们要做的,是努力为农民进城提供更多的机会,而不是设置制度上的种种壁垒。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待遇中,依然把城市和农村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城乡一体化只能是一纸空谈。市辖镇的短平快机制,决定了我们上情下达、民意上传的速度,也决定了我们将比其他地级市更容易地实现城乡融合。三年多的实践成果,也让济源的城乡一体化摸索出了一条更清晰的方向。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效率,需要诚信,更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想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说,观念决定着济源的速度和发展。所以,当前我市开展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是大势所趋,形势所逼。做为中青年干部,我们更要带头积极参与到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来,用新思想、新观念更好、更全面地审视自已。在思想大解放中进一步统一我们的思想、凝聚我们的力量,靠思想大解放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18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