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27990877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544.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资源描述:

《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7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 本东营市人民政府二0一一年十二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规划背景2第一节 市域概况2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5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7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9第二章 战略与目标11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11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12第三节 规划目标14第三章 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17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7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19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24第四章 区域土地利用调控27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27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29第五章 农用地保护31第一节 保护目标与要求31第二节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32第三节 土地整理

2、复垦开发34第四节 其他农用地保护和利用36第六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37第一节 调控目标与要求37第二节 加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38第三节 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0第七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43第一节 基本原则与要求43第二节 生态用地保护重点区域43第三节 黄河口及湿地生态保育44第八章 中心城区用地增长管理50第一节 中心城区定位与职能50第二节 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50第三节 中心城区用地总体结构51第四节 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及规模52第五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52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55第一节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55第二节 重点建设项目56第十章

3、县(区)土地利用调控58第一节 基本要求58第二节 各县(区)规划指标调控58第三节 各县(区)土地利用主导方向58第四节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控60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62第一节 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62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制度63第三节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利益调节机制64第四节 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64附表66- 1 -前 言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步伐,协调好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保障的关系,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全国土

4、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对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进行修编,制定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编制坚持保护优先、保障发展、优化用地、控制总量、节约集约和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各项任务和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目标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规划范围包括本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为7923平方公里。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市域概况一、区位与行政区划东营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抱的渤海湾

5、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的枢纽位置,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境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1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居山东省前列;东营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航线;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港口。距北京、天津分别为3.5小时和2.5小时里程,与大连海上距离120海里。全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垦利、利津、广饶3个县,24个镇、3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88个居民委员会,1777个行政村。二、资源环境条件(一)气候条件。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南北气候差异不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2.8摄氏度,无霜期长达206天,可满足农作物的

6、两年三熟生长需要。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二)土地资源条件。人均土地面积0.45公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拥有未利用地30.71万公顷,约占全省的20%;黄河平均每年造陆面积1000多公顷。沿海防潮大堤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吹填造陆可增加土地面积4.67万公顷,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三)能源和矿产资源条件。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295.95亿立方米。岩盐分布面积1057平方公里,资源储量5882亿吨。卤水资源储量9.5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四)淡水资源条件。可利

7、用淡水资源总量101.52亿立方米,其中当地地表水年可利用量为0.8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平均可开采量为0.85亿立方米。黄河、小清河、支脉河是客水主要来源,年可利用水量分别为97.8亿立方米、0.71亿立方米和0.36亿立方米。黄河作为本市主要的淡水客水资源,境内全长138公里,多年入境水量平均为275亿立方米。2005年,全市已建成大型引黄闸8座,引提黄河水能力达到514立方米/秒,已建成各类平原水库658座,大中型水库19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31亿立方米,实现了丰蓄枯用,调剂余缺,淡水供给完全能保证和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五)旅游资源条件。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

8、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全市已形成黄河口、大油田、大湿地、现代文明、孙武故里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按资源类型可分为四大体系:一是以黄河口湿地生态为主体的自然景观;二是以石油工业为主的现代工业景观;三是以古齐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汇聚与交融而形成的历史人文景观;四是以黄河水城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景观。三、经济社会条件2005年全市总人口为180.50万人,中心城人口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75万人,占总人口的42.52%,农业人口103.75万人,占总人口的57.48%;国内生产总值(GDP)1166.1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4907元;财政总收入187.32亿元。四、城市发

9、展历程东营市于1983年10月成立,是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地方经济中心形成阶段。这一时期持续到1961年石油勘探开发前。该阶段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有一些小规模的商品集散中心,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县城驻地。(二)油田生产和生活基地形成阶段。1961年华八井出现工业油流,标志着胜利油田正式进入开发阶段。随着油田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石油工人从全国各地集聚而来,油田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从地质勘探、钻井、采油到油气集输,以及为油田生产服务的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生活后勤保障等部门逐渐完善。随着油田的全面开发,城镇网络雏型开始显现。(三)中心城市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大致分为两个过

10、程:、西城雏形的形成。随着石油开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不仅石油产量提高,各项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作为行政指挥中心的西城,形成了集办公、居住、商业、生活服务、交通运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区;2、1983年国务院批准东营为地级市。设市之初,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周围一部分地区划归市区,一部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使西城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速度加快。随着市级行政机关东迁,逐渐形成了以油田各单位为主的西城区和以市行政机关为主的东城区。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上轮规划实施成效(一)切实保护了基本农田,有效减缓耕地减少速度。健全了耕地保护制度,完善了耕地保护目标体系,改变了耕地占多补少的局面;基

11、本农田得到切实保护,耕地保有量目标基本实现。(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土地利用效益显著提高。上轮规划的实施,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996年,全市单位建设用地国内生产总值和单位建设用地工业产值分别为29.22万元/公顷、20.06万元/公顷;2005年分别为103.98万元/公顷、149.11万元/公顷,是1996年的4倍和7倍,土地产出效益显著提高。(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积极推进,完成了耕地补充任务。1997-2005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共补充耕地13459公顷,2005年已接近完成2010年的补充耕地任务。(四)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1996年全市林地面积占

12、土地总面积的2.97,2005年末提高到3.01,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1996年全市水面面积55938公顷,2005年末全市水面面积74773公顷,比1996年增加18835公顷。二、上轮规划存在问题(一)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矛盾突出,降低了规划实施的效果。以城镇用地需求为例,上轮规划确定1997-2010年新增城镇用地规模指标为4894公顷,1997-2005年,新增城镇用地规模已达6366公顷,比规划指标多1472公顷。(二)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分散,建设用地集聚相对不足,用地布局矛盾比较突出,规划调整比较频繁,影响了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成效。(三

13、)农村居民点用地比较粗放,规划缩减目标尚未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人均用地和户均用地面积分别高达307平方米/人和996平方米/户。其中人均用地和户均用地面积最低的广饶县也分别达到205平方米/人和680平方米/户,最高的河口区人均用地和户均用地面积达596平方米/人和1910平方米/户,是全国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上限值的4倍左右,造成了农村建设用地总量大、人均多、利用率低。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结构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全市土地总面积79232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374289公顷,占总面积的47.24%;建设用地110904公顷,占总面积的14%;未利用地30

14、7133公顷,占总面积的38.76%。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18805公顷,园地面积8259公顷,林地面积23886公顷,牧草地面积26042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9729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8.46%、2.20%、6.38%、6.96%、26.00%;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29528公顷,农村居民点面积3190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用地面积49476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0.33%、8.11%、31.56%;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面积162796公顷,其它土地面积144337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3%和47%。二、土地利用特点(一)未利用地总量大,

15、但耕地后备资源不丰富。全市未利用地面积30.7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8.76%,但大部分不适于农业开垦。(二)矿业用地比例大。矿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高达3%左右,尤其是胜利油田的采矿用地,占地面积较大。(三)土地使用强度比较低。受特殊的地质条件影响,工程地质条件差,地基承载力低,高层建筑前期投入资金巨大,经济社会条件难以承受,导致土地利用强度较低。(四)土地质量总体较差。土地主要是百余年来由黄河泥沙淤积形成的新成土。虽然地形平坦,起伏不大,但浅层地下水埋深较浅,矿化度高,土壤盐分重,有机质含量低,缺乏团粒结构,普遍存在旱、涝、碱、瘦的问题。三、土地利用问题(一)中低产田比重大。全市耕地中,

16、中低产田比重超过60%,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减少,原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用水供给短缺,耕地质量下降。(二)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全市除小清河以南的土地外,其他均为退海新生陆地,土壤固结过程短,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和盐土两大类,多数土地后备资源土壤含盐量高,且地势低洼,土壤次生盐渍化威胁大。(三)油田建设影响土地有效利用。2005年末,全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达66913公顷,人均占地0.04公顷。油田井架林立,管线交错,井路如网,给耕作带来很大不便,破坏了地面上原有的水利设施,造成了耕地的退化;同时,也形成了大量边角地、三角地和不规则地块,严重影响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四)土地利用

17、率比较低。全市已利用土地4851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1.24%,低于全国72.43%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山东省89.06%的平均水平。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部署,为全市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市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改革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中心城市,未来发展

18、存在着土地供需矛盾加剧、土地生态保护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全市土地利用正面临以下挑战: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与建设用地刚性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根据东营市建设用地预测的研究成果,规划期末全市建设用地需求规模为143981公顷。按照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期末本市的建设用地规模为129173公顷。与需求相比,建设用地缺口为14808公顷。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任务十分艰巨。上轮规划实施期间,新增建设用地以外延扩展为主,中心城市建设用地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尚未形成紧凑型城市的发展格局。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高达307平方米,居民点与空心村和闲散地交错

19、分布,短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粗放利用的局面。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难度大。油地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均存在较重的调整任务。经济增长对投资和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产业结构调整的自主性受到制约,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的压力和难度大。四、土地生态脆弱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善。全市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境内多数地区成陆年幼,草甸过程短,海拔低,潜水位高,盐分易升地表,加之海潮侵袭,土地盐碱化严重,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土地生态脆弱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善。五、土地资源综合开发面临政策瓶颈。本市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中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最多的地区。2005年人均

20、土地面积0.45公顷,尚有35万公顷后备资源尚待开发,其中未利用地30.71万公顷,且成方连片,大部分为国有盐碱荒地,具备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空间条件。- 74 -第二章 战略与目标第一节 区域发展战略一、融入环渤海经济区本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区的地理中心,向北呼应天津滨海新区,向南连接山东半岛,是山东对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的前沿地带。进入新世纪以来,环渤海北部的东北老工业区、西部的京津冀经济区相继进入国家战略,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在环渤海经济圈的总格局中,黄河三角洲成为仅有的具备较好开发条件,又尚待进一步开发开放的地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可以发挥其成本较低和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的

21、优势,打造产业、资本、技术等要素转移的承载平台,加快南融北接,促使本市成为环渤海经济区的增长极,填补环渤海经济区生产力布局的洼地,从而推动整个环渤海地区融为一体、联动发展,促进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形成。二、打造北部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山东省委、省政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着眼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努力构建“一区三带”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明确在北部沿海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本市在该产业带中地位突出,在能源、资源、港口和产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三、培育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本市作为黄河河口城市,外临大海,内控黄河,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流域经济

22、带的交汇点。东营港的建成运营和黄大、德大铁路的配套建设,将进一步强化东营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服务功能,使黄河三角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带的龙头地区,从而有效拉动黄河流域广大腹地的开放开发,形成沿海带动沿河的态势。2008年全市GDP占黄河三角洲地区总量的43%,本市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以“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保育生态,培育水城,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基本定位,以保护耕地为核心,以基础设施用地配置为先导,以园区用地开发为经济载体,以城镇用地集约利用为重点,采用轴线集聚、核心增长模式,强化中心城市用地和重点城镇用地功能,构建产业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相协调的

23、高效土地利用格局。重点推进以下土地利用战略的实施。一、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围绕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国家目标,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建立基本农田集中建设投入制度,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质量。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积极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二、强力推进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严格控制中心城市用地规模,实现城市用地紧凑、集约发展,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功能,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整合和开发,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和在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中的枢纽作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开展农村建设

24、用地整治,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三、重点建设东营港临港产业区和东营经济开发区依托东营港临港产业区,发挥港口优势,科学定位,高起点规划,加快人口聚集,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港区港城联动。重点保障化工、电力能源、现代物流等临港产业用地,建成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效生态产业集聚区和能源供给基地。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发挥现有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大用地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建成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四、着力搞好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进以基本农田整理、

25、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垦、盐碱涝洼地综合治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利用工程,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农村居民点整理与农用地整理及交通水利规划紧密结合,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以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基础,按照严格保护、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土地保护和利用管理,努力推进农田林网、水网绿化工程、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和生态防护工程建设,加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构筑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舒适、安全、优美的宜居城市用地环境。五、探索未利用地高效生态利用新模式依托本市资源丰富、原始自然生态完整的良好条件,协调油气、土地、海洋、盐卤、湿地等资

26、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特别是要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未利用地高效生态利用新模式,建设土地利用高效生态经济区,将未利用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产业优势、旅游产业优势和农业产业优势,不断提高本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竞争力。第三节 规划目标一、规划总体目标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山东省规划对土地利用提出的目标任务,耕地资源和土地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效益达到沿海同类地区发展水平;着力推进东营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和山东省主要的工业城市”建设,为

27、东营市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发展具有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二、规划具体目标(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全市耕地保有量2010年和2020年保持在219095公顷和213382公顷以上。规划期内,确保184409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按照省级规划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指标,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合理调整用地布局,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现建设用地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挖潜的转变,不断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2006-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8744公顷以内,其中油田用地规模控制在900公顷以内;201

28、1-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1352公顷以内,其中油田用地规模控制在1100公顷以内。2006-201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3112公顷以内;2011-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4806公顷以内。(三)不断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按照省级规划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科学调整城乡用地布局,改变布局分散、粗放低效的现状。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4698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预期为32769公顷;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9767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预期为39373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2010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343平方米和334

29、平方米以内。(四)优先保障基础设施用地。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先保障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期间,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2010年为54061公顷,2020年为59405公顷。(五)全面推进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期间,耕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重点开展土地整理复垦,2006-2010年和2011-2020年补充耕地分别不少于3112公顷和4806公顷。(六)加强土地生态保护。重点实施农田林网、水网绿化工程,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加快国土整治和区域生态廊道建设。到规划期末,实现农田林网化、水系风景化,打造黄河绿洲。第三章 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30、2005年全市农用地面积374289公顷,2010年调整到380969公顷,2020年调整到384357公顷,比2005年分别增加6680公顷和10068公顷,农用地比例从2005年的47.24%提高到2020年的48.51%。(一)严格控制耕地减少。规划期内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7918公顷以内,补充耕地不低于7918公顷。2010年耕地面积不低于218974公顷;2020年不低于213261公顷,比2005年,2010年增加169公顷,2020年减少5544公顷。规划期末,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84409公顷以上。(二)稳定园地面积。适度集中发展园地,切实加强特色园地保护。规划至20

31、10年园地面积8364公顷,至2020年8373公顷,比2005年分别增加105公顷和114公顷。(三)逐步增加林地。在沿海滩地以及河流廊道等重要生态区域,实施“两网”绿化为主的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在 “四旁”空闲地建设一批以速生林、经济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规划至2010年林地面积25166公顷,至2020年25660公顷,比2005年分别增加1280公顷和1774公顷。(四)基本稳定牧草地面积。规划至2010年牧草地面积26002公顷,至2020年22790公顷,比2005年分别减少40公顷和3252公顷。(五)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等用地,提高产出效益。结合农田整理,优化沟渠

32、、农村道路等其他农用地的结构与布局。规划至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102342公顷,至2020年114152公顷,比2005年分别增加5045公顷和16855公顷。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10904公顷,规划至2010年调整为118758公顷,至2020年调整为129173公顷,比2005年分别净增加7854公顷和18269公顷。建设用地比例从2005年的14%增加到2020年的16.3%。(一)有序增加城镇工矿用地。至201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到32769公顷,至2020年增加到39373公顷,比2005年分别增加3241公顷和9845公顷。(二)适度增加交通水

33、利及其他用地规模。规划至201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调整为54061公顷,至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调整为59405公顷,比2005年分别增加4585公顷和9929公顷。三、未利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307133公顷,规划至2010年未利用地面积调整为292599公顷,至2020年未利用地面积调整为278797公顷,比2005年分别减少14534公顷和28336公顷。未利用地比例从2005年的38.76%减少到2020年的35.19%。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见附表1。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一、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基于东营市特殊的生态环境现状和营林条件,权衡考虑农业、林业

34、、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采用水网、路网和林网“三网”合一综合开发模式,保障对水系、路域、农田及村镇、景点等实施的“三网绿化”生态保护工程用地。具体的工程安排主要依据2007-2011黄河三角洲(东营)“三网”绿化综合开发工程总体规划所确定。主要包括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工程、黄河入海口人工刺槐林更新改造工程、黄河三角洲天然柽柳林封育工程、沿黄防护林绿色长廊建设工程、“三环”绿化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林纸一体化基地建设工程、3万亩冬枣出口基地建设工程、耐盐碱林木良种引进汇集及繁育工程、山东东方花卉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森林生态旅游体系

35、建设工程以及东营市林展馆建设项目等。二、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对于低等别、质量较差、盐碱化严重不宜农作以及生态脆弱地区的基本农田调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范围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调出;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按照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平均质量等别的原则,将高等别耕地、集中和连片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优先划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布局在东营区西北部、河口区西北部、黄河北岸、黄河故道、垦利县东北部、利津县北部、支脉河上游以及支脉河下游地区。三、协调基础设施用地(一)交通用地布局重点是“三路两港一场”建设:荣乌高速、黄大

36、铁路、德大铁路、东营港、广利港和东营机场。1、公路规划。规划期内构建由中心城对外多方向联系公路、高速公路、环城公路组成的公路对外交通体系,形成“一纵一环、网络辐射”的公路网结构,提升东营市中心城在区域公路交通中的枢纽地位。(1)通过“一纵”即东青公路加强城市南北方向的对外交通联系,城市东西向快速交通联系,理顺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关系;(2)在中心城外围规划建设“一环”环城公路,由西外环路(郝纯路)、北外环路(同兴路)、南外环路(规划南三路)和东外环路(东八路)组成,承担主要过境交通职能,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的影响;(3)由中心城多方向对外交通形成“网络辐射”公路系统。2、铁路规划。规划黄大铁路走

37、线从中心城南侧,沿南外环路以南通过,并在庐山路南端设铁路二级站场。保留现淄东铁路的线路,并对其站场进行合理改造。从黄东大铁路站场连通一条通往东营经济开发区与东部滨海地区的铁路专用线,线路沿四干渠向东至东八路,然后沿东八路向北接东营经济开发区。规划德大铁路从德州到滨州后进入东营,从利津县城南与黄大铁路并行穿越黄河,经胜利工业园至东营区六户镇后,向东南经广饶县广北农场进入寿光市。3、机场规划。规划由4C级升级为4D级,定位为国内支线机场,规划期内着重完善现有机场周边基础设施,将环城公路作为进出机场的主要交通通道。4、货物流通中心规划。在中心城规划用地范围内规划3处货物流通中心,即西城综合物流中心,

38、东营南站物流中心,开发区综合物流中心。(二)水利设施用地布局依托广利河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搞好用地规划布局,重点保障以打造“黄河水城”为目标的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用地。其次,保证沿海防潮堤坝建设所需的水利设施用地,建设一批平原水库。四、优化城镇工矿用地(一)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全市的城镇职能分为五类:综合型、工贸结合型、商贸流通型、工业主导型、工矿服务型,见附表7。(二)城镇工矿用地规划布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河口城区、东营港城、广饶县城、利津县城为二级城市,在保障中心城市对接用地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城镇工矿用地,满足开发区以及县城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全市城镇工矿用地空间结构为:“一主两

39、副、两县、六重镇、三轴和八大基本农田集中区”。1、“一主”即市域中心城市,由东城、西城和垦利县城组成;“两副”即两个中心城副城区,包括河口城区和东营港城,是市域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两县”即两个县城,包括利津县城和广饶县城,利津县城是市域西部的区域中心;广饶县城是市域南部的区域中心。3、“六重镇”分别为六个核心发展城镇大王镇、陈庄镇、仙河镇、孤岛镇、胜坨镇和牛庄镇。中心镇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和服务中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市场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在小城镇发展中起到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4、“三轴”即三条城镇发展轴线,包括南北发展轴线、东西发展轴线和沿海发展轴线。(1)南北

40、发展轴线:依托荣乌高速公路和东青公路,经过河口城区、陈庄镇、中心城、广饶县城、大王镇等主要城镇的市域南北向发展轴线。(2)东西发展轴线:依托黄东大铁路(黄骅东营大家洼)和规划高等级公路,经过利津县城、胜坨镇和中心城等节点构建市域东西向发展轴线。(3)沿海发展轴线:依托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北起东营港,南到广利港,串联东营港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渔业畜牧区、高端产业区等主要功能区,包括东营港城、仙河镇、孤岛镇、黄河口镇、永安镇、东营经济开发区、广利港等主要城镇的市域沿海发展轴线。(三)开发区用地规划布局开发区用地纳入城镇用地范围,形成由点及片、由片连区、由区组网的团式用地布局。以东营港临港产业

41、区和东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产业群和产业带的发展,形成以区带园、园点结合、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产业用地新格局。五、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充分发挥农用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隔离功能,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按照重点发展优质果园,建设优势果产品基地,促进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的思路,加强现有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引导新建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地集中发展。园地主要布局在龙居镇、大王镇、孤岛镇。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主要布局在黄河口镇、孤岛镇、六户镇。按照合理利用草场资源,防止超载过牧,严禁滥挖、滥采、滥垦,推进牧草地综合整治,培育、提

42、高草地生产力的发展思路,引导牧草地向立地条件适宜地集中发展,建设高产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地。牧草地主要布局在黄河口镇。充分利用农地生态调节功能和隔离功能,改善人居环境,防止城镇用地无序蔓延。六、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依托空间发展点轴,注重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连片保护和利用,促进乡土植物群落生长,保证其视觉通廊开敞;依托浅海、滩涂、宜渔荒碱地和饲草资源,建设高效生态渔业及畜牧业区;保证黄河口、大油田、孙武故里、吕剧之乡等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用地需求;以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为主体,利用河海交汇原始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区;以活水、增绿、治污为重点,打造独特的黄河水城,维护全市多样化的人文自然景观系统。合理引导

43、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整村推进土地整治工程,促进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限制沿河流、铁路、公路等沿线的开发建设,加快以河流、道路为轴线的生态廊道网络建设,提升河流、道路沿线的景观美学价值,形成具有较高视觉质量和较高可视度区域的景观风貌。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统筹考虑未来全市人口分布、经济产业布局和国土开发格局,加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控,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全市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一、积极培育重点开发区域的人口、土地和经济集聚能力。全市的重点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东营港临港产业区和各县的经济技

44、术开发区。在重点开发区域内要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利用时序,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的完善和枢纽建设;支持主导产业及配套建设,引导产业集中建设、集群发展,积极承接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转移;合理安排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聚集程度,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和保留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改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二、大力推进优化开发区域的用地挖潜和经济转型。全市的优化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各县城的老城区以及各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尤其是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的扩大、逐步降低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适度增加城镇居住用地,整合优化

45、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持环保设施建设,形成等级规模合理、交通联系便捷的城镇用地空间格局;大力支持集约利用土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推进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整合和挖潜,提高建设用地强度和容量。三、切实加强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建设用地管理。限制开发区域主要用地类型为一般耕地、园地、林地、未利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水域用地。限制开发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应进行必要限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开发建设,鼓励人口适度迁出,引导与区域定位不相宜的产业逐步向区外有序转移,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保护农用地,构建耕地、林草、水系、绿带

46、等生态廊道,加强各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机联系。四、强化禁止开发区域的土地保护。主要用地区域为一级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用地、洪水调蓄区用地、历史文化遗址用地分布区。对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其发展方向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第四章 区域土地利用调控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按照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要求,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产业布局和国土开发格局,市域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如下:一、沿海地区本区位于东营市东北部渤海湾和莱州湾交界处,大致范围北至渤海,东邻莱州湾,西、南分别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区以工业发展为主,属于全市建设

47、的重点发展区,限制农业开发与利用。其中,以临港工业开发为本区重点,依托港口大力发展对水运依赖较强的电力、化工等工业,建立“前港后厂”的发展模式。二、东部地区本区位于东营市东北部渤海湾和莱州湾交界处,大致范围北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到垦利县东部防潮大堤,西至东营市畜禽良种场驻地西侧与永安飞机场西侧一线,南至中心城防潮大堤。本区土地利用适宜布局大型工业项目,以工业用地为主,依托已有机场、渔港、新兴工业园区等基础建设条件,以多功能、综合性加工制造业、盐业生产、盐业化工、渔业捕捞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三、北部地区本区位于东营市北部,大致范围北至渤海湾防潮大堤(拟建),东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8、,南到新户截渗沟沾化县苇场南界一线,西到潮河。本区土地利用方向近期发展农业和生态保护为主;未来作为全市建设用地的备用发展区,以综合加工业、制造业、盐及盐化工产业等建设用地为重点发展方向。四、中部地区本区主要包括东营市中心城区的西城和东城,大致范围为东起东八路及溢洪河,西至东营区界及西六路,南起南三路及东营南站,北至东营区行政区界(含垦利县境内胜北社区及机场西侧部分用地范围);东营市经济开发区滨海工业园区大致位于养殖区骨干路以东,新防潮堤以北、老防潮堤以南的区域。本区在土地利用方向上以节约、集约用地和搞好闲置土地挖潜为主,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不断优化产业用地结构,以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石油化工

49、等主导产业为主,从而逐步将本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开采和加工基地、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五、西南部地区本区主要位于东营市南部区域和西部区域,是全市粮食作物主产区,本区土地利用方向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鼓励进行基本农田整理,限制进行建设开发。六、东北部地区(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滨海湿地区,大致范围为北到渤海湾,东至滨港路,南到桩呈路,西至黄河故道。本区属于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本区禁止建设开发,可在保护区实验区或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内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二)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滨海湿地区,大致范围包括

50、大汶流自然保护区和孤岛林场,南至黄河大坝,北至孤东圈南界,西至县界,东至莱州湾。本区属于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本区禁止土地开发,可在保护区实验区或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内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按照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要求,根据各个区域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化特征,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条件、土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历史与趋势四个方面,将市域划分为六个土地利用功能区:一、基本农田集中区:主要分布在二区三县农业发展区内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基本农田所占比例较大的区域,面积1266.5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99%。二、一

51、般农业发展区:主要分布在全市一般乡镇和种植业集中的地区,面积5255.7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6.34%。三、城镇村发展区:主要分布在东营城区、河口城区、三县城区,以及大王、孤岛、胜坨、牛庄等重点乡镇,面积560.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08%。四、独立工矿区:主要分布在东营经济开发区、广利港,面积8.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0.1%。五、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河海风情旅游区(广利河至文化公园14.4公里旅游观光带)、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孙子文化旅游区以及黄河生态旅游观光带、桑田海岸旅游带、黄河故道旅游带。面积722.9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9.12

52、%。六、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重要湿地分布区等,面积108.8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37%。第五章 农用地保护第一节 保护目标与要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严格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确保规划期末完成耕地保有量213382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184409公顷以上。保持园地、林地面积基本稳定,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切实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优先将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全面实现

53、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二、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质保量补充耕地。各类非农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严格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大力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重大工程,确保全市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三、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合理引导种植业内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的方向进行。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必须按照数量质量相当的原则履行补充耕地义务。第二节 耕地

54、和基本农田保护一、耕地规划布局。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适当调整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具体为:东营区24252公顷;河口区36819公顷;垦利县40187公顷;利津县52283公顷;广饶县59841公顷。二、基本农田规划布局。对现状基本农田布局适当调整,优先把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全市规划期末基本农田分布为:东营区17773公顷;河口区35123公顷;垦利县33897公顷;利津县44403公顷;广饶县53213公顷。另外,考虑到全市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在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多划定1333公顷基本农田,其中五县区分别多保267公顷,主要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基本农

55、田指标分解见附表3。基本农田集中区划定要求与管制规则如下:(一)划定要求。结合土地功能分区,兼顾行政界线,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形地物或河川、山脊、林带等自然、人工地物界线,将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集中度、连片程度较高的基本农田;相邻城镇、交通干线间绿色隔离带中的基本农田;为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无法剔除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把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优质基本农田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区域划为基本农田集中区。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基本农田所占比例在50%以上。把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地块

56、和农户,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禁止改变基本农田的用途,禁止改变基本农田的位置。(二)划定结果。全市划定东营区西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河口区西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黄河北岸基本农田集中区、黄河故道基本农田集中区、垦利县东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利津县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支脉河上游基本农田集中区、支脉河下游基本农田集中区共8大基本农田集中区,土地总面积126652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99587公顷,占全部基本农田面积的54%,见附表5。(三)管制规则1、基本农田集中区内的耕地主要用于粮食、蔬菜等作物的生产,以及为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而进行的良种繁育等,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擅自将本用地区内的耕地转

57、为非耕地。2、基本农田集中区内的耕地不得闲置、抛荒,不得在本用地区内的基本农田上取土、挖砂、堆放固体废弃物及进行任何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结构调整。3、基本农田集中区内的非耕地可以转变为耕地的,应通过土地整理转变为耕地,暂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但不得扩大面积。4、严格控制基本农田减少,基本农田集中区内的基本农田如需占用,应经依法批准,并按照“占补平衡”的方针,及时补充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第三节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一、指导原则(一)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二)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和环

58、境保护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相协调,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深入调查分析各类土地整治潜力,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改善生产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资金保障水平,明确土地整治的类型、规模和布局,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四)注重保持农村风貌和当地特色,保留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的积极元素,保护农村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在整治方式、旧房拆迁、新居建设等方面要为农民提供多种选择。二、整理复垦开发目标与要求总体目标:为适应东营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需要,按照“占补平衡”原则,通过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同

59、期建设占用、灾毁损坏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减少的耕地,使林地、牧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得到有效增加,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合理、高效、集约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具体目标:2006-201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农用地5595公顷,其中新增耕地4668公顷,其中整理新增耕地2433公顷,复垦新增耕地260公顷,开发新增耕地1975公顷;2006-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农用地14220公顷,其中新增耕地11877公顷,其中整理新增耕地6288公顷,复垦新增耕地1413公顷,开发新增耕地4176

60、公顷。(一)各级城镇规划区、各类工业园规划区、中心村规划区以外的城郊和铁路、公路两旁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应优先列入重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范围。(二)重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布局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等相结合,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列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三)土地开发项目必须以不造成生态环境退化为前提。三、重点区域(一)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全市划分五个土地整理重点区域:义和镇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利津县北部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史口镇、牛庄镇、六户镇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丁庄镇、陈官乡、花官镇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二)工矿废弃地复垦重点区域全市划分三个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孤岛镇、仙河镇土地

61、复垦重点区域;胜坨镇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大王镇、稻庄镇土地复垦重点区域。(三)土地开发重点区域全市划分四个土地开发重点区域:新户镇、义和镇土地开发重点区域;汀罗镇及盐窝镇土地开发重点区域;陈庄镇土地开发重点区域;黄河口镇、永安镇土地开发重点区域。四、保障措施(一)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管理。要强化项目管理,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立项审核、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引导和规范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活动,做到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拨付资金,按规程检查验收。(二)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投入。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此外,积极建立多元投融资渠道,运用各种优惠政

62、策,吸引单位和个人资金,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广泛吸纳资金,逐步形成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多元投融资渠道。政府投资优先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优先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地整理和复垦项目。第四节 其他农用地保护和利用一、园地规划布局重点发展优质果园,建设优势果产品基地,促进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调整园地布局,引导新建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区域集中发展,不断推进特色园地的规模化和基地化。全市规划期末园地面积8373公顷,具体为:东营区1670公顷、河口区1300公顷、垦利县1668公顷、利津县1381公顷、广饶县2354公顷,见附表

63、11。二、林地规划布局全市规划期末林地面积25660公顷,主要布局在河口区和垦利县。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水网、绿色通道等生态工程。全市规划期末林地分布区域:东营区1163公顷、河口区7088公顷、垦利县15260公顷、利津县1751公顷、广饶县397公顷,见附表12。三、牧草地规划布局全市规划期末牧草地面积为22790公顷,主要规划布局在河口区、垦利县和利津县,具体为:河口区13550公顷、垦利县7560公顷、利津县1680公顷。第六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一节 调控目标与要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切实推进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到规划期末,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69767公

64、顷,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控制在59405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334平方米。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以供给引导需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安排的调控。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促进土地利用模式创新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二、积极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加强城镇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推行节地型城镇更新改造,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推广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提高现有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三、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集中建房,节约用地;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农民进城出村,发展中心镇、中心村,迁村并点,建设农民多层住宅,整治“空心村”,退宅还田,禁止毁田烧砖。第二节 加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