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动态模拟分析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27573894 上传时间:2022-07-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动态模拟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动态模拟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动态模拟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动态模拟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动态模拟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摘 要 通过有限元对CRD法及其有关辅助工法进行隧道开挖模拟分析,总结了隧道地表沉降规律等,为沉积层中地铁区间单线双洞隧道在软弱围岩且小间距条件下,进行浅埋暗挖法设计施工提供了根据。 核心词 隧道工程 小间距隧道 CRD工法 有限元 地表沉降 1 引言 拟建南京地铁二号线汉中门首清园段区间采用单线双洞隧道,间距小、埋深浅、围岩软弱,隧道地表沉降规定30mm。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充足考虑在浅埋暗挖的状况下所采用的施工方案及其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地下构造数值模拟分析,着重放在物理力学参数的反演拟定上;而施工过程的动态模拟则强调模拟过程的实时性。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工法,并通过有限元动态模拟分析地铁隧

2、道浅埋暗挖法开挖的整个过程。 2 工程概况 区间隧道,线路平面为两平行单线,线间距为132m,净间距为7m左右,暗挖法施工,隧道为两单洞构造,跨度498m高为52m,马蹄形断面;覆土厚约7m。该区间隧道洞身穿越两大地层:阶地地层;漫滩地层。围岩以软土、粉土、砂土为主,下部有可塑粘性土。砂、砾石。具体地质条件为,填土由粘性土和建筑垃圾构成,层厚3m;粉质粘土呈可塑软塑状,分布不持续,层厚2m;粉土:上质潮湿,稍密,分布不持续,层厚2m;淤泥、粉质粘土:流塑状,中间夹薄厚粉土、粉砂,层厚10m;粉土、粉细砂:土质中密,层厚20m。 围岩受多期应力作用,节理、裂隙发育,岩性软弱,承载力低,自稳性差,

3、属浅埋软弱V级围岩1,开挖后易坍塌,地表沉降难以控制。 所选施工方案充足考虑了工程环境和地质条件,由于区间隧道穿越的是都市居民区和商业区,且总体围岩自稳能力差,施工工序多且干扰大,开挖易坍塌,地面沉降难以控制,施工难度较大,同步保证地铁隧道构造和施工安全是该方案的重点。根据已建地铁大跨度双线隧道施工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区间地质状况,拟定施工方案为CRD工法2,4和辅助工法施工。重要技术参数为:初喷C20混凝土35cm;超前支护50小导管,长5m;拱部锚杆采用22的钢筋,长35m;对拉锚杆22的钢筋,贯穿中隔土;8的钢筋网,网格为20cm20cm,型钢支撑采用20b轻型工字钢,间距为50cm;复喷

4、C20混凝土3035cm。采用开挖环节如图1所示。图1 开挖工况 从左线隧道开始施工,先沿部拱部开挖轮廓线以上施打小导管支护,注水泥水玻璃浆加固地层,同步向拱部范畴施打锚杆,此时根据监控量测成果,如果地表沉降速率达到警戒值,对掌子面封闭。开挖部土体,初喷混凝土后,架立格栅及中隔壁型钢钢架。设立边墙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封闭,向下开挖部土体,部部土体之间错开23m。另一侧采用同样的措施施工。二次衬砌施作时,分段拆除临时支护,用拱架进行二次衬砌。单洞施工完毕后,施打对拉锚杆,再施工右线。 3 模拟计算 3l 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计算采用抱负弹塑性模型模拟围岩,并采用MohrCoulum屈服准则。 隧道

5、开挖施工过程重要涉及(岩)土体分步开挖及支护构造的分部设立等。用以模拟不同施工阶段力学性态的有限元方程2为: (k0+ki)iFir+Fai=1,M (1)式中,M为施工阶段总数;k0为开挖前(岩)土体等的初始总刚度矩阵;ki为施工过程中岩土体和支护构造刚度的增量或减量,其值为挖去岩土体单元及设立或拆除支护构造单元的刚度;fir为开挖释放产生的边界增量结点力矩阵,初次开挖由岩土体自重,地下水荷载,地面超载等拟定,其后各步开挖由目前应力状态决定;fia为施工过程中增长的结点荷载列阵;i为任一施工阶段产生的结点增量位移列阵。 施工阶段i的位移i,应变i和应力i为: (2) (3) 0为初始应力;i

6、为各施工阶段应力增量。材料为弹塑性体时,上述计算可采用增量初应力法。在施工过程的动态仿真数值模拟分析中,以不同的开挖阶段来模拟;分部卸载由开挖面向前推动而引起,计算时选用不同的地应力释放系数,以反映不同的施工阶段的变化;分步支护,二次衬砌计算时分别采用在不同的施工阶段设立来模拟。 32 计算模型 在有限元计算中,为了尽量减少二维有限元模型中边界条件对计算成果产生的不利影响,计算模型的边界范畴按照如下原则进行了拟定2,3,4:水平方向的长度为隧道跨度的4倍为限,既计算模型的水平宽度为开挖隧道跨度的4倍;垂直方向以洞跨的5惜为限,即计算模型从地表到下部计算边界的高度为洞跨的5倍。由此建立模拟隧道开

7、挖过程的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图2 模型图 33 材料参数 在有限元计算中,区间大跨度隧道构造的二维计算采用隧道与地层共同作用的受力模式,模拟分析各个施工阶段地层和隧道构造的受力与变形的特点。根据初步设计的规定,在每次的开挖施工过程中应力释放率2,3,4:初步取70、加衬砌时为30。 在开挖过程当中,为避免开挖引起的洞周岩体的坍塌,一般采用锚杆、管棚等支护措施对其进行加固解决,以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因此在有限元计算时,上述加固措施按经验采用了提高其C、来加以模拟,模拟中,将洞周3m范畴围岩,以及对拉锚杆处进行加固。对初期支护体系中的喷层混凝土,临时仰拱,立柱等采用梁单元模拟。在平面有限

8、元计算当中,地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如表1所示。表1 土层和支护构造参数 4 计算成果与分析 有限元动态仿真数值模拟计算内的重要考察成果是每个施工工序下地表的沉降和隧道拱顶的下沉量以及围岩塑性区的分布;围岩的应力场等。 4l 地表沉降 图3为地面沉降随开挖过程的变化曲线图,由于隧道开挖分八步进行,因此相应的沉降曲线为8条,根据反弯点,开挖所引起的地面沉降的范畴大体为2030m,地表的沉降量随着开挖深度而加大,拱顶围岩下沉量最大。左线洞顶的最大下沉量为145cm,洞底隆起量为025cm;右线最大下沉量为l48cm,洞底隆起为032cm。在开挖过程中,拱顶的下沉量呈增长趋势,有也许开裂或局部掉块,但不会

9、危及到整个断面;隧道洞身下部土体向上隆起,但很小,可以鉴定围岩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处在稳定状态,在规范许可的范畴之内。相邻两洞隧道的开挖,对拉锚杆所加强的隔土的存在,有助于上覆土层的稳定,从而使地层的沉降浮现两个峰值,如图3所示。图3 地表沉降曲线 先开挖一侧的上方相应的沉降不不小于后开挖的隧道顶部地面沉降,阐明开挖时,两洞身是互相影响的,而峰值间距在13m左右。 42 洞周塑性区 图4是开挖完毕时的洞周破坏接近度图,各曲线密集的地方表达土体破坏严重,在分步开挖施工过程中,围岩加固区对于制止洞室顶部土体围岩屈服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底部仰拱的设立改善了隧道洞身的受力状况,最后隧道围岩的屈服区如图

10、所示,在两隧道所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区相应的破坏也大,开挖隧道顶部大概1倍隧道跨度,2m高范畴的土体需要重点支护;该大跨度隧道在第一步开挖时即浮现塑性区,塑性区重要出目前拱顶、拱脚处,洞周塑性区较大,因此左右隧道的拱顶,拱脚处的支护应加强。图4 洞周及围岩塑性辨别布图 43 洞周土体主应力 各施工阶段土体的主应力等值线均近似平行于地表,且应力量级总体较低;但随着开挖的推动,洞周士体围岩的应力分异明显,各应力也就递增;洞周中上部及拱顶的土体围岩应力集中现象最为明显,最大主应力出目前拱脚和拱顶部位。各特性点应力数值如表2所示。表2 最后状态洞周土体各特性点应力数值表 注:负号为压应力 5 结语 通过

11、平面二维有限元分析发现: a在区间隧道开挖中采用CRD工法并辅以辅助工法可以较好地控制地表的沉降。最大沉降量为1.5cm左右,隧道底部隆起量很小;地铁区间隧道开挖地面沉降的重要影响范畴大体为20m30m。 b隧道开挖过程中,洞周边岩2m的范畴需要重点支护,因此在开挖过程中,通过施打35m的锚杆可以满足规定;塑性区和围岩最大主应力重要出目前拱顶、拱脚处,因此左、右隧道的拱顶。拱脚处的支护应加强。 综上所述,在本区间隧道开挖过程中,采用CRD工法和辅助工法的开挖方案可以较好地控制地表的沉降。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为设计、施工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参照文献 1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北京:中国筹划出版社,1999 2 徐林生等. 洋碰隧道CRD工法施工过程的动态仿真数值模拟研究地质灾害与环保,12(1) 3 丁春林,王春河双线隧道暗挖施工技术及数值模拟研究地下空间,12(4) 作者简介:章立峰,男,1980年生,研究生研究生,重要从事工程数值计算等方面研究。 章立峰 刘建国(同济大学铁建系 上海 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