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镇化模式初探(完整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27386767 上传时间:2022-07-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市城镇化模式初探(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我市城镇化模式初探(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我市城镇化模式初探(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我市城镇化模式初探(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市城镇化模式初探(完整版)(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形势下我市城镇化模式的选择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本质功能是聚集和扩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引起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历史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包含了经济社会的结构、功能的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文明的相互渗透,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一、我市城镇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一)我市城镇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近几年来,我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改变,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在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城镇化水平稳

2、步发展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户籍人口共329.65万人,其中非农人口占比重达到了36.8%,我市户籍人口的非农比例在粤北五市(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中最高(资料来源广东年鉴2012年)。目前,我市城镇化率53.3%,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也维持在相当的水平,城镇化进程较为缓和。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工业园区发展更加繁荣,中心城区面貌逐步提升,共同推进了我市城镇化进程。2.市域城镇体系逐渐完善我市逐渐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极核,各县(市)为重点,以城镇带乡村的梯度推进、层级协调的城镇体系。在空间的分布上,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县(市)以中心镇为发展重心。中心城区是本

3、市经济、政治、文化、产业的中心,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也各具特色,南雄精细化工、始兴制笔研发、仁化有色金属等特色产业也逐渐凸显。3.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成绩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我市自然、社会方面的人居环境也日臻完善。我市为全国首批6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园林城市。芙蓉新城建设扎实推进。芙蓉新城发展战略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工作基本完成。赤水村安置区动工建设,芙蓉、车头、西联、下胡村安置区建设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老城区得到优化提质。组织编制韶关市主城区旧城改造及改造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百年东街基本建成,二棉厂、油泵油嘴厂等一批“三旧”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

4、明显。全市硬化农村公路562公里,帮助低收入农户改造住房4870户,316个20户以下通电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首批2个名镇、20个名村、50个示范村创建工作初显成效。民生水利任务超前完成。乐昌峡、弯头水利枢纽开始发挥防洪效益,提前一年完成中央和省下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任务,累计解决72.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扶贫开发“双到”任务圆满完成。2012年落实帮扶资金4.44亿元、落实帮扶项目487个,贫困村集体生产性经营收入平均8.5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7546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面实现脱贫。4.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提升乐昌、南雄、仁化、始兴、乳源五个县(市)被列为中央财政国家重

5、点生态功能区均衡转移支付范围。在全省率先完成136公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任务。荣获省“林业生态市”称号,2011年年末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72.5%,森林资源总数和质量均居全省首位。污水处理方面完成了省下达的“一县一厂”建设任务,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均有较高的达标排放率,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得到全面推进,乡村清洁美工程深入开展,完成村庄整治363个,初步建立“户收、村集、镇运、县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不仅如此,我市在文化、体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均已取得明显成效,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现已建成29个乡镇农民健身广场,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更为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迅速提

6、高,新农村建设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工作也稳步推进,大大提高了城乡人居环境品质。5.产业转移园区蓬勃发展我市现有省级产业转移园区4个,园区经济蓬勃发展。2012年年末产业转移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个,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8.55亿元,增长33.3%,占全年工业增加值的15.4%。2011年,我市被省确列为十大重点扶持园区之一。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被省列为十大重点扶持园区之一。随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新高潮的掀起,产业转移园区对本市经济的带动作用还将继续增加。另外,产业转移园区也着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投入11.76亿元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工作。总体来看,今后产业转移园区将朝

7、着园区工业化向园区城市化转变、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渗透的方向发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不断推进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当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重视和改善,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二元经济结构仍然严峻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却不断拉大。如图1-2所示,2008-2012 年,我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989元增加到18350 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4848 元增长到8580元,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从7141元扩大到9770 元。在我市的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发展却较为缓

8、慢,发达的城镇经济与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2.城镇化主要靠重工业推进,城镇化吸纳非农劳动力的能力较低与我省大多数地级市的工业化道路不同,我市的工业化进程是从重工业开始的。我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的起步提供了比较优势,而这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资源性产业,吸纳非农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造成我市的城镇化过程中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低。2011-2012 年,韶关的城镇化水平由52.77%上升到53.3%,提高了0.53个百分点;韶关的非农就业比重由57.8%提高到58.4%,上升了0.6 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全国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0.33 个百分点,非农就业比重提

9、高了3个百分点。不难看出,我市城镇化进程中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城市构成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有待优化城市首位度的概念是杰弗逊(M.Jefferson)于1939 年提出的,反映了城市规模结构的分布规律,一般认为首位度为2 较为适宜。城市首位度过高会使城镇结构中出现断层,造成城镇的扩散效应难以逐层传递,大大削弱城镇间的辐射、带动作用。韶关市区(浈江、武江、曲江)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991523人,与第二位的乐昌市相比,首位度高达2.49。人口密度最高的浈江区与最低的乳源县相比,人口密度比高达8.9。正因为城市构成的不协调造成了我市区域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下辖7个县(

10、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市的80%和70%以上,但县域经济比重明显偏小。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韶关市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分别为48.50%,46.2%和47.9%,45.7%,均不足五成,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十分严峻,影响了本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城镇建设、功能完善和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应当重视城乡失衡的现状,着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4. 环境的污染较严重,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以及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的蔓延,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还要兼顾城镇化的质量。由于本市重工业项目较多,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虽然环境治理逐年加强,环境质量也逐年改

11、善,但是寻求产业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转化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总之,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反映城镇化质量的相关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5人才流失严重,城镇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匮乏我市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效益不高,在人才的培养、任用、管理和待遇上与珠三角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人才的流失现象比较突出,劳动力输出的数量持续增长,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非农就业较为有限。人才的大量流失使我市的企业发展、旅游开发、乡镇基层医院的完善缺少了人才的支撑,造成经济建设等各方面缺乏后劲,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三、我市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及依托基础1.区位优势、交通枢纽地位。我市

12、是广东省的北大门,地处珠三角城市圈外缘,并与湖南、江西两省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同时本市还是国家规划发展的一级铁路枢纽和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在原有的交通动脉如京广铁路、武广高铁韶关段、京港澳高速、粤赣高速等的基础上,广乐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大广高速公路新丰段开工建设,我市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2.工业基础坚实。我市是广东省的工业重镇,拥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制造技术,形成了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烟草、机械制造、制药、玩具等支柱产业,工业化水平较高,2012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户,达482户。在新时期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工业基础坚实带来的优势,依托工业化推进城镇化。3.

13、产业转移园区优势。我市是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政策下第一批获得资助承接珠三角产业专业的城市,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领先于其他珠三角周边城市,并且产业转移已初具成效。目前,我市正在优化工业园区载体建设,重点推进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以及莞韶华南钢铁科技产业园、稀土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扩园工作,加大园区基层设施和配套设施投入,扩展园区功能,利用园区经济逐步带动城市经济、依托园区工业化逐步推进园区城市化,均可对本市的城镇化发展贡献力量。4.旅游资源优势、城市品牌打造。我市是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文化品位最高的地区之一,仅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就有17处。2010年丹霞山景区申报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14、,2012年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珠玑古巷-梅关古道成为国家4A级景区,无疑使韶关市的城市知名度有了大幅提高。以此为契机,发挥本市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圈”的便利条件,突出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进行宣传和城市品牌的打造,势必会对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有所裨益。四、国内几种城镇化模式及经验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整合多方要素,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和“成都模式”。1. 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是一种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指江苏省南部的苏州、常

15、州、无锡三市的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来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非农产业,随着乡镇企业地逐步壮大,大量的农业人口逐渐脱离农业生产领域,实现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变,继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了苏南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苏南模式不仅成功实现了百万农民的非农化转变,而且通过以工建农、以工建镇的方式,推动了大批小城镇的兴起。在20 世纪80 年代后的近20 年中,在苏南地区不足3万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崛起了约300 个小城镇,成为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王国”。2. 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一种自发地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来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自下而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柳市低压电器市场、桥头纽扣市场、宜山再生腈纶市场。

16、这些专业市场很快走向全国,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形成了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整个地区的建制镇从1978 年时的18 个发展到现今的146个,形成了以龙港镇、柳市镇等30 个经济强镇为龙头的城镇化群。建制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66.5%,集镇工业产值占温州地区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3.珠三角模式珠三角模式即“三来一补”模式,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原材料,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来发展加工贸易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珠三角地区

17、的发展模式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引进外资为主,注重国际市场的开拓;其次,以集体所有制的经营为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营;最后,注重乡镇特色产业的发展。4.成都模式成都模式是一种以大城市带大郊区发展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成都的城镇化具有恒定性、特殊性、延续性、依存性、多元性和专一性等特征。成都地域性乡村城镇化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 以传统农耕为基础, 现代化事业为核心, 立体型、全方位、大容纳度, 量力而行的重叠、渐进式城镇化发展道路。五、国

18、内外城镇化模式的经验教训在国内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地区所采取的城镇化模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在其各自的发展中却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对于探索和构建韶关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针对国内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吸取其教训,避免重蹈覆辙。1. 城镇化的发展要与农业的发展相协调城镇化的核心是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包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层面。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只需少于原来数量的劳动力就可以完成,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剩余,为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在城镇的扩张阶段,流入城镇的农村人口为城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城镇的产业得到了壮

19、大,大量的工业品流向农村,在提升农业生产率的同时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可见,城镇化与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协调共进的互动过程。国内外的城镇化经验也表明,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稳定的农产品供应,还为城镇的工业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因此,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与农业的发展相协调。2. 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城镇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公共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要素集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英国、美国、日本都是通过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将全国的城镇连接起来的同时

20、对城镇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既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商品的流通,又带动了城镇的商业服务、邮政通讯、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的珠三角地区也正是凭借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港澳及国外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发展起来的。3. 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产业集群的支撑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产业集聚在城镇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城镇化的历程中,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进而引起产业的集聚和劳动力的集中。以日本的丰田市为例,其前身是一个叫做举母町的村落,20 世纪30 年代丰田汽车公司进入该地区,随着丰田公司的发展壮大,其供

21、应商与服务商也迁到这里,引来了大量的人口集聚。后来,举母町改为丰田市。国内的情况也是如此,苏南、温州、珠三角地区也都是通过发展各种类型产业来带动本地的城镇化发展的。4. 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英国、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的城镇化都是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高素质的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掌握者,因此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美国曾制订了宽松优惠的移民政策来吸引人才,促进了工业革命及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是由于国家的开放开发政策,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迁入,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5. 城

22、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从国内外的城镇化历程可以看出,仅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城镇化是不可取的,会使城镇化的发展出现失衡。如巴西的城镇化发展中基本由市场调节,大量农村人口无序地涌入城镇,造成城镇的盲目发展,大城市恶化膨胀,“城市病”问题难以解决。英国早期和美国的城镇化发展也是以自由放任为主,造成城镇的无序发展,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因此,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只依赖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还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城镇规划,协调城乡的发展布局,引导企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六、我市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构想我市的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自我发展能

23、力较差,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全省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依靠现有条件, 根据自身特点,以具有优势的资源产业为突破口,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等吸纳劳动力强的产业, 走一条有韶关山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1. 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的城镇发展模式一是突出产业支撑,谋划城镇发展,构筑与产业集群互动的城镇体系。我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北界湖南,东邻江西,全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坡面积占80以上,人口密度153人/平方公里。人口分散在河谷盆地,不易集中。特殊的区位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市在推进城镇化时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培强产业,形成产业支撑有力的特色城镇体系

24、。因此,要选择具有本地资源特色、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发展项目,作为城镇产业发展的重点,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镇,推进山区实现“一镇一业”、“一乡一品”。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促进液压油缸特色产业集聚。积极引导、促进韶关液压件厂、伟光液压油缸公司等液压油缸生产企业开发高性能液压油缸等产品。促进玩具产业集聚。以韶关旭日国际等玩具企业为龙头,发展塑胶、电子电动、模型、益智、合金、毛绒玩具等6个主导品系和包装印刷、精细化工、电镀、小五金、模具、锌铝合金等6个配套品系。促进化工产业集聚。加快推进南雄精细化工业园、乳源氯碱化工基地、翁源涂料化工园等化工园区建设,大力承接化工及配套企业,构建完善的上、下游产

25、业链,培育形成产品涉及高性能合成树脂、多元醇粘合剂、热固化及紫外光固化特种涂料、水性涂料、油墨系列、氯碱等领域的化工产业集群。并将这些产业集群与城镇基础设施一并规划,做到产业布局到什么地方,规划就跟进到什么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就延伸到什么地方。中心城区规划应突出“山城、水城、绿城和新型工业城”的特色,县城和小城镇的规划主要依托自身的特色产业优势进行,根据经济区域布局和主导产业的分布,基本形成以韶关市区为核心,以八大城镇组群(坪石组群、乐城组群、雄州组群、乳城组群、太平组群、仁化组群、龙仙组群、丰城组群)为次中心,以片区中心镇为增长点,以京广铁路、国道106韶关南段、国道323线,省道244线、京

26、广铁路韶关市南段、京港澳珠高速公路乳源北段(省道249线)为城镇聚集带的空间联系紧密、空间结构完善的网络型城镇体系。二是打造特色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与城镇互动发展围绕机械制造、电子、玩具等主导产业,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沿线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继续实施“双转移”发展战略,突出“一园一业主”、“一园一特色”,实行项目向园区集聚、投入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加快特色转移园区的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确定重点产业和发展方向,学习和借鉴珠三角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快优势产业的培育,推动工业园区向集群发展。同时,城镇的发展应以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吸引国内外

27、大公司、大企业的入驻,将园区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功能来配备、规划与发展,促进城镇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增容。随着园区经济的发展,由此形成新兴的产业链,有利于拓宽城镇的就业空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集聚提供可能。2 .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依托的城镇发展模式韶关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长期以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农林产品,如烟叶、特色水果、园艺花卉、油茶、毛竹、茶叶、经济林木、珍贵中药材等,但我市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却比较落后,缺乏深加工、精加工,加工转化能力亟待提高。长期以来仅限于简单的初级产品销售。我市应依托这些优势的农产品资源,遵循资源开发路径,深化资源由粗、深、精、细加工向纵深发展,围绕支柱产业兴市建镇,

28、打造特色农业聚集带,实现特色农业与城镇互动发展。建设县城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边贸中心、贮藏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农业聚集带,形成新兴的产业群落。这些产业群落的形成,一方面可以增大城镇的空间规模,扩大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强城镇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城镇也会特色的资源为优势催生出新的产业群的发展,使城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3 .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城镇发展模式我市是全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旅游景点分布广泛,全市已建成收费景区(点)33处,其中国家A 级景区12 处,包括5A级景区1个(丹霞山),4A 级景区7个(曹溪温泉度假村、广东大峡谷

29、、丽宫国际旅游度假区、古佛洞天景区、云门寺佛教文化生态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珠玑古巷-梅关古道),3A 级景区4个,不收费景点和农家乐、乡村游等特色景点数十个,旅游景区、景点基本上覆盖生态、文化、民俗、宗教等各方面。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经济活动,可以有效地刺激房地产、饮食、娱乐、休闲等行业的发展,吸引大量的人口就业。韶关特殊的地缘优势,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民族风情与内地、珠三角、港澳形成强烈反差,对国际国内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开展多层次、高类别的国际、国内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因此,韶关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深层次发掘,树立起知名的旅游品牌,并大力发展与旅资相关

30、的特色产业,以旅游业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4.以新兴服务业体系建设为依托的城镇发展模式一是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需求,我市应注重培育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带动服务业优化升级,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围绕为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整合促进传统运输、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重点发展产业基地型物流、枢纽运转型物流。可建立大型货场物流中心、中药集散物流中心、钢铁物流中心、汽车配件物流中心等,以物流辐射带动具有特色产业集群的县城和乡镇发展小型物流企业,可达到吸纳农转非的目的。二是围绕旅游开发,着力挖掘佛教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培育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开发民间歌舞等特色文化产品

31、,实现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是围绕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人才服务,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四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物业管理,增强了城镇发展的吸纳、辐射和扩张功能。七、我市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1. 完善农业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市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巩固和完善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

32、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用现代化的工业成果来装备农业;第二,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第三,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进程,加强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第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强化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社会责任,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第五,培育和壮大农村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用现代生产方式来经营农业;第六,进一步加强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展科技培训,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步伐。2. 全力配合省产业转移工作面对发展良机,我市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解

33、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统筹协调、科学谋划,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工作。一方面,应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开发建设,提高韶关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应着力培育自身的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自我的创新发展能力,以产业的发展为重点,以企业的壮大为目标,以市场的拓宽为链接,推动韶关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3 .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基础设施是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公共物品,是城镇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要素集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韶关的城镇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较

34、为落后,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韶关的城镇化发展。当前,韶关正处于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各级政府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城镇落后的交通、供水、供电、燃气及污水、垃圾处理项目进行改造,力争通过建设一批城镇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创造良好的城镇人居环境;第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国家、省重点示范镇及历史文化名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第三,进一步完善城镇间公路、铁路等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建成合理的城镇立体交通体系,促进区域内城镇带、经济带的形成,进而推进城镇圈层结构的发展,逐步形成开放、流动、有序、互

35、补的城镇体系。4. 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韶关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高技能、高学历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高素质人才的储备不足,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后劲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市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引进高科技人才。可以通过与珠三角地区和湘、赣两省建立人才合作和引进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人才交流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来韶落户。第二,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韶关的高等教育,强化韶内高校的软、硬件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条件,为高校毕业生营造一个能充分发

36、挥自身才能的社会环境,防止人才流失。第三,大力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提高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适龄人员入学接受教育的比例,努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为韶关急需专业提供人才。5.强化企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没有企业的发展和集中,就不可能有城镇化的发展。企业是劳动力就业和投资的延伸,更是城乡关联的支撑点,企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可以吸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城乡产业结构的关联度。第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崛起直接改造了农民,使以农民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高,伴随而来的是人们

37、的观念结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文化层次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第三,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过程中会促进了城镇规模的扩大,从而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我市本地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中、小企业实力不强,企业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弱。在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韶关应把握好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大做强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小企业,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 注重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破坏极难修复。因此,在我市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坚定不移的保护好生态环境。在的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城镇化发展思

38、路,精心规划城镇建设。城镇规划是城镇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合理的规划及准确的实施,可使城镇生态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达到高度有序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状态。第二,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工业产值的单位能耗。通过加强工艺技术改造,走现代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之路,优化技术装备结构以及节能目标,充分体现规模效益和强化节能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从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争取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来发展经济,由单纯性经济向循环型经济转变。第三,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环境基础工程。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控制“三废”的排放量,对城镇的水源要树立超前保护意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重视科学技术在环境问题的治理及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推行清洁生产,走循环经济之路。把减排作为环保的中心工作,通过环保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22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