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钣金冲压工艺性优化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26699269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车身钣金冲压工艺性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车身钣金冲压工艺性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车身钣金冲压工艺性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车身钣金冲压工艺性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身钣金冲压工艺性优化(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钣金冲压工艺性优化一、目的:为进一步规范钣金冲压工艺性,优化产品设计中非产品功能需要的工艺,进而尽量的减少成本,推动“面向制造的设计”工作的开展。二、性质: 满足产品功能需要前提下的工艺优化三、适应范畴:车身所有冲压件的工艺性(除底盘件)四、内容:I、冲裁基本工序1. 弯曲1.1 弯曲应当在接近弯曲处设定正负半度以补充弯曲后的回弹。1.2 同一平面有多重弯曲时, 应设立相似的弯曲方向。1.3 避免在大钣金件上设立小弯曲。1.4 低碳钢钣金件上,弯曲半径R1T,不锈钢等高强钢板R3T2. 扩孔 2.1 两个扩孔边沿之间的距离L:L8T。2.2 扩孔边沿与件边沿之间的距离L:L4T。2.3 扩孔边

2、沿与弯曲、翻边之间的距离L:L4T+R。2.4 扩孔边沿与成形状之间的距离L:L4T+R。3. 锥形孔3.1 最大深度L沿着硬件的角度方向满足,L3.5T。3.2 硬件与锥形孔的接触必须在50%以上。3.3 两锥形孔边沿之间的距离L:L8T。3.4 锥形孔边沿与弯曲、翻边部分之间的距离L:L4T+R。4. 凹点 4.1 最大半径Rmax6T, 其最大深度H0.5R凹内。4.2 凹点与孔的距离L: L3T+R凹内。4.3 凹点与材料边沿的距离L: L4T+R凹内。4.4 凹点边沿与弯曲的距离L: L2T+R凹内+ R弯4.5 两凹点之间的距离L: L4T+R凹内1+ R凹内25. 凸座 5.1

3、最大半径Rmax6T, 其最大深度H0.5R凸内。5.2 凸点与孔的距离L: L3T+R凸内。5.3 凸点与材料边沿的距离L: L4T+R凸内。5.4 凸点边沿与弯曲的距离L: L2T+R凸内+ R弯5.5 两凸点之间的距离L: L4T+R凸内1+ R凸内25.6 V形凸座的最大高度H: H3T。6. 翻边(涉及翻孔)6.1 不带缺口翻边部分的宽度W:W2.5T+R翻6.2 消除翻边应力的工艺缺口处翻边部分的宽度W:W2T+R翻6.3 翻边形式如下: A形式不可取,宽度太窄;C形式工艺性好,优先采用。C形式与产品规定干涉时,采用B形式工艺进行优化。6.4 翻边工艺缺口:与否需要加工艺缺口取决于

4、翻边宽度和R的比值(如下图)R 6.5 翻孔:最大翻孔高度按公式 Hmax=0.5D(1-Kfmin)+0.43rd+0.72t 7. 圆孔7.1 孔直径:一般钢板1T;不锈钢等高强度钢板2T。7.2 两孔边沿之间的距离L:一般钢板L2T;不锈钢等高强钢板L3T。7.3 孔边沿与制件边沿之间的距离L:孔的直径10T5T,应是L2T;孔的直径5T,应是L1.5T 7.4 孔边沿与翻边内表面之间的距离L:L2T+R。如下示意图 7.5 孔的边沿与成形状构造(例如弯曲面)之间的距离L:L3T+R 7.6 为节省冲压工序(TR+PI能在一序完毕);保证冲孔质量(特别是焊接定位孔),考虑到冲头及固定座的

5、宽度对压料板强度的影响,孔中心距外边沿的距离D:DL1/2 +20mm冲头及固定座冲孔示意图固然,如果由于车身功能性规定不能按以上节省思路进行布置,则只有通过牺牲成本增长模具工序来满足定位孔的需要8. 半冲孔 8.1 孔半径R:一般钢板R1T;不锈钢等高强度钢板R2T。8.2 两半冲孔边沿之间的距离L:一般钢板L3T;不锈钢等高强钢板L5T。8.3 孔边沿与制件边沿之间的距离L:孔的直径10TR5T,应是L2T;孔的直径R5T,应是L1.5T。8.4 半冲孔边沿与翻边内表面之间的距离L:L2T+R。8.5 半冲孔边沿与成形状构造边沿之间的距离L:L3T+R。9. 方孔9.1 方孔的宽度w:w1

6、T。9.2 两方孔边沿之间的距离L:一般钢板2T;不锈钢等高强钢板L3T。9.3 方孔边沿与边沿的距离L:10Tw,应是L2T;方孔的直径w10T,应是L4T。9.4 方孔边沿与翻边内表面之间的距离L: L2T+R9.5 方孔边沿与成形状构造边沿之间的距离L:L3T+R9.6 方孔的长宽比例D满足:D2.510. 切舌10.1 开口切舌的宽度W: w2T; 其长度L:L5W。 10.2 闭口切舌的宽度W: w2T。 在45度角时,其最大高度H:H5T。10.3 切舌与平行面上的翻边之间的距离L:L8T+R翻。10.4 切舌与垂直面上的翻边之间的距离L:L10T+R翻。10.5 切舌与孔之间的距

7、离L:L3T。11. 冲缺口 11.1 缺口宽度W: wT11.2 直的和以圆弧结尾的缺口的长度L: L5W。 11.3 V形缺口的长度L:L2W。11.4 缺口与平行面上的翻边之间的距离L: L8T+R翻。11.5 缺口与垂直面上的翻边之间的最小距离应为三倍的材料厚度加上翻边的半径。11.6 缺口与缺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应为两倍的材料厚度或者3。2毫米, 以两者中大的一项为准。12. 加强筋12.1 加强筋的内半径R:R3T;其高度H:HR。12.2 加强筋的中线与孔边沿之间的距离L:L3T+R内。12.3 加强筋的中线与垂直面边沿之间的距离L:L4T+R内。(特殊状况下容许,但产品有缺陷,需产

8、品确认)12.4 加强筋的与平行面边沿之间的距离L:L8T+R内。12.5 加强筋的与垂直于加强筋之间的翻边的距离L:L2T+R内+ R翻12.6 两平行加强筋之间的距离L:L10T+R内。12.7 在产品功能容许的状况下,尽量避免在加强筋的状况下翻边(会有起皱缺陷),可以考虑采用增长三角筋来保证产品功能II. 冲压过程1 拉伸在满足产品功能性规定的前提下,应做到1.1 尽量减少拉伸深度:浅拉伸深度也许避免使用高价的高性能材料,减少废料,减少工续,从而减少模具和生产成本。问题点:拉延深度太深,导致无法成型,遇到此状况需做分件解决。这样就会导致产品的强度很难保证;生产的复杂限度增长! 建议产品造

9、型阶段就要充足考虑到冲压件的成型性1.2 尽量增大R角:比较大的R角也许减轻产品局部变形限度,减少缩颈、开裂几率,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成本1.3 拔模角: 在功能性容许的状况下尽量增大拔模斜度,以利于产品成型和拔模以便1.4 拉伸负角:有负角的件不也许一次拉伸完毕,负角部分会需要额外的模具和压机,成本上升是很明显的,因此应尽量避免。2、修边、冲孔(重要考虑修边刀口和冲头的布置空间、刀口的强度和尽量使修边冲孔工序减少方面)2.1 刀口或冲头强度不够类:问题点:原零件的缺口太低,导致侧修时刀口宽度太薄强度不够。按红色曲线增长缺口的话就可以在布置刀口的时候增长宽度进而增长刀口强度问题点:缺口离

10、R角太近导致布置修边刀口时宽度不够进而导致刀口强度不够2.2 修边冲孔刀口布置困难类:2.3图一图一问题点:形状复杂需多次修边且修边方向很难拟定,修边质量也很难保证图二图二问题点:孔间距太近,导致冲头布置困难且孔的质量很难保证针对此类问题,在产品造型阶段就应当充足考虑到工艺的可行性,如果能通过其她简朴的构造形式能满足功能需要,应避免此种构造。 如果的确没有更优的构造而必须采用此类构造时,则会导致产品工序多;模具造价高;产品质量难保证的成果,产品设计部门必须对产品的质量给出定义,以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2.3 对有一定斜度的面修边或冲孔类似此种在微斜面上冲孔的状况,斜面的倾斜角度应不不小于15度,在

11、此基本上一般孔径每减少1MM,斜度减少一度。类似于这种形状的修边角度为90度时无法正修,采用侧修完毕;如果角度不小于90度时推荐105度;高度最佳不不小于30MM,如果不不小于105度高度不小于30MM建议使用侧修边3、 侧整 在诸多状况下,由于零件形状规定仅一序拉伸无法达到规定,这样就需要整形工序,但在侧整时要注意如下内容:a、 侧整时材料的机械性能如延伸率等 b、 零件侧整部位的R角C、 零件侧整部位的斜度4、包边问题:根据公司目前的工艺水平,包边采用压合模进行包边。基于此,产品设计时应避免立面包边,如下图:5、 造型不合理类在做产品造型时应充足考虑到工艺的可行性,不能片面追求形状而忽视工艺,如:模具寿命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