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26633117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摘要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病症,多是由个人性格因素及较重的学业压力 引起的。青少年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问题,是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若青少年抑郁没有得 到有效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正确认识青少年抑郁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机制,本文主要对青 少年抑郁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发生机制进行系统地概述,有助于对青少年群体的抑郁做全面的了 解,并对未来的教育工作提出建议。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 表现 影响因素 发生机制1. 青少年抑郁的概述抑郁是一组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主的症状。青少年抑郁的临床和诊断特点 与成人抑郁相似,国际疾病分

2、类(ICD10)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对儿童和青少 年抑郁有一个例外,主要是烦躁而不是情绪低落为最核心症状。由于青少年烦躁、情绪反应和波动 性症状突出常容易漏诊,也可能表现躯体症状、饮食失调、焦虑、逃学、不做作业或行为问题而忽 略抑郁的存在。青少年抑郁的某些方面也可以看作成年抑郁早期发作的从属形式,与后期生活中的 复发息息相关。不同点在于青少年抑郁常有家族史,治疗反应和预后特点与成人相比存在差异。2.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抑郁症的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是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一种神经 症。抑郁症的表现主要可以从生理和心理表现两个方面进行描述。2.1 生理表

3、现患者经常感到疲倦;疑病,总感觉生理不适,头部、背部和胃部疼痛;心脏憋闷或出现皮疹(非 肌体原因);失眠、多梦、食欲下降。2.2 心理表现有诱因或无诱因出现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和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不济, 注意力难于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迟滞,行动迟缓,言语减少;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过低,产 生内疚感,常陷于自责之中;易怒,焦虑、恐惧、坐立不安;悲观、失望;严重患者同时还可伴有 妄想、幻觉,整日呆坐不动,对生活感到绝望。3. 影响青少年抑郁的相关因素由于临床和发病原因不同,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还缺乏真正了解。与多数常见疾病一样, 某些相互作用的危险因素以概率的方式增加抑郁的

4、风险。单个危险因素的评估证实青少年抑郁症的 独立危险因素相当困难,许多发病个体与家庭、社会危险因素及后来的不幸事件明显相关。3.1生物遗传研究表明父母的抑郁与孩子的抑郁具有显著相关,因此生物遗传是抑郁的一个影响因素。在双 生子研究中发现,除了轻度抑郁之外,都具有中度抑郁的遗传,Mirowsky的研究发现,父母的生 育年龄会影响青少年的抑郁,出生时间过早会导致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的转变产生消极影响。 3.2依恋关系婴儿在出生之后对于抚育者产生情感依赖,婴儿由于抚养者的互动产生自我与客体的区分,这 就是依恋关系。抚养者提供环境的安全性会影响依恋关系,重大生活事件会致使依恋关系受到严重 损害,这就可能直

5、接导致抑郁的发生。有研究表明,不安全型依恋会导致个体回避问题、不善沟通、 自卑,其表现形式多是愤怒和行为失控,甚至导致自杀行为。3.3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发育过程中最早、也是最长接触的环境,因此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 流及行为习惯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因素与抑郁症发生存在相 关性,家庭成员间缺少沟通和情感交流或者矛盾冲突激烈都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率。此外, 父母患有抑郁症或者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往往更易发生抑郁症,这可能与其缺少独立性、适应能力差 有关,同时过度的心理负担也对抑郁症的发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4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面临压力和挫折时,

6、患者为自我调节而采取的认知行为方式。对于学龄期的青少 年而言,学习负担是主要的压力来源。青少年缺乏自我判断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对待所存在的问 题往往采用消极方式应对。Hans Steiner的研究结果表明,逃避型的应对方式会引起更加危险的 行为发生,若青少年遇到可以自我控制和估计的问题努力试图解决,其应对方式会更加有效,个体 在遇到问题时,采用积极的解决方式会在应激事件发生后的时期表现的焦虑和抑郁更少。因此,消 极的应对方式也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影响因素。3.5人格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育的“黄金阶段”,人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研究表明,抑 郁症的发生与高精神质、神经质呈现正相关;

7、有研究发现,抑郁严重程度越高,神经质评分越高, 表明神经质、精神质、内向性也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3.6防御方式 防御机制,即患者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徐殉等研究结果显示,防 御方式与应激事件、神经质人格的出现呈正相关,而抑郁患者在面临不良生活事件时多采用不成熟 的防御方式,在对高中生这一群体调查发现青少年多采用“中间型、成熟型”防御方式,当遭遇挫 折和压力时常采用“压抑、期望、解除”等防御方式去处理问题。3.7社会支持国外研究通过对 7757名青少年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的差异与个体抑郁的发生率相关,社会支 持差的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要高出 3 倍。许多研究

8、表明,在震后灾区的人群易发生抑郁, 但良好的社会支持会减少抑郁的发生。社会支持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而且有利 于患者的身心健康。4.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机制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由于其身心正处于发育过程,心理素质较差,抑郁症的 预后往往较差。截止目前,医学界仍未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作出明确阐述,现大多学者认为抑郁症 的发生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患者成长的家庭环境、性格特征、 健康状况等对于抑郁症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远端风险如遗传因素和早期不幸的生活事件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促发抑郁,这些风险通过气质和 性格属性如负性情绪、注意力下降、性格抑制

9、和神经质发生作用,但对性格属性是属于危险因素, 还是属于抑郁媒介或抑郁的结果还没有定论。远端因素与体内激素、个体发育的变化也能改变对应 激的敏感性,这些危险因素反过来影响近端生物学的危险机制,如改变神经内分泌、大脑结构和功 能等。虽然还没有证实何种通路为致病原因,但针对早期和晚期不幸事件的干预和治疗,改变思维 方式以及通过药物改变生物学通路可减少抑郁的核心症状。4.1 家族和遗传风险抑郁病人的后代较健康人群后患代抑郁的风险增加35倍,可能受基因和非遗传因素的影响。虽然母体在围生期抑郁相当重要,但纵向研究发现,儿童抑郁与处于这一关键时期的母体无明显关 系,临床研究提示母体抑郁对后代的影响是通过晚

10、期暴露、持续的母体症状或相关不幸的社会生活 事件引起,但对青少年抑郁的长期影响还不清楚。双胞胎研究证实抑郁受部分遗传因素的影响,这 种遗传倾向具有不同的方式和时间,家族和双胞胎研究提示焦虑和抑郁具有共同的遗传倾向,儿童 焦虑较青少年抑郁发生早。某些研究者提示青少年抑郁与其他疾病的早期发作形式一样,代表一种 明显的遗传属性,但缺乏相关证据。也有研究致力于发现单相抑郁敏感性增加的特殊基因,但迄今 没有成功,可能由于单项抑郁的隐性表现与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不同,其发病机制较我们了 解的基因调控方式更加复杂,或者没有应用最佳的遗传研究方法。4.2 精神社会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致力于抑郁与环境因素,如暴

11、露于急性应激事件人身伤害,丧亲之痛和慢性不幸事 件虐待、家庭不和谐、同行欺凌、贫困、躯体疾病等之间的关系,但这种暴露并非总是导致青少 年发生抑郁,虽然这些较高的遗传风险似乎对应激物质有特殊易感性,但应激性生活事件与第 1 次发作抑郁有更强的相关性而不是抑郁的复发。认为女性受这些风险的影响更大,长期的严重应激 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更重要。某些创伤性生活事件如战争、迁徙、孤儿或 HIV 感染可能与精神疾病相 关,尤其是伴有家族史或暴露于多重创伤者。虽然认为社会心理应激与抑郁的关系受多种混杂因素 的影响,但研究认为上述风险与抑郁的发生具有因果作用。4.3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不直接引起青少年发生抑

12、郁,而是间接通过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增加对不幸事 件的敏感性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和增加暴露危险环境的可能性基因环境相关性导致抑 郁。对双胞胎和家族史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尤其女性,抑郁有较高的遗传和家族风险,提示精神社 会危险因素的敏感性增加,增强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基因变异可影响大脑功能,研究报道 5羟色 胺转运体基因(5HTTLPR)变异可增加抑郁的风险,但这种影响仅在青少年受不良事件刺激时出现, 表现女性多于男性。对这种基因变异影响恐惧或危险也有相关报道,尤其健康个体看到恐惧面容时 杏仁核活性增加,但这种与抑郁和抑郁相关的脑机制变化不仅依赖于表型,且与年龄、性别、症状 严重性有关。4.4 脑

13、与神经内分泌机制生物学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患者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NA)和5 羟色胺(5HT)神 经递质失调有关。当人体受到某些刺激时,5-HT的代谢会发生变化,而5-HT与人的情绪变化密 切相关,研究表明5-HT的下降程度与抑郁程度呈正比,同时与人的一系列行为如攻击性行为、自 杀、物质滥用、酒精依赖等相关。此外,去甲肾上腺素(NA)的水平降低也可能是引发抑郁症的一种 因素。遗传因素与精神应激为远端危险因素,通过改变近端的生物学机制来确定抑郁的风险,如激活 潜在的神经回路和内分泌系统,发现成人和青少年抑郁有相似生物学特征。动物研究证实,幼鼠较 成年大鼠脑组织更易受遗传和环境作用的影响,

14、而且也发现脑回路改变。人类影像学研究也发现类 似特点,神经回路和相关调节系统与成人和青少年抑郁有密切联系,在处于危险和奖励反应时激活 这些回路,一是杏仁核与海马及前额叶皮层(PFC)腹侧面构成回路,与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HPA) 活性发生联系,抑郁病人该回路活性增加。另一回路是纹状体和PFC以及腹侧多巴胺系统的联系, 严重抑郁或父母有抑郁的病人纹状体和PFC活性降低。5. 青少年抑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5.1 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研究方法方面,有关青少年的抑郁研究提出的问题较多、较全面,但是研究方法单一, 大多数仍然采用量表和自我陈述的方法,但是很少使用实验法、个案法等。在统计上大多数都是相

15、 关和回归的方法,没有新的尝试。其次是系统研究建立较少,目前的研究基本是将应对方式、人格、应激等因素探讨他们单独与 抑郁的零散关系,但是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对于其内部关系的解释没有过多的探讨。最后是研究结果的一致性较差,多个研究者研究同一问题时,有些研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有 些研究虽然结论一致,但是随着年代的增加并没有得到验证。5.2研究展望随着人们对于抑郁的关注的增多和抑郁知识的多方面获得,在建立抑郁的理论时将多种因素整 合到一个模型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具体而言,要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运用具体的实证研究建立适合 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测量工具;全面观察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产生的初始阶段,建立与抑郁素质的变

16、量 关系;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抑郁的性别差异研究,并且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开展教育;加 强抑郁的研究意义,将理论研究更加充分地使用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参考文献王钰莹青少年抑郁研究进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7.张晓席,赛庆志,王运良.青少年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 志,2016,v.19(02):130-132.邰鹭明.论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与矫正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03):107-110.李静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7徐馨琦,方平,卫海燕青少年抑郁研究理论及研究展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2):119-123.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 宋文霞,肖玲,潘爱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与个性、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志,2009,22(08):919-9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