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效应理论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26196479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三人效应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三人效应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三人效应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第三人效应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人效应理论(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人效应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视角陶鹤山 (2006-01-09 09:53:00.0)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人效应理论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新内容,已经在西方传 播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受众普遍认为大众传媒对其他人的影响要比对自 己的要大;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第一人效应和第三人效应之间还存在着某些矛盾之处,这集 中体现在“互有差异的认知”这个概念上。这个理论对于解释目前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有着 重要的启发意义。关键词第三人效应 传播效果 认知倾向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界在对传播效果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

2、第三人效应理论。这 个理论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W. P. Davison)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 三人效应的作用(载公共舆论季刊第47卷,第1-15页)中提出。他认为第三人假设似乎是一 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 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在近十多年来国外的一些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刊物上, 有许多学者以此为主题,对传播效果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可以说这个理论促进了传播 效果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因而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一、第三人效应理论的内容 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

3、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 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应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 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 应,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来说,它最大 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第三人。站在宣传者或其他劝服传播者的立场来看,第 三人是那些在某些方面与表面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有关的人,宣传家们实际上试图通过寻求影响其他 人的的途径操纵这些第三人的行为。他认为,在大众传媒领域,从事劝服传播的人认为会对其他人产生巨大的效果,而不是他

4、或她自身 他们的理由是:“我不会受影响,但他们(第三人)会被劝服”。在有些方面,传播导致某些行为的 产生,不是因为它对那些表面上直接指向的人产生影响,而是因为其他人(第三人)认为它会对它 的受众产生影响。他在论文中用四个小实验证明这个假设,并说明它与社会科学中许多理论观点的 关系。第三人效应有助于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包括由宗教领袖对异教宣传的恐惧以及政治统 治者对持异议者的害怕。它同时又与普遍的审查现象密切相关:审查者决不会承认其受影响,将会 受影响的是其他“思想上可塑性更强的”人。第三人效应理论是以“我”和“他们”这两个概念为中心而展开的。首先是“我”或“第一人”,戴维森认为 (但没有证

5、明),这个概念表示“其他人没有能使我形成正确意见的信息”。裴儒夫(R. M. Perloff) 直接与戴维森的个人经验性概念一致,利用1982年对在黎巴嫩的阿拉伯-以色列战争的电视新闻报道(news coverage)做了一个实验,得出“自我投入巨大地影响了传播效果的认知”,尽管一个共同的 结论是报道确实对他的国民影响很小。戴维森的“他们”或“第三人”概念认为,人们常常假设在潜在的劝服传播中,其他人所受的影响要比他 们的大。他们反过来把他们的行为基于其他人会如何受影响的认知之上。因此,正是其他人对劝服 信息的反应的认知,而不是信息的劝服性本身提供了有必要在媒介效果中形成一种观念的思路。审查书刊

6、的现象也许为观察第三人效应的作用提供了最有意思的场所。至少就它所涉及的信仰和道 德来看,很难找到一个审查者会承认自己受到禁止传播的信息的有害影响,即使审查者的朋友通常 也免遭亵渎。需要保护的是一般公众,尤其是普通公众中的年轻人或那些思想可塑性强的人。1916 年成立并于1981年取消的马里兰州审查委员会专门负责审查电影,在废除审查之后,有些委员发出 一些有关该州未来道德方面的可怕的预测。同时,这些审查者还证明自己在审查过程中明显没受损 害。戴维森的第三人效应理论可以按照两个前提来进行描述。这两个前提是:1.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对 其他人(即第三人)的影响比对他们自己的要大;2.这种观念的结果对他

7、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大部分学者关心这两个前提中的第一个,即认知(perception)方面的问题,如裴儒夫(R. M. Perloff) 和沙尔文(M. B. Salwen )等学者对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个认知方面的前提已经在不同领域大 量的研究成果中得到验证和支持。在最近几年中,研究人员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转向行为前提,这 个前提预言作为第三人认知结果,人们会支持信息限制,如对色情与暴力方面的材料进行审查。第三人认知的一般性证据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第三人认知是否仅仅证明了一种普遍的倾 向,即以比其他人更为积极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先前有关媒介效果的讨论中,研究者认为,第三人 认知只是被看

8、作负面的和不受欢迎的情况下才出现。除了诸如受欢迎的教育节目内容之外,一种按 照媒介影响并不很强烈的观点的评价标准便产生了。可这种认知倾向怎么普遍仍不明确,也即它是 否延伸到媒介效果之外。这可以从媒介效用的角度分析并得到验证。为了验证第三人效应的假设,佩瑟尔(Wolfram Peiser )和彼特(Jochen Peter)在中西部两个城 市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有90%的受访问者认为他们要比其他人所受的影响要小,教育程度高的受访问 者认为其他人受的影响很大,但不是他们自己。年老的受访问者最有可能觉得大众传媒影响他们要 比其他人小。或许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其他的信息来源。佩瑟尔和彼特认为,戴维森把媒介

9、对其他 人的认知效果与对自己的认知效果之间的矛盾称为“第三人效应假设”,他用四个小实验证明这个假 设是成立的。在许多大众传播情景中,戴维森讨论的这个现象可以为这些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 的视角,如营销(在其他人用尽我们的存货之前就买),政治运动(花车效应),或审查制度。二、第三人效应与“互有差异的认知”在对第三人效应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中,学者们对为什么引起这个效应的分析产生了许多分歧,并围 绕着“互有差异的认知”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了产生第三人效应,中介信息是需要的, 1984 年泰勒和库克首先使用了有差别的影响的概念(differential impact ),他们认为在有些情况下,

10、一些人(some people)相信有些媒介信息能影响他人而不是他们自己,而其他人认为同样的媒介信 息会影响他们(some people),而不是其他人。Tiedge在电视在改变谁的观点?一文中指出,声称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要比对自己大的观点 会陷入一种矛盾的困境,如果大多数人认为媒介对其个人的生活影响力很小,那么谁可以包括在这个 媒介有着显著影响力的“社会”中呢?只要做出这个断言的个体是精英群体的成员,这个群体不同于社 会的其他部分,所受大众传播的潜在影响力相对毫无作用,媒介影响的这种矛盾观点才可能是对的。 在研究中利用对媒介抵制相对同质的群体(或许是大学生)来证明这个假设,结果就会如此。另

11、一方 面,如果调查将证明大部分社会成员都有这些互有差别的认知,那么这些认知的两个方面都不可能 是准确的。对信息接受的最初考虑中的第二种可能性不是自己,而是他人(Others)。信息接受者(message receiver)对媒介效果的直接思考是一个外化的过程,而不是内化的过程,他们应用社会图表(social schema )思考的不是个人专业知识,而是其他人会如何运作的图画。因此,在第三人效应的文本中, 个人可以相信根本不考虑个人专业知识其他人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仅仅因为他人以一种特 殊的方式行动,类似“最后的选择证明这个国家不能自治”的抱怨,向外传输出一种含蓄的内容:个 人的注意点是其他人第

12、三人而不是自己。并不是这个人把自己视作有能力管理这个国家,而 是其他人不能。个体不必把他们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或许由于这个原因目的是对其他人的行 为原因作出结论。然而,这种互有差异的认知(the discrepant perception)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这一观念使宪法第 一修正案的拥护者们担心:大众传媒的巨大的社会效果的观念会对媒介表达自由造成威胁,即使个 人不相信媒介对他们个体的影响。那些确实相信大众传媒的巨大效果的人有另一种担心,即媒介的 巨大影响力是很危险的,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也不相信)大众传媒影响他们的力量,因而使他们 更易于受媒介操纵,当然后一种担心更加剧了前一种担心。在这个研究

13、中,对互有差异的认知与年 龄,教育两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形成一个针对这种现象的理论框架。1关于着重认识与教育程度的关系,我们需要通过研究检验的一个理论就是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就越 能意识到媒介的效果,不过也应当看到,他们头脑中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力的意识使他们个人更易于 受这些效果的影响。这个理论也说明了教育与被认知的媒介效果之间矛盾的明确的关联性,即互有 差异的认知与教育之间的负面关系,其根源是受教育的人会更多地意识到他们的环境,从而意识到 媒介效果以及对他们的认知的不一致性更为敏感。不过这个理论还说明,矛盾是由认知程度高的第 三人效应与认知程度低的第一人效果之间产生的。这项调查发现了教育

14、与第三人媒介效果的认知密 切相关的同时,还发现它与第一人媒介效果的认知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显。总之,教育强化了认知的 第三人与第一人媒介效果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认为,媒介对他人的效果确实比 教育程度低的人要大。2对年龄与互有差异的认知之间的明确关系的预测,是基于两个似是而非的理论之上的。一个理论 认为这种明确关系归因于老年人认为对他们的影响很小,因为他们有着其他的信息和观点来源渠道, 另一种理论认为这种明确关系是因为老年人自己比年轻人较少依赖于媒介,从而使他们所受的影响 很小,而夸大媒介对他人的效果。这次调查所得的数据支持前一种理论而不是后者。年龄与认知效 果矛盾之间的明确关联最初

15、归因于老年人,他们认为媒介对其的影响很小,年龄与媒介对他人的效 果的认知之间的关联并不十分明显,而且对第一人认知效果的控制戏剧性地减弱了年龄与认知矛盾 的关联性。此外,第三人效应的产生还与距离(或称社会距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Cohen,Mutz, Price和Gunther 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认为,第三人效应的强度明显地与信息接受者和“其他人”(接受者被要求考虑 的)的地理距离相关,而且第三人效应的强度随着距离而增加。不过,Cohen的研究并没有把个人专 业知识与社会图表概念之间的区别加以区分开来。自我与他人相对应并作为第三人现象的二重要素,为第三人效应理论提供了一个研究路径。很多研 究显然

16、集中于第三人理论中这样一个二元化方法,还有社会图表概念与Lasorsa的个人专业知识之间 的二元解释方法。这些解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并存在一些条件(context)。有的论者认为,一个 信息具有对他人的最大效果,同时他人也可以得出结论,同一个信息会对他们自己产生最大的效果 一种唯一由第三人理论解释的效果。这样的条件便是由泰勒和库克提出的“差别影响”假设,泰勒 和库克提出了一个与自我(self-)和社会的(social-)建构途径相容的公式,他们认为人们形成 有关媒介对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影响的观点,是一种“非个人的影响(impersonal impact) ”的方式形 成的,他们因而构筑了一个“差

17、别影响”的概念,它断定存在如下情况:有些人认为某些媒介信息对 其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同时其他人也认为某些媒介信息影响自己大于影响他人。由于国内学界对第三人效应理论还很陌生,把它应到有关中国媒介传播问题研究中更为稀少,因此 这个理论对于拓展我们的视野,进一步深入研究传播效果中的一些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 理论说明为了防止媒介效果中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坚持正面报道,对一些暴力和色情等方面的内 容要给予严格取缔,这说明我们的媒介传播政策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一些现 实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如为什么正面报道的效果常常并不理想。我们相信,随着对第三人效应 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

18、,许多困扰传播学界的问题可以藉此得到进一步的说明。作者简介陶鹤山( 1966-) ,男,江苏武进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博士。The Third-person effect Theory: a New Angle of View in Communication Effect ResearchTAO He-shan(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As a new theory in communication ever since 1980s,the third-person effect has drawngreatat

19、tentionsinthewesterncommunicationarea.Thetheorymaintainsthatpeople tend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s of mass media upon others are greater than those upon themselves.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find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first-person effect and the third-person effect, which are embodied in the concept of “discrepant perception”.Key words: the third-person effect; communication effect; perception preferenc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