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总结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26191782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143 大小:4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总结(1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总结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之绝迹重生版by Dr. Tree, Linsanity, Swimming Domino第一章 绪论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

2、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matrices):人类赖以生存的物

3、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环境介质的特点: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4、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5、。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某些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环境卫生学的研究

6、内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

7、结的稳态系统。 特征:整体性 开放性 自调性 可持续性 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物质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如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根据人类健康的隐喻来建立良好生态的目标。通常把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做是健康的生态系统。食物链(food chain):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的链锁关系。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8、污染物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增高。多氯联苯、甲基汞、放射性污染、DDT、六六六、除草剂、橙剂等有明显的生物放大作用。导致的疾病如:水俣病、痛痛病。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之。“hormesis”效应: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有益)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如较大量地长期饮酒可增加食管癌、肝癌和肝硬化的危险性,而少量饮酒可减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低剂量的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而稍高剂量

9、则可以导致健康危害甚至死亡。环境因素变化有两种转归: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单一介质内的迁移;不同介质间的迁移;生物性迁移。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扩大暴露范围;增加暴露途径;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影响暴露剂量。暴露途径通过以下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影响总暴露量 影响吸收率 改变作用靶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互关系。

10、分无阈值化合物和阈值化合物。 无阈值化合物: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 零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为直线型,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主要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有阈值化合物(threshold compound):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S形或抛物线形。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U形。制订卫生标准时,单阈值化合物应低于阈剂量,双阈值化合物应考虑适宜浓度范围。暴露时间:暴露时间越长,蓄积浓度越高;物半减期越长,相对短时间蓄积量高。生物半减期(biolog

11、ical half-life,T1/2):化合物在体内含量减少一半所需时间。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combined toxic effect):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相加作用additive;独立作用independent;协同作用synergisti

12、c;增强作用potentiation;拮抗作用antagonism。健康效应:是在某一环境暴露水平条件下,人体(群)接受有害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健康状况的损害。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指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有冰山现象之称。健康效应谱从下到上为:生理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变化、生理反应异常、患病、死亡。易感人群(敏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非遗传因素: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个人行为(吸烟、饮酒、饮食嗜好、运动)。遗传因素:性别、种族、遗传缺陷。环境应答基因

13、(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自然环境对健康不理的和有害的因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自然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冰雹);极端天气(高温寒冷);高原特殊天气。热浪:一般以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温天气,持续多日35以上的高温天气称之。 寒潮:凡使当地24h降温10以上或48h降温12以上、且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的强冷空气称为寒潮。必须微量元素生物学效应:参与酶的构成和酶的激活,影响酶的活性;参与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发挥特殊功能;参与激

14、素及其辅助因子的合成,与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微量元素对生长发育、机体免疫功能感官功能等均有明显影响和重要作用。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与健康:动物毒素,植物毒素,植物变应原。自然疫源性疾病(natural focus disease):动物源性传染病(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经常存在于某地区,是由于该地区具有该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及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条件,当人类进入该地区时可以被感染得病,称之。特征: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受人类活动和社会行为影响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15、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环境污染物分物化生三类)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急性危害:1. 大气污染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SO2、烟尘);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NOx、 VOCS)2. 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件(1984年)3. 核泄漏事故的危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1986年)4.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介水传染病、军团菌病。慢性危害:1. 非特异性影响:免疫功能抑制(抵抗力下降,易感性增强,人群患病率、死亡率增加)2. 引起慢性疾患:COPD3. 持续性蓄积危害:一类是Pb、Hg、Cd、As等重金属(水俣病、痛痛病); 一类是

1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如有机氯农药 、多氯联苯、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环境中长期残留持久存在,在生物体内持续性蓄积的有机污染物。致癌物的分类及环境化学致癌物:1类:确证人类致癌物(107种):可靠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有剂量反应关系;有调查资料验证或动物实验证据。2A类:对人很可能致癌(59种):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动物实验证据充分。2B类:对人可能致癌(267种):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 动物实验证据不充分;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 动物实验证据充分。3类:对人致癌性尚无法分类(可疑)(508种)4类:对人很可能不致

17、癌(1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致畸作用的基本特征:(1)存在敏感期。(2)剂量-反应关系仅在特定条件下存在。(3)种属差异性大,存在个体差异。(4)致畸物的胎盘转运和转化影响致畸性等。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卫生标准体系。基准与标准的比较(知道区别):基准Criterion标准Standard定义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

18、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二者的关系标准的科学依据基准内容的实际体现法律效力无有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环境、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作出的限制性规定。环境卫生标准(environmental health standard):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在短期或终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时,不会引起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疾患;或者以现有的

19、检查方法在近期或远期、当代或后代检测不到超过生理适应性反应变化的浓度限量。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与环境毒理学方法的联系和应用实践。(需结合方法学共性)环境暴露测量: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exposure)。测定人体接触某一环境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剂量称为暴露测量。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外剂量、内剂量、生物有效剂量。外剂量(external dose):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内剂量(internal dose):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 生物有效剂量

20、(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健康效应测量:对象:如果能筛选出高危人群,可以用较小样本的特定人群来进行研究。高危人群即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或(和)易感的人群。生物标志(biomarker/biological marker):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性生物标志。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

21、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危害认定(hazard identification)(首要步骤定性)、剂量-反应关系评价(dose-reponse assessment)(核心定量)、暴露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关键)和危险度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zation)。第三章 大气卫生大气圈Atmosphere: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厚度2000-3000Km以上。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5层:a对流层:最靠近地面的一层,气象

22、变化的主要发生层。对人类的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 1)气温水平,垂直运动;2)h ,t;3)重量,3/4;4)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b平流层:高约15-35km处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上部: h,t ; 同温层 h,tc中间层(5585Km): h,t d热成层(85-800KM) e散逸层(800KM以上)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有:太阳辐射(紫外线UV,可见光400-760,红外线760-30000)、气象条件和空气离子。卫生学意义。 紫外线生物学作用:UV-A(长400-320nm):色素沉着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 UV-B(中320-290nm):抗佝偻病

23、作用、红斑作用 UV-C(短290-200nm):杀菌作用、致癌 空气离子:大气中带电荷的物质统称。分轻、重离子。新鲜的洁净空气中轻离子浓度高,污染的空气轻离子浓度低。空气中重离子数与轻离子数之比50时,空气较洁净。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排放到大气中物质的浓度及持续时间足以对人的舒适感、健康,对设施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时,称大气污染。 来源:天然污染natural(沙尘暴、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人为污染anthropogenic(工农业生产(主要)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交通运输;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其他如地面尘土,意外事故)大气污染物的种

24、类: 大气污染物分类:化学性污染物(各种有害气体、颗粒物质);物理性污染物(噪声、 电磁波、放射性物质);生物性污染物(介空气传播的病原体,植物花粉),以化学污 染物种类最多、范围最广。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存在状态,可将其分为气态和气溶胶。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大气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微粒。粒径是大气颗粒物最重要的性质。空气动力学直径(Dp):表示大气颗粒物的大小。在气流中,如果所研究的大气颗粒物与一个有单位密度的球形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效应相同,则这个球形颗粒物的直径就定义为被研究大气颗粒物的Dp。 按空气动力学直径(Dp)将颗粒物分为: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25、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粒径100m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s,IP;PM10):粒径10m颗粒物(飘尘,进入呼吸道) 细颗粒物/细粒子(fine partichlate matter,PM2.5):粒径2.5m颗粒物 (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 超细颗粒物(PM0.1):粒径0.1m颗粒物(来自汽车尾气) 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大气污染物(primary air pollutants):由污染源直接排

26、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二次大气污染物(secondary air pollutants):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排放量:是决定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距污染源的距离:至烟波着陆点的距离 排出高度:有效排出高度=烟囱高度烟气上升高度排放方式:按排放时间:间歇排放,连续排放;按集中排放:无组织排放,有组织排放。气象因素风和湍流:大气湍流(atmospheric turbulence):风速时大时小,并在主导

27、风向的下风处上下、左右出现无规则的摆动,风的这种不规则运动称大气湍流。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温度层结:气温的垂直分布;逆温的类型;大气稳定度:波浪形d不稳定,垂直对流,易扩散;扇形d稳定,扩散差;锥形=d中性状态,对流不剧烈,可扩散但不充分 :大气温度垂直温度递减率:每增加100m下降0.65C d:气块干绝垂直温度递减率,每增加100m下降0.986C。 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形成上层气温高于下层气温的现象称为逆温(0 ) 。气压 气湿 降水、雨雪热岛效应(heat island):城市温度高于郊区的现象,如果在地图上绘制等温图,

28、城区的高温部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岛屿,称之热岛效应。原因:城市有大量热源;城市建筑物有较高热容量;城市水蒸发少,热量消耗少大气污染物的转归 大气的自净:扩散和沉降(物)、发生氧化综合反应(化)、被植物吸附和吸收(生)。 转移:向下风侧更远的地方、向平流层、向土、水转移。 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对影响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一、大气污染进入人体的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直接接触粘膜、皮肤进入机体,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急性危害1烟雾事件煤烟型烟雾;光化学型烟雾。2故事性排放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

29、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煤烟型烟雾光化学型烟雾污染来源煤和石油制品燃烧石油制品燃烧主要污染物颗粒物、SO2、硫烟雾、VOCs、NOx、O3、SO2、CO、PANs发生季节冬季夏秋季发生时间早晨中午或午后气象条件气温低、气压低、风速低、湿度高、有雾气温高、风速低、湿度较低、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逆温条件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理条件河谷或盆地易发生南北纬度60度以下地区易发生症状咳嗽、喉痛、胸痛、呼吸困难、班有恶心、呕吐、发绀等。死亡原因多为支气管炎、肺炎和心脏病眼睛红肿流泪、咽喉痛、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头痛、胸痛、疲劳感和

30、皮肤潮红等,严重者可出现心肺功能障碍或衰竭易感人群老年人、婴幼儿以及心、肺疾病患者心、肺疾病患者慢性影响(致癌、慢性中毒)1影响呼吸系统功能 2降低机体免疫力3引起变态反应 4其他:有毒元素心血管功能1短期影响2长期影响肺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1.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气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这些气体称温室气体如:CO2、CH4、N2O和CFCs等。2.臭氧层破坏:氯氟烃3.酸雨:降水的PH值小于5.6就是酸雨4.大气棕色云团(ABC):是指区域范围的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煤烟、硫酸盐、硝酸盐、飞灰等。ABC的

31、棕色就是黑炭、飞灰、土壤粒子以及二氧化氮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所致。我国的大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1.功能分区: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2.分级:一级标准(风景区);二级标准(居民区);三级标准(工业、交通区)1h平均浓度:是指任何1h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其限值:是指任何1h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24h平均浓度个自然日24h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督 1.大气污染源的调查:大气污染源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三种类型。2.大气污染状况的监测

32、 采样点选择:点源监测选点:a四周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分8个方位;b扇形布点;c捉烟波采样。采样时间的选择监测指标的选择大气卫生防护措施:一、规划措施合理安排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 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加强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二、工艺防护措施 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大气卫生监督与管理:一、预防性卫生监督参与规划审查图纸二、经常性卫生监督环境监测健康监测建立了危险品档案信息与决策第四章 水体卫生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主要看三种水源的比较的那张图)水资源(water resources):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

33、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天然水所含物质:溶解性物质,如钙、镁;胶体物质如硅酸胶体悬浮物质,包括粘土、砂、细菌、藻类及原生动物等。 降水(precipitation)是指雨、雪、冰雹,水质较好、矿物质含量较低,但水量无保证。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季节分配也很不均匀;卫生学特点:1)大气质量影响降水质量:如酸雨等。2)来源:如海水含碘量高等。地表水(surface water)是降水在地表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包括江河水、湖泊水、水库水等。卫生学特点:由于地表水与当地地质长期接触,地表土壤中的物质会溶解在地表水中。 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是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最主要因素。 地下水(undergro

34、und water)是由于降水和地表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到地面以下而形成。卫生学特点:地下水水质直接受地表水水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化学微生物相对重要1.物理性状指标(一)水温 (二)色 (三)臭和味 (四)浑浊度 2. 化学性状指标(都看)(1)pH值:天然水的pH值一般在7.28.5之间。 (2)总固体(total solid):水样在一定温度下蒸干后的残留物总量(总固体愈少,水愈清洁)。包括水中的溶解性固体(水样经过滤后, 将滤液蒸干所得的残留物)和悬浮性固体(水中不能通过滤器的固体物干重)。 水混浊度(turbidity):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35、(3) 硬度(hardness of water):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 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也可分为暂时硬度(水煮沸后可除去的硬度)和永久硬度(水煮沸后不可除去的硬度)。(4) 含氮化合物:包括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后三称“三荡”。三氮卫生学意义:有机氮、蛋白氮:水体新近受到明显的有机性污染;氨氮:新近人畜粪便污染;亚硝酸盐氮:水体正在自净;硝酸盐氮:陈旧性污染已自净完毕,也可能为地质因素所致;( 5 )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

36、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与氧分压和温度(,DO)有关。DO是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及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6)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 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7)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以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BOD/5 )。它是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清洁水生化需氧量

37、一般小于1mgL。BOD由于能反映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实际情况,在水体污染及治理中常用。(8) 氯化物:表明水有可能受到人粪便、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污染。(9) 硫酸盐:表明水可能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或硫酸铵化肥等污染。(10)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前者指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总量,后者指1升水 中可氧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所消耗氧的毫升数。(11)有害物质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细菌总数(bacteria count):指1毫升水样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24小时培养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作为水被生物性污染的参考指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0 CFU/ml(CFU菌落形成单位)总

38、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一群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在37 24小时培养能使乳糖发酵,产酸产气。它是直接反映水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标准为0个/100ml。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水体污染来源:工业废水(主要)、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和其他(城市垃圾,油船事故等)。水体污染物种类:物理性污染物: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无机物(重金属、

39、氮、磷、酸、碱等);有机物(苯、苯酚、有机磷农等)。生物性污染物(病原体、藻类等)各种水体污染的特点:河流:河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河流的径污比、河水混合能力、河水流动的推力作用和河流的大小;湖泊、水库:湖泊、水库以水面宽阔、流速缓慢、沉淀作用强,稀释混合能力较差,水交换缓慢为特点;地下水:地下水的水质动态与地表水有着密切关系。地下水污染过程缓慢,地下水自净能力较差;海洋: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江河注入海洋,形成持续性污染。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中有机物、溶解氧、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之。由于占优势的

40、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绿色、蓝色等,这种情况出现在淡水中时称水华(water bloom),发生在海湾时叫赤潮(red tide)。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水体自净的机制(初始阶段以物化为主,后期以生物净化为主)1.物理净化:它包括稀释、混合、吸附、沉淀等作用。2.化学净化:污染物分解与化合作用、氧化还原、水解与聚合以及中和作用使水体得到自净。 3.生物净化:通过细菌、真菌、藻类、水草、原生动物、贝类

41、,昆虫幼虫、鱼类等生物的代谢作用可使水体中污染物数量减少,直至消失,这就是生物净化过程。 氧垂曲线的意义:Cp点为溶解氧的最低点,在此点之前,耗氧作用大于复氧作用,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水质逐渐恶化。Cp点以后,复氧作用大于耗氧作用,溶解氧逐渐恢复,水质逐渐好转。Cp点溶解氧含量大于地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数值(4mgL),表明废水中耗氧有机物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反之则水质严重恶化、变黑发臭。水体污染的转归: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的转化。水体污染的危害: 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水体病原生物污染的危害;藻类毒素污染危害。 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汞及甲基汞:来源于工业企业、含汞农药、使用口腔医院污水

42、等。 水俣病: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酚:细胞原浆毒物,低(高)浓度时导致蛋白质变性(沉淀)。记忆力肝肾,皮疹, 多氯联苯PCBs:可引起记忆力减退、皮疹、头昏、失眠、贫血等症状。“米糠油”事件。邻苯二甲酸酯PAEs:塑料添加剂;类雌激素样作用;生殖毒性。 3.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热污染:发电厂的冷却水。危害:增加水中化学反应;降低DO含量;对鱼藻类影响。 放射性污染 :水中放射性物质可通过水生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进入人体。制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防止地面水传播疾病;防止地面水引起急、慢性中毒及远期效应;保证地面水感官性状良好;保证地面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

4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流行病学检查;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的计算方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分 5 类功能区(生活饮用水在级以上):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污水中的污染物分为一类污染物和二类污染物,二类污染物污水分一、二、三级标准排放,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基础调查;监测性调查;专题调查;应急性调查。水体污染的卫生监测:江河水系的监测:采样断面:清洁或对照断面(污染源上游)、污染断面

44、(紧靠污染源下游)、自净断面(污染源下游一定距离);采样时间和次数:应在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各采样一次,每次连续2-3天;水质监测项目:取决于水体现在和将来的用途、水体污染状况、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及监测的目的等;水体底质监测:底质中有害物质(特别是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分布一般能反映水体污染历史状况;水生生物的监测:通过生物的监测有助于判断水污染状况和污染物毒性的大小。湖泊、水库的监测:可按不同部位水域设置监测断面;海域的监测:应对河口和港湾作重点监测;地下水的监测:以浅层地下水为主第五章 饮用水卫生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由于饮用或接触受病

45、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流行原因有: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处理和消毒即供饮用。处理后的饮用水再次被病原体污染(二次污染)。特点:a、水源一次严重污染,流行呈爆发型,多数病人多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水源经常受到污染,散发流行,终年不断。b、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c、一旦对污染的水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道得到控制。介水传染病种类: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原虫性疾病。饮用水化学性污染主要引起是慢性中毒和远期危害。氰化物: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呼吸困难;慢性神经衰弱、运动肌

46、酸痛等)硝酸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婴儿);亚硝酸盐与胺在体内合成有致癌性的亚硝胺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与健康危害:氯化消毒副产物(chlorinate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是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卤化烃类化合物a种类:挥发性三卤甲烷 (THMs)和非挥发性卤代乙酸(HAAs)两大类为主。b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机前体物的形成;加氯量、溴离子浓度以及PH等因素。c对健康影响: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性和神经毒性作用。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迅速分解为亚氯酸盐、氯酸盐和氯化物。臭氧消毒副产物:能生成甲醛、溴酸盐等具有潜在毒性的消毒副产物。藻类及

47、其代谢产物与健康危害:藻类在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可与氯作用生成三氯甲烷等多种有害氯化消毒副产物、增加水的致突变活性。高层建筑二次供水(secondary water supply):又称高层建筑二次加压供水,是指供水单位将来自集中式供水或自备水源的生活饮用水,贮存于水箱或贮水池中,再通过机械加压或凭借高层建筑形成的自然压差,二次输送至水站或用户的供水系统。二次供水污染的原因:贮水箱设计不合理;贮水箱容积过大;水箱、管道壁原因;管道内壁防腐涂料等不符合要求;基础设施和设计不合理;卫生管理不善。制订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原则:1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2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3确保水的感官

48、性状良好。4经济技术上的可行。5民用可接纳程度。常规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学指标、放射性指标四组。非常规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学指标三组。水源选择的原则: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水的处理:水的净化和消毒:常规净化工艺过程包括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和消毒。目的:为了去除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和细菌。混凝沉淀(coagulation precipitation process):在天然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相互粘附聚合成较大颗粒,然后从水中沉淀下来。A原理:压缩双电层作用(铝铁盐混凝剂在水中PH3时)、电中和

49、作用(PH4.5-6.0)、吸附架桥作用(PH7-7.5,也有电中和作用);B种类及特性:b1混凝剂:常用金属盐类混凝剂(铝盐和铁盐)和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b2助凝剂:作用是调节或改善混凝条件(石灰);改善絮凝体结构。C影响因素:水中微粒的性质和含量;水温;PH和碱度;有机物和溶解盐含量;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混凝剂的投加方法、搅拌强度和反应时间。过滤(Filtration):以具有孔隙的粒状滤料层如石英砂,截留水中的杂质,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A过滤净水原理:筛除作用接和触凝聚作用。B滤池工作周期:成熟期、过滤期、清洗期。C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滤层厚度和直径;滤速;进水水

50、质、浑浊度、比色、有机物、藻类等;滤池的类型。消毒: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目的:杀灭水中病原体,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A氯化消毒(Chlorination disinfection):供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有液氯、漂白粉和漂白粉精。a1作用原理:CL2+H2OHOCL+ H+ + CL-作用机制: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影响多种酶系统,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对病毒)。a2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2)水的pH值;3)水温;4)水的浑浊度;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a3优点:加氯量省、接触时间短、效果可靠;经济、方便、实用。 缺点:水中含酚时,形

51、成氯酚,产生臭味;游离余氯较不稳定, 不宜保持至管网末梢对病毒杀灭效果较差;能产生三卤甲烷类致癌物质。a4氯化消毒的方法:普通氯化消毒;氯胺消毒法;折点氯消毒法;过量氯消毒法。B臭氧消毒:由空气中氧在高压电流作用下制取。O3极不稳定,需随时制备,随时使用。 优点:用量少 , 接触时间短;不形成三卤甲烷类物质;有很好的除色、臭、味能力; 对细菌、病毒杀灭效果比Cl2和ClO2好; 缺点:投资大,耗费多;可产生致癌副产物溴酸盐;对配水管有腐蚀作用不能维持剩余臭氧,无持续杀菌作用;C紫外线消毒:一般用波长为254nm的紫外灯, 消毒设备有浸入式、水面式。要求水浊度低,水深不超过12cm。 优点:接触

52、时间短、杀菌效率高;处理后的水无色、无味。 缺点:消毒后无持续杀菌作用,处理能力低;适用供水量不大的场所。饮用水的深度净化:在自来水原有常规净化的基础上, 对水质进一步净化处理。 目的:改善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浑浊度);去除微量污染物。获得优质饮用水 深度净化的方式:a分散式;b集中式深度净化处理方法:活性炭吸法;臭氧-生物活性炭法;膜过滤法。水质的特殊处理:1.除氟:活性氧化铝法;骨碳法;混凝沉淀法;电渗析法。2.除铁、除锰:加入强氧化剂;暴气法。3.除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4.除臭:ClO2或O3;暴气法;活性炭吸附。4.海水与苦碱水的淡化:目前最简单的方法是蒸馏法。配水

53、管网的卫生要求:配水管网的布置可分为树枝状和环状两大类;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交叉时,给水管道应埋设在污水管道上面;第六章 土壤卫生土壤组成:固相、气相和液相。土壤的物理学特征包括土壤粒级分组,质地分类,孔隙度。土壤的地质分沙土、壤土和黏土。土壤孔隙度(soil porosity):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率。受土壤容水量、土壤渗水性和土壤的毛细管作用。结合土壤特征谈谈卫生学意义土壤中的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是指该地区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意义: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是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订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

54、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是评价土壤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也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 土壤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在不使环境系统污染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及土壤生物。腐殖质(humus):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

55、机质总量的8590。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吸附性、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等。土壤的生物学特征: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基本特点:隐蔽性、积累性、不可逆转性、长期性。污染源:农业污染(农药化肥);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主要是重金属);交通污染(主要是重金属);灾害污染;电子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的方式:气型污染(大气中污染物沉降);水型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型污染。土壤自净作用(soil self-purification):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

56、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自净。包括:物理净化作用化学净化作用生物净化作用(病原体的死灭;有机物的净化无机化或腐殖质化)土壤污染物的转归(主要指重金属、农药)迁移:重金属、农药进入植物、水体。(农药:吸附、挥发、扩散、迁移;重金属:胶体、腐殖质的吸附和螯合作用;PH易吸收迁移)转化和降解:生物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残留:重金属、农药可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含重金属农药半减期1030年,有机氯24年,有机磷数周。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 重金属污染的影响:镉(痛痛病);铊(周围神经损害、视力、脱发、男性性功能障碍);

57、 铬(三价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影响糖代谢;六价铬毒性大导致肿瘤癌症)2. 农药污染的危害:急性中毒;免疫毒性;对内分泌和生殖功能影响;致畸致癌致突变。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 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如多氯联苯(PCBs)、二噁英(PCDD)、氯丹等。特性:a.持久性 b.蓄积性 c.迁移性 d.高毒性 对健康的危害 :1 POPs可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2具有明显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3 POP

58、s干扰机体的生殖内分泌功能 。4.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引起破伤 风和肉毒杆菌中毒。土壤卫生标准 :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土壤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规定不同应用功能的土壤执行不同标准值。土壤卫生防护:1. 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粪尿混合发酵法、堆肥法、沼气发酵法。 2. 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垃圾的预处理:压缩、粉碎、分选;卫生填埋:最常用垃圾处理方法。焚烧。土壤卫生监测:污染源的调查;土壤污染现状调查与监测;土壤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

59、ical/endemic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又称地方病。常见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等。化学源性地方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生物源性地方病:布氏杆菌病、炭疽、血吸虫病。流行特征:明显的地区分布,与环境中元素水平相关。影响因素: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

60、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其中主要临床表现是甲状腺肿和克汀病。(一般当水碘含量10ug/L 或每日摄碘量40ug 易发病,胚胎期、婴儿期缺碘可引起克汀病, 生长期缺碘引起甲状腺肿。)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影响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调节水和无机盐;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其他:消化道、造血系统、生殖系统等。 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人群分布(青春期,女男);时间趋势(补碘)。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因素、水碘含量、协同作用、经济状况、营养不良。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定义:主要是机体缺碘引起的以甲状腺代偿性肿大为主要表

61、现的地方病。发病原因:缺碘;致甲状腺肿物质(有机硫化物);其他(高硬度水)临表:甲状腺肿、压迫症状诊断标准:1)居住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2)甲状腺肿大超过本人拇指末节,或小于拇指末节而有结节;3)排除甲亢、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其他甲状腺疾病;4)尿碘低于50mg/g肌酐,甲状腺吸I131率呈“饥饿曲线”可作为参考指标。分型:弥漫型;结节型;混合型。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摄入含碘量适宜的水源、碘油、碘盐(首选)、海产品等预防;坚持补碘;甲状腺激素疗法;外科治疗。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定义:是由于碘缺乏导致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伴有甲状腺肿,呈呆、小、聋、哑、瘫等表现。特点:呆、小、聋、哑、瘫发病机制:胚胎期(呆、聋、哑、瘫);出生后两岁(小)临表:神经型(没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黏液水肿型(生长迟滞和侏儒)、混合型。 a智力低下(主要症状);b聋哑(多见神经型);c生长发育落后(克汀病面容); d神经系统症状(痉挛性瘫痪)e甲状腺功能低下;f甲状腺肿治疗:黏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