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劝学教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6158143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66.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2年关于劝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22年关于劝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022年关于劝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资源描述:

《2022年关于劝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关于劝学教案(7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2年关于劝学教案 关于劝学教案1(4547字)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背诵全文。能力目标1、学习_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

2、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_,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

3、2、3段,背诵1、2、3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_。(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

4、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三、解题荀子塑像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

5、养高尚的品德。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学生思考、讨论。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有就中。2、研习第3段(1)学生齐读第3段

6、,教案教案9、劝学教案。(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辑绝江河(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学生讨论。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4

7、)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跂致绝假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二、三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_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1、学生齐读第4段。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明确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跬镂一焉至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

8、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4、学生齐背第4段。三、分析归纳_的写作特点提问:_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明确:比喻说理,形象透彻;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四、探究性阅读训练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

9、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劝学中未选入_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

10、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_,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_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11、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_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思考。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关于劝学教案2(2246字)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

12、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_教学目的;2、介绍作者、解题;3、正字正音;4、理解_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5、试译难句。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_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

13、它与_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輮ru通煣有yu通又知zh是“智”的古字暴p已是“曝”的古字生xng通性2给本课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结

14、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七、布置作业。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3、设喻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二、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15、: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_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_设喻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_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

16、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关于劝学教案3(6134字)【教学目标】一、了解荀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五、学习荀

17、子以大量比喻说理的艺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二、体会荀子有关学习方法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是_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简介荀子(约前298一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宜帝刘洵讳,称为孙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

18、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_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_。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_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_善论,主张性_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_,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一教育功能的重要。苟于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

19、,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_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掌握重点词句正音輮(r6u)省(xng)臾(y)舆(y)楫(j)跬(ku)骥(j)驽(n)锲(qi)镂(1u)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1、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2、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

20、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一定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鞣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人工改造,可改变原来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_也起着决定作用。苟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鞣”;金要利,就要“就砺”,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语輮槁暴砺省知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先用

2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_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词语须臾跂加舆彰疾致水绝生性_假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

22、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1、学习要逐步积累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从“舍”与“不舍”论述学习持之以恒。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

23、在于“舍”与“不舍”。人们学习,如果一暴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3、用蚯蚓的用心专一,获得成功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词语备跬步驽马锲镂爪牙跪螯三、朗读,练习背诵,方法指导。四、作业1、背诵全文2、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讨论课后联系二,落实词句知识,完成知识迁移多义词疾强,猛。例:“声非加疾也。”(劝学)快,迅速。例,“疾雷不及掩耳。”(三国志)疾病。例:“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厌恶,憎恨。例:“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妒忌。例:“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痛苦。例:

24、“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致送达,表达。例:“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到,到达。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意志,情趣。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魏书茹皓传)精致,细密。例:“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酷吏传)假借,借助。例:“假舟楫者。”(劝学)如果,假如。例:“假有斯事,亦庶钟期不失听也。”(与王修书)不真实。例:“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绝断绝。例:“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极,非常。例:“绝有力而甚舍人焉。”(罴说)横渡,横穿。例:“而绝江河。”(劝学)通假字(1)虽有槁暴(有一又)(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一智)(3)君子生非

25、异也(生性_)(4)鞣以为轮(鞣一螟)词类话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对上,对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用心一也“一”,数词有用作形容词,专一。古今异义参古义:检查,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疾古义:强,宏大。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快。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跪古义;腿或脚。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金古义:金属制品。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黄金。虚词于: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比苛政猛于虎而青于蓝介词:向

26、告之于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_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有蒋氏者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而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拓展创新,思考讨论1、_在设喻上有何特点?_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一入一浅一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_的设喻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

27、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_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于冰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_到理性_,令人心悦诚服。设喻方式多样:a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鞣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_。b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c反复设喻,如“肢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

28、式十分灵活:A、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B、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C、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比喻深入论证,如三段第一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细流”两个比喻从反面深入论证。2、说说_语言上多用偶句的作用(1)文中的比喻大都采取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增强了_的气势,也使_琅琅上口,便于诵读。(2)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_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四、背

29、诵课文,练习默写五、作业1、导学能力训练2、结合_,写一篇三百字以上的谈学习的_【教学反思】(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_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一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

30、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_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

31、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关于劝学教案4(1013字)【教学目标】、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重点】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翻译课文:齐读课文。对照注解,

32、自行翻译课文。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全班讨论翻译课文、分角色朗读:先同桌练习再请三位同学朗读讨论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质疑问

33、难、巩固拓展:试背课文(比赛)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全班讨论、作业关于劝学教案5(4682字)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_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能力目标学习_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

34、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教师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

35、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_的艺术风格。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

36、停顿来读。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_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

37、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A.字词解释(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则知明

38、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l)判断句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

39、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

40、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_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

41、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四.鉴赏_的论证艺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_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点拨:(1)_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

42、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2)论证方法灵活,是_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43、。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_气势充沛,说理流畅。_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_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_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五.小结_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_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_

44、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_的艺术风格。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六.课后作业以劝学为话题,结合当前实际,借鉴_的写法,写一篇,600字以上。

45、关于劝学教案6(1927字)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_。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

46、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

47、,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

48、的第一篇。_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三、研习课文、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_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辨析字音(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木直中(zhng)绳輮(ru)以为轮虽有(yu)槁(g?o)暴(p)金就砺(l)则利参省(cn)(xng)知(zh)明而行无过须臾(x)(y)跂(q)彰(zhng)舆(y)马生(xng)非异跬(ku)步

49、骐骥(q)(j)驽马(n)锲(qi)而不舍朽木不折(zh)镂(lu)螯(o)蛇鳝(shn)找出通假字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5、研习第一、二段:展开学-议-评-练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关于劝学教案

50、7(3088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课型、课时:新课1课时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和投影片教学设想: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

51、同解决。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一、导语设计: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

52、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

53、,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三、竟读课文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_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

54、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4、揣测人物语气。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

55、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

56、,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

57、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七、小结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八、作业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板书设计: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学习的必要性正面描写现身说法学习的可能性鲁肃言行结友而别侧面烘托(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关于劝学教案8(6712字)教学目标: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