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张绍堂谈太极拳技击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r****d 文档编号:126005334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张绍堂谈太极拳技击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张绍堂谈太极拳技击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张绍堂谈太极拳技击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张绍堂谈太极拳技击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张绍堂谈太极拳技击能力的培养(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张绍堂谈太极拳技击能力的培养老熊:“师兄,你是否可以系统地谈谈练太极拳如何才能出功夫即太极拳技击能力的培养问题?”张绍堂:太极拳毫无疑问地是一种技击实战性很强的拳种,现在有些人怀疑太极拳是否能够实战,这是因为太极拳普及的原因。因为普及了的太极拳就不是原来实战性很强的传统太极拳了。太极拳的普及是由于人们对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象一些所谓的”国家标准套路、简化太极拳等,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因为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就是通过练习太极拳而获得健康的身体,其中很多人也达到了这一目的。练太极拳追求技击实战能力的是少数人,而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传统太极拳传人,太极拳真正的实战能力培养的内容存在于各派

2、传统太极拳中。当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经将培养实战能力的具体内容失传殆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真东西失传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视技击实战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内容失传,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这个问题不是仅仅存在于太极拳,其他拳种也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传统武术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掌握太极拳精髓的,只是各派传统太极拳传人中的少数人而已。练习太极拳要想具有技击实战能力,首先要出功夫,如何才能出功夫呢?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呢?以我个人数十年来练习李派太极拳的经验来说,练太极拳不能死练套路,死练套路是很难出功夫的,即使是出了功夫也不会运用,遇到真

3、正懂技击的高手就会一败涂地的。套路是传统太极拳主要练习手段,但不是全部。具体地说,太极拳的内容包括:一、基本功的训练;二、套路的练习;三、桩功的练习(李派传有太极十三桩);四、内功的修炼;五、辅助功法的练习,比如操绳功、揉球功等等;六、各种推手的练习;七、对手练习(即实战训练);首先基本功的练习决不可以忽视,俗话说“练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传统太极拳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韧带必须要抻开,这样动作才能做到位,一些高难动作也就可以做出来。既然是要追求技击实战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园里那些老年人一样练法了。所以,基本功练习是基础。其次是套路练习,俗称“盘架子”,基本功练好了,动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

4、以盘好了。盘架子不能死练,所谓死练就是一成不变地按照顺序把套路打下来。你天天这样练是不行的,就是练到老也是不会运用的。一开始,你不要上来就练成套的拳法,要先练简单的单手套路,比如李派的“八门手法”、“老三推”,八门手法就是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复练习,八式练熟了,就开始入门了,这时就练习比较复杂的套路了,此外,你还要学习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理。比如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裹裆护臀。什么是“顶头悬”?怎么才能放松?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么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阴阳、五行、八卦都要明白。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掌握了这些,你就

5、会明白很多道理的,对你今后掌握拳理是很有帮助的。接着说套路练习(盘架子),套路练习不能总是一种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练,低架子注重下盘功夫,俗话说:“下盘筑根基,上盘练手法,中盘练大通”,下盘就是低架子,练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练低架子有的动作腿要紧贴地面,慢慢地裹起来,李派的太极五行捶共一百零八式,练上一回需要一个多小时,你要是不能做到放松,你是坚持不下来的。另外呢,这样练习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松。开始,你可能坚持不下来,练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觉得很轻松,每天早晨练上两个小时,你这一天都会觉得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体能特别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来练下盘功夫,才能练好下盘,下盘练好了

6、,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松了,这就是所谓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么是阴阳,功夫就会不断进步,阴阳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是一种分类的方法。在太极拳练习中,阴阳就是蓄与发,是开与合,是呼与吸,是左与右,是柔与刚,是- -。盘架子要明白阴阳,明白什么是双重,什么是偏沉,拳经云:“双重则滞,偏沉则灵”,所谓双重就是阴阳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阴阳,太极拳每一式都要分阴阳,动作与呼吸协调起来。全身的关节要灵活、协调,要身备五弓。上身不能练成平板,一动起来周身的关节就要协调一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劲练整,功夫就会出来。盘架子的功夫结合站桩、内功修炼,辅助功法的练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7、。此时再结合推手练习,会使你比较深刻地了解、体会和掌握太极拳的劲法,为实战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前面说到盘架子不能死练套路,就是说一套拳法不能总是机械地按照顺序练下去,当套路练到纯熟的时候,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各个式子。这样练习是为了使你能够灵活地掌握太极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极拳盘架子就叫做“单练”,单练讲“单练四要”,“四要”即“理”“势”“气”“机”四个要点,也可以说是四种练法,李瑞东先生云:“单练者,乃一人独练者也,独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此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此谓之练气;或乘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此谓之练机;或酌势想象而练之,此谓之练理,合而言之,单练四要

8、也。”初练者在盘架子时,千万不要贪多,不要追求尽快能学会一个很长的套路,因为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重要的是纯熟。李派的练法是,初练者在练习每一个式子后,都要将这个式子作为“桩”来站一段时间,然后才练下一个式子。这样练才能很快地练出我们所要的“内劲”来,否则,你看似学的很快,其实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个式子都练习纯熟了,再练习成套的拳法不迟。一个套路纯熟了,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练习,李派的单练四要是有顺序的,不能乱来。李瑞东先生云:“夫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而练有专规,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

9、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学者宜深思之。”单练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还要由老师亲自讲明关窍和“手诀”,手诀有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开关通窍的钥匙(笔者在这里不能随便透露,以免练习者盲目采用而导致出偏),李派太极拳讲究“手有五诀、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头顶五星”,这就是外五行。此外还有“内五行”,而手诀呢?就是手指的曲伸与口的呼吸相合,做到这一步,就可以达到所谓“内外相通”、“呼吸通灵”,达到了内外相通、呼吸通灵,就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个台阶。李瑞东先生云:“练艺不明手诀,犹如暗室无灯,虽苦练一生,亦难成功。”过去拳家讲“六耳不传”就是指手诀不能

10、轻传。单练功夫到了这时,仍然不能用于实战,必须要经过双练,由老师来给弟子“安手”、“安眼”,讲明尺寸分毫,并且经常给弟子“喂手”,弟子之间要经常进行对练,也就是双练。不断地进行体验,总结。这种双练绝对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经过这种练习后,才能具备实战能力。练习者要每天进行至少四个小时的刻苦训练,经过至少三年的训练才能达到实战的目的。过去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那其实不是太极拳传人的说法,而是外人所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李派讲“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进行实战,并且放人于丈外的功夫,不过是小成的功夫。那么什么是大成呢?练太极拳达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备了相当的反应能力

11、,非常灵敏。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返先天”,这是说将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潜能)本有的良能良知开发出来了。如果说小成是“懂劲”,那么大成就是接近于“神明”了,功夫到了这一步,实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要想练到这一步也绝非轻而易举的,路子必须要选对,有明师指点才不会走弯路,而且还要下苦功夫,不但练功夫时刻苦,就是学习拳理也要刻苦,还要有一定的悟性,总之,天上是不会掉馅儿饼的。我历来反对什么速成的功夫,也反对将本门的太极拳法函授他人。那样既是贪人钱财,也是误人子弟。不过现在有了录像和光盘,某些自学者如果有悟性的话,也可以试试,这要看实际效果了,如果效果不好,也是不可以的。笔者和张绍堂先生曾经就太极

12、拳的实战能力的培养问题作过长谈,绍堂先生练太极拳将近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练拳经验,有着非常出众的实战能力。绍堂先生说,武术的实战功夫,下等功夫靠力量和速度来取胜,中等功夫靠手法和技巧取胜,上等功夫靠先天的灵敏来取胜,就是所谓无拳无意,无所谓什么手法招式了。对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么招式来对付,动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假如对方的招式中途有变化,而你也会随之变化,但你总能克制对方,甚至对方偷袭你,你也会及时做出反击的动作来,你的大脑还没有反应,而你的动作就已经出去了,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们练太极拳最终的目标是“返先天”,所谓返先天就是把人体的潜在的东西开发出来。这些东西并不神秘,任何人只

13、要方法对头,都能练出来的。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开始还是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没有基本功,动作不可能练到位的。动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练出真功夫的。为什么有的人练了几十年都练不出功夫来?一是因为基本功没有,二是因为方法不对,拳理不明白。三是因为工夫没下到。练习太极拳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前面的那个“无”,是什么也没有,你没练当然就没有,你就要通过苦练,练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这时候你就作到了从无到有,后面的那个“无”,是你功夫的升华,你的拳法、手法纯熟了,运用自如了,你就“懂劲”了,可以实战了,进一步练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练出来了,你就接近“神明”了

14、 。这就是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不是王芗斋的发明,李瑞东先生早就说过类似的话,意拳(大成拳)的理论并没有超越传统武术的理论范围,岳氏心意拳理论也有这样的内容。功夫练到了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么招式对付什么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李瑞东先生说:“不练招法手”,指的就是这个时候。所谓“无招胜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个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还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绝不会事先准备好用某招来对付对手的某招的而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靠什么来随机应变?就是靠你练出来的先天的灵敏反应,这就是“无招”。但是,你要明白,这个无招的基础是“有招”,要想达到“无”,还必须从“有”开

15、始的。我说盘架子不能总是按照顺序去练套路,练习纯熟后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按照“理”“势”“气”“机”的次序去练,这样盘架子就是从“有”练到“无”的一个过程。我这样说应该是比较通俗的吧?再说说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单推手”、“双推手”多种,你不要以为太极拳就只有通过推手来培养实战能力的。它只是实战训练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太极拳的“听劲”,就是从推手的练习过程训练出来的。推手训练也可以用于切磋功夫,因为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伤人,所以通过推手来进行切磋、比试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练实战的其他方法,而专门练推手,现在这些人不在少数,所以人们就以为太极拳

16、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误解。太极拳培养实战能力的方法很多,盘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内容,但是还有双操和双练以及各种辅助功法。其中双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李派主要是按照李瑞东先生所总结的双练三要来进行的,所谓三要就是“比较”、“问难”、“争强”,我就不细说了。我简单地说说李派的辅助功法,李派太极拳有很多种辅助功法,都是借助于器材来练习的,我就举几个例子简单地说一说,一、李派有“抖绠绳”,方法是用一条粗约双手一掬,长两丈余,重三十六斤的粗绳两端套着两个铁环,固定一端,练习者手握铁环另一端抖起来,主要是练习抖劲。二、李派传有八卦九宫桩,就是用软藤捆扎成直径约八寸的藤束,栽于地面

17、,共九束,练习者其间穿行挤靠,藤束富有弹性,练习者可以体会人体的弹性,这叫“盘桩”,盘桩是有步法的。三、李派有太极球的练习方法,可以练习和体会太极拳的圆活,也能练出各种劲力。李派太极球十二法口诀,就是:“金丝串腕出连劲,女子捞线出粘劲。老人端钟出接劲,二龙戏珠出带劲。仙人过桥出随劲,丹凤朝阳出棚劲。金鸡上架出崩劲,夜摸珠子出圆劲。怀中抱月出空劲,老僧托钵出领劲。张飞蹁马出沾劲,奴家磨刀出拱劲”。四、打袋,除了打各种沙袋以外,还有一种是将书本装在一个口袋里,吊起来来击打,这样练习日久,能练出一种穿透力来。另外还有一种练习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环状,用很厚的牛皮纸糊上,吊起来,用手指来点,

18、要求练到手指点破牛皮纸而竹环不动。难度是很大的,这个劲力练出来是很实用的。此外还有太极尺等等。总之,借助于器材练习各种辅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绠绳功夫,当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绳子抖的“嗡嗡”作响、连绳子都看不清时,你的抖劲就相当出色了。而你把太极球十二法练成后,你会十分的圆活,能掌握多种劲法。对于技击、实战是很有帮助的。要想成为实战高手,内功也是重要的一环,以李派的“钓蟾功”为例,其中的吞气法也就是“大蟾气”能够直接运用到实战当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惊人,因为此功不能滥传,所以就不多说了。按 劲按,乃以单手或双手按人身之谓也。按以顺步为得势,否则不易为也。按中有开合之意,并含有由前后之一纵圆

19、圈。如仅直按,既失效用,而反为人所制。至按之开台,须手足相应。前进后退,有升降之势。艺高者用按法。以逐步为虚,落步为实。虚则为引,实则为发。按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又须眼神注意,虚领顶劲。然亦不可去之太速。太速,反而被人借劲。如能藉腰腿之前伸,手臂蠕蠕按出,人必觉累而受制矣。按时须顶悬身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坐腰松胯,收住尾闾。上身勿前俯,俯则重心向前,易被捋出。故须谨慎。凡艺高者按人,大都在其真劲未发之前,即可使对方势背,自动倾仰跳跌。按之发劲中,亦分有长劲、截劲、沉劲等,尚望运用者随机而施之也。桩 步注:(太极拳套路中的弓步有几种不同形式:两脚约成45度角、前后开步的形式,是杨系太极拳基

20、础步型,川字形式是吴式太极拳的基础步型,马步在杨式套路中几乎不用。这里只举了吴式太极拳桩步训练内容为例,练习者应举一反三,学哪种拳套路要选哪种拳套路中同样步型,作为桩功的训练内容,这样才能学用)太极拳桩步,分为马步及川字式二种。前辈练太极拳必先练此两种步法,使下部有劲,不至飘浮,而后进习架子推手,方克有济。良以此种步法,正如建造房屋之基础。基础若不巩固,试问极阁崇楼,高堂巨厦,又安能持载其上。惜现今学者,多不从此着手,以求渐进。初练即为盘架子推手。须知不经此步功夫,则下部无功,重心易偏。故本编特揭而出之,以促学者之注意,而免盘架子时,腿部不能过于坐低,姿势不能过于求其准确,推手时易犯一采即俯,

21、一按即仰之弊。故欲练太极拳真功夫者,非先练桩步不可。此种练习,时间不拘长短,唯须持之有恒,行之有素,一月后即能见效。至练之方法,分列于后。马步站桩两足并行分开,距离较两肩略阔,身体下蹲,两膝微屈,重心分于两腿。上身正直,悬顶松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中正,眼神视手,敛气凝神,以鼻呼吸,两臂屈弯,双手向前,掌心相对,宛如拖球。势分为一升一降。一升即身略升上,两手稍开,气为吸,贴子脊背。一降即身略下坐,两手稍合,气为呼,沉于丹田。总之,两手一开一合,如肺之动作然。初学时,每次只须5分钟。渐久渐加。日久以后,除下部稳实有功及周身四肢内劲皆加厚外,而丹田之气,亦充足矣。川字式站桩立正,右足向前踏出

22、半步,足跟着地,足尖略提起,屈左腿,两足距离约1尺左右,勿过近或过远,上身正直,臀部勿突出。含胸拔背。虚领顶劲,尾闾中正,眼神视手前方,无思无虑。气一吸巾于脊背,一呼沉于丹田。身往下蹲,全身重心大部寄于左腿,两臂略弯,双手向前平伸,觉肩垂肘,坐腕,手指微屈,分开向上,右手在前,左手右后,略近胸前,掌心参差相对,宛如抱球。上身肩、肘、腕与下身胯、膝、足,均须相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腕与足合。周身经灵,无丝毫拙力,务求自然。姿势与十三势拳式中,提手上势相同。此为右式。左式一切动作如现右式。叭左手左足在前,状如十三势拳式中,手挥琵琶式。练习该式桩步,不论时间长短,如能有恒,于人身内部意气,周身内

23、劲及腰腿功夫,皆有甘大之益助,按此式含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以及攻守等势,故在太极拳,极为重要。前辈对于此步功夫,虽练之数十年,每晨练习不息。盖此式练意、练神、练气故也。故练习太极拳者,切勿等闲视之。至于其他单式练法,十三势拳式中,任何一式,均可依此法单独练习。此种单式练法,自古迄至清季杨健侯,咸以此单式练法教授学徒,其重要可知。太极拳劲节挤 劲挤者,乃以肱部(即小臂)挤击人身之谓也,为推手中主要动作之一。不可过高或过低。挤生于敌捋己之后。故欲挤之势足,先须故意任彼捋足,而变挤挤之。挤亦可用以人靠之后。但挤不能用手臂之力,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其姿势应圆满,勿生棱角,顶悬身正,沉肩含

24、胸,尾闾吸住。上身勿向前俯,免倾重心。若用力挤,则己臂反易为敌借劲。故艺高者能将挤气贯于人之足部,使人处于背势,身体不得自由其发可用长劲、沉劲、截劲等。唯初学推手,在四手中,多缺挤一手。放推手盘圈不甚圆满。希学者加以注意焉。若遇他派拳家手脚极快,一时不能粘住,将奈之何答:他派拳均以离开见长,然离开过远,亦不能打上吾身,若欲打上吾身;必系手足能相及之处,彼近吾身则吾可粘之矣。粘住之后则可听彼之劲,急动则急应,缓动则缓随,若遇此时,不可胆小,急进身粘之,粘住则无危险,不粘则彼可得势矣。太极拳沾粘劲即不丢之劲,主前进,为太极拳中最需要之基本内劲,由推手而来。初练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渐复由手而

25、臂、而胸、而背,以至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始可沾粘。有沾粘,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此种沾粘,须由高明教师引领之。宛如蓄电池之过电,教师为一有电之发电机,学者为一无电之蓄电池,引领犹如过电。功成则如发电机已将电输入蓄电池中,嗣后蓄电池亦能单独发电。俗称喂劲。以其如慈母喂食于小孩,日久以后,小孩亦知自食方法。故练习此劲至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漆似胶,一遇敌手,即不丢不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皆然。其艺愈高者,气愈厚,而面积愈大。但此气不能目睹,仅能自觉,或使具有同样功夫者,互相感觉耳。故艺高之人,于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沾粘圆圈面积之大小也。此劲为练习太极拳

26、推手中最重要者,初步必须练习,否则不能研究其他诸劲。此为初学者不可不注意也。太极拳之散手如何用法?太极拳七十余式均是散手。既有散手,何必又习推手之法?盖太极拳散手之变化均由推手听劲而来,能听劲则散手方能用之而适当。若不粘住敌人,不知听劲则用散手,亦犹外家拳之格打,未必着着适当也。“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着即是散手),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着熟是第一层功夫,懂劲是第二层功夫。着熟不难,懂劲最难。譬如敌人打一拳来,若不先粘住,则不能听人劲之;不能听人劲之,则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进、或退而施用散手,既粘住之后,若敌人手往上起,则亦随之而起,即可以左手击其胸部;若敌人手往下落,则随

27、之下落,以左手击其面部;若敌人手往前进劲偏于左,则随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腾出右手击其头部;劲偏于右,则随之向右化去其力,以左手击其头部或肩部;若敌人抽拳,则趁势向前放劲。此略言其大概也。总之,太极之散手与他种拳之散手不同。太极拳之散手是由粘住听劲而出。他种拳之散手是离开而各施其手脚,远则彼此不相及,近身则互相抱扭,仍有力者胜焉。许君禹生所作太极拳势图解,每式之后,均附以应用,甚为详细。余曾叩之杨澄甫先生云:太极拳术若将散手用法加入,则更备矣。先生曰:太极拳散手随机应变,无一定法。若会听劲,则闻一知百;若不会听劲,虽知多法,亦用不好。故余所著之书,未将散手加入也。孙武子曰:知己知

28、彼,后人发先人至。太极听劲全是知彼功夫。能粘住敌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彼不会听劲,一动即跌出矣。若太极拳听劲功夫尚不能到,不能粘住敌人,则不必与人动手可也。太极拳之品格功用太极拳为武当嫡派,乃张三丰祖师因观鹊蛇之斗忽有会心,发明此拳。盖恐修道之士静坐功深,血脉有凝滞之患;山行野宿,突然有野兽之厄。是以因观鹊蛇之斗智,仿禽兽之飞跃,法天地自然之理,参太极阴阳之秘,创此太极拳以传修道之士,为静功之助,久练之后,且有卫身之能,延寿之益,故其歌诀中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之语,而练拳之时,纯以神行,不尚拙力。故其歌诀中又有“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之语。最要而最难者,为“

29、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此中大有讲究。祖师云游四方之时,悯文人之懦弱,时受强暴者之侮辱而无抵御之策,遂留传世间,以柔克刚,以弱制强,无力打有力,借人之力,顺人之势。自此以后太极拳为世所重,称为武当派,出于少林之上。得斯术者如获至宝,不肯轻易传人,必深知其人之德行操守,又加以多年之精密考察,始肯传其秘诀。学拳之外,有必须遵守之规律:一不许保镖护院;二不许沿街卖艺;三不许为绿林响马以玷身家而累师傅。由此观之,非品格高尚之人不能学;非坚忍卓绝之人不能学。学之者有变化气质之功能。性暴躁而急促者可使之平和面安详。盖练拳之时全身松开,顺乎自然,浑圆流利,气沉丹田,心中空空洞洞,思虑全无,如庄

30、周之梦蝶,人蝶不分。练完之后,自己曾练与否,亦不之知。练太极拳到如此境界,有何病不可去?不但自己如此,旁观之人亦不觉心平气和,与之俱化。练拳之时不许脱衣赤身,须穿长衫马褂,从容文雅;不咬牙瞪眼;已病者虽觉疴宿患,皆能拔除。虽属技艺,称为医王有何不可?如知此种太极拳术,为养生却病之最妙法术。诸君观之,当不以余言为河汉也。太极拳术十要第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项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第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拨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拨背

31、,能拨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第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第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第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第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

32、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第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

33、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第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第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第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

34、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一、虚灵顶劲顶功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二、含胸拔背涵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三、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

35、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为所牵动。五、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六、用意不用力太极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

36、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钢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及外劲浮面之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尚也。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八、内外相合太极所练在神,故云神为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

37、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九、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十、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太极拳的劲节听 劲此听,乃周身皮肤感觉之听,非通用耳之听也。,故在未练听劲之前,必须先练沾粘劲。若不明沾粘,则不能听。或以推手之纲领,全在收劲,而未知

38、不听,即不能收(收其动作变化)。犹如言语,若不用耳静听,即不能会解人意,故欲收非听不可,太极拳之听劲亦然。非先将己身呆力俗气抛弃,放松腰腿,静心思索,而敛气凝神以听之不可。夫不听,如何能收,不收,如何能走;不走,如何能化;不化,如何能发。由此可知,太极拳中之听劲,甚为重要。希学者深注意焉。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太极拳所包括的内容大概有四个方面:1:攻法2 架子 3 推手 4 散手。武派太极拳家李亦余的著作走架打手行功要言,论述了架子与推手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从练架子与练推手的目的说起,后又涉及到了推手与散手的关系。文章开头便说,欲“四两拨千斤”,则须“引进落空”;又进一步地推理,最后得出结论:为了

39、使肢体符合推手和散手的技术要求,“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换句话说,经过长时间缓慢地练拳架,肢体逐渐实现了动力定型,以至于以较快的速度打拳也不会变形散架;即使是在推手散手时,也会形成不假思索的自动反应。一般拳术大多以直劲快劲为主,以发挥人体先天自然本能。就战略思想而言,太极拳并不以充分发挥人的先天自然本能为训练目的,所谓“不以充分发挥人的先天自然本能”并不是说太极拳是反自然的。太极拳师理性化思考的结果,通过对其它技击形式的反思,认识到一般拳术是强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者。太极拳认为在技击中,通过“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有可能达到小力打大力,手慢打手快的理想境界。打太极拳需要

40、认真学才能有所作为,如果不经过一个较长的缓慢练习,学会架子后不久即进行快练,往往会使拳架动作一滑而过,成为顿挫明显得外家拳。太极拳也曾叫“长拳”,但不是现代意义的长拳,是指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太极拳之长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引进落空,要练就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防守功夫;二是指四两拨千斤,要练就棚捋挤按采冽肘靠的进攻功夫。这些技术都需要肢体节节贯穿连绵不断绵里藏针刚柔相济周身一家上下相随精神意气内外相合,“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30年代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杨澄甫先生要求“不得有直劲,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也是出于技击目的,慢练时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基本功的慢练并不是太极拳一

41、家独有,很多拳术入门时都需要一段时间慢练,尤其是内家拳法,无不重视慢练,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干脆把慢练拳架称之为“行桩功”,外家拳法,以气而言“外练为武”,拳术中含有大量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动作,稍稍熟练就可以较快的速度练习,只是慢练的过程和时间比较短罢了。内家拳法,以气而言内练为文,与呼吸吐纳导引相结合,慢练的过程和时间则要求很长,甚至贯穿整个修炼过程。在现代运动科学理论中,速度快的运动成为无氧运动,快速打拳时间虽然很短,打完以后却气喘吁吁,需要补充氧气。打太极拳速度要求比较慢,即使是连续打一两个小时,普通人也只是充汗却不喘气,不需要补充氧气,属于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够使人体有充足的氧气,对人体健康

42、无伤害。打太极拳时从容不迫,可使人体持续地出现愉悦感,因而适应各个年龄段的人。青少年和中老年,体弱多病和身体强壮者,都可以从事这项运动。缓慢练习太极拳本来是为了散手技击的需要,却为人类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当然,慢练的太极拳并不是说越慢越好,慢到一定程度即可。传统杨式太极拳打一遍需要8分钟,最快2分钟即可完成;陈式老架打一遍需要58分钟,二路炮捶约3分钟,王海洲打的赵堡太极拳架大约4分钟,最快要求2分钟;马岳梁年老时打吴式快拳仅用6分钟。太极拳家练拳都是快慢有度,王海州打太极拳如游龙戏水,灵活轻松;陈小旺打二路炮捶犹如疾风骤雨,刚强猛烈;马虹打陈式太极如画中江山,书卷十足;冯志强打陈式太极拳如老

43、马奔腾,浑厚凝重;乔松茂打武派太极拳如流水高山,高贵儒雅。看这些太极拳名家演练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是超越于技而达乎其道者,故美不胜收韵味无穷。为提高锻炼效果,太极拳不但可以象八卦掌那样,同一个架子有高中低三盘练法,还可以同一个架子以慢中快三种不同速度进行练习。一是中速,中等高度架子;二十以慢速,较低的姿势,每个动作完毕停下来几秒钟,这样打一遍拳大概需要个把小时。每隔一两天这样练习一次,有利于功力增长,我们称它为“功架子”;三十以较高的姿势,较快的速度,每隔三五天练习一次,有利于提高技击反应能力。快架子会失去一些慢架子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怎样快,均应不失要求为度,我们称它为“打架子”,初入门者即可

44、将“养架子”与“功架子”混合练习,只不过练“功架子”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动作正确与否。平日走架,是知己的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稍有不合,即速改换。养架子需有一定基础,才可以混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养架子无害,功架子和快架子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老年练习者总以适度为妙。只要掌握好尺度,许多长于技击的太极拳家不是也很长寿吗?太极拳慢练虽无时间要求,但也不是无限度的。那些死气沉沉,半死不活的练法,并不是太极拳运动。一些研究表明,当运动时心跳速率加快不超过50时,即没有锻炼效果。一些人说练习太极拳越慢越好,作为自身体会虽未尝不可,但作为普通规律未必有科学根据。因为内家拳是以慢练为主的拳

45、法,有人就批评练八卦掌时转的很快,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八卦掌走圈也应多慢少快,多转少换,慢练时如太极拳。太极拳练时虽绵绵不断,顿挫不明显,但发力时却与八卦掌形意拳一样刚整顿挫。就是说太极拳并不是只要慢,不要快,而是两者相辅相成。健身也罢,技击也罢,都要灵活掌握,适度运用三种架子,混合练习,打破单一沉闷的练习方式。不偏执于一端,纠正那些错误见解,恢复传统太极拳本来面目,对提高太极拳运动水平不无益处。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迟,是技击所必须遵守的规律,太极拳亦不例外,前辈太极拳家为什么提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境界呢?四两真的可以拨千斤吗?我们肯定地回答”不可以“,难道先辈说的不对吗?他们并没有说错,主

46、要看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话。慢练太极拳又特殊目的,慢练本身并不是目的,技击时双方出手如闪电,当对方打来之时,太极拳家练就“舍己从人”的功夫,这叫“引进落空”,为了“引进落空”,所以“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彼不动时重心没有移动,此时四两不可能拨动千斤,彼微动时重心已移动,便为四两拨千斤创造了条件。对方劲力落空之后,瞬间重心不稳甚至前俯后仰,这时轻轻在对方着力点加一点所谓四两之力,对方即会应声倒地。此时发劲速度当然快于对手,力量当然大于对手,于志均先生在他的太极推手修炼中称之为“阴阳骤变”。如果得机得势,能够做到下肢无论在对方的内侧还是外测,从前面直插到其背后,还会将对方擎发出丈外。所谓

47、四两拨千斤,不过是千斤落空在前,四两拨动在后而已,传统拳论称之为后发制人。事实上,后发之力也远不止四两,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刚者以千钧之力遏百均,柔者以百均之力而破千钧。此百均之力比较符合技击格斗时的情形,四两只是形容。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互为辨证,太极拳大概更能体现这个观点。格斗技击瞬息万变,动缓则缓随易,动急则急应难。太极拳理想的技击境界首先是要“引进落空”。当对方以极快的速度打来,你怎能够以很慢地速度去接手呢?这当然要快。当将对方引进落空之后,机会稍纵即逝,你怎能以很慢地速度将对方拨倒呢?这当然也要快。“彼微动,己先动”之动更要快,快从何而来?这就不是慢练拳架所能完成的了。平时也需

48、要兼练快架子快散手。在各武术流派中,几乎都有“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概念,太极拳尤其重视且充分发展了这项技术。传统武术招法无数,当对方腿击搂膝,佯攻假打,拳打寸劲,或也是以后发制人等时,单一招式即难以战胜对手。太极拳也有许多其他技法,杨澄甫有极深的推手功夫,但他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让然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如果所谓推手八法或者十三势确能代表太极拳的一切技术,杨氏何必再说那么多呢?除孙式太极拳外,大多数流派都非常重视招法训练。太极拳与其他拳法一样,也要进行全面技术训练。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自王宗岳太极拳论问世以来,太极拳界始终奉为神明。王氏提出小力打

49、大力,手慢打手快的技击原则,其他理论著作虽未过多强调,但也在努力发展这种思想。太极拳论科学地否定了传统武术中单纯以“大快”胜“小慢”之者,丰富了传统武术的战略思想。太极拳论说太极拳富于浪漫地夸张,给读者以无限遐想,有很高的艺术性。中国人重文的传统,武人大多不文,这种艺术性或许无意地误导了一些人。老太极拳家出手虽慢,却能战胜多个对手,以说明慢能制快。大家心理上不敢怀疑,实践中却难以做到,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曾说其父杨健侯万年尚能敌八九人,且不说衰迈一年是否还能对阵,即使是老年人能与青年人相敌,年老之人出手就一定会慢吗?除非对手不加躲闪,否则,发力一瞬间也一定是快而不

50、是慢。所谓慢制快着,大概是形容技法娴熟者从容不迫对敌之状罢?总之,如果望文生义地认为,太极拳慢练不是一种由慢而快的手段,误以为慢练就是目的,则一定会“枉费功夫贻叹息”.太极拳沾粘劲即不丢之劲,主前进,为太极拳中最需要之基本内劲,由推手而来。初练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渐复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以至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始可沾粘。有沾粘,始可将敌吸住,为我所制。此种沾粘,须由高明教师引领之。宛如蓄电池之过电,教师为一有电之发电机,学者为一无电之蓄电池,引领犹如过电。功成则如发电机已将电输入蓄电池中,嗣后蓄电池亦能单独发电。俗称喂劲。以其如慈母喂食于小孩,日久以后,小孩亦知自食方法。故

51、练习此劲至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之气,如漆似胶,一遇敌手,即不丢不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皆然。其艺愈高者,气愈厚,而面积愈大。但此气不能目睹,仅能自觉,或使具有同样功夫者,互相感觉耳。故艺高之人,于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沾粘圆圈面积之大小也。此劲为练习太极拳推手中最重要者,初步必须练习,否则不能研究其他诸劲。此为初学者不可不注意也。太极拳的“神明境界”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 神明。”说明,太极拳修炼分为三个阶段:着熟、懂劲和神明。在武术术语中,“着”、“招”、“式”、“势”四字意义相近,都是指套路的一个拳式和姿势。所谓“着熟”,顾名思义

52、,就是要求对拳势名称达到“熟记”;对拳架套路达到“熟练”;对套路中的一招一式,一势一着的攻防“意念”达到“熟知”,以至能从思想上明确,清晰地知道何时何处何种情况下可以用何“招”何“着”。笔者认为,这就是太极拳的“着熟”阶段。何谓“懂劲”阶段?懂者,知道、 明白、清楚、了解、通晓之谓也“劲”,在太极拳中与“力”有着本质不同:劲圆而力直;劲沉而力硬;劲活而力僵;劲多元而力单向;力为先天之本能,劲乃后天而统成。拳谚云:“功夫好练劲难得”,“劲”来源于不断的推手散打研究实践,来源于逐步的“默识揣摩”,深思体悟。太极拳“懂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了解自己,即对于自身之劲、技、法、艺贵有自知之明。要认识

53、自己是钢还是铁,是半斤还是八两。此谓之“知己”功夫。而另一方面必须了解对方,“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要很好地了解对方整体“功夫”的层次和水平,准确地判断和感应对方“劲”的来源、大小和去向。太极拳“懂劲”后,双方在较技中,以“人刚我柔,我顺人背,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意念为主导,并且双方在比手较技中都应该判断出:“可胜,可和还是不可胜”。譬如:如对方比我技逊一等,我则必胜,此时此刻,我务必掌握分寸,以德为上,友谊第一,点到为止,或者皆大欢喜,或者成为至交,让对方口服心服;如若“棋逢对手”,双方功夫旗鼓相当,此时万勿“急功近利”,侥幸求胜,而应以求和、持平为上策;如对方较我艺

54、高一筹,则大可不必与之周旋,理应虚心向对方求教。笔者认为,“知可胜,为胜;知可和,也为胜;知不可胜,仍为胜。”此乃“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真义也。技不如人而虚心求教,是“输拳不输人。“输拳不为输”,“不以胜负论英雄”;“输人才是输”,“人生无知最可畏”。如若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好胜自负,虚荣争强,唯我“英雄”,不顾一切,强攻硬拼,势必一败涂地矣。此为一勇之夫,乃庸才耳。况且如此不计手段,以赢人为“宗旨”,纵然取胜,既非我太极之道,也谓之“赢了拳,输了人”。所谓打手至上技击第一,这是对太极拳艺的亵渎和对武林友谊的轻蔑,实不可取,且可叹可悲。太极拳的“神明”阶段,是太极拳爱好者应该追求的最高层次。必

55、须指出,到达这个境界需要不间断的求索、探讨、揣摩和深思;必须忌急躁,懒惰,忌骄矜;要务正道循序渐进,不断进取。“功练一日,技精一日”,“用功日久”渐渐体悟,自会“豁然贯通”;“日新不已”,逐阶登攀。自可“及于神明”。太极拳以意为主,以气为用。“意”在任何一个阶段中都起着支配和主宰作用。但是各个阶段的“意念”内容各有不同。太极拳“神明”阶段的意念,不是“熟记、熟练。熟知”;不是“人刚我柔,随曲就伸,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而是“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浑然无迹,妙手空空”,“一物无有,极其虚灵”。在这些“意念”的支配下,我之一举一动,纯任自然,“刚柔俱泯,一片神行”,时时处处无有丝毫之牵强和僵滞。

56、此时此刻,我是一无所有,而又应有尽有,无边无际,无极无限,无涯无垠,无穷无尽。有形而无形,无形而有形。太极拳“神明”阶段的推手较技,双方不是皮肤肌体外在的“沾连粘随”,而是在一定的距离之内虚空的“敷、盖、对、吞”,是“意”和“气”的感应、体现和高层次的应用。当此之时,双手不是在“推手”,而是在“推气”;不是在用“劲”,而是在用“意”;不是轻灵敏捷水准的比赛,而是“虚无”有无的印证。此时,我之身形“若空气之不可见,若阳光之不可捉,如墨夜之不可知,如神灵之不可测”。我之身形,让对方”看得见,摸不着,抓不住,找不到,甚至看不见”而对方之劲、招、技、法、艺此时全盘落空,丝毫无用。我之取胜,不是将对方打

57、倒打翻,而是对方失却平衡自倒自跌;我不以“借势借力,乘隙用招”“无敌”而取胜,而是以对方用尽千招万技,而对我“无奈”自告败北。笔者认为,这正是太极拳的“神明”境界。也是对于太极拳这门学问和艺术研究的真谛所在。或问:“以君之论,如何对付两人耶?”答曰:“由一无所有改为应有尽有,分而击之,各个击破。”又问:“如何对付多人耶?”答曰:“双拳不敌四手,好汉不胜人多”,对于一种艺术的爱好、探索和追求,与一发千钧之搏斗完全是两码事。太极之道,根本宗旨是强身健体,而拳技之研究是为强身健体服务之手段。技击至上,非我太极。另外,凡探求学问,研究艺术,其思想方法万勿单向,偏激和钻牛角尖,“计其一点,不及其余”是错

58、误的。西楚项籍善“万人敌”,果能“敌万人”乎?倘能如此,何有垓下之败?太极拳艺,“益寿是上乘,打手是本意”,健身是根本,技击是手段,如若本末倒置,则是对于太极的无知,背离太极之道远矣。问:“君如是说,想必已达神明境界矣。”答:“笔者愚鲁,差之甚远。”笔者浅见乃演练、体悟之心得体会,但太极拳“神明”之境界,非此莫属,笔者倒是深信不疑。笔者循声寻迹,曲径探幽,对太极拳“懂劲”阶段的延伸,“神明”阶段的去向,做了一点理性的求索和寻觅,而不揣简陋,抛出去的是“砖”,旨在引出“玉”来,确切与否,企盼恳请同仁和各家赐教不吝。太极轻重浮沉解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双

59、浮为病,只如缥缈,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不偏轻,灵而不圆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觉浮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细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耶。所谓方而

60、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太极拳五字决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元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别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象。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面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

61、心使身,从人不从已。后身能从心,由已仍是从人。由已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 。发劲要有要源,劲起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按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

62、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步,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太极拳之练习谈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在在

63、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太极拳,力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炼,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大于两途,一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

64、,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遽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己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话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摹,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

65、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摹,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需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浙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一、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顶头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勿吐弃之。二、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三、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四、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