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25968234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文献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秦毓 S141401251摘要: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企业创新管理是近年来管理学中发展迅 速、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本文概括了当前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从个体创新到组合创新、全面 创新的发展阶段,论述了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并且从突破、 均衡和复杂动态特 征等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研究现状;趋势展望一、研究背景早在17 世纪,人类就开始认识到,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是技术创新。到了20世纪 中叶, 美国经济学家 Moses Abramovitz (1956) 和 Robert Solow( 1957) 不约而同

2、地发现,20 世纪美国经济增长来源的 4/5 要归功于“技术进步”。1999 年 8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技术 创新大会为中国技术创新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技术创新引致社会生产与 再生产的扩张与变革,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很多行业,创新已取代价格成为竞 争的主要规则,为在竞争中处于领先或优势地位,企业往往将创新活动常规化。我国经济发 展步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往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不再适应 当前的生产力状况,迫切 需要转换增长方式。这种转变所要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品质量提高和产品升级换代 , 以及生产效率最大化,归根结底取决于科学

3、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知识经济的兴起,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同 时也带来了挑战。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唯一途径,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可能一枝 独秀, 成为同业的领跑者。重视技术创新管理,以正确的思路、科学的路径、完善的激励 为企业打造一个有良性循环机制的技术创新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 企业技术升级战略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在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成功1。二、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熊彼特(J.A. Schumpeter),他在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 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并

4、 在 1939 年出版的商业周期一书中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理论。他指出创新实质上 是经济系统中新生产函数的引入。尽管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和理论,但他并没有直接对 技术创新下严格的定义。熊彼得的创新理论出版12年后,索洛对技术创新理论重新进行 了较全面的研究,他 在 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沦的评论中首次提出实现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 新思想的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又被称为 “ 两步论 ”。伊诺思于1962 年在 其论文 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中首次从行为集合角度明确地对技术创新的定义 , 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资本投入保证 、组织建立、制定 计划、

5、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林恩首次从创新的时序过程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 ,认为技术 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厄 特巴克在 20 世纪 70 年代独树一帜,在其 1974 年发表的论文 产业创新和技术扩散中 指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技术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2。技术创新的 著名学者弗里曼认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人 市场”,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低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 术创新范畴中;日本

6、近代经济研究会则将技术创新描述为生产手段的结合;美国国会图书馆 研究部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 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产生 、研究 、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 的活动。经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 E C D )则认为,技术创新指新产品的产生及其在市场上的商业化以及 新工艺的产生及其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过程;缪尔塞在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对几十年来 有关技术创新定义的论点和表述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和 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4。我国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先驱者傅家骥在总结国内外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基础上,

7、对技术 创新做出了如下界定: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 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推 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 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吴贵生 (2000)认为可以赋予技术创新比较简练和相对通俗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 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三、创新管理理论发展的五个阶段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将创新定义为“企

8、业家对生产要素之 新组合”,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此后许多学者将创新研究的焦点从宏观层 次的经济增长转向企业微观层次创新活动,以期解释企业创新这一“黑箱”5。 纵观创新管 理的主要研究,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个体创新(20 世纪4050 年代)微观层次中企业创新活动的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受熊彼特创新动力论的影 响, 40-50 年代的研究根植于“企业家动力论”的理论基础,研究企业中具体的创新过程、 成功因素和动力。这一阶段处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创新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没有被清楚界定, 所以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创新系统活动中的各构件,因此第一阶段创新研究的显著特征是单

9、一 线性、内源式的创新管理。第二阶段:组织推动创新(20 世纪 6070 年代) 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研究越来越涉及创新管理中的更具体的领域。在第一代单一创新 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第二代创新管理着重研究创新的组织内源问题,研究组织如何通过对创 新活动的有效管理推动创新的发展,实现创新的目标。因此第二阶段的创新管理,实质上在 于如何管理研究与发展部门的活动,以及组织自身在创新中的重要地位等,这一阶段的理论 贡献者主要有 Edwards Roberts, J.Abernathy 与 M.Utterback 等。第三阶段:组织外部创新(20 世纪 70 年代) 第三阶段研究突破了第二阶段组织创新内源的

10、视野,突出用户在组织创新中的地位和作 用,将用户作为一个重要的组织外部创新源。这一思想的主要推动者是 Eric von Hippel(1988), 他提出了用户创新的思想,如 Stephen M.Shapiro (2001)也提出了应该倾听用户并聘雇用户 参与企业的研发、营销等过程,与其达成伙伴关系共同创新。第四阶段:组合创新、集成创新和体统创新(20 世纪 8090 年代) 上面三阶段的创新理论研究,研究的对象都局限于单个创新过程、活动或者要素,而没 有研究创新中各构成要素间的内在互动关系和机理。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环境的变化, 组织对创新绩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学者将研究的视

11、角从单个创新系统构件转到创新系 统要素间的关系上。例如罗斯维尔、罗森伯格等进一步揭示了创新过程的动态化、集成化和 综合化。另一些学者提出组合创新理论,到 20 世纪末出现了集成创新观和系统创新观的创 新理论。集成创新观的代表人物是 Marco Iansiti,H.K.Tang 等,强调对现有各创新要素的创 造性整合,体现了一定的系统性思想。系统观创新的代表人物是Robert Tucker,他提出了 创新管理的原则。第五阶段:全面创新管理(21 世纪)进入 20 世纪后,创新理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创新理论。人人 创新、时时创新、全流程创新、全球化创新以及事事创新的全面创新思想

12、成为创新理论发展 的新方向。 Shapiro (2001) 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用户对响应速度的高要求是企业力 求做到 24/7(即每周7 天、每天24 小时)创新。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外包、战略联盟等组 织形式的出现促进了研发、制造、营销等的全球化(Chowdhury 2003;连燕华,马晓光2001; 陈劲 2003 等)。“以人为本”实现全方位的创新是第五阶段创新理论发展的特征。但目前该 阶段的研究仍是零碎的、非系统的和非连续的,且游离于企业管理过程之外(Tucker 2002), 迫切需要条理化、系统化。四、现状分析技术创新管理起源于技术管理。现在,“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管理”已

13、经在相当大 程度上交叉融合了7。技术管理(management of technology,MOT)作为一门科学和学术研究热点20世纪80 年代初在国外兴起,而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已开始研究。基于技术管理研究的文 献,我们可以根据其对商业环境的界定、研究范围、研究的问题及其主要内容,将其划分为 四个学派,即R&D管理学派、创新管理学派、技术规划学派、战略性MOT学派。4.1 国外的技术管理研究国外的技术管理研究主要涉及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规划与转移、项目技术管理、技术管 理的概念与方法以及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和社会文化问题等领域。技术创新仍然是技术管 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数学者都在此

14、领域发表见解,如J. Kim和D. Wilemon的R&D管 理:新产品开发的加速M. A. C Bruno和E. Vasconcellos的高共享性技术联盟管理:化工 企业的模型与应用、I. McLoughlin和C. Kouh的多公司情况下的管理软件的创新以及J. R. Baldwin 和 M. Rafiquzzaman 的先进制造技术的采用和推迟的决定因素。战略技术规划与转移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因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该领 域引起了政府政策制定者、国际基金机构和公司决策者的兴趣,因此出现了许多优秀且新颖 的论文。Amos和Tubbs考察了密苏里州大学合作交流小组促进该州制造企业

15、的技术转移及 其有效性7。这方面的文献还有R. Phaaletal快起点的技术规划、L.R.G Vega和E.G. Vega 墨西哥虚拟中小企业(SME)关于制定战略技术规划的步骤:INCAM实例H-J.Steenhuis和 E.J.deBruijin 技术国际转移的评估 以及 H-J.Steenhuis 技术转移:信息的精确的重要 性 。在技术管理与人力资源、社会文化的问题中也出现了部分文献和研究, 如 M.H.Sherif 多样性、文化与技术项目管理、 Jongbae Kim 和 D.Wilwmon 产品开发项目中的管理压 力 以及 L. Moreletal 价值管理:一种促进培训教育组织

16、的方法 。在技术项目管理领 域,R.Sbragia发表了在矩阵组织形式的产品开发项目中项目经理与职能经理的关系在 技术管理概念与方法中,出现了 M.G Mohrle基于TRIZ的竞争分析、G. Schewe模 仿:一种技术管理的战略选择以及A.E. Akgun和G.S. Lynn思考型组织。美国的技术管理研究已相当成熟。建于1992年的国际管理协会(IAMOT)已经成功举 办了 14 届国际技术管理会议。不仅如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美国与亚洲技术管理中心积极 地为美国向亚洲的技术转移活动在商业管理上作研究o Haour (2003)和Khalil (2001)以国际 技术管理会议论文为基础编著了

17、两本技术管理专著1112。从国外技术管理研究趋势来看,今后国外研究的方向为, 技术战略联盟管理研究、 技 术与产业关系的研究、 跨国虚拟企业的技术管理过程研究、 信息技术对技术管理的要求和 影响、供应链的创新及其整合研究13。4.2 国内的技术管理研究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技术管理研究,到 2003 年为止,我国技术管理的重点 仍然是技术创新研究, R&D 管理研究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号召之下而出现了研究热潮, 但是技术战略性管理文献相当稀少。与此同时,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在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 压力下也开始着手通过技术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从技术 研究

18、开发到技术市场应用的一整套技术管理体系,技术管理MBA学员成为众多企业强烈需 求的人才。研究初期文献大量集中在技术创新的概念以及应用对策上。技术创新管理理论是关于技 术创新战略的本质特点、 技术间断及创新陷阱、基本类型、可持续发展、企业选择、基本 模式,其研究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特征、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 理方法的诸多方面。最近几年R&D管理研究及文献明显增多,尤其是对R&D能力分配不平衡提出的应对措 施。R&D管理理论研究包括R&D博弈分析、动机分析、风险分析和治理机制以及国际化与 流程再造。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 R&D 绩效测量、对策以及实践方面。在技术预测与技术规 划

19、研究中,技术趋势分析和技术预测的研究相对来说要成熟得多,而技术规划研究相当稀少。技术引进是20世纪80 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研究思潮,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合理地从国 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因此深受学术界和商业界普遍关注并涌现了大量文献。尽管 国内在技术引进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已经相当成熟, 但是,技术引进的研究仍然有进一步探 讨的问题,如技术引进战略、引进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与对策,以及共有同一过程而不 同角度的技术转移研究。最近几年我国才开始关于信息技术对技术管理带来的影响研究,而国外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该研究可以分为虚拟企业技术管理和高科技企业技术管理研 究。五

20、、研究展望中国的技术创新管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是当今管理学研究中能够与国外学者对话 的研究领域之一14。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准,我们建议关注以下的研究方向:5.1 加强突破性创新管理的研究近年来突破性技术和非连续性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 技术创 新将更加关注一类新的创新突破性创新。突破性创新或“排斥型技术”的不断涌现,成 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手段。统计表明, 美国的技术创新有78 %为首创或技 术突破型的。它是美国持续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中国现有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是基于技术 引进或模仿创新, 突破性创新极少, 这对我国的持续竞争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5.

21、2 加强基于均衡文化的创新管理创新需要鼓励突破与不连续。在实施创新的后续阶段, 需要略微稳健的企业组织结构与 营运流程。为此,要征服制度化领域和创造性领域,使两者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因此,在儒家 文化与庄子思想的基础上如何形成创新的均衡之“道”,在东方综合系统的价值理念与西方 变革为首的创业精神中如何形成“中间之路”,从而营造一种创造性与纪律性并重的文化,培 育一类感性与理性俱佳的人才, 实现创造性、 纪律性、 感性、 理性结成的“ 创新菱形佳 境” , 是创新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5.3 加强基于复杂理论的创新管理研究究竟是依赖于突破性的管理模式,还是均衡的文化来维系创新, 对此的解答依照传统

22、的 管理理论。复杂性理论为创新的均衡与突破、创新要素的动态协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 方法论指导。复杂性理论的重要启示是,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 各创新要素(如技 术、战略、市场、文化、组织、制度等)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非线性的作用,各要素间竞 争和协同的过程也是共同进化的过程。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各关键要素可以看成是决定创 新系统走向有序( 创新绩效提高)的序参量,研究各序参量间如何通过自身涨落, 以及竞争和 协同所产生的涨落使系统走向有序,对于丰富和发展创新管理理论和指导企业的创新实践都 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陆 钐.企业技术创新初探J.管理科学,2014,43 (9): 52

23、-53.2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 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王艺霖,周勇.关于技术创新的文献综述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20 (6):18-19.5 陈元鸣.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6 Tucker;Robert B Driving Growth Through Innovation, BerretKoehler, 20027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 吴贵生,谢伟中外技术管理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1990,20 (4): 1-7.9 美乔治戴,

24、保罗休梅克著.沃顿论.新技术管理M.华夏出版社,2002.1.10 John M.Amos and Harold Tubbs.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Small NetworkingGroupsC.IAMOT Dec2001.11 Georges Haour,et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M. Pergamon Press,2003.12 Tarek M.Khalil,et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M. Pergamon Press,2003.13 傅强,邹晓峰,郜琳琳.技术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评价J.科技政策与管 理,2006(4):32-37.14 陈劲,郑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管理学报,2004,01(1):119-12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