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欺凌产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25962987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小学校园欺凌产生原因及防治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小学校园欺凌产生原因及防治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小学校园欺凌产生原因及防治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中小学校园欺凌产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校园欺凌产生原因及防治策略(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小学校园欺凌产生因素及防治方略 摘要:近期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浮现,引起了各方密切关注,这一问题对学生、学校及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从校园欺凌概念出发分析中小学校园欺凌发生的因素,提出了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应对方略。核心词:校园欺凌;中小学;防治方略 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体对校园欺凌报道的不断增长,该问题在公众视野的频繁浮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热议和注重。4月,国务院发布了有关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告知,规定各地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本次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体现出国家对治理这一问题的决心。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和类型 (一)校园欺凌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于校园欺凌的定义尚未统一。奥

2、维尤斯是第一种对校园欺凌作出定义的人。她觉得,若一名学生长期且多次受到一种或多种学生的负面行动,那表白她遭到了欺凌。史密斯觉得欺凌具有3个重要特点:故意、反复以及个体间的力量的差别。 因此,校园欺凌指的是在学生间发生的,处在强势地位的学生故意对较为弱?莸难?生实行反复性的肉体及心理上的伤害行为。 (二)校园欺凌类型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分析与整顿,本文把校园欺凌分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心理欺凌、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5种类型。 身体欺凌是老式的欺凌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直接性和外露化的特点,后4种则较为隐蔽化和间接化。具体而言,身体欺凌是指施害者对被害者实行殴打、吓唬、夺取财物的伤害行为。言语欺凌是指以

3、语言为工具来中伤她人的方式,施害者一般以谣言、吓唬、讥笑等手段进行欺凌,心理欺凌是指施害学生针对被害学生的局限性与缺陷而采用挖苦、挖苦或者破坏被害学生私人物品的行为。关系欺凌一般意义上是施害者鼓动周边同窗一起疏远被害者,从而破坏其正常的人际交往的行为,且常常同语言性的诋毁、侮辱相联系。网络欺凌是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或者网络技术诋毁、吓唬被害学生或在网络上传播对其具有侮辱性质的信息的伤害行为。由于网络传播的迅速性、广泛性,因此这种欺凌方式对被害学生导致的危害更大。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因素 校园欺凌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伙用的成果,其中既涉及内部因素又涉及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中小学校园欺

4、凌的内部因素重要是指个体自身,它重要体目前施害者与被害者两个方面。 从施害者的角度来看,施害者的性格缺陷以及相应的法制观念的缺少是导致其实行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青少年,她们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步由于其年龄较小、实践经验局限性,自控能力较弱等因素,她们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冷静全面的思考,一旦发生冲突与矛盾很容易冲动行事,进而升级为校园欺凌。与此同步,目前国内的中小学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唯我独尊使她们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她们在班级群体中受挫或者同她人发生矛盾时因其自控能力较弱,就极易发生欺凌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学

5、生缺少相应的法制观念。目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许多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和法制教育的问题。法律和道德教育的不健全直接导致学生的法律观念淡薄,这在尚未形成明确是非观的中小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法制观念的缺少,中小学生缺少行为和观念约束,极易受外界不良信息和风气影响,例如校外社会青年的打架斗殴、抢劫、讹诈等行为都也许被其吸取模仿,最后演化为校园欺凌。 从被害者的角度看,被害者的性格及身体特性是其遭受欺凌的核心因素。被害者在群体中的相对弱势地位是其遭遇欺凌的因素,但也也许是其遭遇欺凌所导致的成果。一方面,性格腼腆、内向、懦弱、不擅同她人交流的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虽然遭遇欺凌后因性格因素也

6、不会容易向她人求助,长此以往施害者会更加的肆无忌惮,对被害者的欺凌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在身体状况方面,被害者因身体弱小,难以有效保护自己,这也极易引起她人的欺凌。 (二)外部因素 1.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主导性作用,它是学生健康发展、品德培养的重要场合。但目前部分学校管理、道德教育不到位以及部分教师素养不高等因素都在一定限度上导致欺凌的发生。一方面,部分学校管理不到位,目前面对校园欺凌的层出不穷大部分学校实行了诸多措施以防治这一问题,虽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因缺少治理经验、注重限度和治理力度局限性,导致治理措施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校园欺凌所赖以生息的土地并未得到净化。另一方面

7、,某些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国内的应试教育导致诸多学校对升学率的热衷,许多学校以知识教育为中心,将分数提高作为其工作的核心,导致学校对德育工作的忽视,同步部分学校的德育内容过于枯燥,学生对德育课程兴致缺缺,使得德育落于形式化的怪圈中。德育的缺失与局限性导致学生在品格发展、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最后引起欺凌行为。最后,某些教师素质不高,重要体目前两方面,一方面教师对欺凌的认知局限性导致其对校园欺凌的放任态度,觉得这只是学生间的小打小闹,虽然有学生报告欺凌问题,由于对欺凌缺少对的认知,她们的治理措施也仅限于批评教育,这也许会导致施害者变本加厉地实行欺凌。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素养局限性

8、导致她们难以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优秀生的偏爱以及对后进生的漠视甚至挖苦直接导致学生群体产生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分化,后进生被教师以无形的方式所排斥,激发了她们的越轨行为,导致欺凌问题。 2.家庭因素。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重要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虽然家庭教育是个体发展的起点,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素养、教育方式等因素也是影响欺凌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家长素养的高下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观念与行为,孩子在无形中对家长言谈进行模仿,素质较低的父母在生活中往往会表出某些不良的言行举止甚至是粗俗性语言,这无疑会影响家庭中模仿能力极强的孩子的言行,并且某些家长生活中体现的损人利己、利欲熏心、自私

9、狭隘的行为会直接阻碍孩子的品格和对的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家长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关系。家庭教育方式重要有专制、宠爱、放任与民主4种类型。前3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欺凌问题。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少主见和自信,成为被欺凌者的也许较大;宠爱型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的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少换位思考、宽容她人的能力;放任型教育方式孩子容易形成不受拘束、散漫的性格,这两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浮现欺凌行为的也许性较大。 三、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防治方略 (一)政府层面 国家应推动校园欺凌问题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涉及防欺凌专门法以及其她有关的未成年法律在内的综合法律体系

10、,加强专门法与其她法律之间的衔接工作,使这一问题的治理有法可依,增强威慑力,显示国家对治理这一问题的决心。同步法律要明确各主体责任权利,规定公安、法制部门及学校等防治主体的义务,为这一问题的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二)学校层面 一方面,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是欺凌问题滋生的“温床”,因此完善学校管理十分必要,学校应构建系统的管理制度,例如改善门卫管理,严禁校外不明人员出入,加强对校外人员的记录工作,为学生发明一种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应建立动态全面的监管机制,成立专门的防欺凌调查小组,定期对学校学生进行调查,一旦发现问题即刻着手调查,将危害降至最低。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

11、教师素质培训,不仅要着眼于她们的知识素养的提高,还要注重专业理念发展,增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深化她们对欺凌问题的结识,使教师可以合理对的应对欺凌事件。推?M师德建设,提高她们的道德修养,倡导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使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公正看待学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楷模。最后,学校应推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应变化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通过德育教材与老式文化的结合推动学校德育的开展,调动学生道德教育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公德心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防治欺凌问题,学校还应增进法制教育,通过聘任领域内的专业人员来学校授课,通过真实法律案例的解说和法律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丰富她们的法

12、律知识,变成知法、守法的社会公民。 (三)家庭层面 防治校园欺凌还需要发挥家庭作用。一方面,发明和谐家庭氛围,在相对和谐温馨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人格较为健全。因此,父母应努力形成和谐夫妻关系,协调双方矛盾,多互相沟通、体谅,为孩子成长构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加强同孩子的沟通交流,理解尊重她们,增进她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研究发现年少时期在高压、专制且有一定暴力色彩的家庭中成长的小朋友被欺凌的也许性更大。因此,家长要提高自身思想和文化素质,注重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采用对的的教育方式,保持言行的一致性,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楷模。参照文献:1

13、Dan Olweus, Bullying at school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Oxford: Blackwell, 1993, p.15-22.2Smith,P.K, The silent nightmare: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peer groups, The Psychologist, 1991.3Schwartz D, Dodge K A, Pettit G S, Bates J E.Friendship as a Moderating Factor in the Pathway Between Early Harsh Home Environment and Later Victimization in the Peer Group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6): 646-66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