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25874706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新思想,不仅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也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2、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文明在进步,人类在发展,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工业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推动作用不可否认,但也给自然和人类本身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资源枯竭、气候变暖、核灾难、超级细菌、生化危机等等,使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仅有工业文明不可能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

3、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它是对传统文明方式即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扬弃,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所必须达到的和谐关系。它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被独立进行阐述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对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在纵向上延续,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在横向上共生。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局看,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超越了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等传统理念,走上了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

4、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区别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自然属性所在。生态文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大布局之一,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和取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是为解决工业文明的非生态性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反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反对资源略夺和生态殖民,致力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共同协调发展;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和主体地位,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

5、共生;抛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物化及异化,倡导物质生产循环、消费适度,扩大非物质生产和消费,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达到“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目标,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6、,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正在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7、。“自然恢复为主”意味着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

8、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方针和目标任务,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路。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护节约资源,保护资源,需要采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控制资源开发强度等举措,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统一,进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9、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以节能降耗保护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很多资源是有限的。珍惜和节约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节约资源需要通过加强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耕地消耗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以防治污染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是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三大污染。减少污染需要健全环境监测评价标准,加大对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的防治,科学促进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自然修复。 以完善制度来保护生态。保护生态的根本要靠制度。把保护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

10、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以建设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要从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高度切实认清生态价值,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和爱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应该说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走向绿色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必须不断降低大气中的污染气体,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全面促进资源

11、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我们今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但付出的代价也同样惨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可以看到资源环境问题仍是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仍然艰巨,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号召和观念转变还不够,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就必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制度。从而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