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针灸学说总结精选5篇正文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25472815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8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精选5篇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精选5篇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精选5篇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资源描述: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精选5篇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家针灸学说总结精选5篇正文(7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各家针灸学说总结(精选5篇)正文第一篇:各家针灸学说总结流派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 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 凌云 王国瑞 刘纯7刺络放血:

2、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 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 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 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 10内科针灸派:张机 许叔微 刘完素 张元素 郭志邃 11急症针灸派 秦越人 五十二病方 内经葛洪 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 庄绰 龚居中 13眼科 张璐 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1甲乙经 晋代 皇甫谧 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著 最突出:腧穴学理论成就:a记载349穴 分布划线排列经穴 发展归经理论 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记载经穴别名 首创郄穴理论 完善五输穴理论 论述交会穴理论 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

3、量 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处方特点 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 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 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b针灸甲乙经349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d针灸大成359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

4、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 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 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

5、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 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 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 7按时选穴:把气血在人身经脉的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学术依据源于内难代表: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最早;明代徐凤发挥,成为今天子午流注纳甲法;高武针灸聚英记载此法;李梴针灸大全演绎,开穴法;窦汉卿飞腾,灵龟八法;王国瑞(按时五输:何若愚,徐凤,高武;八脉交会穴:王国瑞,徐凤;原穴:王国瑞)8重灸派:a温补理论(窦材:温补脾肾;许叔微:肾阳;罗天益: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1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

6、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2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能与几条经脉有关。(朱震亨)3灸疮发洪:直接灸后出现继发性感染的现象,表现为红肿疼痛,溃破流脓(巢元方) 4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气为度的手法(刘纯)5大接经说: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阴阳交接正常的流行 主治中风病,针刺井穴分从阳引阴,从阴阴阳两个方面(张元素)6灸良说:王执中,非常注重灸法,用亦良,大良,最良,神良等划分用灸效果 7刺络放血派:强调刺络放血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医家所组成的针灸流派 8经学考订派:致力于经穴理论研究工作,并有较大成就的学派

7、9穴法派:注重腧穴临床运用的针灸流派(辩证:皇甫谧确你辨证选穴;俞募穴:王熙李杲;原穴:张元素,王好古,杨继洲;五输穴:王熙,何若愚,王好,徐凤,李梴;八脉交会穴:窦默,杨继洲,王国瑞,李梴;奇穴,阿是穴:孙思邈)10著肉灸:又“明灸”即直接将艾柱点燃置于体表施灸,用于施隔物灸而患者扔无感知者(薛己)1张机 字仲景 东汉 伤寒杂病论阴证用灸 热证禁灸 a针治三阳(疏通经络,发散风邪;和解泄热;刺泄实热)b灸治三阴(温经复脉;温阳举陷;回阳救逆)c重视辩经善用特定穴d善用药(欲引邪出先针后药;表里俱寒灸药并投;阴寒直中先灸后药;或针或药随证处之) 2王熙字叔和 西晋 脉经a以虚实分经辨证 补充有

8、经病候 b发展俞募穴理论 记载五输穴运用 3葛洪 字稚川 东晋 肘后备急方肘后现存最早中医急症专著 109针灸急救方 99救急灸方 A卒病用灸 灸治部位简明易学b隔物灸法说c灸以补阳(施灸顺序从阴到阳 壮数以阳数为主) d创用一夫法 最早使用同身寸 4陈延之 晋隋 小品方灸法简便 重视化脓灸 施灸选穴5刘涓子 东晋至南北朝 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中医外科学专著 “针烙” “火针” 治痈疽 6巢元方 隋朝 诸病源候论经络病机 (正经 奇经 主要针对内科疾病) 7杨上善 唐初黄帝内经太素名堂内藏太素a现存最早内经注本b首开分类编纂,注释,校勘内经先河c分类:19类d所引内经原文在现有医书中最接近原

9、著考订经穴理论 阐释经脉腧穴定义 以经统穴 为针之法,调气为本 8孙思邈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a善用指寸取穴法 b强调经外奇穴 c首创阿是穴d考订名堂图 用彩色绘制十二经脉,分正人,伏人,侧人三幅名堂图 创举 惜散佚。 9王焘 唐代外台秘要a以经统穴 352穴归属十二经脉(任肾经 督膀胱)b根据论行不论经原则统穴宋金元唯取灸法(a适应症广泛,方法多样b灵活调整施灸程度c论述灸法禁忌(灸材禁忌,禁灸穴,天气禁灸,人神禁忌,避凶日时) 10杨玄操 唐代 注释难经难经集注 11王冰 唐代黄帝内经素问注素问影响最大 引用古籍多 补充缺漏篇章 宋金元1王惟一 又名王维德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A铸造

10、针灸铜人,开先河b绘制经脉图c记载354穴d论述经脉巡行及腧穴e厘正经穴取穴分寸2庄绰 字季裕 南北宋 灸膏肓俞穴法灸专论膏肓穴定位主治灸法运用 收入针灸四书膏肓:取穴体位与施灸体位一致 施灸艾炷直径三分,壮数宜多 灸后补养 3窦材 南宋 扁鹊四书 须时扶阳 灼艾第一 灸补脾肾4许叔微 字知可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阴证,阴毒速灸说 阳证刺治说 灸补肾阳 5王执中 字叔权 南宋 针灸资生经a考订腧穴(审穴名,定位,深度,宜忌,遗漏)b“按之酸痛是穴”说,即“受病处”诊察压痛点,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c强调灸治疾病d灸法原则:体位选择,壮数少,点艾火,灸后

11、调护,施灸顺序,艾炷大小,发灸疮,灸法禁忌e强调火针微刺f穴法理论:针灸受病处,重视腧穴切诊善用阳性反应点(“中气穴”火针加热)火针,冷针 6闻人耆年 南宋备急灸法灸法急症专著 “仓促救人者,惟艾灼为第一”“骑竹马灸法”7席弘 字宏远 宋 席弘家针灸书十世孙传陈会(广爱书),陈会传刘瑾(神应经) 行针审穴说 毫针补泻手法 补泻迎随说 平补平泻说8刘完素 字守真 刘河间 金元四大家 寒凉流鼻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八关大刺,热宜砭射说;灸刺须分经络 灸引其热说 9张元素 字洁古 金代 易水学派创始人珍珠囊洁古注叔和没绝洁古家珍针灸学理论成就在杜思敬济生拔萃多论述伤寒取五输说 大街经说 经络取原法

12、重视特定穴放血 重视井穴原穴 荧穴 10张从正 字子和 金代 儒门事亲火热血实,法宜刺络 刺血法机理:a“邪去正安”说b汗,吐,下三法c泻血除热攻邪最捷d出血以养血 刺血特点:a三多,运用(钅非)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最多b以十二经气血多少理论指导刺血 c刺血后调护d禁忌症,适应证 11李杲 字明之 晚年东垣老人 金代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兰室秘藏A泻其血络 多用三棱针 可实证 热证 虚证 b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c用俞募“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说,背俞治外感,腹募治内伤d东垣针法,针灸补土,昆仑,足三里俞募穴e中风针法阴臭针法(行间,少冲) 灸血海,气海法(妇人病) 灸治疠风(承浆) 灸治项疽1

13、2何若愚 金代流注指微论流注指微针赋 要略见于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收入于窦桂芳针灸四书A按时选穴,养子时刻注穴说(a气血流注聚于某穴,开穴。离开,闭穴b阴日血引,值阳气流,阴经选穴归于心包,阳三焦c确定十天干日与所开经脉所属脏腑关系d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开穴规律“经生经”“穴生穴”按五行相生次序逐个推算)B补生泻成,经络迎随浅深说,以生成数决定针刺深浅以定补泻c接气通经,短长依法说,据经脉长度决定留针时间D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 13窦汉卿金元 针经指南a“流注八穴”理论,重视八脉交会穴b针下得气理论c手指十四法d简便取穴: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e无痛安全的针刺术:左手重而

14、多按,右手轻而徐入 14王好古 字进之 海葬老人 元代 此事难知 重用原穴:“拔原”说完善五输穴理论(辩证辩经选用五输穴,根据五脏配属,根据传变规律,根据邪属阴阳)15罗天益 字谦甫 元代 师承李东垣卫生宝鉴A灸法温补脾胃说(补脾基本灸方:中脘,气海,足三里;适应脾胃内伤;轻症取中脘,阴阳两虚再加阳辅;“月行寒”去中脘加三阴交,阳辅)b针刺放血泄邪学说(“高巅之上,射而取之”“血实者宜决之”)c针灸药兼施说d中风灸法,灸治惊痫,葱熨法治验,疝气治验,代灸涂脐膏e灸引阳气,壮脾温肾16王国瑞 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a十二经夫妇相合逐日按时取原说b飞腾八法c针灸并用,补泻兼施d一针多穴,交经互刺e

15、穴法相应,主次配伍17朱震亨 丹溪翁 元代丹溪心法丹溪手镜 a经络病机:十二经病症“合生见证”b(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出血者,乃所以养血刺络放血 毫针攻邪行滞 火针攻破去淤)c热者灸之(实热证:发散郁热,拔引热毒,泄引热下;虚热证(阳生阴长):补阳生阳;补元气) 18滑寿 字伯仁 元末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a注释难经首列经文,次附注释,辨误考证,见解评解b发挥“十四经”理论(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腧穴;补充任督二脉病候;记载十四经穴歌;绘制经穴图)明代1刘纯 字宗厚 明代医经小学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起为度的手法(扪穴 进针 得起 退针)补泻法2徐凤 字延瑞 明代金针赋

16、 针灸大全a手法理论;行针“十四法” “三才”补泻 调气出针法 b诠释窦默针法c完善子午流注之法d倡用灵龟,飞腾八法 e重用八脉交会穴 重视灸法 3汪机 字省之 明代 私淑朱丹溪针灸问对A手法学说:九针之用,无非泻法(砭石所制,无气无味;破皮损肉,气从窍出;针刺祛邪扶正)b素难所论。刺法之正c审其病之在经在络d治病无定穴 4万全 惊风配灸疗扶娇弱之体 治瘫痪 龟背 诸疮配灸说 5高武 明代 针灸聚英a穴法理论:定时用穴,用某日某时开穴b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十二时辰配十二经脉 辩十二经脉虚实 补母泻子法 实证泻子,虚证补母穴) 6薛己 号立斋薛立斋医案全集外科发挥外科心法 刺血理论:多用碎

17、瓷片刺血 刺血法局部刺血为主 尤治外科病多 多用于实证,虚证慎用 7李梴 医学入门A穴法说(用穴精简 五输穴 八脉交会穴)b手法说(“迎随”“飞经走气”说;宁守子午,舍尔灵龟说;炼脐说)c灸有温 清 补 泻 8李时珍 号濒湖 明代奇经八脉考A砭石,煨针说b发挥奇经八脉理论(奇经循行以及与正经的关系;奇经病机;补充奇经交会穴)c奇经对冲脉的循行 对维脉的循行 督脉别络 阳蹻脉 9杨继洲 针灸大成古代医术记载针刺手法最多医术a穴法理论(辨证选穴;井原,络,八脉交会;按时选穴)b记载多种针刺手法(内经补泻;难经补泻;神应经补泻;李氏补泻;高氏补泻;杨氏补泻: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c“刺有大小”说d徐

18、疾“两解”说e针灸药各有所长f透穴的应用 10吴崑 针灸六集a“针药二途,理无二致”b针药兼施说c“五门主治”说 11陈实功 外科正宗a“痈疽灸法”说 灸治小腹痛 灸治石榴疽 灸治天蛇毒 头不可灸 肾俞不可灸 元气虚不可灸 b铍针“开户逐贼”说铍针治疗丹毒 12张介宾 字景岳 明代类经(32卷12类)类经图翼A分类诠释内经b图特(以图解文,以文释图;经穴图;引证资料广泛)c经穴理论:绘制经穴图;阐释各部经络联系;论述同身寸;记载腧穴主治d灸法学说:灸法温补作用(补益真阴元阳;灸胜于药;灸法作用行气活血 回阳补气 散风拔毒)e反对热证用灸f记载多种灸治方法13龚居中 红炉点雪痨病专著,灸治痨病

19、灸法学说:热证可灸 “痰火灸法”说 法灸疮说14马莳 明代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灵枢最早全文注本 清代1郭志邃 痧胀玉衡刺血理论;治疗痧症(治痧分经络 刮放治痧法 治痧验案);多用银针;治痧“十穴”;辨识痧筋2张璐 金针开内障 3赵学敏4吴亦鼎 神灸经纶灸法专著灸法学说:灸病必先侯脉辨证;灸法要在审穴;灸可温暖经络,宣通气血;灸使毒随火而散5王世雄 清温病四大家A邪气外泄说(刺血泄邪 针刺泄邪 刮以泄邪)b灸火论(艾灸治寒疾 熨灸治寒霍乱) 6夏云 清代喉科医家 疫喉浅论治疫喉用“刺刮吐”说“此处自学,以泄其火” 7李学川 针灸逢源361穴归十四经 外科病症用灸8张志聪 字隐庵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20、集注成立侣山堂,集众家言第二篇: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

21、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

22、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 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 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二、学术理论(一)大医精诚论强调医德是中医学的优良传统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

23、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在医疗实践中,孙氏提出了一句珍贵的名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二)养生论述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运动是摄生养性的重要方面,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3、“依时摄养”孙氏认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

24、人居天地气交之中,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故顺应自然,依时摄养,对于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5.食宜、食养和食疗孙氏又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孙氏还提出进食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果进食时为七情所伤,或强力劳苦,不仅损伤脾胃,对全身气血也有影响。孙氏认为“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体力上不宜“强用气力”、脑力方面不应“大用意”。在饮食方面,切忌“贪味伤多”,“常宜清甜淡之物”。又“常宜温食”,且当保持“常不饥不饱、不寒不热”。两宋时期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由其学生阎季忠搜集钱乙生前论述、方剂编辑而成。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二、学术理论(一)明析儿科生理

25、病理特点“脏腑柔弱”、“血气未实”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也往往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出现虚实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易寒易热”是说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血气未实”,既易阴伤阳亢而表现热的证候,又容易阳衰虚脱而出现阴寒之证。(三)论治疳证的经验“疳”证是小儿慢性消化不良和营养失调所造成的证候群的总称。钱氏认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金元时期刘完素一、生平和著作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成书于1182年,是刘河间最主要的医学著作。把内经有关病机理论与运气学说联系起来,提出六气化火及

26、玄府气液诸说。“主火论”是刘河间学术理论的核心。“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为其主要观点,说明了火热病证的多发性及普遍性。(四)亢害承制在自然界和物类生存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生化和制约的现象,从而保证各个事物及相互之间的相对平衡。如果某一方面发展过亢或不及,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变乱。内经称这种现象为“亢害承制”,张元素一、生平和著作张元素,与刘完素同时代而年辈较晚。张氏在脏腑辨证、遣药制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传张氏之学者,有李杲、王好古、罗谦甫和张氏之子张璧诸家,私淑者亦众,世称“易水学派”。二、学术理论(1)气味厚薄:药物的升降浮沉等

27、作用和其气味的厚薄有很大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李杲一、生平和著作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二、学术理论(一)论述脾胃王好古(二)“内已伏阴”说王好古论内感阴证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虽然王氏认为外感、内伤皆与阴证形成有关,但他强调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的“内已伏阴”才是阴证发病的基础与关键。罗天益师事李杲,旁参诸家,博采众长,是一位既精理论,又善实践的医家。张从正一、生平和著作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二、学术理论张氏潜心研究了内经伤寒论等经旨,深切地感到除病必须祛

28、邪,祛邪必须依靠汗、吐、下三法,张子和三法的外延运用,大大高于我们对汗、吐、下的习惯认识,故其自述“三法可兼众法”,他的论病首重邪气,治病必先祛邪的医学理论,充实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二)论天、地、人三邪发病张子和所称“三邪”,指“天地人邪三者”。指出: “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三)贵于血气流通张氏运用汗、吐、下三法的主要目的,虽意在攻逐致病因素,但通过攻邪,可改善气血壅滞的病理现象,达到促使气血流通的治疗效果,确是张氏之卓见。三、治疗经验(一)祛邪三法汗吐下三法是张氏祛邪治病的重要方法。张从正认为,要真正起治病

29、却疾作用,离不开此三法,所以他说:“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余何足言哉?”(9)他平生对三法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论三法,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1)。关于三法的适应范围和具体运用,是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颇具独特见解。朱震亨一、生平和著作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丹溪的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脉因证治,流传的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系门人将其临床经验整理而成,其中,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为其代表作。 格致余论提出保护阴精为摄生之本。二、学术理论丹溪力砭习尚温燥之时弊,对人体生理病理颇多阐发,

30、颇有创见。(一)阳有余阴不足论 1.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 2.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 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由于情欲引动相火,致相火妄动,使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亢进的状态,并非指人体真阳之有余。基于此,丹溪认为阴精之难成易亏,相火之易于妄动,是人体容易发病之关键。(二)相火论引起相火之原因,主要是人之“情欲无涯”。概之,丹溪所言相火妄动,是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伤元气,对人体危害甚大;丹溪所言之相火,为人体功能活动的推动力,对人体十分重要。故丹溪的相火论,也是其滋阴降火法及预防、摄生思想的理论依据。 王履一、生平和著作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别号抱独老人,元

31、末明初医家二、学术理论(一)对“亢害承制”的阐发王氏认为从生理言,人体存在一个“亢而自制”的机制;从病理言,若无亢,或“亢而不能自制”,均是发生疾病之机制。若有这种情况发生,需用汤液、针石、导引之法助之,制其亢,除其害,以恢复脏腑之间的动态平衡,达到除疾之目的。(三)对阴阳虚实补泻的发挥寒客于表,故汗之愈,下之则表邪入里而病重;里热内炽,当下其阳热,坚其阴津则愈,汗之则反助其热,重伤其阴故病重。他指出:“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也。”认为火乃木之子,子火能助母木而致肝气亢实,此即“子能令母实”之义。如治以补水泻火,使水胜火,子火势退而不助母木,则木气自衰;而水为木之母,

32、此为“母能令子虚”之义。所谓虚,是指抑制其太过而使其衰也,运用补水泻火之法,使火退则金不受火克而制木,土又不受木克而能生金。虽不补金,而金自受益,所谓“不治之治”。(五)首创真中、类中说明代(一)重视温补,探索肾命。薛己一、生平和著作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二、学术理论(一)治病求本薛己认为“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所谓治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辨证施治的原则,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无论内伤、外感之证,都必须掌握疾病发生之本源。二是指调治脾肾为治病之关键,他说:“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李时珍一、生平和著作(4)升降浮沉:总结为:味薄者升;气薄者降

33、;气厚者浮;味厚者沉 “根升梢降”或“生升熟降”的特性。缪希雍缪希雍擅长医术,精于本草。其主要著作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三、治疗经验(五)治吐血三要法肝主藏血。吐血者,肝脏失职而不能藏血,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补肝则血有所藏。 3.宜降气不宜降火 此法一则治气以降火,使气调火平,血得循经;二则可免致脾胃损伤。血赖脾气统摄,张介宾一、生平和著作张介宾,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张景岳医学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及质疑录等。景岳将灵枢素问的精华合而为一,名为类经。 景岳全书另载新方八阵古方八阵二、学术理论(一)阴阳学说景岳对内经易经深有研究,其探求哲

34、理在于“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他认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因此,从“医易同源”的观点出发,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详尽的阐发。张氏对阴阳、精气虚损的治疗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3.阴阳的常与变 常,即指阴阳平衡,乃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因此,“阴平阳秘”乃是生命阴阳之常(二)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张氏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三)命门学说景岳称“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

35、之窦”(四)方药八阵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个部分吴有性一、生平和著作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吴氏生当明王朝行将倾覆之际,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吴氏目睹惨景,悉心研索,著成温疫论。二、学术理论(一)创温疫病因学说吴氏透过现象探求本质,大胆得出科学的推论:引起疫病的病原戾气也是多种多样的。“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吴氏还认识到感受一种戾气,只能形成一种疾病。所谓“杂气为病,一气自成一病”。杂气亦有偏中于人或某一动物,或某一脏腑这一特异性。(二)系统论述温疫辨证一般而言,邪气在经则为表,邪气入胃即是在里。今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处,是为半表半里。温疫的传变,总的说

36、来,传变方式可归纳为向表传变、向里传变和表里分传三种情况,往表传为顺,显示邪从外解,从里传为逆,是邪向深处发展。(三)疫后养阴,不宜温补喻昌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著作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书。(四)大气论因为大气的运动不息,才有风、寒、暑、湿、燥、火诸气的变化,才有生、长、化、收、藏的发展过程。喻氏根据天人相应的道理取类比象,他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的一切活动,以及生长壮老的过程,都与人身大气有密切关系。(一)“逆流挽舟”法治痢(二)“畜鱼置介”法疗脱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三)治单腹胀三法创

37、拟治臌胀三法,以纠医家之偏,“培养一法,补益元气是也;招纳一法,升举阳气是也;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 也”李中梓(三)治泄泻九法清代、民国初期 叶桂一、生平和著作叶桂,字天士,号香岩,生活于公元16671746年(清康熙六年乾隆 十一年)。(一)创立卫气营血论治大法,阐发温病病机(二)久病入络论治认为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徐大椿徐大椿,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生活于公元16931772年(清康熙三十二年乾隆三十七年)。其著作甚多,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慎疾刍言兰台轨范医贯砭洄溪医案等十余种。二、学术理论徐氏一生勤于治学,善于思考,长于实践,著述甚丰。在中医学术领域

38、颇多建树。(一)溯源穷流,针砭时弊“不知神农、黄帝之精义,则药性及脏腑经络之源不明也;不知仲景制方之法度,则病变及施治之法不审也”。所以医家之经典理论“犹之儒家的六经四子”,为医家必读之书。他要求医家“言必本于圣经,治必尊乎古法”。吴瑭一、生平和著作 吴瑭,字配珩,号鞠通。吴鞠通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并根据叶氏临证选药组方的特点,完善了温热病的清热养阴大法及其方剂,对丰富外感热性病的治疗方法,促进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王清任(二)灵机记性在脑论王氏继汪昂之后,进一步否定了“心主思”的说法,明确指出:“心乃出入气之道,何能生灵机,贮记性?”“灵机记性在脑”。医林改错

39、立活血化瘀方共15首,王士雄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所著温热经纬一书,以轩岐、仲景之说为经,以叶桂、薛雪、陈平伯、余师愚诸家之说为纬,对晚清以前的温病学说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他所著的霍乱论及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是不可多得的霍乱病专书张锡纯一、生平和著作张锡纯,字寿甫。生活于公元18601933年(清咸丰十年民国二十二年)。二、学术理论(一)倡“衷中参西”张氏则主张以中医为本体,撷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倡导“衷中参西”,并从理论、实践方面进行了尝试。在用药上,张氏认为,西药治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药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中药

40、治其本,则奏效必速,提出中药、西药不应互相抵牾,而应相济为用。张氏在辨证施治运用中医方药的同时,加服西药,开中西药联合应用之先河。唐宗海(一)通治血证四法唐氏对于血证的治疗,提出四种具体治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并一一提出有关方药。第三篇:中医各家学说大题总结孙思邈养生论述:“养性”和“养老”,即养生之道和老年保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1.抑情节欲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3.依时摄养4.内视、调情5.食宜、食养和食疗6.服食、服水7.养老。钱乙小儿生理、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1)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气血未实。(2)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3)关于“变蒸”之说。

41、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对小儿疾患的治疗,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蛮补”。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刘氏认为火热与风、燥、湿、寒四气不但可以相兼为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病理性的相互转化。即风、燥、湿、寒四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燥、湿、寒的原因之一。风与火热:风属木,木能生火,风又可以助火,而热极又可生风,因此风和火热可以互相转换,即风能生火助火,热极生风。风火兼化之证甚为多见,当配以清凉之治。湿与火热:湿邪郁滞,可以化生火热,即“积湿成热”“湿 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湿和热不但可以互生

42、,并且二者可相兼为病。刘氏治水肿腹胀,每以辛苦寒药为君而利其大小便。燥与火热:燥邪干燥,易伤津液,津枯则火热自生。热盛伤津亦可成燥。燥则液亏,水乏则热炽,故燥热常兼化。寒与火热:伤于寒邪,阳气怫郁,不满宣散,可化生热证。热极生寒。热极生寒并非火热化生寒邪,而是 “火极似水”的假寒现象。寒热兼化,在临床中常见于“冷热相并”之证。李杲一、对内伤热中证的论述:1.致病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失调,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2.病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3.症状: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

43、、怠惰嗜卧(乏力);火热亢盛:身热而烦、气高而喘、面红耳赤、渴而脉洪大。4.治疗:治疗原则:用甘温药调补脾胃,甘温除热。代表方:补中益气汤(甘温益气,调补脾胃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升发阳气升麻、柴胡;桔皮导气;当归行血养血和血,流通)。二、脾胃论:脾胃内伤说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元气即真气,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运动着,运动形式:升降浮沉。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内伤发病主要病机: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出入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主要病因:1.饮食不节则胃病。2.形体劳逸则脾病。3.精神

44、刺激(三者中最重要)(逍遥散)。累及它脏:“脾胃一虚,肺暴受病”“脾胃虚弱,阳气不开”“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张从正一、攻邪理论1、论病首重邪气: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2、三邪(天、地、人三邪)致病说3、汗吐下攻邪三法(1)汗法(2)吐法(3)下法。二、反对滥用补法:(1)主张食补:对于虚证与养生,张氏主张先用饮食调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反对邪未去而言补,尤其是详细分析了滥用补法的危害。(2)寓补于攻:张氏应用补法,并非以应用温补药物为首选,而是多以攻药居其先,寓补于通之中,并强调说“盖邪未去而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如“存阴”于“急下”,就是寓补

45、于泻的方法。朱震亨阳有余阴不足论:阐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旨在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天人合一(天道即是阳有余而阴不足)1.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2.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赵献可命门:(一)命门有位无形,为人身“真君真主”:1、命门位于两肾各一寸五 分之间,自下数上七节。2、两肾有形属水,左为阴水,右为阳水,命门无形之火,在两肾有形之中。3、命门乃一身之太极,为人身之真君真主。(二)命门对先后天的作用:1.主宰先天之体;2、流行后天之用。(三)“加意”命火,不忽阴精:重视命门之火的作用,同时确认阴精为物质基础。强调命门之火为“水中之火”,水火不可分离,火

46、离不开水,在重视火的同时,也不忽视水。张介宾(张景岳)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1.阳非有余:2.阴亦不足(真阴论):从真阴之象、脏、用、病、治等五个方面作了阐发。(1)所谓真阴之象,即指真阴在外的表象。张氏说:“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真阴之伤与不伤,此真阴之象,不可不察也。”(2)所谓真阴之脏,即人体真阴所在的脏腑。他提出肾中命门为藏精之所。命门既为人身之太极,故为天一所居,先天之精气均藏于此,故为真阴之脏。由于阴精是阳气之根,因此,命门藏有真阴,既是阴精化生之所,又是阳气化生之宅,面内具水火,是人体性命之本.(3)所谓真阴之用,是指真阴在人体中的作用。真阴的表现,虽然是形体的好坏,但真阴在人体的作

47、用,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真阴充盛,则形体强壮;另一方面,真阴又是元气之根,真阴充盛,则元气充足,五脏六腑各自发挥其正常生理作用。因此,周身生命活动能力的盛衰,也是真阴之用。(4)所谓真阴之病,是指真阴亏虚所表现出来的病理表现。可将其阴虚之病观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亏而见阴虚阳盛者;另一方面包括阳虚阴盛者,虽病火衰水盛,而真阴又是火之源,究其根本,仍是由于真阴不足所导致,故张氏归纳力无水无火的诸种病证,均与阴虚有关。(5)所谓真阴之治,是指真阴虚损病证的治疗方法。张氏提出,不论壮水益火,都要顾及真阴,这是治疗真阴之病的关键。故张氏认为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等方,虽用于临床每有奇效,但

48、对于真阴既虚之人,用茯苓、泽泻渗泄太过,有碍真阴恢复,尤其是对于精气大损之人,更为不妥。故又创立了左归丸、左归饮以治疗真阴不足诸证。吴有性(吴又可)伤寒、瘟疫各自下法的目的比较:伤寒初起以发表为主,先表后里,先汗后下,下不嫌迟,以防表邪内陷。瘟疫初起以疏利为主,先里后表,下不嫌早,里通则表和。“九传”:但表不里,但里不表,表而在表,里而在里,表里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分为向表传变,向里传变和表里分传三种情况。叶桂一、阳化内风理论:1.肝风病机阳化内风:认为肝风一证“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亏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内风时起”。阳化“

49、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内风动越”。即指“身中阳气之变动”而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亦即肝阳化风。2.发病机制:病变性质内,阳,风。病变脏腑中心脏腑为肝。与肝的属性秉质特点有关:肝的生理:体阴用阳;肝的病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肝脏与他脏的关系失调有关。3.治疗:治疗大法:“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即滋肾缓肝,标本兼顾。(1)和阳息风法(2)滋补肝肾法(3)清金平木法(4)养血息风法(5)培土息风法。二、久病入络论治:(1)概念: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病变广泛,表现为气血瘀滞的一类病症。“初为在经在气,久则入络入血”。(2)证候:特征性症候:1.症积有形,著而不移;2.久痛。(3

50、)病证:甚广,可见于中风、积聚、吐血、胸痹、疟母、痿、痹、诸痛、诸血证、疮疡、癥瘕等病证中。(4)治疗:治法:“总以通字立法”以辛味药为主。辛润通络辛温通络(阴寒痹阻)虫蚁搜剔法(辛咸)。代表方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王清任一、中风论治:1.中风本源:王清任论中风专以“ 气虚 ”立说。他认为,中风半身不遂之本源在于元气亏损。中风病证虽表现不一,其病机则统归于元气之虚衰。2.中风先兆: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症状:平素聪明,突然短暂无记忆或语无伦次。二是头面五官的异常形症:如偶尔一阵头晕或头无故一阵发沉、耳内一阵风响或蝉鸣、眼前常见旋风等。三是肌体四肢的异常症状:如上唇跳动或拇指无故自动、

51、腿无故发麻、肌肉无故跳动、无名指一时曲而不伸等等。3.中风治疗:他认为元气亏虚,推动无力,其血必瘀。故论治中风主以大补元气,兼以活血通络。其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半身不遂和痿证的名方。本方重用黄芪,少佐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补气活血同用,意在使气旺血行,络通瘀除。二、瘀血证治:熔“扶正祛邪”和“祛邪安正”两种思想于一炉,主张治病应分清因果虚实而后投药。关于瘀血治疗其组方不外两个方面,即对血瘀之证采取活血化瘀法,对元气亏虚之证采取补气活血法。1.补气活血法:对于有典型气虚血瘀症状的痹、瘫、痿、泄泻等疾患,王氏补气善用黄芪,而且补气与活血合用,标本同治。并十分重视补气药的用量。2.活血

52、化瘀法: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证;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证。此三方是王活血祛瘀的代表性方剂。第四篇: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目 录0 绪论1 1孙思邈3 2钱乙8 3陈自明 12 4刘完素 18 5张元素 26 6张从正 32 7李杲 38 8朱震亨 45 9薛己 52 10万全57 11龚廷贤63 12杨继洲69 13缪希雍74 14陈实功79 15张介宾84 16吴有性91 17李中梓95 18绮石100 19喻昌104 2021山108 21张璐113 22叶桂118 23徐大椿123 24王清任128 25王泰林133 26吴师机138

53、27王士雄142 28唐宗海147 29张锡纯153 30施今墨1590绪 论绪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与课程特点,本教材与学术流派、中医学说的关系,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的目的意义及学习方法。学习要求:掌握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范围,课程特点;熟悉学习目的与意义;了解其与中医学术流派和中医学说的关系,学习方法。孙思邈博极医源,博采众长,阐发养生理论,总结养生方法;广集古方与时方,创制新方并化裁古方,著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集唐以前方剂学之大成,是一位承先启后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家。学习要求:掌握养生理论和方法,方剂学成就;熟悉养生理论历史沿革;了解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乙钱乙阐发小儿生理病

54、理特点,在内经中藏经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基础上,创立小儿五脏辨证纲领,善于化裁创制新方,喜用丸散膏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习要求: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五脏辨证;熟悉临证用药特色;了解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陈自明总结南宋以前妇科经验,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气血不调,损伤冲任是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病机。临证注重气血并补,调理肝脾,善用四物汤化裁。阐发痈疽病因病机、辨证方法,治疗强调开门逐寇,内外兼治,对证用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习要求:掌握妇人以血为基本的观点,应用四物汤的特色;熟悉痈疽治疗经验;了解生平,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刘完素深入研究内经,重视中医基础理论

55、探讨,结合临床实践,标新立异,勇创新说,阐发火热论,提出六气皆能化火观点,补充燥证病机,首倡内风,发明辛凉与甘寒解表及表里双解大法,表里分治火热病,创制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芍药汤等名方,开创了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学习要求:掌握六气皆能化火理论及治疗火热病、中风、喑痱证的特色;熟悉其创新精神与创新思想,治疗火热病方法的历史沿革;了解生平,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张元素重视理论探讨,结合临床实践,敢于疑古,创立新说,阐发脏腑辨证理论,药物升降浮沉说,创立归经学说与引经报使,中药分类法,重视气味配伍。创制当归拈痛汤、九味羌活汤等名方,成为金元时期中医学术争鸣的开创者之一。学习要求:

56、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药物升降浮沉、中药归经学说与引经报使;熟悉中药分类及味配伍法,用药经验;了解生平,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张从正远承内经及仲景学说,近宗刘河间之学,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观点,阐发攻邪学说,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疗疾病。总结以情胜情法调治情志疾病。学习要求:掌握汗吐下攻邪三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熟悉精神疗法的应用;了解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7.李 杲李杲系统总结阐发脾胃生理功能,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及其与外感病的鉴别,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发明补中升阳,甘温除热治疗原则,创制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当归补血汤、当归六黄汤等

57、著名方剂,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学习要求:掌握脾胃生理功能、脾胃内伤病病因病机,甘温除热与补中益气汤;熟悉脾胃学说历史沿革,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了解生平,代表著作与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朱震亨学宗刘完素,兼采李杲与张从正之说,援引理学阐发医理,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阐发阴虚火旺病因病机,提出滋阴降火治疗大法,创制大补阴丸;总结痰病、郁证等杂病论治特点和经验,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要求: 掌握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及论治火证、痰证和郁证经验; 熟悉其学术渊源,痰病历史沿革;了解生平,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薛己幼承家学,博览群书,吸取诸家之长,善于总结

58、临床经验,著书立说,精通各科。重视脾肾,提出胃气受伤,虚证蜂起之说;临证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益脾胃,温补肾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要求:掌握薛己人以胃气为本理论,温补脾肾治疗方法;熟悉临证用药方法与特色,应用补中益气汤经验;了解生平,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10.万 全万全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三因致病说,重视优生优育;提出“脾胃虚弱,百病蜂起”之说,临证注重调理脾胃,善用丸散膏丹。还详细论述了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养生方法及与方药。学习要求: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三因致病说、养生四要;熟悉优生优育观,临证用药特色;了解生平,代表著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龚廷贤

59、阐发脾胃理论,擅长辨治泄泻、呕吐等杂病;总结老年养生方法,创制八仙长寿丸、阳春白雪糕、延寿丹等防治老年病良方,为后世老年养生提供了很多借鉴。学习要求: 掌握脾胃理论,辨治泄泻、呕吐经验;熟悉老年养生方法与方药;了解生平,代表著作及其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杨继洲溯源穷流,集针灸诸家之大成,师古而不泥;重视经络理论, 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总结和创新针刺手法,建立了比较规范和实用的针刺手法体系;倡导针灸药物并重,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学习要求:掌握杨继洲总结和创新的针刺手法,针灸药物并重思想;熟悉经络理论对针灸的重要指导价值;了解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缪希雍阐发外感病病因病机,提出邪从口鼻而入,应用自制羌活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外感热病;倡导“内虚暗风”说。临证重视调理脾胃,总结行血、补肝和降气治疗阴虚火旺吐血三要法;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学习要求:掌握辨治伤寒病经验,调理脾胃特色,治疗吐血三要法;熟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