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25352672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原则解读一、有关本学习模块的阐明 人类历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迈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象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诸多,本学习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穿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布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迈进起到了一定的增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增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然而两者却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我们所熟知的革命有诸多,诸如英国的资

2、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国的辛亥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等等,因此不难看出,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随着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在革命者们的心中布满了对旧制度的不满,她们设想了一种更为抱负的社会制度,并誓死为之奋斗,因此,革命又可被看为一场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革命。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重要体目前如下三点。 一方面,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平和的社会背景。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积极实行的,其主线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革命

3、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在革命中布满了暴力、斗争与锋利的矛盾冲突,其主线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另一方面,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统治者但愿通过积极的调节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本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主线改造,是新制度替代旧制度的斗争。 再次,由于革命采用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导致一定的破坏,也就意味着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积极的方式,是对

4、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善,因此,在改革的同步不会导致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限度上说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的。 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布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改革是统治者但愿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任何改革都并非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其中或有着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或有着其她阶层人民的不满例如,中国的王安石变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最后使得这次改革遭到了失败。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然而其中也涉及了许多的偶尔因素,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布满了多样性,由此,改革中也蕴含着多样性。同一时期、针对同一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

5、成不同的结局。例如,同样是面临着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及其近邻日本,它们的统治阶级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于是有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果,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最后迈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由于种种因素失败了,并且使整个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历史的发展是必然与偶尔的结合,因此,改革中也布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对于改革不仅要能对的的结识它还应当能对的的评价它。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中,商鞅最后遭车裂而死,变法的内容也被废止,变法遭到了失败,然而商鞅变法却使秦国自此走上了强盛的道路,并为秦一举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种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

6、了坚实的基本,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不能不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又如雅典的梭伦改革,改革没有维持太久,并最后还是失败了,然而梭伦改革却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石,从这些内容来看又不能不说梭伦改革是成功的。总体说来,看待改革要客观而全面的进行评价,不能单纯的从其成果是失败或成功来下定论,要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从各个方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价事物。 在改革中也并非没有一丝的流血牺牲,许多改革家就为此付出了珍贵的生命。遭车裂而死的商鞅、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她们不仅仅是为统治者而改革,更重要的是为了她们心中的信念,为了她们心中的抱负,为了社会与国家。她们大多数都具有坚

7、韧不拨的意志,具有崇高的品格,更重要的是她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由于只有这样才干让她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些便是本学习模块在情感目的上的内容。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她们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必须的,并且会对学生毕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纵观历史各个时期的改革,其复杂性与艰巨性毋庸多言,然而,正是在这些改革中,人类历史不断迈进。 国内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给国内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国内真正的自主、自强。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国内的改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其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社

8、会历史责任感,并树立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对改革有较为清晰的结识,协助学生形成较 为清晰的历史概念;通过对改革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梭伦改革本学习专项重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结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本部分重要掌握改革前雅典的矛盾状况。改革前的雅典社会性质一说是氏族社会,一说是国家社会,但社会矛盾紧张是确凿无疑的。当时社会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级别,贵族把持国家权力,肆意剥削平民,迫使大量平民失去土地和人生自由,破产平民或被作为奴隶出卖以抵偿债款,或沦为贵族的被保护人

9、和“六一汉”,为贵族耕种土地,交纳收成的六分之一(一说六分之五)。残酷的剥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前632年,贵族青年基伦发动政变,前六世纪初,雅典平民酝酿暴动,内争削弱了国力,西部邻邦麦加拉乘机征服距雅典海岸仅一英里的萨拉斯岛,危及雅典的安全。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困境面前,雅典推举梭伦全权负责改革。梭伦改革可以说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通过对梭伦改革背景的分析可以协助学生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培养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简述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这些措施大体可分为两类四点,第一类是经济改革,一方面解决社会上严重的债务问题和土地问题,下令取消一切债务,严禁以土

10、地和人身做抵押,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另一方面采用措施,增进工商业发展,如:改革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倡导学习手工技艺,鼓励外邦手工业者移居雅典。第二类是政治改革,一方面是进行新的社会级别划分,梭伦以土地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级别,财产越多,级别越高,享有的官职越高,这一措施保护了贵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四百人会议由除第四级别以外的公民选举产生,打破了贵族独揽大权的政治局面;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法庭,由全体公民抽签构成,审案时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所有的公民均有控告、上诉 的权力,陪审法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重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

11、系的调节,因此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规定也没有较好地满足。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措施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她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但成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梭伦经济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队,增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使雅典阶级构造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本;政治措施使下层平民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步也启动了西方权力划分的

12、先河;渗入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与东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本。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协助学生进一步结识经济对政治发展的深层影响和决定性作用,培养学生从更为宏观、更为广阔的层面上结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增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二)商鞅变法本学习专项重要有三个方面内容:1懂得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结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性。国内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种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浮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纷纷将“力征争权,胜者为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的,为争霸王之业,各国纷纷谋求变法革新。同步,

13、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此外,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高。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促使各国掀起了一场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一方面是从魏国开始的。魏文侯任用了一批极有才干的官吏,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为当时魏国的变法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增进作用,特别是李悝的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为其她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楷模,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用。同步,李悝在变法时颁布的法经也成为国

14、内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通过吴起变法的楚国不久就强盛起来,“南平北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2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结识其特点。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最为出名也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原为卫国的公族,是李悝的学生,她先到了魏国,但没有得到重用。适逢秦孝公向全国颁布“求贤令”,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商鞅来到了秦国。她的“

15、强国之术”立即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并通过在朝廷中与反对派的辩论,阐释了她的变法思想,获取了秦孝公的信任,坚定了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商鞅变法前后共有两次。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重要内容有如下几点:第一,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这项措施在秦国建立起了比较严密的法律体系,同步,将百姓按照什伍体系编制起来,这为后来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以及进行统治发明条件,并在秦国建立起了基层管理体制。第二,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商鞅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便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本,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是,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助于封建生产力、封建生产关系的

16、发展。崇本抑末的政策对当时秦国的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近年对商业发展克制的总体趋势,成为后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第三,奖励军功,按军功规定予以名位的原则。“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对秦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及宗族势力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从而避免了宗族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现象,此外还引进了大批的人才,扩大了秦国的统治基本。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是在第一次变法的基本上对政治、经济更进一步的改革.这次变法的重要内容涉及:第一,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这是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通过这个法令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容许百姓自由买卖土地,并用法令的形式保护了

17、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二,履行县制。将全国的政权、兵权都加以集中,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的封建政治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发展了地主经济。第三,统一度量衡。这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均有一定的增进作用。第四,迁都咸阳,修建宫殿。第五,改良社会风俗,严禁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秦国地处西部,在其统治范畴内有不少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商鞅根据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增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助于民族的融合。同步严禁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盛起来,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她国家,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

18、。然而商鞅变法却严重触犯了秦国宗室和旧贵族的势力,于是在秦孝公去世后不久,商鞅便被车裂而死,其家人也遭到了连坐。然而,商鞅虽然被杀害了,她的新法却在秦国继续履行,为秦国最后兼并六国和统一奠定了基本。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当是以增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后遭车裂而死,她的家人也遭到了她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

19、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苦。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有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体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本学习专项重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鲜卑族是国内历史上一种古老的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种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由于协助当时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临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崩溃,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

20、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浮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锋利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与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弹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后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

21、大的震动。473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仍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弹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的对抗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孝文帝改革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点:第一,履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步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承当,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

22、面增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步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原则。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增进民族融合。重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成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增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她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取了汉族文化的精髓,更加增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

23、治。同步汉民族也从中吸取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种人们庭,我们应当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剧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弹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履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四)王安石变法本学习专项共有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1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北宋,因此,她对将领手中的兵权十分恐慌,于是“释去兵权”,并通过

24、其她的方式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对土地的“不抑兼并”就是政策之一,对大地主大官僚采用多种优厚措施,放任她们去大肆的兼并农民土地,同步,容许土地买卖,使土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土地的商品化限度不断加强,地主们通过这种手段更是攫取了大量的土地。而广大的农民却因失去土地而破产,从而沦为地主的佃户,生活日益贫困,她们和土地占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这样的普遍锋利,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起义者前赴后继,给了宋朝廷以沉重的打击。此外,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本,获得地主的支持,建立了庞大的统治机构,而这种措施到了宋朝中叶则发展成为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现象,且呈现出恶性膨胀的趋

25、势,使得朝廷的财政承当日益加重,军费支出特别浩大,国家往往入不敷出。兵败、财困、民反的现象始终环绕着北宋朝廷。宋仁宗年间,范仲淹等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发起了“庆历新政”,却遭到特权阶层的强烈反对,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北宋朝廷进一步的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克服危机,一场由王安石倡导的更大规模的改革开始了积极的酝酿。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1067年,年方二十的宋神宗即位,决心变法,1070年终,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全面履行变法。变法重要分为理财、强兵、科举和学校三个方面。 理财方面重要涉及: 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状况和政府与宫廷

26、的需要状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送。这样既可以节省运费和购价,又可以避免囤积居奇。 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这一措施稳定了社会生产,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也为国家带来了利息收入。 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从而避免地主豪强对水利等的垄断。 募役法。将本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当,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算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根据,从而制止了某些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27、强兵方面重要涉及: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加强对农民的弹压与控制,同步也成为朝廷军事力量的一部分,节省养兵的经费。 保马法。将本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在科举和学校方面重要有: 兴学校。整顿太学,增长太学生的名额,并且根据学习成绩来选拔人才,同步又设立了许多的专科学校,培养改革所需要的多种人才。 改革科举制。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 王安石变法对当时的北宋朝廷和社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重要体目前如下几

28、点。 一方面,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步,限制了大商人对物价的操纵及牟取暴利,克制了豪强兼并的势力,发展了生产,增长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步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在一定限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王安石变法最后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因素有诸多。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特权和利益,因此遭到了她们强烈的反对和袭击。同步王安石变法自身也存在某些问题,诸如任用非人,某些投机分子趁机混入,同步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此外,支持变法的宋神

29、宗自身也摇晃不定,不时的动摇妥协。然而导致变法失败最主线的因素还是由于变法自身没有触及社会的主线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也许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也许较好的解决社会的主线矛盾。变法失败了,王安石也随之被流放,新法也所有被废除。在改革中,由于守旧派的袭击,王安石两度被罢相,却仍旧能积极的进行改革,这种不懈的精神和斗争的勇气是值得嘉许和发扬的。同步,面对众人的袭击,能将自己的私利置于一边,不顾自己的生死,这也需要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同步,王安石自小就觉得“男儿少壮不树立,夹此穷老将安归?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睎”。这种少壮时就确立人生的奋斗方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为社会作出较

30、大奉献的精神,在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继承的。(五)欧洲的宗教改革本学习专项共有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1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结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本部分内容合计分为三块:第一部分是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这种地位用一句话概括: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其威势一度超过世俗王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一是它控制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知识教育,宣传忍耐、顺从的思想,大搞蒙昧主义,维护封建剥削;二是它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拥有较为完备的组织、司法、财政、税收体系,俨然一种国家组织。15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

31、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她先进人士,天主教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一场针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我们可以结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结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学习、吸取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2懂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其核心思想就是“因信称义”,意即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奉得到拯救,个人信奉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路德进一步解释了何为“善功”,指出生

32、活中的一切合法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天主教所主张的善功是信奉上帝、鄙视尘世生活、遵守宗教戒律、履行宗教义务,从而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规定。马克斯维伯称新教伦理催生了西方资本主义,这句话虽不完全对的,却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从马丁路德的教义可以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这一部分我们应当理解德国之外发生的宗教改革的概貌,在瑞士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卡尔文创立了卡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 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荷兰新兴资产阶级高举宗教改革

33、的大旗,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此外,新教在法国、苏格兰、瑞典、挪威等国广为流行。在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可以在此基本上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一方面它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另一方面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增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再次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增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为协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注重教育,兴办学校,增长涉及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这些措施增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通过度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

34、面的结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本学习专项共有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1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埃及地处亚、非、欧三洲的交通要冲,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地中海的粮仓”闻名于世。16世纪初埃及被土耳其占领,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种省。土耳其人在埃及实行包税制,即向政府预付一年的地税,即可获得在包税领地内的绝对权力。埃及地方封建势力曼姆鲁克的暴政也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8、19世纪,英国、法国对埃及的争夺使埃及社会在兵连祸结中愈益衰败。18,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官穆罕默德阿里夺取了政权,自立为总督,奥斯曼帝国素丹被

35、迫承认了既成事实。英国勾结曼努鲁克势力入侵埃及,企图颠覆刚刚建立的阿里政权。阿里及埃及人民击退了英军的入侵,阿里雄心勃勃地想建立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奥斯曼帝国。同步为了削弱埃及内部的地方势力,巩固自己的政权,阿里进行了改革。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重要内容,结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阿里的改革始于18,波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阿里宣布废除包税制,没收封建主、包税人和部分清真寺的土地,消灭了曼姆鲁克地方政治势力。她将部分土地赠给其家族、亲信和部属,从而形成了一批新地主,这也是她的统治基本。另一部分土地定为“国有地”,实际归阿里本人所有,以租佃形式租给农民。阿里鼓励发

36、展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生产,以换取发展工业必不可少的外汇;为适应农业发展,她还注重兴修水利。阿里还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她在埃及开办了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其中以军事工业最为重要。为此阿里从西方购买机器,聘任技师,选派留学生出国,还吸取少量外资。阿里进行改革是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18她着手开办新军,开办步兵学校,建立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自造战舰。阿里倡导学习西方文化,在国内建立新式学校,建立国家印刷厂,出版了埃及第一份报纸埃及战役报。阿里也注意整顿本国文化遗产,诠释古籍、编辞书、出版文史著作等。阿里还改革了行政制度,简化行政区划,省如下设立县、乡、村三级行政机构,确立了中央集权制。阿里的改革是

37、在保存延续1千近年第封建农奴制基本上进行的,并未触及旧的生产关系,因而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但是阿里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她消灭了埃及最反动的封建势力,统一了全国;培养和造就了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发展了商品经济,减轻了农民的承当,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长期停滞落后的工农业生产获得飞速发展;建立起强大的军队,为捍卫民族独立发明了必要条件,也为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发明了有利条件。阿里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穷兵黩武使埃及势力达到顶点,成为地跨非、亚两州的阿拉伯帝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赢得了事实上的独立。阿里因此被誉为“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替代讲究的头巾

38、的人”。但是对外侵略战争耗尽了埃及的资财,使国库储藏枯竭,也把埃及人民推入了苦难的深渊。(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本学习专项共有三方面的学习内容: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种重大转折点。对于这次改革除了要掌握原则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这次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由此来引起学生的历史思考,理解俄国要挣脱自己过度落后状态是改革的最重要动因。其历史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两点:19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仍然是一种以农奴制为基本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大工厂逐

39、渐替代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替代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替代农奴劳动。农业中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崩溃。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诸国。直到1860年,俄国的农业人口还占全民的90%,使用的农具几乎全是木犁。当时,英国的生铁产量是俄国的15倍,铁路里程是俄国的10倍。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与英法两国作战,对比之下,俄国在各方面的落后更是暴露无遗。在这场战争中,俄国人第一次见到了铁甲舰和更加先进的枪械,在军需运送方面俄国没有象样的公路和运送工具。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农民

40、起义风起云涌,18561860年,俄国共爆发了近290次农民起义。正由于如此,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力山大二世才积极推动改革,她觉得“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重要内容,结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1861年俄历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力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对这一理解层次的学习内容就是规定懂得法令的重要内容,并通过这些法令来结识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它对俄国的社会变革有哪些重要影响。这次改革最后发生并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和条件除了外部力量的推动,更在于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

41、、使国家挣脱贫穷落背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内容,就会有一种较为宽阔的视野,从而结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其重要内容概述如下: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由有关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等17个文献构成。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互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所有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地措施令规定,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

42、给农民份地后来,地主剩余的好地不到所有土地的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立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但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规定,从土地分派的状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本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地主总是以多种手段向农民“割地”,全国平均“割地”达到18%,在土地肥沃地区达2040%,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一半。因此,当农民真的“解放”后来,事实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在此之后

43、,俄国还在政治机构、司法制度、征兵制度、财政、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这些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在理解了改革的历史背景,掌握了改革法令的重要内容后,再来探讨其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就比较得心应手了。对这一运用层次的规定要引导学生在观测、理解、分析问题时具有一种全面、客观的视野,在探讨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爱好和孕育一种问题意识。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体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定,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

44、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19,它的工业总产值较前增长了6倍。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的5.2万公里。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称长的一段时间里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存,其历史的悲观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导致了人民购买力减少,国内市场不能充足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特别是农奴制残存保存过于浓厚,因此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

45、务。(八)明治维新本学习专项共有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1懂得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本模块的学习一方面要懂得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一是结识维新前的社会状况,特别注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幕府体制对日本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维新前的日本是一种封建国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国家实际权力幕府将军手中,将军的亲信构成统治的核心,而地方豪族和下层武士被排挤到权力系统的边沿,她们与天皇集团对将军的统治心怀不满;幕府对内履行严格的级别制度,对外采用“锁国政策”,顽固维持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二是把握维新前日本社会的重要矛盾,十

46、九世纪中叶,美、英、法、俄、荷先后迫使日本容许开国通商、驻扎军队、开设领事馆,这些公约加剧了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将军、大名“皆感国用局限性”,纷纷加强剥削,广大人民涉及下层武士的生活日趋贫困。日本社会各界对将军的不满与日俱增,地方大名率先发起反幕运动,开始了明治维新。这里应当注意到维新前的社会矛盾是在世界历史走向近代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隐藏着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历史较劲。 2概述明治维新的重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明治维新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被迫开国(1853年)到明治政权建立(1868年)。本部分要注意维新主力和斗争方略的演变、维新运动从权力之争向学习资

47、本主义的转变。初期斗争的主力是地方大封建主(大名),其目的是进入中央政权,她们环绕“开国”和“将军继嗣”问题与幕府展开斗争,1858年 “安政大狱”之后下层武士走上前台,举起了“尊王攘夷”的标语,主张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对内推翻幕府,以天皇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统治。1862年,萨摩、长琦武士先后发动攘夷运动,旋即遭到失败,攘夷失败促使尊攘派调节方略,她们放弃攘夷,打出了“王政复古”的旗号,积极吸取西方技术,发展经济,建立以长琦为中心的倒幕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准备长期斗争,此后萨摩、安艺等藩相继加入,1868年幕府统治终于被推翻,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府建立。 第二阶段从明治政府建立到帝国宪法颁

48、布。其间明治政府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里要理解重要改革措施,结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注意维新派从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初期的措施以老旧为特点,通过 “奉还版藉”、“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实行新的身份制,废除士族的特权,容许族间通婚(皇族除外),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进行土地改革,废止了封建土地制度,容许土地买卖,建立起土地私有制。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重要有“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文明开化”,吸取西方文化和技术,实行全盘欧化;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初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这些政策虽然是新

49、政权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但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政策使日本成功的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明治维新的实质有人觉得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替,也有人觉得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前者重要根据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后者则根据改革的错之和实际效果。这两种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更能认清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维新在形式上是权力之争,但事实上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之路。学习明治维新我们可以体会到孙中山先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深刻含义;结识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结识到改革对于增进历史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体会邓小平“改革也能解

50、放生产力”的科学价值。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适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九)戊戌变法本学习专项共有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1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本源。发生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并且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同步也是初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图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要理解其产生的历史本源,可从如下三点来分析:一是思想基本。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浮现了以王韬、薛福成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初期维新思潮。她们规定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规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些维新思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本。二是阶级基本。甲午战后,清政府放

51、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随着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本。三是社会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特别是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道路。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到处奔波,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来挽救民族危亡。她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重要内容,分析其特点。对戊戌

52、变法这一由康、梁等维新派发动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属于理解层次规定的比重相对较大。教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国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苦历程,懂得她们从事的重要活动和政治主张,精确把握变法的重要内容及其特点,结识维新派所要履行的改革具有相称的深刻性,因此必须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学说作武器,对遵守祖训不可变的封建老式理论进行了锋利的批判,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本。梁启超刊登变法通议,剧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强调非“变”不可。她主张学西学、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

53、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影响了许多读书人,使一批老式人士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1895 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此后维新派在北京和各地组织学会、开办报刊、开设学堂,将变法运动推向“百日维新”的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随后又颁布了几十道变法上谕。其重要内容涉及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容许开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倡导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开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校,开办多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

54、留学等。这些变法内容较为深刻地触动了中国老式的社会政治制度,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应予肯定。但法令中没有波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可见百日维新中的光绪帝和维新派是有区别的,没有能触动封建统治的基本,改革是很不彻底的。 3懂得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变法的的履行必然会触动多种守旧势力的切身利益,引起了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在掌握了戊戌变法史实的基本上,来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对这一运用层次的规定,我们必须明确一种基

55、本观念,即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过程来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结识,教师重要肩负引导和参谋的作用。探讨的落脚点在戊戌变法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而探讨的措施、角度、途径和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戊戌变法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它是一场试图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后获得胜利,其起点正是这场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本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她们但愿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派倡导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老式观念进行了剧烈的冲击,增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本,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历史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少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措施;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胆怯民众,只依托一种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变法失败的事实证明,在中国虽然有进步意义的改革运动也是行不通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