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25319454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9世陈王廷根据家传拳术,博采诸家拳法之精华。参考易经,结合中医经络学和导引吐纳之理创编的。此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使内气随经络运行于人体各部。以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螺旋缠绕,粘沾连随,周身一家,松活弹抖,技击性强等独有的特点,博得人们的喜爱。学太极拳须有恒心有人说:“陈氏太极拳有特别的诀窍,不向外传,所以外人学不好。”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是否能学好太极拳,除明师指点外,主要看自己下功夫与否。陈氏16世陈鑫说过:“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

2、,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陈氏太极拳历代名手辈出,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自幼勤学苦练的结果。学习太极拳的人很多,病者练好,弱者练强,强者愈强,也是由于他们长期锻炼,持之以恒的缘故。如果学而无思,思而无恒,那最终是无法得到陈氏太极拳之奥妙的。所以,有恒心应放在首位。拳如何练意陈氏太极拳无论盘架子还是推手,在用意方面都十分精细。在练习时,首先要摒除杂念、神态自然,用意不用力,使内气充实。继而再将内在的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外表动作之中,虚实开合全凭意气转换,做到空松圆活、旋转自如,待体柔气顺后,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同时每一动作都要逐势逐动究其攻防实战

3、之意。发劲时心静意专、沉着松净,才能放得远,体现出方法明确,运行合度,不多动、妄动,无过之、无不及。拳诀所说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就是这个意思。此外,在练意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三种倾向:着意、着想、执着。因为练意的诀窍在“轻。而这三种倾向均是用意过重的表现。正确的应是:若有意、若无意,勿忘勿助。用意太过便为用力。至于意、力之间如何掌握,要多多体会。古人说:不可用心、不可无意,用心则着想,无意则顽空,有意无意为功夫。初学太极拳的人,很容易忽视这个“用意”的要求,经过长期锻炼,动作熟练以后,就可意动身随,手到劲发,意念自然地与动作密切配合。拳如何练“气”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练的拳术。其内功主要特点在

4、于调整呼吸,气沉丹田。通过丹田内转发出来的气运化于四肢百骸,达于四梢,再返回丹田,来达到完整一气的。只要能气沉丹田,把四梢劲练好,何有虚而不实,头而乃虚之弊乎所谓“气沉丹田”的方法,是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呼吸要匀细、深长、有力,而达到气血通融。并应与动作协调一致。其方法是在动作熟练以后,以意识引导呼吸,使其更好地适应劲力与动作要求,其一般规律是:盘架子时,开、发、沉、打、伸为呼;合、蓄、提、化、屈为吸。推手时,棚捋为吸;挤按为呼:练刀、剑等器械时,与盘架子的呼吸原则一样。照此练习,无需故意用力,日久自能得到“气沉丹田。但有一点须、主意.就是练拳时,千

5、万不能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横气填胸、呼吸急促,甚至还会伤气。所以拳谱中又说:“练理不练气,练气则滞,滞而不灵;练理,理直而气壮练理,就是暗指由丹田发出随经络运行体内之先天自然之气,而不是练体内随血脉运行于全身之后天之气。因此,掌握正确的练气方法对练陈氏太极拳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拳如何练“身”身法是拳术的根本,本固而枝荣。如果身法散乱?不合规矩,是很难学好太极拳的。具体要求是:头宜正直、自然,以意徐徐上顶,虚若顶物但不可用力.此为虚领顶劲。二目平视,以一手为主,眼神随身体的转动注视其手中指。嘴唇要合。舌尖轻顶上腭:耳听身后。精神集中,使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遥遥相对,以利任、督二脉相

6、通。因为要气沉丹田,所以首先应保持脊柱自然直立、“沉肩坠肘,并同时配合“塌腰”。腰是上、下肢转动的关键。拳论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主宰于腰、“腰为车轴等等,足以说明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陈氏太极拳的内劲运转是通过腰脊带动来实现的。腰力运用得当,可加强发力,提咼发劲速度。练习时,无论是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沉,以助气的下沉。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这样既能增加两腿力量,使下盘稳固、沉实,也使动作更完整、圆活。拳论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说明了太极拳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主要在于腿系着周身

7、姿势的正确与否。对于腿部的要求是:圆裆、开胯。这样的姿势不但可以保证进退灵活,且对沉气也很有帮助。再则,膝盖应微屈,与脚跟对照,不能外露,不要东倒西歪,不然就会像房子的顶梁柱不正,房子就有倒塌之虞。脚趾、脚跟抓稳地,这样才算是达到了“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腿部的姿势直接关的太极拳身法要求。丝劲”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所独有的。劲走缠丝,称为缠丝劲。陈氏太极拳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肌肤毫毛,五脏百骸,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拨之意,没有平面、直线;没有缺陷、凹凸处,没有断续,连绵贯串,混然一圆,全身犹如一根直的刚丝螺旋绕成的弹簧,所以发出来的劲为缠丝劲。“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衍溢于四

8、肢之内,浸润在百骸之中,达四梢,通九窍,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通会、督,练带、冲,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果?其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于手指;下肢为旋踝转膝,达于趾端。缠丝劲分上、下,左、右,内、外,大、小,正、倒及百般缠法,皆不外蓄气于丹田,以意行气,达到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不过,在教人时,却不必指出哪部分是何缠法,不然则远于练拳之道?只需分出什么是倒缠、正缠就行了。如像拳架中,云手是正缠劲;倒念肱是倒缠劲;丹变左半身是正缠劲、右半身是倒缠劲,其它的缠法在练拳时,有什么身法,便有什么缠丝劲的表现。拳谱讲:“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9、由此可见,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学者千万不可忽视。段”拳论练太极拳循序渐进,不可踵等”明确了太极拳应由浅入深;由大圈到中圈,再到小圈;由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一层一层地练习。陈氏太极拳是根据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来分段练习的。第一阶段“着熟”,就是盘架子,是太极拳的基本功。要求身法正确,按照心静、体松、头正、竖项、壮面、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腰、松脊、提肛、泛臀、圆档、开胯、屈膝、抓地等一系列动作要领,通过无极站桩、太极跑步和盘架子的练习,初步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此阶段,开始会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猛甩,有断劲、僵劲、顶劲、丢劲,系正常现象。事实

10、上,不如此则周身骨节便松不开,内气便引不动,这正是陈氏太极拳以外形引内气的独特锻炼内劲法,是拳术入门的必经之路。这个阶段最好能练五年的好功夫,才能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懂劲”,就是配合推手练内劲,就是须练到上虚下实、外柔内刚,外如处女,内似金刚,也就是以气摧形的方法。要求做到气不到形不到,气到形才到,使外形与内气相结合。运动时无暇思索,不犯迟疑,不其而然,心到意随,完全出于自然。并通过推手不断校正拳架,掌握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拥、棚、挤、按、活十三字的含义和用法,再辅以二路炮捶及刀、枪、剑、杆等器械的练习。这样千回万转多多演,功到熟时巧自生。经过数年好功夫,此阶段才可告完。第三阶段“阶及神明,就是练到天人合一,混元一气,刚柔无迹可寻的地步。纯以内劲为统驭,在外形上使人无法捉摸,人所不知,独我自明。拳架表现为练时愈慢,用时愈快。静如山岳,急似闪电。姿势大方好看,美观自然。这层功夫是无穷无味、终身练之不尽的。将来发人时“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学到好处时,只可神会,不能言传,即便说出来,傍人也不易领会,陈氏太极拳法到此即为登峰造极之境。这一阶段纵然是不易练到的,但我认为:学习陈氏太极拳,只要具有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扎扎实实从基本功练起,明规矩、懂呼吸,详参劲功,循序渐进,要达到“阶及神明”的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