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125241593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一学时制作人: 学时:2学时【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学习难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重要内容)。【知识链接】即景抒情诗专项阅读指引: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个人的强烈感情倾注到客观景物上,使笔下的自然景物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愫。1“风格特点”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但也不排除直抒胸臆类的即景抒情诗。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

2、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测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例如,“_,_。_,_?”(别董大高适)诗人一下笔便极写天空的广漠,阳光的灰暗和漫天的黄云。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这诗前面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虽然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但悲壮的氛围却仍能明显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面对这样的景物,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内心的悲壮便透景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只但是还没有明

3、白而已。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接抒情,诗人到处从大处着眼,于大处落墨,写景状情时常总体把握,景为情服务,浑然天成;奋笔疾书,直吐胸臆。因此,在整体理解即抒情诗的时候,必须从此类诗歌的整体风格入手,充足体味景特的特性,感悟诗人由此景生发了如何的感情。只有精确把握了情景交融的含义,才干读懂即景抒情诗。2体现技巧由于即景抒情诗具有移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如果从体现技巧方面对此类诗歌进行赏析,一般需要着重注意如下几种体现技巧。1、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客观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情感的抒情方式。就即景抒情诗而言,赏析时就不得不关注景物的特性与

4、其具有的文化内涵,如“柳”与“留”,例如常用的意象的内涵是什么,然后体味诗人的情。例如,杜甫的登高:“_,_。_,_。_,_。_,_。”正是秋天的寥廓凄凉触动了诗人自身的境况“艰难苦恨”、“潦倒”,可谓是触凄凉景生悲苦情。2、融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入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运用融情于景的的手法的诗歌,往往只有景语,而没有情语,尽显诗歌含蓄的特点。例

5、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四句都是写景,并且句句与自己的处境暗合,景物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傍晚时刻急雨带来春讯,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狂波,眼前所见的自横之舟更是引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全诗不着诗人自情感的痕迹,却又读到诗人无奈而忧伤的情怀。3、写景的手法赏析即景抒情诗,除了需要明确景与情的关系外,还需要明确与写景有关的手法,这也是赏析的重点之一。常用手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绘形绘色、烘托、烘托、渲染等。如前文所说的登高,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边浮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来.源:全,品

6、中&高*考*网】再如广州市二模语文试题中的望罗浮(翁方纲):“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为了多角度体现了罗浮瀑布的美丽与壮观,“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句就运用了绘形绘色的写景手法。【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 660约 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她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抱负的高远意境。春江花月夜一千近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人们”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

7、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摸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风格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本。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3、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变化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初次将这一旧题改导致七言歌行

8、。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此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摸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怀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二、基本积累认读字音: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滟滟()霰() 扁舟() 砧石()芳甸()拂去() 皎皎()喧闹()碣石()(二)识记字义: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1)滟滟随波千万里(2)月照花林皆似霰 (3)愿逐月华流照君(4)鱼龙潜跃水成文 (5)应照离人妆镜台 (6)江流宛转绕芳甸 (三)佳句诵读(1)春江潮水连海平,_。(2)_?江月何年初照人?(3)人生代代无穷

9、已,_。(4)_?何处相思明月楼?(5)_,应照离人妆镜台。(6)江水流春去欲尽,_。三、内容探究1“月亮”空灵、澄澈、高洁,它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或见证历史的悲凉,或演绎生命的绝唱,或渲染辞别的情怀,或倾诉闺阁的幽怨,或烘托劫后的荒芜,或感悟人生的哲理,它是中国古代诗词的血脉和灵魂。在本诗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对此应当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第二学时三、内容探究3有人说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山水诗,也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甚至尚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见解。【链接高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和主题1.真题预测

10、示例:1(安徽省安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毕问题。泗州东城晚望 秦观渺渺孤城白水环,舶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如何的美丽画卷?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意境呈现出来。答:【措施总结】1.解题思路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感情。(抓意象,探感情)写景一般都是诗人抒发某种情感的基本,因而景物形象的特点往往与诗人情感的特点是一致的。如李白静夜思的前两句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暗暗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苦。(2)分析意境韵味,品评诗人情调。(析意境,品情调)意境是作者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

11、艺术境界,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广阔。“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其幽清明净的意境,融合了诗人王维闲适、恬静、热爱隐居生活的思想情趣。鉴赏意境的环节是先描绘画面,再概括意境特点,然后赏析诗人的情感。(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透表面,挖含义)古代诗词常常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体现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得快,实质是写诗人心情的轻松和愉悦。2答题模式景物形象的特

12、点特点的具体分析诗人的情感【学时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对的的一组是()A霰(xin)发酵(xio) 参与(y) 同仇敌忾(ki)B滟滟(yn) 内讧(n) 遵守(k) 垂涎三尺(xin)C碣石(ji) 谄媚(chn) 懦弱(nu) 莘莘学子(shn)D扁舟(pin) 创伤(chun) 联袂(mi) 戛然而止()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对的的一项是()A愿逐月华流照君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C青枫浦上不

13、胜愁 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4春江花月夜所抒发的感情不涉及()A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B对宇宙人生的思考。C真切的生命体验。 D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_,此是春来第一声。A落红满地乳鸦啼B柳梢听得黄鹂语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节选诗歌,完毕67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14、,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6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答: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阅读如下诗段,回答89题。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8解释下列词语。扁舟:_离人:_9这一段诗描写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刻画了她们如何的内心?答: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1011题。月夜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子女,未解忆长安。

15、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鄜州:现陕西省富县。云鬟:妇女的鬟发。清辉:指月光。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10赏析诗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作用。答:11这首诗重要运用了什么体现手法?请简析。答:春江花月夜答案“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ynxinpinzhndinfjioxunji(二)识记字义: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1)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2)霰 雪珠(3)逐 追随(4)文 波纹(5)离人 离家在外的人(6)宛转 芳甸 _曲曲折折开满花草的郊野三、内容探究1提示:月是轴心,月是神魂。从构造上看,以月亮升

16、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重要对象,也是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还是引起作者思考、探究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因由(“江天一色无纤尘”如下八句)。因此,无论从构造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亮均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营的轴心,是统领全篇的神魂。人们之因此夸奖此诗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也正是由于月亮的内在贯穿。2提示: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种纯净的世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奔腾,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摸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摸索,古人也已有之,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她的思想没有

17、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唐时代之音的回响。3、提示:观点一:山水诗。由于诗歌环绕春、江、花、月、夜等几种景物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图画。这五种事物交错、融汇在一起,构成了奇妙醉人的画境。由此可以看出,此诗是山水诗。观点二:哲理诗。作者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后,引起出对宇宙、人生的

18、哲理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摸索,古已有之,诗人也对此发出喟叹,但她并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些诗句中,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观点三:爱情诗。诗中作者写到了楼上思妇的愁情,写到了游子在梦中神游家乡。诗歌结尾处,游子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情思摇曳,动人心魄。据此可看出,这是一首爱情诗。观点四:通读全诗后,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

19、抒发子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合为一体。作者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深邃的意境。1. 真题预测示例:解析: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应明确诗歌类型为即景抒情诗。诗歌抓住“晚望”来写,赏析时,明确诗中描绘的“白水”“孤城”“舶舻”“青山”“淮水”等景物。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符合精确、形象、简要的规定即可。答案:一带白水环绕着孤城,夕阳余照中,行船上远远飘来若断若续的说话声;淮水静静地

20、流淌,天际树头的一抹青山映人眼帘。好一幅美丽的淮河水乡晚景。一、选择题1、解析:A项,“酵”读“jio”;B项,“讧”读“hn”;D项,“创”读“chun”,“戛”读ji。答案:C2、解析:A项,升生;B项,婉宛;C项,装妆。答案:D3、解析:A项,逐:追随。答案:A4、解析:春江花月夜中没有抒发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之情。答案:D5、解析:到京师“城雪初消”“春来第一声”等语句表白诗中描绘了一幅早春京城美景图,B项“柳梢听得黄鹂语”突出了早春的特点,与上下文连贯。A项“落红满地”表白是暮春之景,C项“春山一路鸟空啼”写的是盛春之景,D项“楼阁新成花欲语”虽然写的是初春花最新盛开,但比“柳梢听得

21、黄鹂语”更晚,与“春来第一声”不符。答案:B6这段诗歌共描述了哪几种景物?答案: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段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考,对人类在宇宙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而是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气。8答案:小舟离家客居在外的人9答案:游子,思妇;羁旅之愁,相思之苦。三、课外阅读10答案: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唐代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

22、娟”的词句更是脍炙人口。杜诗月夜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作者借“月亮”意象至少有三个作用:勾起诗人对妻儿的怀念之情;颈联对月下妻子的描写,渲染了妻子怀念丈夫的凄楚的氛围,增强了感染力;体现出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主题,给读者创出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11答案:这首诗重要运用了主客移位的体现手法。唐天宝十五年(756)六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所捉,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这首名篇。首联想象妻子怀念自己的情形;颔联用小子女“不解”“忆”,反衬妻子“独看”的忆;颈联设想妻子独自看月而孤单地久立的形象,进一步映衬妻子怀念自己的深情,体现自己

23、思家之情;因两地看月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结束这种相思之苦的强烈愿望,于是结句反问:“什么时候,我和你能倚着帷幕看月,那时你我都不用因分居两地看月相思而泪流不止了。”这就是巧用主客移位的写法,使全诗之情缠绵悱恻而不衰萎颓唐。补充 即景抒情诗 3解题技巧 要答好此类诗歌,需要做好如下凡方面:1、积累必需的答题用语,如融情于景、白描等。2、按诗歌的内容不同分别鉴赏。例如,如果内容是写送别的,情感大体一致,都是体现送别时的难舍难分,如果是托物言志诗,所托之物的特点往往就具有人的特性。3、按照一定的答题环节进行答题。(1)抓住诗中重要景物,通过景语来体味情语。(2)结合诗歌的体现手法,特别是与景物有关的体现手法精确把握景物特性。(3)结合诗人有关经历,或者诗中抒情、议论性语句,反过来推敲景物的内涵。(4)结合意象的文化内涵,多角度思考体现的情感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