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25060154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李兵 -11-17一、考纲规定掌握的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阐明中拟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涉及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畴)。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如下几种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种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浮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体现

2、不同的语调。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察,并不直接单独设题,而是着眼于应用与理解,对文章整体阅读有着一定的协助,在翻译中会有合适的体现。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拟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运用文意理解。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干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拟定。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附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

3、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重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调作用,因此只有依托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干精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调,在感慨句末助感慨语调,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调,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调“息息有关”。、句位分析法某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例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慨等语调,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调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调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由于“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调副词,如“尔其(语调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语法分析法例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

4、俅以幸臣躐跻其位;得全首领以没;扈从以行;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以”字用法有一种规律,即“以”字的背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背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题中、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达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似(表目的,用来)。、代入检查法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畅通,即可验证精确。如而、且均有表承办、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办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畅通,则阐明判断不准。综上所述,在辨别虚词

5、含义及用法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固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核心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解题措施一、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余自如史记过秦论促织游褒禅山记等老式篇目。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老式篇目中的常用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重要措施。例1、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后句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字是连词,相称于“于是”,前句句式与后句相似,“因”字用法相似。二、分析虚词语法特点(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背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

6、以”是介词。例2.吾将以身死白之。 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词性构造,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后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以”在句中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不同。例3.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前句“以”字前后的“缓攻”和“待其事”都是动词性构造,“以”是连词;后句“以”字前后的“穷予生之光阴”和“疗梅”也都是动词性构造,“以”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相似。(2)、“以”或“于”两字常和背面的名词性构造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例4.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今以钟

7、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百骑”是“人”,后句搭配的“钟磬”是“物”,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例5.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前句“于”字背面的“燕”是国名,后句“于”字背面的“郑袖”是人名,类别不同。“于”在前句中相称于“到”,在后句中相称于“被”,意义不同。三、看虚词浮现的位置(1)、“其”字用在感官动词或心理动词后,是能充当主语的人称代词;用在名词前是批示代词或是充当定语的人称代词;用在主语和谓语间表委婉语调;出目前句中和句首用法不同。例6.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前句的“羡”是羡慕,是感官动词,“其”是代词“她”;后句“负”是一般动词,“其”

8、是代词“她的”,意义不同。例7.其孰能讥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前句“其”在句首,表反问语调;后句“其”在句中,表委婉语调,意义不同。例8.秦王恐其破璧。 则或咎其欲出者。前句的“恐”和后句的“咎”都是感官动词,前句的“其”能充当主语,是人称代词“她”;后句的“其”不能充当主语,是批示代词“那个”,意义不同。(2)、“之”字前后分别是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字前后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构造和名词,“之”是助词,译为“的”。例9.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前句“之”用在名词“海”和形容词“深”之间,后句

9、“之”用在名词“李渤”和形容词“陋”之间,用法相似。例10.太子之死也。 沉着受死之意。前句“之”字用在名词“太子”和动词“死”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之”字用在动词性构造“沉着受死”和名词“意”之间,是助词“的”,两句用法不同。四、基本知识。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重要体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重要有如下几种:与实词一道构成某些构造(如构造助词“者”“所”“之”等);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调词中的发语语);表达语调(如语调助词、词气副词);修饰限制(如副词);称代(代词);调节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

10、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节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表达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五、重点文言虚词用法例释补充:本学案是对一轮复习资料虚词用法的补充,请仔细对照。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孰是君也,而

11、可无死乎?勾践灭吴。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仿佛、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5)语调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方没有后裔,无人祭祀。)(6)通“耐”、“能”,今

12、译为:可以、才干。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达限止的语调助词,相称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调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13、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达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二)用作疑问副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三)作语助词,相称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

14、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她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达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称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15、。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达反问语调。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达限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乎】(一)用作语调助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二)用作介词,相称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见一轮复习资料。(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见一轮复习资料。4.【

16、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一)用作副词。见一轮复习资料。补充: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二)用作代词。见一轮复习资料。【无乃】表猜想,译为“恐怕”。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一)用作代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二)用作副词。见一轮复习

17、资料。(三)用作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一)用作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补充:1)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沟中者(石钟山记)凡四方之士无

18、有但是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2)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例释: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二)用作副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且夫】句首助词,表达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注意:“若”字和“如”字在词义上均有相通之处。如“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像”,

19、“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假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你”、“你们”、“你们的”,“若入前为寿”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用作形容词词尾,同“然”,当“的样子”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作为实词的“若”有“顺从”的意思,如诗经:“曾孙是若”。(一)动词,像,仿佛。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及”、“比得上”,战国策齐策:“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作代词。见一轮复习资料。补充:表近指,相称于“这”“这样”“如此。以

20、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补充:1)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2)表并列,译为“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定】心中有数,沉着不迫。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若干】约计之词,相称于“几许”、“多少”。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难点讲析: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

21、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使”字背面已有代词“之”,而前面又有“所”字,这“所”字该怎么理解?答:“使之”的“之”字指代长安君,“所”在动词“恣”的后头,必然是名词,充当“恣”字的宾语。而“所”字在古代有时可当“意”讲。因此,“恣君之所使之”可译作“任凭您的意思差遣她(长安君)”。(一)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二)助词 见一轮复习资料。【为所】“为”和“所”呼应,构成“为所”的格式,表达被动。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

22、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因此】1.表达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措施或根据,相称于“用来的措施”、“是用来的”等。吾因此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达因素。相称于“的因素(缘故)”。臣因此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觉得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此遣将守关者,备她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原庄宗之因此得天下伶官传序【所谓】所说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1.到处。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

23、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本来有这等一种所在,且回衙去(闺塾)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一)动词。(wi)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当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日嬴之为(协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南取百越之地,觉得(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为积威”,

24、被积威。独其为(有)文犹可识曰“花山”制造、导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凡长安豪富人为(做、干)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2觉得,觉得。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二)介词。见一轮复习资料。10【焉】(一)兼词。1相称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称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25、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非再至,焉知其若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二)代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三)语调词。见一轮复习资料。 (四)助词。见一轮复习资料。11【也】(一)句末语调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二)句中语调词。用在句中,表达语调停止。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诗云:“她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调助词连用,为加强语调,多有感慨或反诘之意。例: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26、也欤】表疑问,相称“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也夫】表肯定兼感慨的语调。相称于“啊”、“呀”。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12【以】难点例释: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中的“以”字是虚词用作实词吗?“以”字事实上是“耜”右连部分,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达“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用作介词是虚化的成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贤不必以”中的“以”字,用的是本义。B在古文里,介词“以”背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代前面浮现过的“衣食

27、”。这是由于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兼并”,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因此学生记录教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我们应当把它当为一种现象记住。(一)介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二)连词。1表达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达承办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各各竦立以听。(促织)3表达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成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

28、”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达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因素的分句前,可译为“由于”。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达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达时间、方位和范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29、自王侯如下莫不逾侈。(以:表范畴)2作语助,起调节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觉得,觉得。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因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觉得】1.觉得,把当作或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觉得神。医之好治不病觉得功!2.把作为或制成。南取百越之地,觉得桂林、象郡。(觉得:把它设为。)铸觉得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称”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成果

30、。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措施用来”“没有什么措施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13.【因】本义阐析:“因”字除了指“因素”、“由于”外,还当“凭借”、“按照”、“沿袭”讲,它为什么这样多意思,要怎么记忆呢?答:甲骨文“因”字像一种人卧在席上,是“茵”的初文,本义是“席子”、“垫子”。由于席子、垫子之类的东西是供人们躺或者依

31、托的,因此“因”字可引申为“依托”、“凭借”。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由此,可引申为“根据”、“按照”,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还可以表“沿袭”(凭借着原有的不加变化),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因”字的“因素”义,也来自“凭借”义因素也是一种凭借。至于“由于”义,是“因素”虚化而来的。(一)介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二)副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三)动词。1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4【于】y“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中的“于”字读音是“w”。(一)介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于是】1相称于“于+此”,在

32、这时,在这种状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于是来宾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状况下)(捕蛇者说)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办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似。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达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5【与】注意读音。y,可得闻与(欤),船容与而不进兮;当作“参与”

33、时读y,“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其他都读上声。(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三)动词。1予以,授予。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则与毕生彘肩(鸿门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对付。庞煖易与

34、耳。4参与,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批准。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调词,表达感慨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孰与】【与孰】表达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种”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达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16【则】

35、本义阐析:金文“则”字的左半部分,原先是个“鼎”字。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和帝王之位,因此上古时多将刑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由此可以懂得“则”字有“规范”、“准则”之意。此外:“则”字的“准则”义可引申为“规章”、“规程”,而规章条文是分项分条的,因此“则”字能表达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十则。(一)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补充:1)表达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

36、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本来”“本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居则曰:“不吾知也!”【则是】只当是。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连呼则则。17【者】(一)助词。见一轮复习资料。补充1)放在后置的定语背面,相称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放在主语背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

37、列传)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背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4)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因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臣因此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语调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达疑问语调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18【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她、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8、。(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批示代词,这,此。见一轮复习资料。(二)助词。补充:1)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2)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3)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背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乎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见一轮复习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