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25046025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创立于195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统一高考,是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自建制以来,统一高考虽经历了“文革的劫难和社会各界不时的诘问与非议,但仍因其公平、高效等优点,得以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日益多样化,高考制度在考试形式与考试科目上相应地进展了多样化的改革尝试。与此同时,在考试内容特别是命题上也进展了有益的探究与改革。由于高考制度影响重大,加之采行了50年之久,利弊都十清楚显,使高考改革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也不时陷入“为改革而改革的被动境地。因此,很有必要理清改革

2、的思路,把握好改革的方向,以助益于高考制度的安康开展。本文主要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考虑,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谈谈高考改革的根本思路。一、统一高考的建立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创举19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后,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强劲东来,中国各地纷纷创立新式学堂。与此同时,西方大学自主招考的方法也被直接搬入中国的新式大学中,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不过,民国时期也曾短期采行过统一招生的方法。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开展,构造性教育失业问题逐渐显现,需要对高校招生进展宏观调控。1937年,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所国立大学试行结合招生。1938年,教育部规定国立大学实行统一招考上海各院校除外

3、。到1940年,实行统一招考的学校范围又扩大到公立院校。私立学校和公私立专科学校仍实行自主招生。lOCALHoSt【1】(p674-676)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战事严峻,统一招考方法实行仅三年便被迫中断。此次统一招考是我国自19以来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有效地控制了高校科、系开展的不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招生的区域公平,同时加强了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衔接,进步了高校新生质量。1949年,为执行“暂维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保证教育上的衔接与过渡,除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实行非本质性的结合招生为减轻在外地招生的工作量以及为外地考生提供方便,委托外地高校代为招考,但命题、阅卷、录取均

4、由本校负责【2】外,当年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沿旧制,实行单独招生考试,招生的方案、条件和方法都由各校自行决定。由于各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上下有别,单独招考造成许多高校招生缺乏额和新生报到率低的场面。为理解决这些问题、方便考生与考,更为了克制建国之初教育工作的混乱状态,使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纳入国家方案轨道,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教育部“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结合或统一招生。如统一招生有困难,各大行政区可“在符合本规定之根本精神范围内,允许各校自行招生【

5、3】。这项规定的主要意图是促进高等学校招生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但由于单独招考操作上的惯性,该年度的招考方式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既有校际的结合,又有大区的统一,还有学校的单独招生,表达了过渡时期招生形式的复杂多样性和政策的不稳定性。但总的看来,1950年度的招生考试根本到达了预期目的,大部分学校一次招生即招满足额。195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继续沿用前一年度的方法,而且统一招生要在单独招生之前举行。【4】在这一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1951年统一招生的规模迅速扩大。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国214所高校中参加统一招考的学校达149所,比例高达69.6%,在前一年度36%的根底上翻了将近一番。【5】(

6、p254-265)当然,该年度的统一招生在获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各大行政区的生源不平衡,又没有作必要的跨区调剂,导致生源较少的东北、西北地区高等学校招生缺乏额。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统一考试初始阶段经历缺乏的原因,也有当时各大行政区之间教育开展不平衡的原因。在总结前两年大区结合或统一招生经历的根底上,195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余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指导与分盛市、自治区办理相结合的招生方法。【6】(p802)至此,统一高考制度根本形成。应该说,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决非一日之功,而是从民国时期和建国后三年过渡时期的统

7、一或结合招考方法一步步开展而来。但1952年的统一招考和以往的招考方法相比有很大不同,它在招生名额、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命题、阅卷、录取及调配等各环节,都由国家明确做出并严格执行统一性规定。因此,可以说,1952年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近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一 次量变积累后质的飞跃。 从外部因素看,社会政治、经济建立和教育开展的需要,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统一高考建制的重要契机。1952年7月21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现一九五二年培养国家建立干部方案的指示?,强调指出,各地高等学校严格实行统一招生,是实现这一干部培养方案的关键。【7】同年,中共中央还提出了

8、过渡时期的总道路和制定了开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方案,各条战线都急需大量高级专门人才。1951-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院系调整,也是一个不可无视的因素。为使调整后的各类院校能招收到合格足额的新生,稳固这次全国范围高等教育重新布局的成果,亟需加强高等学校招生的方案性。而过去的经历证明,只有统一招考才能较好地解决各高等学校招生的失衡问题。此外,数千年的中央集权制统治所带来的统一观念,以及存在了13之久的科举考试所积淀的文化上的“统一考试基因,也为广阔国民承受和认同统一考试制度,奠定了潜在而深沉的心理和文化基矗从内部因素看,统一高考那么是大规模考试自身开展规律的产物。首先,作为一种

9、大规模考【1】【2】【3】试,追求效益是最为现实的考虑。由国家主持的统一考试,须知,考试分数高,不等于职业技能强,正如人们常说的大学生“高分低能,其中“能就包括了职业技能在内。除考试的原因外,由于高考实行分批次录取,高分者入重点或本科院校,低分者入高职高专,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高职高专“低人一等的误识,造成高职生争挤“专升本班车、“专升本演变成第二次高考的场面,不利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开展。为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和人才需求构造立体化的需求,招生入学应根据不同类型或层次进展多样化改革。由于目前培养高等教育专门技术人才的主体仍是高职高专院校,且根本上是专科类型,可将高考分为普通大学及独立学院的本科统考和

10、高职高专的专科统考两种类型。两种高考各司其职,本科层次的高考着重考测学术开展性向和才能,专科层次的高考侧重考测理解和运用才能。广西便是进展这种二次高考的试点,第一次高考为7月举行的本科统考,试题由教育部组织命制,其成绩只能用在本科层次录取;第二次高考为9月举行的专科统考,试题在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导下由广西招生考试院组织命制,其成绩只能用在专科层次录龋每位考生都可以选择两次高考中的一次或二次应试。笔者认为,此举不仅可以使不同类型或层次的高校招收到适宜的生源,而且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时机。不过,鉴于省级考试管理机构在命题方面的经历较为缺乏,试点阶段两次高考均由教育部组织施行较为科学,待这一改革较为成熟

11、后再逐步将命题权下放。二次高考形式的第二种选择是借鉴日、韩等国的二次考试或目前我国台湾地区试行的“多元入学方案的形式,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和各校单考相结合的报考方法。日本的所有国立、公立大学和大多数私立大学的招生均采行二次考试,即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主持的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由各大学自行组织的第二次考试,前者以考核考生对高中阶段根本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主,后者那么主要测定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程度和专业学习才能。韩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与之类似,由“大学修学才能测验和各校举行的加试组成,同时参考高中的综合记录。台湾从开场采行的“多元入学方案,也具有这一特点:招生比重占40%的甄选入学制招生方案,由大学入学考试中

12、心主办的学科才能测验和大学校系自办甄审两部分组成;其余60%的考试分发入学制招生方案中,也有50%是由学科才能测验和指定科目考试各大学指定考科但考试仍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组织两部分组成。美、英等国大学的录取一般也主要根据由权威考试机构组织的学术才能测验或资格证书考试成绩,再参考考生的申请或推荐材料和面试表现。全国统一高考和各校单独考试相结合的二次高考形式,融两种考试形式的优势于一体,前者可以把守根本质量关,同时也便于各大学比拟评估生源质量,后者那么能充分表达各校的办学特色,较好地落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以上两种二次高考形式各具特色,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实现高考多样化发挥作用。在经过一定阶段或范围的

13、试点后,可以进一步将二者结合起来,使高校招生在坚持统一考试的前提下,真正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的考试立交桥。二、“素质立意高考内容改革的下一步目的高考内容是高考发挥导向作用的枢纽,它直接将大学对所需生源的素质要求反应给中学的教学。因此,考试内容是高考改革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然而,长期以来,高考一向较少关注内部或微观层面的改革。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会考制度后,高考完毕了长期身兼选拔新生和衡量高中毕业程度两项职责的场面,其内容的改革才被提上议事日程。考试内容主要通过命题来表达,命题立意因此成为内容改革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高考命题根本上以知识立意为主,即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为考核目的。知识立意几

14、乎成了记忆立意的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后,高考命题的立意开场由知识关注到才能上。起初是引入和研究美国学者布卢姆的“教育目的分类学,但受高考纸笔测试形式的制约,只关注到了认知领域中的理解才能和技能等方面。此后,又将认知领域中的知识与才能测试“学科化,即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确定开考各科所测试的内容、目的、形式和才能要求,并以?考试大纲?形式向社会公布,从而克制了制卷者和考生的盲目性。此举突出了高考检验考生的学习结果和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才能等任务。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考内容改革进程的加快,学科才能测试又上升到综合才能测试。1998年,教育部对四川、河北、上海等五省市的“保送生进展了

15、“综合才能测试的试点,次年又扩大到全国。与此同时,积极进展3+的科目改革试点。3+改革的精神本质是更加注重对考生才能和素质的考察,旨在对中学施行素质教育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其中,设立综合考试科目是此次改革的一个亮点。开设综合科目的意图是想改变过去文理分科绝对化、跨学科才能的综合和学科间知识的浸透力不够的状况,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中学阶段应当掌握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重视才能特别是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才能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的培养。因此,3+科目改革的本质与重点仍在于考试内容的改革,表达在命题上,便是变知识立意为才能立意,以考察学生的才能和素质为重点。当然,无庸讳言,由于综合才能的测试仍是一个新颖

16、事物,现行综合科目的命题程度尚未到达原定目的,“学科知识拼盘色彩仍较浓重。随着高考科目和内容改革的深化、经历的不断积累以及教育测量技术程度的进步,综合才能测试离既定目的将会越来越近。然而,在知识根底上的才能考察,并不是高考内容改革的终极目的。到高等教育群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高考的功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局限于“选优,即解决什么人可以上大学的问题,而将成为一种为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科学决策根据的“适宜考试,主要解决学生合适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学生的素质进展更全面的考测。相应地,高考的命题也应从目前的才能立意进一步提升到素质立意,以考测学生的素质是否与高校及其专业教

17、育合拍,也可以解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因专业选择失误【1】【2】【3】而产生的“厌学和“逃学问题。因此,笔者以为,素质立意将成为高考内容改革的下一步目的。另一方面,由于高考指挥棒作用的客观存在,确立命题的素质立意,也可以更好地引导中学施行素质教育。素质立意的考测目的,既不是单纯的知识,也不是单纯的综合或动手才能,而是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身体素质的考测需要另辟途径。例如,通过巧妙地设计道德推理或道德判断题,不仅可以考测学生的道德知识和综合推理与判断才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测出学生的道德水准。再比方,设计一些常识性试题,采取口试形式,既可以考测学生的知

18、识程度和思维才能,也可以测量其心理素质。鉴于高等学校办学和素质考测的个性化与统一高考的统一性特点不甚吻合,素质考测可由各高等学校组织的单独考试来完成。而上述的二次高考形式恰好为这种考测提供了制度保障,即第一次全国统一考试主要考测学生的根底知识、根本才能和学术性向,第二次由高校自行组织的单独考试那么主要考测学生进展专业学习所需的根本素质。文秘114 网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奉行公平原那么、创造优质高效的统一高考是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一项伟大创举。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统一高考的创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存在与开展那么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但统一高考也确有局限,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和办学形式

19、日益多样化的情势下。因此,进展二次高考的多样化改革,是对统一高考补偏救弊的一项良策。与此同时,为了到达高校和考生之间“双向选择,各取所需的目的,高考命题改革应从知识和才能立意提升到素质立意的高度,以便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参考文献】【1】杨学为,等.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92.【2】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平区招生.人民日报,1949-07-20.【3】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1950-05-29.【4】关于高等学校1951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人民日报,1951-05-09.【5】日大丰.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

20、.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谢青,汤德用.中国考试制度史.合肥:黄山书社,1992.【7】杨学为.高考四十年(1952-1991).中国考试,1997,(1).刘海峰.传统文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上海高教研究,1995,(3).杨学为.中国需要“科举学.厦门大学学报,1999,(4).孙绍振.废除全国统一高考体制.艺术生活,1998,(6).冯增俊.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郑假设玲.科举启示录考试与教育的关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刘海峰.变革中的台湾大学联考制度.中国高校招生,1993,(1).丛玉华,胡平.试行二次高考文理不再分科.中国青年报,-04-05.刘有鹏.台湾“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及其借鉴.中国考试,,(10).刘海峰.高考改革的全局观.教育研究,,(2).马金科.高考才能考察的研究与理论.高等教育研究,,(3).【1】【2】【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