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25033404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内容提纲】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兴起于19的教育大变革,其动因重要源于国内科举考试的废止及国外政策的吸引。从留学生构成、学科选择,到留学管理政策、留学国别趋向的演变,都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特点。持续不断的“留学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关 键 词】留学教育/科举制/清末/高等教育近代化【 正 文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留美幼童的差遣,继以赴欧、赴日留学,其间几经变迁,走过曲折历程。初期留学教育在造就国内急需的专业人才,增进西学东渐和社会风气转化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国内科举改革滞后的影响,其发展极为缓慢。不仅赴美幼童留学筹划半途夭折,

2、就是前去欧洲、日本留学者也为数不多,起伏不定。20世纪初年,科举制的改革与废止为留学教育扫除一大障碍。出国留学人数骤增,国别分布更广,学科构成发生明显变化。持续不断的“留学热”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留学高潮兴起的动因清末六七年间是国内海外留学教育迅猛发展时期。留学国家以日本为主,遍及英、法、德、俄、美、比、奥等国。据记录,19,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即从上年的1300人剧增至8000人。次年仍居高不下。迄止19,赴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总计达38307人。1同一时期,赴欧美留学人数也有较大增长。其中,留学美国者有599人。2直隶总督陈夔龙199月奏称,北洋每年留学经费约达十六七万

3、两,先后派赴各国游学生共190名。其中日本150名,美国51名,英、比、德、法四国共24名。(注:政治官报N宣统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折奏类第6页。这里留学生总数与分列数不符,当系留学两国以上者反复计算。)此外,尚有大量难以确切记录的自费留学生。成千上万的学子骤然涌向海外求学并非偶尔,这是由国内外因素的互相作用所促成的。一方面,从国内因素来看,科举制的废除为出国留学注入强大动力。挣脱科举考试束缚后,清政府转而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由于国内新式学堂甫兴,师资乏人,一时不能满足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急切需要,因此,留学教育开始为国人所注重。“立政首在储材,储材必资游学”。3各

4、省大量选派官费留学生,学习师范、法政、实业技术等学科。广西巡抚张鸣歧强调:“治桂要政舍援兴实业无从下手。路、矿、农、林均实业之大端,银行尤拓植之枢纽,而欲经营以上各项,若无专门人才办理,非虚靡财力,即徒托空言。”4她抵任后,即以培植专门人才为要务,两年陆续差遣官费留学生计16名,专赴美欧学习实业学科。清朝统治者尽管对留学教育心存疑惧,到处防备留学生传播革命思想,但也不得不承认,出国留学是废科举后之必然选择。如内阁会议政务处在议复整顿学务折中就明确指出:“中国论学于人伦道德最所注意,其他专门各科学,向时士大夫觉得曲艺小道,不屑讲求,故实业反逊于外人。处此竞争之时,不能不遣留学东西洋者,势也”。5

5、在这一时代潮流驱动下,清末实行一系列鼓励留学政策,直接推动了海外留学教育的发展。国内教育价值原则的主线转变,极大地调动了人们追求新学的热情,民间留学蔚然成风。时论言:“近日新学界中嵌崎雄玮绝特之士,莫不心醉东瀛,神往三岛。弗恤挥金减产,负笈远游,借以开拓限帘,助益思想”。6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觉得:“日本战胜俄国,并非留日学生增长的唯一因素。尚有一大因素,也也许是最大的因素,发自中国国内,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废除”。7美国学者罗兹曼也把清末留学高潮的兴起归因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她指出,废科举后,清政府把“最高的报偿留给那些具有最广泛的国外教育经历的学人,长的是在日本或西方逗留3年,短的是1年。从此时起直

6、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的教育始终明显地具有外国取向的性质。”8其成果就是促使大批学生涌向国外。由此可见,废科举所引起的新旧教育的深刻变革,成为推动清末乃至此后留学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因素。另一方面,就外部因素而言,日美等国留学政策的演变对清末留学高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留学教育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和政治合伙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只有在双方达到一定的默契和合同后才干顺利发展,持续而大规模的留学教育发展更是如此。这一时期中国学生之因此大量出国留学,除了受国内教育改革的推动外,还由于国外拉力的影响。日本地近费省,文化同源,并已初步实现高等教育近代化,这些都构成了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基本因素。更重要的

7、因素则是日本调节了对华方略,积极吸引中国留学生。留日热潮“是随着日本人反复地保证、邀请和承诺而来的;是日本接待中国学生、军事代表团时,表达了热切和真诚,迁就她们的特殊需要,只有在这后来,留学生数目才大大增长”。为了争夺东亚的战略利益需要,日本政府从1898年就开始屡屡向清廷示好,劝诱张之洞、刘坤一等政要派学生赴日留学。“新政”改革实行后,日本为迎合中国留学生的教育需求,开办各类专门学校或留学生部,开设特殊课程。如宏文学院、日华学堂、东京同文书院、振武学校、实践女校等专为中国学生而建;早稻田大学设立中国留学生部;法政大学开办了五期法政速成科;明治大学建立经纬学堂,除开设预备科、警务速成科外,还举

8、办师资速成科。据记录,19在日本,中国学生超过50人的学校就有50余间。9198月,日本还应清政府规定,签订五校合同,规定自19起,内各校每年共招中国学生165名。日本政府的上述举措显然推动了留日教育的发展。美国是最早接受中国近代留学生的国家,在清末吸引中国留学生过程中不甘落后于日本。当19满清五大臣考察宪政抵美之际,美国教育界人士及时抓住契机,“对中国教育前程极为关注。其耶路(耶鲁)、干尼路(加利佛利亚)大学、威尔士女大学均愿赠给学额,惟须限度合宜,方可免收学费”。10端方返国后即从江南各学堂考选15名学生赴美留学。193月,美国公理睬牧士明恩溥向总统罗斯福提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资助中

9、国学生留学美国,以培植亲美人才。195月,美国国会决策减收庚子赔款1078万多美元,作为中国差遣留学美国学生的费用。规定,自拨还赔款之年起,前四年每年差遣学生约100名;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续派50名。该筹划从19实行,清政府考选留美学生47名。其后两年相继差遣70名和63名。美国这一政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留学生,也加强了美国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此后,英法德比等国也纷纷变化方略,吸引中国留学生,参与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争夺。这些举措对于中国留学教育重心的转移产生巨大影响。二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清末留学教育高潮浮现于废科举、兴学堂的急剧变革中,其发展轨迹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从留学生构成与

10、学科选择,到留学管理政策、留学国别趋向的演变,都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新特点。一方面,留学生群体涵盖面广泛,老式士绅占有重要地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线,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士绅留学生既有众多的举、贡、生员,也涉及不少翰林、进士。如甲辰(19)科进士73人(涉及该科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和探花商衍鎏)、癸卯(19)科进士33人以及乙末(1895年)科状元骆成骧、戊戌(1898年)科状元夏同和等均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11壬辰(1892年)科进士

11、、翰林院编修蔡元培196月自费赴德国研习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等,至辛亥革命爆发始返国。陈焕章也以进士身份留学美国。官员留学多为短期学务考察。如195月,学部奏定各省提学使均须出洋考察学务三个月,然后到任。19底,外务部等奏派贵胄游学,并制定章程十二条。自19湖南省初次差遣20名官费女学生,赴日本实践女校学习师范、工艺科之后,辽宁、江西、奉天、江苏等省也陆续选派女学生留学日本。女子留学教育的兴起是废科举的重要成果。尽管清政府后来严格限制女子官费出洋,但“风气所趋,殊难强禁”,12自费留学者仍与日俱增。由于留学生来源广,其年龄层次跨度大。前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

12、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初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的差别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在留学科目构造上,法政科盛极一时。“法政热”是清末留学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特点。在正式宣布废止科举前夕,它就已现端倪。19,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涉及法政、师范和一般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3至19,留日学生“习速成者居60%,习一般者居30%,半途辍学辗转无成者居5-6%,入高等及高等专门者居3-4%,入大学者仅1%而已”。14速成科重要是法政和师范

13、两科,学习年限为一年或一年半。1904-19,在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肄业的中国学生就有1885人,毕业1215人。1519清学部举办游学毕业生考试,录取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注:据该年学部考试游学毕业生榜示记录,政治官报N宣统元年九月初九日。)。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取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由此可见,清末留学教育专业构造严重失衡。这种状况的浮现,除了受废科举、兴学堂之初清政府留学政策导向的影响外,重要是与留学者自身条件所限及主观选择有关。就前者而言,国内兴学需材孔亟,各省为了尽快获得师资和法政人才,大量差遣速成科留

14、学生。“其始也,选择较为谨严,中学尚有根柢。毕业归国,其中不乏具有心得之士。各省兴学初,颇资其力。迨后考选之格渐失之宽,愿学之人亦日以众,甚至有应入小学堂之学生亦支官费习速成者。”16从留学者自身条件来看,老式士绅及其她留学生年龄偏大,所受经史教育与近代自然科学教育相差甚远,一时难以衔接,因此,“见夫法政等科可不必习一般学而躐等以进,于是避难就易,纷纷请习法政。”17此外,“新政”后期预备立宪对新式法政人才的需求及科举选士老式的巨大影响也推动了留学“法政热”的昌盛。第三,留学教育管理从分散走向统一,管理政策日趋严密。初期留学生多由地方督抚选派。“新政”前期,练兵处、政务处、宪政编查馆、外务部以

15、及管学大臣、学务处及学堂也参与选派事宜。由于留学生数量少,管理机构不健全,因而留学教育的管理缺少统一性和规范性。废科举后,随着出国求学人数的剧增,强化和规范留学教育管理势在必行,学部的成立则为之发明了必要条件。1911月,学部奏定管理日本游学生监督处章程。后又根据留日教育的演变作了两次改订。在欧美,因留学西洋学生渐多,19仿日本之例,设立欧洲游学生监督处。194月,学部又于英德法俄比五国各设一管理游学生监督处。196月,为适应庚款留学生管理的需要,外务部、学部又制定赴美留学措施大纲,分别设立游美学务处暨驻美游学生监督处。这些举措使留学教育管理逐渐纳入统一有序轨道。在留学政策导向上,清政府一方面

16、竭力加强对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控制,严防革命思想传播;另一方面则调节留学专业构造,增进留学教育的协调发展。193月,学部开始限定长、短期留学者的选派资格;8月又规定,此后速成科学生无论官费私费、师范政法,一律停派。1910月,学部进一步规定,自本年始,嗣后京师及各省一般学堂以上毕业之学生,择其一般教育完备、外国语能直接听讲者,酌送出洋学习实业。凡官费出洋学生,一概学习农、工、格致各项专科,不得改习她科。此前自费出洋之学生,非入高等以上学堂学习农、工、格致三科者不得改给官费;其认习实业已给官费之学生亦不准半途改习她科。18外务部会奏赴美留学措施大纲规定:“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

17、法政、理财、师范诸学”。19191月,学部鉴于“近日游学日本入官立高等以上学校渐次增多”,以及“留学诸生大部趋重法政,愿习实业者少”,提出,此后自费学生考入官立高等以上学校,学习农、工、格致、医科者,遇到官费缺额,准予补充。20各处游学监督章程一致规定,游学监督应将学生成绩高下、功课勤情、旷课月日、品行优劣,每年咨报学部及各省督抚。规定,各类留学生应由监督处选定该国所承认的学校入学;入读官立高等及专门学校须由一般学校毕业,入学官立大学则须高等专科毕业;欧洲官费游学生,限定已入大学习医、农、工、格致四科之专门学者,习法政、文、商各科者,虽入大学不得给官费;留学期限至少三年,至多七年,逾期者即停止

18、官费,除非是大学毕业后再加特别研究者;凡游学毕业生均须有各该管监督出具证明书,否则不得应国内游学毕业录取考试;凡有品行不修、学业不进者,经查明即勒令退学,咨回原省。留学管理政策的严密化虽限制了留学生数量的发展,但却有效地提高了留学生的教育层次,在一定限度上鼓励了留学实业教育的发展。据记录,迄止19底,留日肄业者已由本来的将及万人降至二千余人,其中,“以高等以上之学生为多”。21可见留日学生限度已趋改善。第四,留学重心从东洋转向西洋,呈现阶段性发展特性。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由于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19前后,在国别流向上浮现重要转折。19留日中国学生已降至4000人,19只有1400人。这一时期

19、,中国留日学生数虽仍列留学海外各国之首,但其影响已退居留学欧美者之后。留学国别的此消彼长,从学部留学经费支出的变化上得到一定反映(见下表)。其中,留美、留日学费一升一降,留欧五国学费稳中有增。19因清朝财政危机加剧,留学学费普遍下降。1907-19学部支付留学欧美日七国学费比较(注:据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学部收支款奏报单制作,学费单位为两(京平足银)。分见政治官报N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宣统二年正月十六日,十月二十七日,宣统三年四月十四日。)附图图中国留学重心从日本转向美欧诸国,既受外部留学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是留学者比较东西洋高等教育优劣后作出的更高层次的选择。时人谓:“吾国之从事西学

20、者,反不免借径日人浅尝而中辍,于西国专门之书罕有能读而译之者,志气之不充,人才之不振,良可慨也。夫必能读西国专门之书,始能讲求西国专门之学;又必能译西国专门之书,始能振兴中国专门之学”。22因此,直接赴美欧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成为时代风尚。三留学教育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影响声势浩大的清末留学运动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其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就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而言,从师资来源、课程建设,到教育机构的创立、教育制度的发展,无不与留学教育密切有关。在新学制推广过程中,归国留学毕业生是国内高等以上学堂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承当者。研究表白,清末高等教育机构中担任教职的归国留学生重要是

21、留日学生;辛亥革命后来在高等教育机构工作的留学生群体,呈现出国别多元化的特点。某些高等学校,如南开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和东南大学,其师资则以留美学生占绝对优势,这些都是与清末留学潮流的演变相吻合的。23从课程建设来看,通过留学媒介,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大量传入国内高等学校课堂。舒新城1926年总结道:“留学生在近世中国文化上确有不可磨灭的奉献。最大者为科学,次为文学,次为哲学”;“目前国内学校科学教师,科学用品与科学教科书者,亦莫不由留学生间接直接传衍而来。”24杨振宁专家论及20世纪初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时也指出,19京师大学堂没有微积分的课程。“19,一种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废除了

22、科举。然后又大举留学,先是到日本,然后到欧美。这后来,到了1925年,少数的大学才开始筹办算学系、物理系”。25留日学生在中国近代法政教育中发挥特殊作用。如江庸、林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奠基人。留学教育的发展还推动国内高等专门学堂的兴办。留学高潮兴起后,江苏、广东、福建等省均办起游学预备学堂。为了选派庚款游美学生,194月,清政府在京师开办留美肄业馆,专为已选用的各省学生暂留学习。延用美国高等、初等各科教习,按照美国学校模式办学。所取学生分为两格:第一格年龄在20岁如下,国文通达,英文及科学限度可入美国大学或专门学校,每年招录100名;第二格在15岁如下,国文通达,禀质特异,每年招录200

23、名。分为高等、初等两班,入馆三个月后,举办甄别。优者差遣留美,及格者留馆肄业。26194月底开学,正式定名为清华学堂,后发展为清华大学。国内高等院校纷纷以出洋留学作为办学的一种重要指标。19开办的复旦公学,“系考取中学较深之学生,以英文专家高等一般科学,使能直入欧洲专门大学为宗旨”。27初期开办的近代高等学校如北洋大学、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和京师大学堂等,“几乎变成外国大学的预备教育机构”,28其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流往国外深造。如19庚款留美47名学生中,即有14名来自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清末高等教育制度重要仿自日本。198月,清政府筹办分科大学,派翰林院编修商衍瀛,学部专门司主事何时,赴日本考察大学

24、制度,以资参证。民国创立后,随着留学欧美者络绎返国,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始受欧美影响。蔡元培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在教育宗旨上以德、法两国教育为取向,并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代后,留美学生归国增多,竭力宣传欧美教育理论,引进先进的教育措施和实验措施,发展中国近代高等实科教育,由此增进了1922年的学制改革。收稿日期:-01-26【参照文献】19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56-58.2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留学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87.3驻比杨钦使上学务处论各省留学学费亟应妥筹措施书N大公报,1905-11-22.4折奏类N政治官报,光

25、绪三十四年六月十三日(8).5折奏类N政治官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7).6记两留学生之特色N大公报,1905-11-08.7实藤惠秀著,谭汝谦等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35.8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293.10折奏类N政治官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0).1115参贺跃夫清末士大夫留学日本热透视J近代史研究,1993,(1).12折奏类N政治官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10).13杨枢奏陈兼管学务情形折R约章成案汇览:卷三十二下M14日本官立高等学堂收容中国学生名额及各省分认经费章程R.学部奏咨辑要:卷三M16

26、折奏类N政治官报,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1718折奏类N政治官报,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5-6).19折奏类N政治官报,宣统元年六月初四日(6).20折奏类N政治官报,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2-13).21折奏类N政治官报,宣统二年十二月初八日(5).22杂录类江苏提学司详请设立英文专修馆N政治官报,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三日(7).2328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409,418-421.24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212-213.25杨振宁专家论中国文化与科学问题N光明日报,-03-21.26咨札类N政治官报,宣统二年三月初八日(11-14).27端方奏为筹拨复旦公学常年经费折R端忠敏公奏稿:卷八M字库未存字注释:原字肇去聿加木原字火加鹬去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