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名词解释(1)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24952180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解剖学名词解释(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解剖学名词解释(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解剖学名词解释(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解剖学名词解释(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学名词解释(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解剖学名词解释1. 椎孔: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2. 椎间孔:相邻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3. 骶管裂孔:是骶管下端的裂孔。孔的两侧有向下突的骶角,骶管麻醉针常由裂孔插入。4. 板障:为颅盖骨内、外板之间的松质骨,有板障静脉经过。5. 颅囟:新生儿颅顶各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6. 冠状缝:由额骨和两侧顶骨连接构成。7.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微向前突的骨嵴,平对第2 肋,是计数肋的标志。8. 肋角:肋骨体后份急转处。9. 鼻旁窦:位于鼻腔周围骨内的骨腔,并开口于鼻腔。10翼点: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构成H形缝的小环形区称 翼点,位

2、于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 )处。其内面常有血管沟,脑膜中动脉前支由 此沟通过。11.骺线:长骨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有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 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线,称为骺线。1. 骨盆: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补充:骨盆可由骶骨岬向两侧 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又称假 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又称真骨盆)。2. 肋弓:为第810肋前端的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而形成弓状的软骨结构。3. 足弓:由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纵弓和内、外 侧方向的一个横弓。增

3、加足弓的弹性,形成具有弹性的“三脚架”。4. 胸骨下角:是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角。5. 耻骨下角:为两侧耻骨弓之间的夹角。女性耻骨下角为90100,男性为7075。6.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它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部的纤维环构成, 具有“弹性垫”的作用。1.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2.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3. 腹股沟管:为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和腱之间的一条裂缝,位于腹前外侧壁下部、腹股沟韧 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长约4 . 5 c m ,有男性精索和女

4、性子宫圆韧带通过。4. 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构成。前层完整,后层在脐下45cm以下 缺如。5. 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的纤维交织而 成。6. 收肌管:位于大腿中部,缝匠肌深面,前壁为大收肌腱板,后壁为大收肌,外侧壁为股内 侧肌。管的上口为股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至腘窝。管内有股动脉,股静脉和隐神 经通过。7. 腹股沟三角:位于前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是形成 腹股沟直疝的部位。8. 腕管:位于腕掌侧,由腕横韧带和腕骨

5、沟围成。管内有屈指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9. 股管:在股三角内,是腹横筋膜向下突出的漏斗形盲囊,其上口称股环,对向腹腔,是股 疝发生的部位。简答题2. 颈、胸、腰椎在形态上各有什么主要特征? 答:颈椎椎体小,横突有孔;胸椎体侧面及横突前面有肋凹,棘突常向下倾斜;腰椎体大, 棘突短宽,呈板状,水平伸向后。3. 试述骨性鼻腔的四个壁、两个口及交通。 答:鼻腔顶主要由筛骨筛板构成,有筛孔通颅前窝;底由上颚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组成的骨 腭构成;前端有切牙管通口腔;外侧壁由上颚骨、泪骨、下鼻甲、筛骨迷路、额骨垂直板及 蝶骨翼突构成。自上而下由上、中、下鼻甲及相对应的鼻道构成;内侧壁为骨性鼻中隔;鼻 腔前方开

6、口称梨状孔,后方开口称鼻后孔,通咽腔。4. 颅底内面由前向后有哪些裂孔? 答:颅底内面裂孔从前向后有: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裂、 棘孔、破裂孔,颅后窝有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枕骨大孔。5. 简述鼻旁窦及其开口,为什么直立位时上颌窦积液不易引流? 答: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额窦位于 眉弓深面,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又称筛骨迷路,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最大,在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因窦口 高于窦底,故窦内积液时直立位不易引流。论述题根据四肢骨的形态结构特点试

7、分析何处易发生骨折?何处易损伤神经? 答:常见的骨折部位:(1)锁骨内侧2/3 凸向前,外侧1/3 凸向后,故骨折多发生在中、外1/3 交界处。(2)肱骨:肱骨外科颈处于肱骨头骨松质与肱骨干骨皮质相邻部常易发生骨折。肱 骨内、外上髁稍上方,骨质较薄弱,有时发生肱骨髁上骨折。(3)股骨颈是位于股骨头下外侧的狭细部,易发生骨折。(4)髌骨位置浅表,又特别凸出,当外伤时易导致骨折。(5)胫骨体三棱形,至下1/3 骨的形态略微发生转变,故在中、下1/3 交界处易发生骨折。 当肱骨干中段骨折时,易损伤桡神经;肱骨髁上骨折时,易损伤尺神经;肱骨外科颈骨折易 损伤腋神经;腓骨颈处外伤易伤及腓总神经。“翼状肩

8、”、“方形肩”、“爪形手”、“猿手”、“马蹄内翻足”、“钩形手”各是哪些肌瘫痪所致?为 什么?答: “翼状肩”:前锯肌作用为拉肩胛骨向紧贴胸廓,瘫痪后导致肩胛骨下角离开胸廓而突出 于皮下,形似翅膀样突起,故称“翼状肩”“方形肩”:三角肌可使肩部呈圆隆状,瘫痪后肌萎缩导致圆隆轮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肱骨 近侧部外侧缘及肩胛骨上缘显现,肩部呈方形,故称“方形肩”“爪形手”:小鱼际萎缩平坦,拇收肌瘫痪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塌陷,掌骨间隙明显, 各指也不能相互靠拢,各掌指关节过伸,第4、5 指的掌指关节弯曲,导致“爪形手” “猿手”:鱼际肌萎缩平坦,拇指内收,瘫痪后导致“猿手”“马蹄内翻足”:由于小腿前群肌和外侧群肌瘫痪,使小腿后群肌的作用增强,出现足下垂、 内翻且趾不能伸,形成“马蹄内翻足”,行走时呈“跨域步态”“钩形足”:由于小腿后群肌瘫痪,使小腿前群和外侧群肌的作用增强,形成足背屈外翻位, 导致足尖上翘,足成钩状,故称“钩状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