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户昌山看粤北三间两廊民居形式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24834535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3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户昌山看粤北三间两廊民居形式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从户昌山看粤北三间两廊民居形式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从户昌山看粤北三间两廊民居形式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从户昌山看粤北三间两廊民居形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户昌山看粤北三间两廊民居形式(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从户昌山看粤北三间两廊民居形式一,青城山概况从户昌山看粤北三间两廊民居李文娟,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530023,13788680704论文摘要:粤北户昌山村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现存的古民居中,除一栋元老屋之外,多是在明代的基础上与当地民俗相结合的,典型的三间两廊民居。该地的民居平面布置由传统的中轴线结构发展演变出中门式、“丁”字式、三合院式;除此之外

2、,其使用功能和细部装饰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郴乐古道上耕读文化的代表,见证了中原文化在粤北繁衍变化的过程。关键词:户昌山村、三间两廊、古民居、功能、发展图1户昌山村是粤北的一座古老山村,位于广东省乐昌市庆云镇政府东北3.5公里处,该村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至今近800年,村中人口繁衍几经兴衰。据村中李氏族谱记载,李姓始祖李大万父子一个是宋末恩进士,一个是拨贡元,在宋元战乱时率家眷由江西、湖湘几经迁涉,在(古时连接粤湘两省的)郴乐古道边定居,以种茶为生,既可逃避战乱可效仿陶渊明。约在十世后,村子建设初具规模,人口鼎盛。一、户昌山村的三间两廊民居平面布置户昌山村三间两廊古民居和村中宗祠、书院

3、、风水塘、古井、贞节牌坊、半亭、文笔塔、栈道组成户昌山古村落群。户昌山村现存古民居主要有李氏宗祠和四栋李姓民居,它们都体现了三间两廊的民居形式,既有明清遗风,又是粤北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何谓三间两廊?是指主座建筑平开三间,两廊串联南北向,厅中有天井,座北朝南的民居院落。三间两廊民居在户昌山村中落地生根,由传统的中轴线结构发展演变出中门式、“丁”字式、三合院式。正门的位置的不同,使三间两廊民居的平面形式有了变化。中轴线形式,正门在正南居中;中门式的正门在民居的腰部,东西方向穿过民居;“丁”字式的正门在西南角;三合院式则是由两种或以上的情况相结合。1、中轴线结构图2村中年代最早的是元代遗留下的“大

4、屋里”,中轴线对称结构,平面呈凸字形(见图1)。正门于正南居中,凹斗门进入;前后厅式,其前厅天井采光,下有雨池,两侧有厢房;后厅则为主位,用木栅格隔开,坐向神龛,之后更有小隔间开有二尺见方的小窗;前后厅中间有通道,左右两边有厨房、储存杂物之地。“大屋里”的前后厅是柱式布局,抬梁式结构,两侧厢房则是用“山墙搭檩式”,外墙局部区域还保存有元代方砖,内部空间用双层木板隔开。据载,“雨池”是1958年后添加的,这里所说的“雨池”就是岭南民居中特有的“天井”。解放后“大屋里”改成公社大食堂,并在大门两侧增开窗户。总有来说“大屋里”是前有进,后有通,距今己有八百年,是较具有代表性的三间两廊的民居形式。图2

5、传统的中轴线结构不能满足人丁兴旺的需求,于是在“大屋里”的基础上,村中四组11号的李宅(见图2)扩建成三开间四进的的大户。正门凹向里,两侧用木栅格隔开做厨房,墙内挖壁橱,前厅偏小,后厅并列三个天井,房间也多了。屋前的巷道向前跨出米余,有小沟渠与村中排水道相通,两侧另开小门楼,形成独立的小院。四组11号的两个厨房正好合适兄弟分家开伙,是根据农村家庭现状的合理扩建,通风、采光、交通上都有进步。2、中门式村中古屋三组10号李宅(见图3)受村公路的影响,将正门放在西侧,是典型的中门式。西侧正厅做凹斗门,东也可开大门,但不做凹斗方式,以表示非主要大门。如此东西向开门的三间两廊民居有独家使用的,也有几户共

6、用一个中厅天井的。两家合用的情况下,就在两侧都作凹斗门,都是正门,一户的天井在正厅,另一户的正厅多靠向外墙处设天井雨蓬。3、丁”字式图4户昌山村中多注重风水,村中的民居多有风水门,朝向方位是精确定算过的。祠堂两侧的民居因无法正对风水塘或祠堂,那么则将正门的位置设在边角上, 入口正门与正厅之间成“丁”字形式。同是粤北庆云镇的湾雷村也是清代张九龄之子迁居此处的后裔家宅,湾雷村有一张宅就是典型的例子(见图4)。房屋座西北朝东南160,凹斗门170,正厅内的天井雨池也是靠侧墙。户昌山村中有一私塾“龙门第” (见图5)居于村前,坐西北朝东南140 ,朝向的正是村中祠堂方向,凹斗门与上下两厅相连的也是 “

7、丁”字形。图54、三合院式三合院式由三开间民居加院子(或是天井)组合而成。从户昌山村中古屋三组11号李宅(见图6)来看院子中主体建筑和辅助建筑分开,院子形式因地形受限,也不是那么规整。由凹斗门进院,先路过草地,跨过排水明沟,才是主体建筑,两侧有分伙的橱房、侧房,院子另一侧也开了侧门。二、户昌山的三间两廊民居的使用功能在三间两廊民居之中,厅堂功能多样,它位置居正中,面积较大。厅堂多为家庭公共活动场地,凡家中生活聚会、婚丧大事以及村中副业生产都使用它,农具也置于厅堂。厅内靠后墙处都用木栅格架有神龛。每家每户的天井下都设雨池,且有的大户不只一个雨池,池中置一方石,隔开落叶或其它杂物,池子通水沟,沟水

8、可沿隧洞高低弯曲而行,很自然地汇集到村侧小溪中,流入村前的池塘里。南方气候炎热多雨,雨池有聚财,防“漏财”之说,也是调节室内小气候的重要部分。卧房在厅的两侧,房门一般设在厅内,也可在厨房内。室内即使开窗也是光线阴暗,与明亮的正厅有明显的区别,房内置阁楼作储存稻谷之用。厨房灶头的上部大多架上吊橱、吊蓝,用以储存腊肉、干菜。农具和杂物或堆置在厨房,或是放在正厅神龛的木栅格之后。在农村中,厕所都在室外,名户专有,畜舍邻近,作积肥用。南方天热,居民要洗澡,男的去河边,女的则在厨房一角,或用木板隔开一个小间作冲凉房。三、户昌山的三间两廊民居细部装饰图6在户昌山民居中,细部处理与装饰装修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

9、段之一。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发挥原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色,装饰设计合乎人们的视觉规律,根据视距的远近,部位高低来考虑装饰题材内容的比例和精致程度。户昌山的民居建筑装饰装修外理手法多表现在以下几点:1、门门处在显要的位置,是民居外观的重心,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重要部位,门的大小、门槛的高低和装饰的繁复集中体现了户主的身份和地位,故正门就是“脸面”之说。门按位置分为民居的正门和院门(围墙大门)。、 正门图7正门在小型民居中,远比院门更重视。一般的作法是将顺着屋檐之下将门洞拔高,附单檐门罩,外墙砖向内凹出门廊大小,(大型的凹斗门还有檐柱,)柱间架大月梁。月梁是重点装饰之处,所以上面都会繁复的雕刻福禄仙寿

10、、飞龙驾云、天仙配等故事。门框立在门枕石上,又向内凹入些许,有的还在正门外加一道木栅门。门侧两边举目之处会嵌入神龛,摆上小香炉,以保出入平安。门枕石边上还有特留小洞,让家畜出入,如此细微末节都留心布置。门罩或是用砖仿斗拱砌成门罩,倒是与皖南民居有相似之处。但南方林木资源丰富,所以村中木做的门罩更多。檐由下向上挑起,弧面处理,两侧附吊脚柱或是将伸出的梁头雕龙、饰花。(见图7)院门户昌山的院门多是在家宅前围着水渠和过道的小门楼,即是围墙大门上部升高并加上屋顶和脊饰,在处理时往往与围墙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门楼式,有单檐门楼式和重檐门楼式。前图5、6的书院和李宅因是侧入院门,因此大门与山墙面组成

11、的的侧入口处理显得更为重要,它利用山墙墙头样式和单檐相结合,更少不了凹斗门的光影处理,灵活自由、丰富多变。(见图8)图82、屋脊与山墙粤北地区的山墙多为人字墙,但两翼翘起;也有马头墙,这是受湘赣民居的影响,马头墙的翼角也是翘起做法。户昌山同时有人字墙和马头墙,装饰细部处理主要在上半部,三线三肚都漆成白色,楚花多用“倒蝠”的吉祥图案。(见图9)山墙间屋檐出水短,檐下绘各类图案、人物、花草和书法及诗、词等,内容丰富,有泥塑浮雕也有彩绘的。户昌山民居蕴藏着深厚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及艺术性。3、花窗图9户昌山民居花窗尺寸较小,不过60公分,木制,在窗上用白泥砌出宝瓶、菱花、卷草纹或是雕对梅花鹿,甚是生

12、动可爱。有时一间房或一面山墙不只一个花窗,户昌山村的山墙常有两排花窗,上排比下排尺寸更小,花样多不一样,有时上排窗只是在墙上少了几块砖,简略成“+”字形。临街的一面窗有时也多会多加个单檐窗罩。(见图10)4、雨蓬雨蓬和木栅格是室内装饰仅有的表现之处。架在梁下的天井雨蓬多是回字双层向内凹,最中心处饰以窗格。图105、柱础民居中的立柱,一般都是原木石础,也有无柱础的,直插入地,柱身做防腐处理。木柱用石础垫柱脚,以防潮和防碰撞,以加强柱子的稳定性。础石与柱身紧密相连,造型完整。柱础常雕刻成线脚花纹,雕饰形式各异。四、结语户昌山古村落的美在于其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建筑,整个村落纤

13、陌交通,有完整的排水排污系统,有风水塘、供水井、书院祠堂、旗杆石,村外还残存一座贞节坊,亭、塔与密集的明清时期古村落建筑群。处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仿若世外桃源一般,不失为向往大自然和追寻原始历史风貌的好去处。户昌山村是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的缩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对于古村落的发展和保护是发展也是机遇。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能使户昌山村这样的古村落得以保存,“老当益壮”。参考文献: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M 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 王其钧.中国古民居三十讲,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 陆琦:广东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作者简介:李文娟(1984.11.21),女,湖南常宁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古戏台、西南民居、高等职业教育;联系电话,13788680704;详细邮寄地址:南宁市兴宁区长岗路99号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53002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