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124833105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和发展(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态都市理论的来源和发展内容提纲:本文从生态都市的内涵和特点入手,进一步探讨和总结了都市发展上的生态学思想来源,以及生态都市的重要理论基本。以期进一步深化生态都市的理论研究以及生态都市建设实践。核心词: 生态都市 田园都市论 有机疏散论 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派 清洁生产论 都市复合生态系统论 可持续发展生态都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筹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是都市生态理论发展的必然成果。“生态都市”的思想渊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此后,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都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都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

2、次,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1 生态都市的内涵和特点11 生态都市的内涵生态都市是都市生态化发展的成果,简朴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构造。生态都市的发展目的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涉及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其基本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都市的目的和主线所在,即生态都市不仅能供养自然,并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和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1 2 生态都市的特点与老式都市相比,生态都市有着本质的不同,重要有如下

3、几大特点:121 和谐性生态都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都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人类活动增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都市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布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都市不是一种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怀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都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都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都市的核心内容。122 高效性生态都市一改现代都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营机制,强调提高一切资源的运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

4、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运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123 持续性生态都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引的,兼顾不同步间、空间,合理配备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裔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增进都市临时的繁华,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124 整体性生态都市不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华,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谋求发展。一方面,要树立全局观念,完善都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同步控制都市规模

5、,增进中小都市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生态都市的完善依赖于每个子系统的平衡发展,良好的生态都市环境与都市中的每一种人,每一幢建筑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措施和技术,对多种信息进行仿真分析,为生态都市建设做出科学决策。125 区域性生态都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自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本之上的。并且都市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都市。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的,全球必须加强合伙,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2 生态都市的理论来源“生态都市”这一概念产生的时间但

6、是左右,这对一种科学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的发展而言是非常短暂的。但这一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基本,这些思想和理论为我们研究“生态都市”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方向和指引原则,是我们研究生态都市的理论基石。追溯这些深邃的、典型的、睿智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都市建设,对于我们建设生态都市,都会有很大的指引和启发意义。本文将着重总结和综合古今中外有关生态都市的思想和理论。2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生态都市”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渊源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关怀的问题。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哲学中有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就是赋予

7、“天”即自然以“人道”,“天人合一”事实上是一种生态系统思想,这一思想在国内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在国内老式的天人关系中居于主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科学技术无不深受其影响。公元前390年后商鞅第一种提出了具有都市生态学思想的结识。其重要观点有:1)在一种地区的土地构成上,城乡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2)主张增长农业人口,提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不不小于10:1,并采用一系列政策鼓励从事农业,其中还规定了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搬家。随后荀子(公元前238年)则提出减少工商业人口,国家才干强盛的主张;公元170年,崔姓学者第一种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的思

8、想;到1885年包世臣提出了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这些思想在一定限度上影响了国内都市的发展。“天人合一”论在国内古代都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譬如在对城址的选择上,要选择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在都市规划方面,则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都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级别观念,这些显然都是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对都市建设和改造工程方面,也充足考虑到生态平衡的因素;在对中国都市园林建设中,强调体现自然美,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由于园林建设受外来干扰较少,因此可以觉得中国园林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人类活动中最成功的、最明显的体现;此外,由“

9、天人合一”思想演化而来的阴阳无行、相土、风水等思想,都对国内古代的都市建设产生影响。可见,“天人合一”思想是国内古代生态哲学的核心,对国内古代都市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国内古代都市建设获得辉煌成就的思想保障,对我们今天的都市建设和生态都市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是我们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指针。22 田园都市论田园都市论是19世纪末由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zer Howard)提出的有关都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都市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在书中提出了“田园都市”(Garden City)理论。

10、这是都市发展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里程碑。在它的影响下,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都市协会(Garden City Association), 后改名为田园都市和都市规划协会(Garden Cities and Town Planning Association)。田园都市运动也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在十八九世纪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乡对立日甚的“产业革命”时代,田园都市论提出把都市与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种体系来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都市模式,这种城乡结合体即称为田园都市。它是一种新的都市形态,既有高效能和高度活跃的都市生活,又兼有环境清净、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使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象磁体那样互相吸

11、引、共同结合。田园都市论觉得这种城乡结合体能产生人类新的但愿、新的生活与新的文化 ,企图彻底改造资本主义大都市,使工业化条件下的都市与抱负的居住条件相适应。19田园都市和都市规划协会与霍华德协商,对田园都市下了一种简短的定义:“田园都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乡;其规模要有也许满足多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所有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社区代管。”从上述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霍华德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构造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构造形态。抱负的社区应当是乡村和都市生活的结合。田园都市理论思想重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方面:221 都市乡村磁铁思想。霍华德觉得

12、一切使人口向都市集中的因素都可以归纳为“引力”,必须建立“新引力”来克服“旧引力”。由此,霍华德提出了出名的“三磁”理论。她觉得,都市磁铁和乡村磁铁都不能全面反映大自然的用心和意图,都市磁铁是工资高、就业机会多,有着壮丽的大厦和众多的社交机会、游乐场合;然而,它却高地租、高物价、工作时间过长,阳光日益灰暗,空气被严重污染。而乡村磁铁呢?它有着美丽的景色、高雅的园林、清新的空气和潺潺的流水,以及令人羡慕的低地租;但是这种低租金是低工资的自然产物,它单纯以农为主,饮水也供应局限性,卫生条件也不佳。人类社会和自然美景本应兼而有之。这两块磁铁必须合二为一。“都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快乐的结合将迸发出新

13、的但愿、新的生活、新的文明。”因此必须构造一种都市乡村磁体。它将兼并了都市磁铁和乡村磁铁的长处而无其之弊,成为人类居住抱负的高效率社区。222 田园都市的分区和中心。霍华德设想的田园都市涉及都市与乡村两个部分。都市的四周为农业用地所环绕,都市居民常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近来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本地,田园都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都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以便的接触乡村自然空间。霍华德对她的田园都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她的田园都市建6000英亩土地的中心附近,用地为1000英亩。都市形状可以是圆形的,从中心到边沿为1240码,6条壮丽的林阴大道从中心通

14、向四周,把都市划成6个相等的分区。中央是一种面积约145英亩的中央公园,在都市的外环有工厂、仓库、牛奶房、市场、煤场、木材场等等,它们都接近环绕都市的环形铁路;环形铁路有侧线与通过该都市的铁路干线相连接;都市四周的5000英亩为农业用地,除耕地、牧场、果园和森林外,还涉及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存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她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人,其中30000人住在都市,人散居在乡间。都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种新的都市。霍华德还提出,为减少都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都市垃圾应用于农业。223 田园都市发展应遵循的对的原则社会都市(都市群)论。霍华德觉得,田

15、园都市的增长应当不是减少或破坏,而是永远有助于提高都市的社会机遇、美丽和以便。当田园都市的人口达到3人的时候,它将靠在其“乡村”地带以外不远的地方建设此外一座都市来发展,因而新城乡也会有其自己的乡村地带。若干个田园都市,环绕一种中心都市布置,注意每个都市的周边始终保存一条乡村带,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种“无贫民窟、无烟尘的都市组群”社会都市(Social City)。霍华德指出,都市组群中的每一座城乡虽然在行政上是独立的,但由于有专设的迅速交通,一座都市的居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另一座都市,因此这个都市群里的居民事实上属于一种社区。这个美丽的都市群中的交通系统因此成了重要的枢纽。一方面有一

16、条市际铁路,把外环所有的城乡联系在一起;尚有一种铁路系统使各个城乡与中心都市获得直接联系。应当说这种都市形式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的充足发挥了各自的作用。224 都市的“人民性”霍华德强调美丽的都市组群建设在人民以集体身份拥有的土地上,土地和社区是“为人民的”,不是为政治或宗教领袖的。田园都市里的一切场合,所有居民都可以自由进出,在布局上注重人们上学、购物、工作和管理方面的以便,特别是注重群众教育和娱乐,强调每个区均有学校和公园。并且在都市的四周分布着多种慈善机构,由多种热心公益的人来维持和管理。在提出田园都市理论后来,霍华德又组建了“田园都市有限公司”,分别于19和19在伦敦附近建设了莱

17、奇沃思(Letchworth)和韦林(Welwyn)两座田园都市。霍华德自19起就把她的重要精力集中于建设莱奇沃思田园都市,住在那里直接指引工作。把它作为建设示范性田园都市、社会都市、进而全面改建大都市的第一步。但是,霍华德显然过度乐观了。她觉得:“当简朴的事实被牢牢掌握后来,社会的剧烈变革就会迅速开始。”事实是,建成的莱奇沃思田园都市在1963年变成了公共财产,这意味着田园都市公司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经营利润的支配权,也意味着霍华德所倡导的一切实验已经终结。田园都市并没有象霍华德所期盼的那样,在英国引起连锁反映。总的看来,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浮现的都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把都市

18、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种体系研究和规划;对都市规模、布局构造、人口密度、绿带等都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种比较完整的都市规划思想体系。有关“田园都市”的理论和实践对现代都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浮现的某些都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乡论”等都产生了影响。这些思想都不同限度的反映了人类对都市生态建设的觉醒,基本思路都是要实现都市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是 “生态都市”最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为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本。刘易斯芒福德对霍华德的“田园都市”评价极高,将它与飞机并称为20世纪初人类的两大发明。23 有机疏散论有机疏散论(Organic Decen

19、tralization)是美籍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为缓和由于都市过度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有关都市发展及其布局构造的理论。沙里宁在她1942年写的都市:它的发展、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论述。沙里宁的都市规划理论有着时代的背景、思想的继承以及倡导者的经验,是长期的进一步思考和摸索的成果。在工业革命后,西方都市急剧发展。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百年中,都市人口,特别是某些大都市人口增长不久,导致住宅缺少,交通阻塞,中心拥挤,建筑混乱,都市环境恶化等种种令人头疼和诅咒的“都市病”。事实迫使人们关注都市问题。于是新的都市规划理论渐趋活跃,并逐渐形

20、成。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都市是其代表学派之一,影响也最大。而20世纪初兴起的“分散主义”则是当时的潮流。此后一时期,重大的规划实践,诸如19奥地利建筑师瓦格纳(Otto Wagner)的维也纳中心规划,19英国建筑师恩温(Raymond Unwin)的伦敦近郊花园新村规划与建设等,对沙里宁酝酿有机分散规划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书虽定稿于1942年,她的规划思想的酝酿可以上溯到19所刊登的大赫尔辛基规划。为了开发赫尔辛基近郊Munksnas-Haga地区,沙里宁曾去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汉堡、慕尼黑等都市实地调查。这些都市规模不大,由于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它们在都市构造上具有分散发展的长处,

21、在建设上采用近郊分区开发的方式。沙里宁在这些调查基本上着手的大赫尔辛基改建规划,思想更开阔,更广泛的研究了交通系统的组织、居住与工作地区的重新调节、建筑与大自然的密切结合等,以求建立完善的生活秩序与建筑秩序。从此她的规划思想逐渐成形。沙里宁觉得,都市的畸形集中会导致拥挤和混乱,以致平民区的扩散和都市的衰败。只有用有机的措施解决都市的疏散问题,才干使都市恢复有机秩序并产生持久的效果,即需要一种以合理的都市规划原则为基本的革命性的演变,使都市有良好的构造,以利于健康发展。她觉得有机疏散构造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都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有机疏散的都市发展方式能使人

22、们居住在一种兼具城乡长处的环境中。在沙里宁的都市:它的发展、衰退和将来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理解到这位建筑师有关“有机疏散”的见解和主张。231 城乡建设的原则。在沙里宁的论述中,始终被其强调的和注重的是事物中那些固有的永恒的原则。这些原则在她看来是应当作为此后城乡建设的指引思想的。另一方面,城乡建造的方式,她觉得,是建立在既有的生活条件之上;而由于人们目前及此后的生活条件必然与过去的截然不同,那么必须挣脱老式成见的束缚去发展我们的都市。沙里宁从大自然中去寻找同都市建设想类似的变化过程,觉得整个宇宙,小至极微,大至无穷,都是按照“既有个体,又有由个体互相协调而形成的整体”的双重思想构成的。事物

23、必须按照这两条基本原则才可以具有上面的双重性质,才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力。而都市就犹如自然界活的有机体,与其内部秩序是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的凝成一块,都市的发展也必须遵循“体现”和“互相协调”这两条基本的原则。前者使个体的形式,可以把藏在外形下面的涵义,真正体现出来,而后者则使许多种体形式构成有机的整体。在书中,沙里宁具体的论述了“体现的原则”、“互相协调的原则”以及“有机秩序的原则”。所谓“体现的原则”是指自然界任何一种形式的体现都是在真实的阐明藏在形式之下的某种涵义;这一点是整个宇宙中绝无例外的规律。将这条原则运用到个体建筑物上去,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个体建筑物正是构成城乡重要部分的“细胞”,

24、因此在都市的社区内,无论怎么微小的个体建筑物,它的质量好坏,必然是这个时代和其人民的真实体现。当体现的原则不受注重的时候,那就必然会给都市导致死气沉沉的恶果,正如树木的结缔组织中浮现了不良的细胞,树木必将枯萎同样。因此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积极的成果,那就应当遵循这条原则的批示办事,不能有所例外。至于“互相协调的原则”,沙里宁举出了自然界的例子:无数树木的细胞,互相协作,千姿百态的形成某一种品种的树木。而千百株这个品种的树木,则由于谜同样的趋于一致性的倾向,又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森林。将这个原则运用到都市建设上去,可以看到,当人们对于互相协调原则的感觉较强时,则人们的整个活动范畴,从居室到街道,到

25、广场,再到村镇和整个都市,都将产生协调的效果。在乡村或城乡里面的任何建筑群,都把人的形式和自然的形式构成了和谐的整体。任何街道或广场,都是许多观点一致的艺术家互相协调的工作的成果。“有机秩序的原则”在沙里宁的论述中是这样表达的:体现与互相协调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原则,而是在“有机秩序”这个支配一切的基本原则的母体中派生出来的。“有机秩序”事实上是宇宙构造的真正原则。大自然的种种事物,即是按照上述构造原则,产生和运营的。当上述状况终结,而体现和互相协调的能力不能避免有机秩序遭到破坏时,则衰退与死亡就将开始了。无论它发生在细胞构造内受癌症破坏的细微组织中,或发生在今天由于拥挤混乱而导致的贫民区蔓延的

26、大都市心脏中。然而这显而易见的真理,当它波及都市发展的问题时,却被忽视了不仅由于过去规划不当而导致的贫民区正在自行扩散,甚至新建的城乡、市郊、和卫星式社区也套用了原先那种促成贫民区的规划方式。对于上述的基本原则,沙里宁觉得是应当好好理解并且严格执行于都市建设之中的。232 运用灵活和保护的原则建设都市走向分散。在沙里宁的规划思想中,结识到规划“灵活性”的重要,规定用“灵活”的规划,以保证都市继续健康的生长;用“保护性”的措施以稳定使用价值。在都市开发工作中采用灵活和保护方式,意味着在整个城区中,进行物质的、经济的和精神上的改革,并且使赢得的成果稳定不变。这个过程的实际成果是,原先得不到保护的大

27、块紧密的城区将逐渐变化成为若干松散的得到保护的社区单元。换言之,实际的成果是:“分散”。沙里宁在书中非常清晰的论述了分散的理由。总的说来有如下两点:1)人们规定更自由和更开敞的生活条件。无论是从心理方面,还是在物质方面以及技术上的进步都助长了住房更加开敞的总趋向,它迫使都市向外扩伸。2)人口的持续不断的增长也助长了分散的倾向。但是,在这一点上,应当注意的是,人口从乡村涌向都市,却引起了都市居民从市区流向郊区、卫星城乡和邻近的社区。背面的这种流动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分散过程,尤以畸形发展的都市为甚。这些都市的那种没有秩序的扩伸已经引起了那么多都市衰败,因此必须及时的和有机的实行分散都市的外科手术。这

28、里指的是“有机的分散”。233 “有机分散”的具体原则及措施。这是“有机疏散论”的中心思想所在。沙里宁觉得,要把都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区上去。分散的目的并不是把居民和她们的活动散布到互不有关的极限状态,而是要根据都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大都市目前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有机的分解和组合成都市的若干集中单元,例如郊区中心、卫星城乡、以及社区单元等;此外,还要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互相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在这些“有功能的集中点”中,但凡互相之间没有联系的活动,以及互相干扰的那些活动,都不容许设立。有机疏散论中有两个基本原则:1)把个人平常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

29、平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2)不常常的“偶尔活动”的场合,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平常活动尽量集中在一定的范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来回于偶尔活动的场合,虽然路程较长亦属无妨,由于在平常活动外缘的绿地中设有畅通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来回。有机疏散论觉得:个人的平常生活应以步为主,并应充足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都市陷于瘫痪,而是都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都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作来回旅行,且导致都市交通拥挤堵塞。“对平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样的组织

30、方式,是使目前密集都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用的最重要的措施。前一种措施能给都市的各个部分,带来适于生活与安静的居住条件。后一种措施能给整个都市带来功能秩序与工作效率。因此任何的分散运动都应当按照这两种措施进行。沙里宁用一种“水珠”物理实验的比方来解释有机疏散的体现形式:“当水点受到忽然的剧烈的压力时,浮现的离心力足以产生完全新的形态,水被溅到桌面上;溅出来的水,由于内聚力的因素,在离受压处不同的距离内,形成若干大小不同的个别的水点。”我们可以理解,那些个别的水点是偶尔飞溅而成的,但我们可以觉得这种“偶尔”,只是表面现象。由于,要是在短短的一秒钟内,手指压力所产生的无数细微的力量,可以

31、精确的加以测量和组织的话,则水点那种表面看似偶尔的飞溅,会变成一种故意组织起来的力量反映的过程。这样的过程犹如都市有机分散的一种缩影。另一方面,沙里宁把这个有机疏散的过程比作是一种缓慢和持续进行的化学过程。当都市按照上述两种措施进行分散时,则将逐渐按物理实验中所说的水滴形状,发生变化,即是水点四散向外飞溅,在原先水滴的不远之处,形成大小不同的水珠。此外,这种变化同步产生一种组织,即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所说的“在受化学规律指引的转化中,原先混乱的随意分布的多种都市功能,目前合适的互相关联起来,形成了功能性的组合。”换句话说,这种变化的最后成果,是在本来紧密核心的周边,逐渐浮现了一群新建的或改建的,

32、具有良好的功能性秩序的有机的社区,这些社区都是按照进步的城乡规划的最佳原则,而建立起来的。234 正视有机分散中波及的主线性问题。沙里宁的理论直接接触到有关经济与立法性质的问题。她结识到“在所有的城乡规划工作中,经济价值和立法条例,总是都市改建的重要障碍”,觉得有机分散不能把原有静止的集中状态下的土地使用价值与立法条例,作为考虑内容,它应当按照自己能动的秩序,对既有城区的使用价值重新评价,并对法律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改。新的使用价值和新的法律条款,应当是在上述有机分散的执行和进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将社会经济立法等综合考虑是沙里宁理论的较为完整之处。此外,在沙里宁的规划思想中,比较明确的结识到都市建

33、设“是一种长期的缓慢过程”,并倡导有筹划、有引导地“沿着预定方向,走向明确目的,形成逐渐演变”。她还提出要从事研究性的设计,除了有从目前到将来的规划,还要斟酌从将来目的想目前演变的种种也许性,“持续的和双重的积极思考”。她本人称她的理论为“动态设计”(Dynamic Design),都市的布局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并且各区建筑群体要通过建设绿地和其她措施得到保护,地区之间要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这将构成一种完整的带状绿地系统,以保证它的环境质量。可以这样说,目前倡导的“动态规划”或“持续性规划”的概念,在沙里宁的思想中已具有萌芽。有机疏散论源自都市分散主义。“分散主

34、义”在当时是时代的潮流。但在这个潮流中也有不同的趋势。例如,霍华德学派主张建立独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田园城和发展卫星城系统,与霍华德学派同一时期,还浮既有发展近郊花园新村运动。但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并未对这两种形式作具体评论。“有机疏散论”承认和面对大都市的现实,依托现代经济与技术力量,从规划着眼,技术着手,充足运用改造既有都市空间的思想与霍华德避开大都市矛盾着眼于离开原有都市去建设田园都市的主张不同。她的大赫尔辛基规划等也许更接近于近郊花园新村式,但她从未否认过卫星城。从历史发展看,这两种实践均有也许。沙里宁未将这两者割裂开来,而加以绝对化,这正是她的高明之处。“有机疏散论”不仅在理论上获得

35、了广泛的认同,并且在实践上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其思想和实践对“生态都市”概念和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增进作用, 为生态都市的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24 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论都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是用社会学的理念、理论措施和观点来分析、研究都市和都市社会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在一种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都市社会学产生了多种思想和流派,其中对“生态都市”的产生和发展影响较大的重要有佩里(Clarence A. Perry)的“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和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241“邻里单位”的概念“邻里单位”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在英

36、国田园都市理论的影响下,美国进行了建设城郊花园居住区的“社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美国建筑师斯泰恩(Stein)和佩里(Perry)分别提出了“雷德伯恩体系”和“邻里单位”理论。在192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主张扩大街坊以邻里作为构成居住区的“细胞”,以都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为基本单位,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的“邻里”。“邻里单位”理论建议一种邻里应当按照一种小学所服务的面积构成(从任何方面的距离都不超过0.81.2公里),使小朋友不用穿越四周的交通道路,也避免汽车穿越社区内;建筑自由布置,各类住宅有充足的日照通风和庭园;邻里内设立平常生活所必须的商业服务设施,并设在邻里单位外围交通以

37、便的地方;道路系统应保证邻里单位内交畅通通和便捷,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以保证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居住房屋的布局应有最佳朝向和合理间距,并且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以及充足的绿地。“邻里单位”还协助居民从心理上对所在社区和地方产生一种乡土观念。“邻里单位”针对都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实发展而来的规划思想,变革都市内部功能和空间构造形式,注重改善居住区的生活环境、交通环境及绿地建设,对后来的居住区规划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某些社会学家觉得“邻里单位”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规定,由于都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邻里单位”又逐渐发

38、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强调都市不仅要从建筑角度组织好住宅布局,并且要根据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把住宅区作为社会单位加以全面规划。但是,不可否认,“邻里单位”开创了都市社区研究和规划的先河,是后来所有都市社区研究的理论基本,“生态社区”和“生态都市”的许多思想都是由“邻里单位”而来的。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对于生态都市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242 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派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和观点也为生态都市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照。19,美国芝加哥大学以R.E.Park 为代表的学者刊登了都市:有关都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的论文,她们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如生物群落的原理和观

39、点研究芝加哥都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的社会因素与非社会因素,分析了都市人口分布状况下的土地运用模式,对都市环境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大纲性的结论意见,奠定了都市生态学的基本,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发展。人们称之为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派。该学派把都市看作一种由内在过程将各个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并将生态学原理(竞争、裁减、演替和优势)引入都市研究。它觉得都市的区位布局、空间组织是通过竞争谋求适应和生存的成果。都市土地价值变化与植物对空间的竞争相似,土地的运用价值反映了人对最乐意和有价值地点的竞争。这种竞争作用下导致经济上的分离,按土地价值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阶层。例如,美国许多都市的内城地区一

40、般为少数民族居住区。竞争和适应(共生)是都市空间组织的基本过程,自然经济力量把个人和组织合理的分派在都市的特定区位上,最后形成最佳的劳动分工和区域分化,使整个都市系统达到动态平衡。她们还提出了都市生态位的概念,用以指都市为满足人类生存所提供的多种条件的完备限度。一般而言,在空间上,都市中心是最佳位置,中心到其她各点的距离较近,占据中心位置可以处在最有利的地位,可以获取最佳效益,有助于在竞争中取胜。寻找好的生态位是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本能,人们向往生态位高的都市地区,这是都市发展的客观生态规律。帕克的追随者还应用植物优势概念解释了有形群体的发展形式,土地价值决定市民多种活动水平和形式的优势。此外还

41、将类似植物侵入和演替的概念应用于有形群体,特别是研究特殊的种族及商业活动逐渐进入居住区附近的状况。据此1925年伯吉斯(R.W.Burgess)提出了都市的同心圆增长理论,觉得都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生态的成果。她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都市土地运用的区位模式,将都市用地与农业用地布局进行类比,将都市与动、植物种群之间生态竞争而导致的不同区划进行类比,从而把都市内部由里向外划分为5个同心圆区域:中心商业区、过度区、低收入者住宅区、中档收入者住宅区、高收入者住宅区。出名的土地经济学家赫特(R.M.Hoyt)于1933年根据美国许多都市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扇形理

42、论。她将生态竞争理论应用于都市研究,论证了居住区变化的模式。在对美国142个都市的研究中发现,都市土地运用呈扇形,工厂一般位于水源附近并沿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分布,因此工厂区应呈由市中心向外反射的扇形;低收入者一般位于工厂附近的贫民窟或旧城区富人迁出后留下的住宅,而高收入者则在远离扇形工厂区的地方。后来C.D.Harris 和E.Urman考虑了汽车的重要影响而提出了多核理论几种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在迁移等因素下形成的,这最也许是由于汽车增长,成为上下班的重要交通工具所致。此外,芝加哥学派还注意到了社会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对都市空间组织的作用,觉得经济竞争从主线上决定都市空

43、间的形成和变化,而文化因素或价值观影响都市空间的微观构造。它觉得都市绝不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外在物,也不只是住宅区的组合;都市自身涉及了人性的真正特性,它是人类的一种通泛体现形式。帕克更直截了本地说,都市是人性的产物。因此,都市规划和建设必须充足注重并尽量体现都市的人性特点,这就是都市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想。总之,芝加哥学派的核心思想就是,都市是一种有机体,它是生态、经济和文化三种基本过程的综合产物,是文明人类的生息地。这种思想成为后来都市社会学和都市生态学的主流思想,对生态都市概念的产生和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增进作用。近些年来,人类生态学重新引起人们的注重,在宏大的生态革命背景之下,都市社会学

44、的生态学派必然重新焕发生机。特别是在分析都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态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都市社会生态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25 清洁生产论由于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污染、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广泛地关注由于工业飞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采用了某些措施治理污染.一般采用的都是老式的末端治理措施.公司虽然在污染源排放口安顿了治理污染物的设施,但是常常由于人力的短缺和较高的操作管理成本影响设施的使用和治理效率,加之管理的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导致某些废弃物直接排入环境。这样进行的环保污染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果并不十分抱负。环境恶化的问

45、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相称大的限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关怀产品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依托改善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消除污染也许更为有效,于是提出了“清洁生产”的理论与战略。清洁生产是人们思想和观念的一种转变,是环保战略由被动反映向积极行动的一种转变。世界上最先明确提出清洁生产概念的是美国。美国国会1990年10月就通过了“污染避免法”,把污染避免作为美国的国家政策,取代了长期采用的末端解决的污染控制政策,规定工业公司通过源削减,涉及: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善、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增进生产各环节的内部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在组织、技术、宏观政策和资金方面做了具体的安

46、排。251 清洁生产的定义自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初次规范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后来,这个概念作为鼓励各国政府和工业界采用避免战略控制污染的新定义,写入了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重要文献21世纪议程。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接受了这个概念。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避免的环境方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之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涉及节省原材料和能源,裁减有毒原材料并在所有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此前,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方略旨在减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后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中国21世纪议

47、程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使用生产措施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至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总之清洁生产是时代的规定,是世界工业发展的一种大趋势,是相对于粗放的老式工业生产模式的一种方式,概括的说就是: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21世纪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清洁生产重要体目前如下几种方面:1) 尽量使用低污染、无污染的原料,替代有毒有害的原材料。2) 采用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使物料能源高效益的转化成产品,减少有害于环境的废物量。对生

48、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物实行再运用,做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3) 向社会提供清洁的产品,这种产品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后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规定对人体和环境不产生污染危害或将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4) 在商品使用寿命终结后,可以便于回收运用,不对环境导致污染或潜在威胁。5) 完善的公司管理,在保障清洁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其实行。同步,建设一种整洁、优美的厂容厂貌。 6) 规定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252 清洁生产的意义实践证明,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性的经济发展老式模式,正愈来愈深地陷入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两大困境,而清洁生产恰能较好的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具有如下明

49、显长处:1) 清洁生产一方面用节能、降耗、减污减少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实行清洁生产,可大大减少末端治理的污染负荷,节省大量环保投入,提高公司防治污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 清洁生产可以最大限度的运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循环套用或反复运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成为产品,把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善设备或变化燃烧方式,进一步提高能源的运用率,既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与排放量,又可节省资源与能源,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3) 清洁生产可以避免和减少末端治理不彻底而导致的二次污染。由于清洁生产采用了大量的源头削减措施,

50、既可减少具有毒成分原料的使用量,又可提高原材料的转化率,减少物料流失,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因此而减少二次污染的机会。4) 清洁生产可最大限度的替代有毒的产品、有毒的原材料和能源,替代排污量大的工艺和设备,改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式,从而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工作效率。5) 清洁生产可改善工业公司与环境管理部门间的关系,解决环境与经济相割裂的矛盾。253 清洁生产的目的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降产品从原材料使用到最后处置的全生命周期有不利影响的能源,取消使用有毒原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减降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因此,公司实行清洁生产,就是使用清洁的原、辅材料

51、,通过清洁的工艺过程,生产出清洁的产品,清洁生产谋求如下两个目的:1) 通过资源的综合运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运用,以及多种节能、降耗、节水措施,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2)减少废料与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增进工业产品的生成、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减少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254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本在老式的污染控制战略中,工业发展与环境对立。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结识有了新的、奔腾性的发展,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思想”,使人们充足结识到环境问题可以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科技进步提供了消除污染的也许性;自然资源储量减少是事实,但科技进步也在不断发现新

52、资源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清洁生产就是实现科技进步,推动绿色环保,消除环境污染的最佳结合点。马克思在一百近年前就指出,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运用提高到最大限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最后必然成果。清洁生产符合此思想,其理论基本如下:1) 废物与资源转化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越多,则原料(资源)消耗越大,废料是由原料转化而来。清洁生产使废物最小化,其实质在于原料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生产中的废物具有多功能特性,一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作为另一种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资源与废物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清洁生产最佳的体现了资源运用最大化,废物产生

53、最小化,环境污染无害化。2) 最优化理论清洁生产事实上是求解满足生产特定条件下使其物料消耗至少,而使产品产出率最高的问题。此问题的理论基本是数学的最优化理论。诸多状况下,废物最小量化可表达为目的函数,而清洁生产则是它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3) 社会化大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觉得,用至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最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准则。马克思曾预言: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运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运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当今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进步,为清洁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6 都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国内生态学家马世

54、骏(1984)、王如松(1988)提出了都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她们觉得任何生态系统,涉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人工生态系统,都是复合生态系统。特别是作为人工生态系统的都市生态系统,具有极其明显的复合生态系统构造特性,它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经济体制为调节器,在能量、金钱、权力和精神的驱使下,把多种物理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网络和文化网络通过有形的和无形的联系交错在一起,各自构成相应的社会、经济和自然亚系统。261 社会生态亚系统社会生态亚系统以人口为中心,涉及基本人口、服务人口、抚养人口、流动人口等,以满足都市居民的就业、居住、交通、供应、文娱

55、、医疗、教育及生活环境等需求为目的,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力和智力。该系统以高密度的人口和高强度的生活消费为基本特性,人是该系统的主体,处在顶层的消费者的生物量不小于低位营养级的生产者,生态金字塔是倒置型的,其构造为底部窄上部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构造完全相反。262 经济生态亚系统经济生态亚系统以资源为核心,由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贸易、金融、信息、科教等子系统构成。它以物资从分散向集中的高密度运转、能量从低质向高质的高强度集聚、信息从低序向高序的持续积累为特性,使经济再生产过程成为都市生态系统的中心环节,经济构造也成为都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营养构造。在都市经济构造中,波及工业构造、能源构造、资源构造

56、、交通构造和农业构造等五个方面,其中以工业构造和能源构造对都市的发展最为重要。一般来说,工业构造系指工业系统内部各部门、各行业的比例关系以及工业区的“工业链”类型;能源构造系指在都市能源消费中,不同类别的能源所占的比例。263 自然生态亚系统自然生态亚系统以生物构造和物理构造为主线,涉及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人工设施及人文景观、自然因素等。其中,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与环境系统所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成了自然生态亚系统的营养构造,它在人类浮现此前就已形成。都市的人文景观,即都市的总体外貌和图型,是都市的重要物理构造,重要有同心圆构造、扇形构造、棋盘构造、放射状构造和具有多中心的镶嵌构造等五

57、种类型。事实上,这五种类型的构造有也许在同一都市内浮现,由于这些构造是与某些截然不同的社会空间相一致的。此外,许多自然因素影响着都市的构型,涉及地貌特性、排水条件和水域的形状、地质构造,以及该地区的气候田间。都市构型的多种趋势,还与都市以外所做的决策有关,如重要工业、政府大楼、火车站或飞机场的位置,也可以影响都市的构型和发展。在什么地方配备什么都市活动地点,一般取决于该都市的资源状况、进出入以便、土地与否易于获得及地价等因素。因此,该系统以生物与环境的协同共生及环境对都市活动的支持、容纳、缓冲及净化为特性。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在都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是基本,经济子系统是命脉,社会子系统是

58、主导。它们相辅相成、相克相生,导致了都市这个高度人工化生态系统的矛盾运动。 3、“生态都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自80年代逐渐形成以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生态都市理论,同步也为生态都市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随着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的加剧和70年代以来全球绿色运动的兴起,可持续发展理论得以萌芽与不断发展,但真正作为可持续发展观形成和成熟的标志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于70-90年代刊登的四个重要报告:3 1 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刊登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为了这一代和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种急切的目

59、的,这个目的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的共同和协调的实现。”32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刊登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对可持续发展思想予以了系统论述,强调“人类对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现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其满足后裔人需求与欲望的能力”,但由于当时人们结识上的局限性,对这项呼吁并未引起足够的注重。33 我们共同的将来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刊登了我们共同的将来,第一次真正科学的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60、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同步,不岁还后裔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注重和极大关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可以说,这个概念的正式提出,阐明各国科学家、政治家对生态与环境问题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感和拯救地球的急切感。34 21世纪议程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涉及21世纪议程在内的五项文献和公约,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框架。自此,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通向将来的新的发展观,得到了世界范畴内的普遍共识,并在各个国家将来的发展规划中被广泛采纳。自国际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观以来,其概念和内涵均有了明显的发展。从经济学角度来描述可以概括为:

61、“在环境得以持续的制约条件下,使环境资源的运用效益达到最大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则是“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状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从生态学角度看是“寻找一种最佳生态系统和土地运用空间形态,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环境持续性达到最大”;从科技的角度来看是“建立很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尽量减少能源和其她自然资源的消耗”。无论从何种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解释,其内涵都强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应合理运用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后裔维护、保存较好的资源条件,使人类社会得到公平的发展。它规定既实现经济高效发展的目的,又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环境的和谐,使子孙后

62、裔可以安居乐业,得以永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并不简朴的等同于环保,而是强调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这对“生态都市”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都起了极大的增进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主旨在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与“生态都市”的主旨也是一致的。4、结束语生态都市概念的产生是都市生态理论发展的必然成果。以上几种影响深远的理论为“生态都市”概念和建设理念的产生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也为“生态都市”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本。此后,生态都市的产生,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它为人类解脱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思想和对策,从而变

63、化了人们对世界将来的悲观见解,增强了人们面对危机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因此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人类住区的建设和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生态都市”的产生可以觉得是都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的又一种里程碑。参照文献1. 埃比尼泽霍华德 (Ebenzer Howard) 明日的田园都市 商务印书馆 12月第一版2. 伊里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 都市:它的发展,衰败和将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3. R.E.帕克 (R.E.Park) 都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都市研究文集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4. 周中平 清洁生产工艺及应用实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 王守兰 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6. 王如松等 都市生态调控措施 北京气象出版社 7. 黄光宇,陈勇 生态都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措施 北京科学出版社 8. 王祥荣 生态与环境:都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 东南大学出版社 9. 杨小波,吴庆书,邹伟等 都市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10. 董宪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