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的生物力学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24831803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6.5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脊柱的生物力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脊柱的生物力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脊柱的生物力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资源描述:

《脊柱的生物力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的生物力学(6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脊柱的生物力学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由脊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椎旁各关节、韧带及肌肉紧密连结而成。椎管是各脊椎的椎孔连贯而成,内容脊髓。成人整个脊柱从正面观为一条直线,从侧面观分为四个弯曲,颈部向前凸,胸部向后凸,腰部向前凸,骶部向后凸。这些弯曲是适应人体直立行走的姿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脊柱的功能为:支持体重、传递重力;保护脊髓和神经根;参与形成胸腔、腹腔及骨盆腔;至此和附着四肢与躯干联系的肌肉和筋膜。脊柱由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能力。在脊柱运动时,椎间盘的髓核成为杠杆作用的支点。由于生理弯曲存在,胸椎椎间盘髓核在中央,而颈及腰椎髓核偏后。其髓核前方的纤维环比后侧强而厚

2、,前纵韧带亦较后纵韧带强而有力,当仰头、伸腰时,椎间盘后方受挤压,髓核向前移动。反之,低头、弯腰时,髓核向后推挤。如用力过度后纵韧带和后方纤维环易发生损伤破裂而使髓核发生突出,特别在椎间盘已有退变的基本上更容易发生椎间盘突出。由于脊髓各段的后关节面排列方向不同,其旋转轴心亦有各异。后关节面脊椎近似水平面,胸椎呈冠状面,而腰椎呈矢状面。同步由于各段椎间盘中髓核位置不同,在脊柱运动时颈部和腰部旋转的轴心位于椎管后部与椎板联合处,胸部的旋转轴心在椎间盘中心。脊柱使人体保持直立位,同步承受挤压、牵拉、弯曲、剪切和旋转应力,重要有3个基本的生物学功能,即将头和躯干的载荷传递到骨盆,提供在三维空间的生理活

3、动和保护脊髓。脊柱活动和脊柱的稳定性:脊柱活动一般是多种活动节段的联合动作。由于椎间盘和后关节的存在,使脊柱能沿横轴、矢状面和纵轴活动。正常脊柱可以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因小关节面的排列方向不同,不同节段的活动方向和幅度也不同样。颈椎关节面的方向接近水平,故能做较大幅度的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胸椎的小关节面呈冠状位,又有胸廓的存在,使其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腰椎的小关节面呈矢状面,与横截面呈90,与冠状面呈45,其伸屈活动幅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大,而旋转、侧屈活动幅度则受限明显。此外,由于小关节面的排列各异,当脊柱做水平旋转活动时,其轨迹的中心也不相似,颈椎的轨迹中心位于前方体外,胸椎在前方

4、体内,腰椎位于后方体外。因此,只要小关节少量错动,即可引起退变和损伤性关节炎。脊柱屈曲的最初5060重要发生在腰段,随后骨盆前倾可提供进一步屈曲。躯干侧屈活动位于胸段与腰上段脊柱。颈椎和上胸椎侧屈时伴有旋转,棘突转向侧屈的凸侧;腰段则相反,侧屈时棘突转向侧屈的凹侧。脊柱具有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前者靠椎间盘和韧带,后者靠有关肌肉,特别是胸腹肌。内源性稳定期:椎间盘髓核内的应压力使相邻椎体分开,而纤维环及其周边韧带在抵御髓核的分离压应力状况下,使椎体靠拢,这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使脊柱得到较大的稳定性。一般觉得,脊柱外源性稳定较内源性重要。失去内源性稳定,脊柱的变化较缓慢,而失去外源性稳定,则

5、脊柱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如脊柱侧凸症,无论是麻痹性还是特发性,若失去外源性稳定,脊柱即开始浮现原发性侧弯,继之浮现代偿性侧弯,整个脊柱可发生明显的畸变。而失去内源性稳定期,脊柱的畸变往往不明显。脊柱的内源性或外源性稳定构造遭受破坏,均可影响脊柱的稳定性。脊柱负荷与应力分布:物体所支持的力,称为负荷。脊柱是负荷构造,虽然脊柱需承受牵拉、弯曲和旋转负荷,但它重要承受的使压缩负荷。外部负荷作用于脊柱,椎骨和椎间盘即产生应力和应变。由于椎骨的弹性模量明显不小于椎间盘,因此,椎间盘更容易产生应变。在大多数状况下,椎体和椎间盘承受了大部分载荷,小关节面仅承受033%的载荷。椎体承载后,载荷可从椎体上方的软

6、骨终板,通过椎体皮质骨或松质骨,而传递到下方软骨终板。椎间盘的生物力学:椎间盘构成脊柱整个高度的20%33%,其重要生物力学功能是对抗压缩力,但对脊柱活动也具有决定性影响。椎间盘是脊柱的重要承受较小的荷载时,由于椎间盘的弹性模量大大不不小于椎体,很易发生变形,因而能起到吸取振动、减缓冲击和均布外力的作用。脊椎骨与椎间盘正常人脊柱由3234个脊椎骨: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和尾椎35个。有椎间盘23个和关节134个。脊柱的侧面观呈“S”形,正面观呈一条直线。一、 脊椎骨:脊椎骨的共有形态:椎体在前,除环椎无椎体外,其他各椎均有椎体。椎弓在后,椎弓呈半圆形,与其椎体连接部称椎弓根,

7、其上下缘有切迹,两侧壁呈椎板。椎孔是由椎体与椎弓相连而成一孔。各椎孔链接构成椎管,为脊髓所在处。椎间孔由椎弓根上缘与上一椎弓根下缘的切迹构成。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根、脊神经节并有血管在此通过。胸腰椎部尚有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通过。关节突。在左、右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向上和乡下突出成为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由下一椎的上关节突与上一椎的下关节突构成后关节(亦称关节突关节),形成椎间孔的后壁。横突。由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向左右突出,左右各一种。棘突。由两侧椎板会合后向后方突起。二、 颈椎的特点:正常人有7个颈椎,6个椎间盘,35个大小关节。枕环椎间和环枢椎间无椎间盘。6个椎间盘涉及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的椎间盘。椎

8、体较小,横径长,纵径短,约差1/2。前缘矮些,后缘高些。颈轴前弯弧度由椎间盘形成。椎体上面凹两侧偏后有钩突。椎体下面略凸,两侧偏后有斜坡。下一椎的钩突与上一椎体斜坡之间构成钩椎关节,此为滑膜关节(又称椎体侧方关节、椎体半关节、神经弓椎体关节、弓体关节及Luschka关节)。其作用可避免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上面前缘呈斜坡状,下面前缘呈嵴状突起,约为椎体厚度的1/3,故椎体前方椎间隙小,前路手术时,切勿过多切除椎间下方的椎体骨。椎间较短,故椎孔前后径小。当椎体发生前后滑脱移位,黄韧带和后纵韧带钙化肥厚,或发生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和脊髓易受挤压损害。椎间孔为椭圆形的骨性管道,纵径长,横径短,神经根通

9、过其中只占1/22/3左右。当椎间盘变窄时,椎孔纵径缩短成为圆形;钩椎关节和后关节发生错位时,椎间孔横径变成多边形或肾形且狭窄,变窄1/31/2即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颈椎病症状。枕环及环枢椎间无椎间盘,亦无椎间孔保护第1、2颈神经,故神经较易受损伤。横突较小,有突孔,椎动脉及静脉从中通过。横突上面呈沟状,脊神经根从中通过。关节突较低,呈块状。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上,偏后方。下关节突出的关节面朝下,偏前方,神经根从关节突前方通过。颈椎后关节呈水平面,正常时使颈部运动较灵活;颈椎失稳时,则甚易发生错位。棘突较短且末端多分叉。第7颈椎棘突不分叉或分叉不明显,但最长,可作为体表标志之一。环椎(第1颈椎

10、)无椎体和棘突,由前弓和左右侧块构成。前弓短,内面有关节面,与枢椎齿状突形成关节,齿状突由横韧带固定于关节内。前弓前方正中有结节,是两侧颈长肌附着点;后弓长,其后方正中有后结节向上突起,能避免头部过伸,时两侧头小直肌的附着点。后弓上面两侧近侧块处有椎动脉沟;侧块上面有椭圆形的凹形关节面,与枕骨髁突形成枕环关节。下面两侧各有平坦的关节面,朝下前内方,与枢椎上关节突形成关节。侧块两侧有横突,较长大,为环椎旋转的支点。枢椎椎体是颈椎中最厚者,成为环椎环绕运动的支点,上方有齿突,与环椎构成环齿关节。上关节面在椎体与椎弓根连接处。朝上、稍后方,与环椎下关节面形成环枢关节。棘突宽敞且分叉,横突较小且朝下。

11、第2颈神经从关节突后方通过。颈椎的活动:前屈如下段为主,后伸以中段为主,左右侧屈时所有颈椎均参与活动。颈椎共有35个关节,颈椎后关节呈水平面,故正常时比胸椎腰椎更为灵活。枕环关节以伸屈为主,环枢关节以旋转为主。胸椎的特点:正常人有12个胸椎及12个椎间盘,全胸段脊椎排列成胸脊柱的后凸背弓。椎体比颈椎高大,椎体上面和下面均平坦,而后侧略厚。胸椎后外方近椎弓根处有与肋骨小头有关节的关节凹。第1、10至12胸椎只有上关节凹,第2-9胸椎因肋骨小头上移而与相邻的上下椎体有关节,故此8个胸椎各有上下两个肋凹,与肋骨构成肋骨小头关节。胸椎横突比颈椎横突粗大,末端呈小球形膨大,侧方有小关节面与肋骨结节构成肋

12、横突关节。胸椎后关节面平坦,上关节面向后外,下关节面向前内,故关节呈冠状面,这种关节构造使胸椎运动以侧屈和旋转为主。脊髓的颈膨大达到第2胸椎,腰膨大向上达第10胸椎,故1、2和10-12胸椎孔较大,呈三角形,其他椎孔较小,呈心形。胸椎棘突较长而细,呈三菱柱形,末端有较粗糙的结节,向后下方互相重叠如瓦盖状,故胸椎棘突与椎体的定位约相差一节。腰椎的特点:腰椎负重最大,故椎体比胸椎更粗大,呈肾形,上下面扁平。腰椎椎弓根很发达,棘突呈板状,呈水平方向向后伸,故腰椎与棘突体表定位一致。腰椎上关节突由椎弓根发出,关节面向内弧形;下关节突由椎体发出,面向外,故腰椎后关节呈矢状面,但从上而下又逐渐转为冠状面(

13、腰骶关节面)。脊椎的变异:人体脊椎的变异是较常用的,特别是某些附件的变异更多见。1、 椎体:数量的变异,如椎体融合;椎体互变,例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第7颈肋或第12胸肋无肋骨等。2、 横突或棘突变形较多见,如过长、过短、弯曲或分叉等,故体表触诊时,切勿单靠骨标志的偏歪而定为错位,必须与临床症状及椎旁软组织同步由损害才下诊断为宜。脊柱的连接一、 椎体之间由椎间盘连接。二、 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方,从第1颈椎前弓前面至骶椎前面的膜状韧带。中部较厚;侧方较薄,由称为侧纵韧带者。第1颈椎前另有一条状较窄的膜样组织与颅底骨相连。三、 后纵韧带:由第2颈椎椎体背面至骶骨,附着于椎间盘及椎体后方的长韧带。

14、在椎管内通过处与各椎体之间的裂隙有椎体的动、静脉支穿过。由第2颈椎向上有膜样组织与枕骨斜坡相连。四、 后关节囊:每个关节突之间有薄而松的关节囊及韧带相连。五、 椎弓间韧带:每个椎弓之间有黄韧带,含大量弹性纤维,故较坚韧。其两侧有裂隙,有静脉通过。此韧带如变形则增厚失去弹性,可引起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六、 横突间韧带:连接上下相邻的横突。七、 棘间韧带:连接上下相邻的棘突。八、 棘上韧带:强大的棘上韧带,在棘间韧带协助下,可保持脊柱前屈后伸及转体运动于安全范畴以内。在颈椎部的棘上韧带特别发达,又称项韧带。椎间盘成人的椎间盘比所连接的椎体稍大,其厚度约等于所连接的椎体厚度的1/3,其长度总和约占脊柱

15、全长的1/4.颈部的椎间盘约占颈部脊柱高度的20%40%。颈、腰部之椎间盘前侧厚后侧薄,形成颈、腰段脊柱有前凸之弧形。胸椎椎间盘前后侧等高。一、 构造:1、 纤维环。为纤维交错之同心环,环绕在椎间盘之外周。因前部厚而髓核靠后,后纵韧带又窄有薄,故椎间盘易向后突出。纤维环的纤维是斜形编织的弹性纤维,包绕髓核,使两个椎体的椎间限有5mm的扭距有摇椅样和三轴向运动。2、 髓核。呈胶状物,由类蛋白构成。含水份约有80%,随年龄的不同及负重的不同,可有变化。正常人早晚的身长高度可相差12cm,就使由于椎间盘的高度变化所致。髓核具有流体力学的特点。3、 透明软骨板。是椎间盘的上下面。紧贴于椎体上,原为骨骺

16、软骨,与椎体向高度增长有关。在成年后软骨板和纤维环融合在一起,将髓核密封于其中。二、 椎间盘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椎间盘的血液供应在胎儿期使来自周边和相邻椎体的血管。椎体的血管进入透明软骨板,但不进入髓核。出生后这些血管发生变性并逐渐疤痕化而闭锁。因而成年人之椎间盘没有血供应,其营养来源是借以软骨板类似半渗入膜的渗入作用,与椎体进行液体互换,维持其新陈代谢。神经支配是由窦椎神经支配椎间盘后部纤维环边沿及后纵韧带。窦椎神经是脊神经的脊膜反支和交感神经的一部分所构成,为无髓鞘神经,能传导与疼痛有关的冲动。当纤维环后部、后纵韧带受牵张时可浮现疼痛。椎动(静)脉椎动脉是由锁骨下动脉左右各发出一支,左侧

17、较大,右侧较小,从第6颈椎横孔进入后沿各横突孔上行,至环椎侧块后侧弯向后外侧椎动脉沟内,然后转向前方,穿过环枕后膜外援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内,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时,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基底动脉。椎动脉分为四段,其分支较多一、 第一段:自锁骨下动脉至第6颈椎横突孔,其通过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当斜角肌痉挛时椎动脉受压迫。与椎动脉并行的椎静脉多位于其前方,其后侧有第7颈椎横突,7、8颈神经前支及交感神经干和星状神经节。此神经节发出的交感节后纤维,与椎动脉并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故临床上常用椎动脉与交感神经症状合并发生。椎动脉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多见于第6颈椎,亦有个别人从C7、C5或C4颈椎横

18、突孔穿入者。二、 第二段:一般以第6至第2颈椎横突孔之间的椎动脉称为第二段。此段椎动脉较垂直,在各椎平面分出椎间动脉,此分支经椎间孔进入椎管,营养脊髓及被膜。第二段椎动脉周边有神经丛及静脉丛,其前内方有钩椎关节。该关节错位或骨质增生时易压迫椎动脉使其扭曲、偏斜,导致官腔狭窄或发生痉挛而引起供血障碍。三、 第三段:位于枕下三角内,自第1颈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绕过环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到环椎后弓上面外侧的椎动脉沟内,转向前方,穿过环枕后膜的外缘,沿椎动脉沟进入椎管,贯穿脊膜上行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腔。第三段椎动脉的前方有头侧直肌和环椎侧块,后方有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头半棘肌。第1颈神经在此段

19、椎动脉与环椎后弓之间,沿椎动脉沟穿出。此段椎动脉有肌支和后颅凹脑膜支。第三段椎动脉迂曲度大,当枕环关节或环枢关节发生错位或临近肌肉痉挛时,均可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引起动脉痉挛而使供血受阻。四、 第四段:自枕骨大孔向上绕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时,双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第四段发出如下分支:(一)、脊髓前动脉:在汇合成基底动脉前,各分出一支在延髓前方下行一段,汇合构成一条脊髓前动脉,供血脊髓前部。(二)、小脑后下动脉:在延髓两侧,左右椎动脉各发出1支,分别进入小脑两侧及延髓外侧。(三)、脊髓后动脉:从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下行动脉,供血脊髓后部。(四)、内听动脉:又称迷路动

20、脉,有时发自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而汇合成细长迂回的动脉,供血内耳。颈椎病故能影响内耳血循环而浮现耳鸣,听力减退。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范畴涉及脊髓、延髓、小脑、桥脑和大脑枕叶,故颈椎病损害椎动、静脉而引起缺血时,多余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征可浮现水平性眼球震颤,一侧肢体力弱和腱反射亢进等。临床上还可发生中脑病变,如动眼神经受累,引起眼肌麻痹、复视和视物不清等有些还发生猝倒的症状。脊神经脊髓每个节段发出一对脊神经,共31对(个别人32对),即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及尾神经12对。脊神经由脊髓前根(运动根)和后根(感觉根)合成根神经通过椎间孔后,提成前支和后

21、支。后支较细,穿横突向后行,分布于颈、背、腰、骶部肌肉和皮肤;前支粗大,向外前行,支配头颈、胸、腹及四肢的肌肉和皮肤。每一对脊神经前支在椎间孔外不远处发出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相联系,并发出脊膜反支(窦椎神经)再入椎管,支配椎管内骨膜、硬脊膜、硬膜外血管、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后纵韧带及关节囊。脊神经的纤维脊神经包具有四种神经纤维:一、 躯体感觉纤维:神经末梢终于皮肤、肌肉、肌腱、关节和骨膜,向中枢传导多种深、浅感觉。二、 躯体运动纤维:末梢终于全身骨骼肌中的运动终版,支配颈、躯干及四肢骨骼肌的运动。三、 内脏感觉纤维:传导胸、腹部内脏、血管及腺体的感觉。四、 内脏运动纤维:来自脊髓侧角交感神经元的

22、纤维,分布至皮肤的汗腺、立毛肌、血管及肌肉内血管,使汗腺分泌、血管收缩及调节肌肉营养。部分颈神经与脑神经联合支配的,称为交通支。例如C3、4部分纤维与副神经结合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故常用落枕患者胸锁乳突肌痉挛,当纠正落枕引起24颈椎小关节错位后,肌痉挛即可缓和。神经丛脊神经前支构成各神经丛,即颈神经丛(C1-4构成)、臂丛(C5-8、T1构成)、腰丛(T12、L1-4构成)、骶丛(尾丛)(L4-5、S1-5、Co1-2构成),胸神经部构成丛。各神经丛分布状况如下:一、 颈丛(C1-4前支)1、皮支:(1) 枕小神经(C2):支配枕外部、耳廓背面及乳突部皮肤。(2) 耳大神经(C2、3):支

23、配耳廓、乳突及腮腺区皮肤。(3) 颈皮神经(C2、3):支配颈前皮肤。(4) 锁骨上神经(C3、4):支配锁骨区、肩部及上胸部皮肤。2、 肌支:(1) 胸锁乳突肌支(C2、3)。(参与副神经支配)(2) 斜方肌支(C3、4)。(3) 颈深肌支:C1支配头前直肌、头侧直肌;C2-4支配头长肌;C1-4支配颈长肌;C3-4支配中斜角肌;C4支配前斜角肌。(4) 肩胛提肌支(C3-5) 3、膈神经(C3-5):(1) 运动纤维:支配膈肌。(2) 感觉纤维:支配心包、膈、纵膈胸膜和肋胸膜一部分。(3) 至舌下神经交通支:支配颏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及甲状舌骨肌。(4) 至迷走神经交

24、通支(C1):支配颅后窝硬脑膜感觉。二、 臂丛(C5-8、T1前支):1、 锁骨上分支:(1) 肩胛背神经(C3-5):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2) 胸长神经(C5-7):支配前锯肌。(3) 锁骨下神经(C5、6):支配锁骨下肌。(4) 肩胛上神经(C5、6):支配冈上肌、冈下肌。(5) 胸前神经(C5-T1):支配胸大肌、胸小肌。(6) 肩胛下神经(C5、6):支配肩胛下肌、大圆机。(7) 胸背神经(C6-8):支配背阔肌。2、 锁骨下分支:(1) 外侧束: 肌皮神经(C5-7):皮支支配前臂外侧面皮肤;肌支支配肱二头肌及肱肌。 正中神经(C6-T1):皮支支配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手指皮肤;肌支

25、支配前臂旋前圆肌、掌长肌、指屈浅肌及桡侧屈腕肌、拇内收肌以外之拇指肌及桡骨侧的2、3蚓状肌、拇屈长肌、指屈深肌的桡骨头、旋前方肌。(2) 内测束: 臂内侧皮神经(C8、T1):支配臂内测面皮肤。 前臂内测皮神经(C8、T1):支配前臂内侧面皮肤。 尺神经(C7-T1):皮支支配手掌面尺侧一种半手指和手背面尺侧两个半指的皮肤;肌支支配尺侧屈腕肌、指屈深肌之尺骨头、尺侧两个蚓状肌、各骨间肌及内收拇肌。(3) 后束: 腋神经(C5、6):皮支支配臂外侧面皮肤;肌支支配三角肌及小圆肌。 桡神经(C5-T1):皮支支配臂和前臂背面、手背桡侧两个半手指皮肤;肌支支配肱三头肌之长头、肘肌、肱桡肌及前臂背侧各

26、伸肌及桡侧之各伸肌。三、 胸神经前支(T1-12):(1) 肋间神经:皮支支配胸前和胸部外侧皮肤,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称肋间臂神经,支配臂内侧面皮肤;肌支支配肋间肌。下6对肋间神经还支配腹肌。(2) 肋下神经:为T12胸神经前支。四、 腰丛(T12、L1-4前支):(1) 髂腹下神经(T12、L1):皮支支配大腿上外侧及耻骨联合附近的皮肤;肌支支配腹肌。(2) 髂腹股沟神经(L1):皮支支配阴囊、阴茎根的皮肤(女性支配阴阜和大阴唇皮肤)及大腿上内测皮肤:肌支支配腹肌。(3) 生殖股神经(L1、2):皮支支配大腿前侧、腹股沟韧带下方和阴唇皮肤;肌支支配提睾肌和肉膜。(4) 股外侧皮神经(L2、3

27、):支配大腿外侧面皮肤。(5) 股神经(L2-4):皮支支配大腿前面皮肤及小腿内测和足内侧缘皮肤(名隐神经);肌支支配股四头肌。(6) 鼻孔神经(L2-4):皮支支配大腿内侧面中部皮肤和髋关节;肌支支配大腿内收肌群和闭孔外肌。五、 骶尾丛(L4-5、S1-5、Co1-2前支)(1) 阴部神经(S1-4):皮支支配会阴及外生殖器官皮肤;肌支支配会阴肌。(2) 臀上神经(L1-S1):支配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3) 臀下神经(L5-S2):支配臀大肌。(4) 肌支:支配梨状肌(S1、2)、闭孔内肌(L5、S1)及股方肌(L5、S1)。(5) 股后皮神经(S1-3):支配大腿背面皮肤。(6)

28、 坐骨神经(L4-5、S1-3) 胫神经:皮支支配小腿背面及足外侧缘、足跟内外侧及足底的皮肤;肌支支配腓肠肌、跖肌、比目鱼肌、腘肌、胫后肌、拇屈长肌、趾屈长肌及足底部肌肉。 腓总神经:皮支支配小腿前侧、外侧和足背皮肤;肌支支配胫前肌、伸拇长肌、伸趾长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及足背肌肉。六、 脊神经后支的分布:(1) 枕大神经(C2):支配头下斜肌,头夹肌、头最长肌及枕部皮肤。(2) 枕下神经(C1):支配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3) 第3枕神经(C3):支配头半棘肌及枕部皮肤。(4) 颈神经4-8。(5) 胸神经1-12。(6) 腰神经1-5。以上颈、胸及腰神经后支按节段支

29、配颈、背、腰部的肌肉及皮肤感觉。其中L1-3后支的皮支构成臀上皮神经,支配臀部上部皮肤。(7) 骶神经(S1-5):从骶孔穿出支配臀中部皮肤。(8) 尾神经(Co1-2):从骶管裂孔穿出,支配尾部皮肤。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的高档中枢在大脑的边沿叶;较高档中枢在丘脑下部;低档中枢在脊髓和脑干。内脏神经的传出部分,就是内帐的运动神经。一、 内帐神经的构造特点:躯体运动神经由低档中枢(脊髓)达到骨髂肌只有一级神经元。内脏神经由低档中枢达到内脏,必须通过两级神经元,即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在低档中枢,发出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的细胞体聚成内脏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在

30、内脏神经节内联系,节后纤维的末梢分布于内脏效应器。二、 内脏神经节:有三种神经节:1、 交感神经节。在脊柱两旁,又叫椎旁节。2、 内帐神经丛节。在脊柱前方,又叫椎前节。3、 终节。在器官附近或散于器官内部(是交感神经节)。三、 交感神经:1、 节前神经元在脊髓T1-L3的侧内角。2、 节后神经元在交感神经节或内脏神经丛节。节后纤维的分布一般通过下列三种途径: 直接达到内脏; 缠在血管上,随血管达到内脏; 随脊神经分布。3、 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干上自第2颈椎平面,下达尾骨平面。共有2326个神经节,有纤维连接成为交感神经干。(1)、颈交感神经节:两侧各有34个。 颈上交感神经节。最大,呈纺锤形

31、,在第1、2或第3、4颈椎横突水平。其节后纤维进入上三个颈神经内。 颈中交感神经节。最小,呈卵圆形,在第56颈椎横突水平。其节后肌纤维重要进入第4、5颈神经。 颈中间交感神经节。在第6颈椎横突水平。有时单独存在,有时与颈中交感神经节合在一起。其节后纤维进入第4、5颈神经。 颈下交感神经节。常与第一胸交感神经节合成星状神经节,在第7颈椎横突水平或第1肋骨小头前方。其后节纤维进入下三个颈神经。颈交感神经来源于第1、2胸节的白交通支上行。颈神经是通过灰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相连。颈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进入颈神经,也进入脑膜返支神经内,入椎管后支配脊膜、后纵韧带、椎间关节、关节囊。颈交感神经节末梢分布到咽

32、喉部、心脏、头颈及上肢的动脉。交感神经纤维也加入脑神经,如舌咽、迷走。舌下神经等。颈内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到眼部,支配扩瞳肌和上眼睑的平滑肌。环绕在椎动脉上的交感神经纤维,除调节椎动脉外,并随椎动脉上行分支到内耳动脉。颈交感神经的几种灰交通支可合成心脏支,构成颈上心支、颈中心支和颈下心支。T1-5交感神经联合构成心丛(有的与迷走神经的分支吻合),支配心脏。(2)、胸交感神经节:两侧各有11或12个,胸交感神经节是最整洁地沿两侧肋骨小头前方下行,但最下两个则稍偏向内侧,处在11、12胸椎体之侧面。上胸部(T1-5)交感神经节的一部分节后纤维分布到食管、气管、支气管和肺。下胸部(T6-12)脊髓

33、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通过T6-12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构成脏大、小神经,达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神经节,在节中互换神经元,节后纤维随腹腔血管分布发哦腹腔器官。(3)、腰交感神经节:两侧各有4或5个,均较胸交感神经节偏于内侧,沿腰椎体的侧前方下行。(4)、骶交感神经节及尾交感神经节:一般两侧各有4个骶交感神经节及1个尾交感神经节。其位置是处在骶前孔之内侧。骶交感神经干末端会合成一种尾交感神经节。腰骶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是随血管分布到直肠、膀胱和男、女生殖器各个器官。四、 副交感神经:1、 节前神经元。节前神经元细胞位于中脑、桥脑和延髓的有关脑神经核内及第2-4骶髓的侧角内。节前纤维分别随动眼神经、面神

34、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核第2-4骶神经的前根离开中枢,终结于有关的终节内。2、 后神经元。节后神经元细胞体位于器官附近和器官内部的终节。如睫状神经节和黏膜下从的神经节细胞等。终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终结于所分布的器官。3、 副交感神经的分布: 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中脑动眼神经副核。达到睫状肌及瞳孔括约肌。 面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桥脑上涎核,达到泪腺、颌下腺及舌下腺。 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延髓下涎核,达到腮腺。 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延髓迷走神经背核,达到心、肺、食道、腹腔丛的各器官。 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第2-4骶髓的侧角,达到结肠左曲下的消化管、盆

35、腔内及会阴部的器官。植物神经系统生理与临床植物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理,与脊椎病因密切有关。脊柱病变引起的全身症状,特别是内脏症状,多为植物神经受损的成果。因此,临床医师要理解脊椎病的复杂性核多样性,要摸索与脊椎有关的疾病及机制,必须熟知植物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临床。植物神经系统生理与临床植物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理,与脊椎病因密切有关。脊柱病变引起的全身症状,特别是内脏症状,多为植物神经受损的成果。因此,临床医师要理解脊椎病的复杂性核多样性,要摸索与脊椎有关的疾病及机制,必须熟知植物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临床。实验发现,肾上腺素的作用,与刺激植物神经胸腰部纤维的效应相似,故称此部分为交感神经系

36、统。毛果芸香碱和另某些药物的作用,与刺激植物神经头、骶部发出的有髓纤维,所支配器官发生的作用同样,故称此部分神经为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在某些方面是互相对抗的正常时又保持着相对平衡。机体的运动分为躯体运动和脏器运动,躯体运动可随意识发动,又能随意停止,而脏器运动,则大多数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脑和脊髓的作用只是加强或削弱它的作用。大脑皮质控制躯体运动与内脏运动的区域,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实验发现,刺激中央沟前面的运动区和运动前区,不仅能引起躯体运动,并且能引起或克制内脏的活动。大脑皮质下行的传导径路,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正常的躯体运动手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的共同作用。大脑皮质对内脏的活动的

37、控制,重要是由锥体外系和丘脑下部,通过作用于交感神经的低档中枢而发挥作用。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的胸腰段,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的骶段,故可以觉得脊髓是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低档中枢。头部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分布于延髓、桥脑及中脑,这些部分可以觉得是副交感系统脑部的低档中枢。一般公认,中脑一下的脑干特别时延髓,是交感系统与副交感系统的重要反射中枢。它们的兴奋过程处在不平衡状态,交感中枢的兴奋升高,副交感中枢兴奋即背压制;反之副交感中枢的兴奋加强,交感中枢的兴奋即行削弱。者量个系统中枢兴奋过程的互相转变,一则取决于直接达到中枢的内帐感觉冲动,另则取决于高

38、档中枢的兴奋或克制作用。交感系统与副交感系统,对所支配器官的作用时对立统一的,两者多须同步存在,方能全面调节内脏的活动。她们通过释放特殊的化学递质,时器官发生兴奋或克制,丛而调节内脏的活动,肾上腺素的分泌只受交感系统的控制,因此当情绪激动时,既能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也能引起肾上腺素分泌。颈部肌肉1:胸锁乳突肌 2:前斜角肌3:中斜角肌 4:后斜角肌5:颈长肌 6:头长肌7:头前直肌 8:头侧直肌9:夹肌 10:横棘肌11:头后大直肌 12:头后小直肌13:头上斜肌 14:头下斜肌15:斜方肌 16:肩胛提肌17:菱形肌1:胸锁乳突肌 起止点:起点有二,一部分以短腱起自胸骨柄前面,称为胸骨头;

39、一部分起自锁骨的胸骨端,称为锁骨头。止于乳突的外侧面及上项线外侧部。 走行:肌纤维向上后方。 功能:此肌重要维持头的正常端正姿势,一侧收缩时使头向同侧倾斜,面向对侧旋仰。两侧同步收缩时,使头后仰。 神经支配:副神经及C2(3)神经前支,副神经重要支配其运动。2:前斜角肌 起止点:起自C36横突前结节,止于第1肋上面的斜角肌结节。 走行:肌纤维斜向下外。 神经支配:由颈神经前支(C57)支配。3:中斜角肌 起止点:起自C1(或C2)到C6横突后结节,止于第1肋骨上面,锁骨下动脉沟后来的部分 走行:肌纤维斜向外下方 神经支配:由颈神经前支(C28)支配4:后斜角肌 起止点:起自C57横突后结节,止

40、于第2肋骨外侧面中部的粗隆 走行:肌纤维斜向外下方 神经支配:由颈神经前支(C58)支配前、中、后斜角肌共同功能 当颈椎被固定期,可上提肋骨,使胸廓变大,协助吸气,故属深吸气肌;当肋骨被固定期,可使颈前倾;单侧收缩时,使颈向同侧屈,并微转向对侧。5:颈长肌 起止点:下内侧起自上位3个胸椎体及下位3个颈椎体,止于C24椎体及C57横突的前结节。上外侧起自C36横突的前结节,止于寰椎前结节 走行:肌束呈纵行延伸于寰椎前结节及T3椎体之间,被咽和食道所遮盖 功能:此肌双侧收缩时,使颈前屈;单侧收缩时,使颈侧屈 神经支配:颈神经前支C38)6:头长肌 起止点:起自C36横突的前结节,止于枕骨底部的下面

41、(咽结节后侧的部分) 走行:肌纤维斜向上方 功能:两侧同步收缩时,使头前屈;单侧收缩时,使颈向同侧屈 神经支配:颈神经的分支(C16)7:头前直肌起止点:起自寰椎关节横突根部,止于枕骨底部的下面(枕骨大孔的前方)走行:肌纤维斜向上方功能:同头长肌神经支配:颈神经的分支(C16)8:头侧直肌 起止点:起自寰椎横突,止于枕骨外侧部下面。 走行:肌纤维斜向上方 功能:同头长肌 神经支配:受颈神经(C1、2)的分支支配9:夹肌起止点:夹肌分为头夹肌和颈夹肌。头夹肌起自项韧带的下部(C3)至T3棘突,止于上项线的外侧部,部分肌束止于乳突的后缘。颈夹肌起自T36棘突,止于C23横突后结节走行:肌纤维斜向外

42、上方功能:单侧收缩时,使头转向同侧;两侧同步收缩时,使头后仰10:横棘肌起止点:头半棘肌起于上位胸椎横突和下位数个颈椎的关节突,向上止于枕骨上、下项线间的骨面。颈半棘肌起于上位数个胸椎横突尖,跨越46个脊椎骨,止于上位数个颈椎棘突尖,大部分肌束止于C2的棘突尖。颈部多裂肌起于下位4个颈椎的关节突,止于上位数个颈椎棘突的下缘,肌束长短不一,浅层者最长,止于上34个棘突,中层者止于23个棘突,深层者止于上1个棘突。颈回旋肌起于颈椎横突上后部,止于上一椎骨弓板下缘及外侧面,直至棘突根部走行:肌束向内上功能:两侧同步收缩,头、颈后伸;单侧收缩,使头、颈转向对侧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11:头后大直肌 起止

43、点:起自C2棘突,止于枕骨下项线的外侧部 走行:肌纤维斜向上外 功能: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旋转;两侧同步收缩使头后仰 神经支配:枕下神经(C1、2)后支 12:头后小直肌 起止点:起于寰椎后结节,止于下项线内侧 走行:肌纤维向上 功能:使头后仰 神经支配:枕下神经(C1、2)后支 13:头上斜肌 起止点:起自寰椎横突,止于下项线上方外侧部 走行:肌纤维斜向内上方 功能:一侧收缩时头向对侧旋转,使寰椎关节侧屈;两侧同步收缩时使头后仰 神经支配:枕下神经(C1、2)后支 14:头下斜肌 起止点:起自C2棘突,止于寰椎横突 走行:向外上方 功能:使头向同侧旋转,并向同侧侧屈 神经支配:枕下神经(C1、

44、2)后支15:斜方肌起止点:起自上项线内1/3部、枕外隆突、项韧带全长、C7棘突、所有胸椎棘突及其棘上韧带。上部肌纤维止于锁骨外1/3部后缘及其附近的骨面,中部肌纤维止于肩峰内侧缘的肩胛冈上缘和肩胛冈上缘的外侧部,下部肌纤维止于肩胛冈下缘的内侧部走行:上部肌纤维斜向下外方,中部肌纤维平向外方,下部肌纤维斜向上外方。功能:上部收缩时可上提肩胛骨外侧半;下部收缩时则下降肩胛骨内侧半;上、下两部同步收缩时,可使肩胛骨向外上方旋动(即肩胛下角向外旋动),因而协助上肢上举;整个肌肉收缩时,使肩胛骨向脊柱移动。若肩胛骨被固定,此肌一侧收缩,则使颈向同侧屈,面向后仰旋向对侧;两侧同步收缩,使头后仰神经支配:

45、副神经及C3、4神经前支16:肩胛提肌 起止点:起自上位4个颈椎横突的后结节,止于肩胛骨的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缘的上部 走行:肌纤维斜向后下稍外方 功能:收缩时上提肩胛骨,同步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肩胛骨被固定期,一侧肌肉收缩可使颈向同侧屈曲即后仰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C25)17:菱形肌 起止点:起自下位2个颈椎及上位4个胸椎棘突,止于肩胛骨脊柱缘的下半部(肩胛冈如下) 走行:肌纤维斜向外下方,平行走行 功能:收缩时牵引肩胛骨向内上方,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与前锯肌共同作用,使肩胛骨的脊柱缘紧贴于胸壁上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C46)腰背部肌肉1:背阔肌 2:上后锯肌 3:下后据肌 4:肋间外肌

46、5:前锯肌 6:胸大肌 7:竖脊肌 8:横突棘肌9:腰方肌 10:腰大肌 11:髂肌 12:腹外斜肌13:腹内斜肌 14:腹直肌 1:背阔肌起止点: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所有腰椎棘突、骶征中嵴、髂嵴外侧唇后1/3及腰背筋膜,以34个肌齿起自下34肋骨外面,有时有小部分肌纤维起自肩胛骨下角背面,止于肱骨小结节嵴走向:肌纤维斜向外上方功能:收缩时使肱骨后伸、旋内及内收;上肢上举固定期,则拉躯体向上神经支配:胸背神经(C6-8)2:上后锯肌 起止点:以腱膜起自项韧带下部,C6、7棘突和T1、2棘突,止于25肋骨肋角外侧面 走向:肌纤维斜向外下方 功能:收缩时可上提上部肋骨以助呼吸 神经支配:肋间

47、神经(T14)3:下后据肌 起止点:以腱膜起自下位两个胸椎棘突及上位两个腰椎棘突,止于下位4个肋骨(912肋)肋角的外侧 走向:肌纤维斜向外上方 功能:收缩时可下拉肋骨向后,固定肋骨,协助膈的吸气运动 神经支配:肋间神经(T912)4:肋间外肌 起止点:起自上位肋骨下缘内面肋沟下面(第12肋骨除外),止于下位肋骨上缘 走向:肌纤维斜向前下 功能:收缩时可提起肋骨,使胸廓纵径及横径皆增大,以助吸气 神经支配:肋间神经(T111)5:前锯肌 起止点:起于上89个肋骨的外侧面,下部的45个肌齿与腹外斜肌的肌齿相交错,止于肩胛骨脊柱缘的前唇、肩胛骨的内上角及下角的肋面 走向:肌纤维斜向后上内方 功能:

48、收缩可使肩胛骨外展外旋,后者尤为重要。下部肌纤维收缩时,使肩胛骨下部旋上,以肩锁关节位轴心,助臂上举;上部肌纤维收缩时使肩胛骨向前,上臂前屈。此肌与菱形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共同作用时,使肩胛骨紧贴骨廓,有固定肩胛骨的作用 神经支配:胸长神经(C58)6:胸大肌 起止点:起点分三部:上部位锁骨部,起于锁骨内侧半的前面;中部为胸肋部,起自胸锁关节至第6肋软骨之间的胸骨前面半侧和上6个肋软骨的前面;下部为腹部,起自腹直肌鞘的前臂。三部分肌纤维向外聚合,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走向:锁骨部肌纤维斜向下外,胸肋部肌纤维大部分横形向外,腹部肌纤维向上外旋行 功能:收缩可使肱骨内收及旋内。此外,锁骨部还使肩关节屈

49、曲,胸肋部可使举起的上肢后伸。上肢固定期,则可上提肋骨,铺助呼吸。上肢固定于上举位时,该肌与背阔肌共同作用可上体躯干 神经支配:胸前神经(C5T1)7:竖脊肌起止点:以一总腱及肌束起自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及腰背筋膜。肌束向上,在腰部开始分为3个纵行的肌柱。外侧为髂肋肌,中侧为最长肌,内侧为棘肌,每个部分自下而上又分为3部。1) 髂肋肌:1:腰髂肋肌起自竖脊肌的总腱,止于下6个肋骨肋角的下缘。2:胸髂肋肌起于腰髂肋肌在下6个肋角的止点的内侧,向上分别止于上6个肋角的下缘。3:颈髂肋肌起于胸髂肋肌在上6个肋骨止点的内侧,止于C46横突的后结节。2) 最长肌:在髂肋肌的内侧,自下而上也分为3

50、部,即胸最长肌、颈最长肌和头最长肌。除起于总腱外,还起自所有胸椎和C57横突,止于所有胸椎横突和附近的肋骨,上部颈椎横突和颞骨乳突3) 棘肌:在最长肌的内侧,紧贴棘突的两侧,较上述两肌单薄,又分为胸棘肌、颈棘肌和头棘肌。1:胸棘肌起自总腱和下部胸椎棘突,肌束一般越过12个棘突,抵止于上部胸椎棘突。2:颈棘肌较胸棘肌弱小,止于项部。3:头棘肌多与半棘肌合并,止于枕骨下项线。走向:肌纤维向上功能:一侧收缩脊柱向同侧侧屈,两侧收缩脊柱后伸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8、横突棘肌起止点:起自下位椎骨横突,止于上位椎骨的棘突。由浅入深又分为3层,即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1) 半棘肌按其止点和分布位置,分为胸半棘

51、肌、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起于C27及T110横突,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骨面、C27和T14棘突2) 多裂肌在骶部起自骶骨背面、髂后上嵴及骶髂后韧带;在腰部起自腰椎横突;在胸部起自横突;在颈部起自下位4个颈椎的关节突。止于上位数个棘突的下缘。肌束长短不一,浅层者最长,止于上34个棘突,中层者止于上23个棘突,深层者止于上1个棘突3) 回旋肌分为头回旋肌、胸回旋肌和腰回旋肌。起自各椎骨横突上后部,止于上一椎骨弓板下缘及外侧面,直至棘突根部走向:肌纤维斜向内上方功能:两侧同步收缩,使脊柱后伸;单侧收缩,使脊柱转向对侧神经支配:半棘肌受颈、胸神经后支(C1T10)支配。多裂肌由脊神经后支(C3S5)

52、支配。回旋肌由胸神经后支(T111)支配9:腰方肌 起止点:起自髂嵴后部的内唇、髂腰韧带及下方34个腰椎横突。止于第12肋骨内侧半下缘、上方4个腰椎横突及T12椎体 走向:肌纤维向内上方 功能:两侧收缩时降第12肋,还可以协助伸脊柱腰段,一侧收缩时使脊柱侧屈 神经支配:腰神经前支(T12L1)10:腰大肌 起止点:起自T12椎体、上4个腰椎间盘的侧面,以所有腰椎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 走向:肌束向下逐渐集中,联合髂肌的内侧部,形成一种肌腱,穿过腹股沟韧带与髋关节之间(肌腔隙),贴于髂耻隆起的前及髋关节囊的前内侧面下行 功能:该肌收缩时,可屈大腿并旋外当大腿被固定期,则屈脊柱腰段而使躯干前屈。

53、神经支配:腰丛神经(T12、L14)11:髂肌 起止点:绝大部分肌束起自髂窝,部分起自髂筋膜、髂前下棘和髂骨翼,部分肌纤维编入腰大肌,另一部分肌纤维止于股骨小转子及髋关节囊 走向:肌束向下 功能:收缩时可屈大腿并外旋 神经支配:腰丛神经的肌支(L14)12:腹外斜肌 起止点:起自下8肋外面,借腱膜止于白线、腹股沟韧带、髂嵴前部外唇 走向:肌纤维斜向前下方 功能:增长腹压,前屈、侧屈、旋转脊柱,提睾丸、封闭腹股沟管 神经支配:下6对胸神经的腹侧支13:腹内斜肌 起止点:起自腰背筋膜、髂嵴前部中部线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2,借腱膜止于白线、下3肋、耻骨梳韧带 走向:后部肌纤维斜向前上方,中部靠上方的

54、肌纤维水平向内,下部肌纤维向内下方 功能:向腹外斜肌14:腹直肌 起止点:起自第57肋软骨及剑突的前面,止于耻骨上缘(耻骨结节与耻骨联合之间)及耻骨联合的前面 走向:肌纤维直向下方 功能:使胸廓和骨盆互相接近(即前屈脊柱),增长腹压和减少胸廓协助呼吸 神经支配:肋间神经(T610) 脊椎的基本病因一、基本病因1、 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的脊柱失稳:2、 颈肩腰背部软组织慢性劳损导致的脊柱失稳:3、 椎间盘突出:4、 脊椎骨质增生突入椎间孔、椎管或横突孔,直接压迫神经根、椎动静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病。5、 韧带增生肥厚或钙化6、 先天性畸形:7、 颈部及咽喉部炎症感染:二、发病诱因1、轻微扭挫伤:

55、2、过度疲劳:3、睡眠姿势不良:4、工作或生活中不良姿势:5、感受寒冷:6、其她疾病:7、内分泌失调:病理1、 椎间盘变性及突出:(软骨板、髓核、纤维环)2、 关节突关节的变化及脊椎错位:3、 椎周软组织的变化(黄韧带肥厚、前.后纵韧带损伤.钙化、项韧带钙化、椎旁有关肌肉损伤痉挛):4、 骨子增生(骨刺、骨唇、骨嵴):5、 神经根的变化(神经根受压):6、 椎动脉的变化(钩椎关节错位及增生):7、 脊髓的变化(受到骨性直接压迫):8、 交感神经的变化(脊椎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刺等导致压迫或牵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脊椎病病因病理示意:颈、胸、腰特殊检查 1:椎动脉扭曲实验:合用于

56、有头昏症状者。术者一手扶患者头顶,另一手扶其后颈部,使头向后仰并向左(右)侧旋转45,约停15s,若浮现头昏、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者即为阳性,为对侧椎动脉供血受阻,提示椎动脉综合症、椎动脉型颈椎病。此实验应根据患者年龄和病情,对年龄大、头晕较重者,不要用力过猛,以防眩晕。 2:转身看物实验:患者不能或不敢贸然转头去看自己的肩部或身旁的物体,或需要转身区看,临床上可见于落枕、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结核等。 3:头前屈转实验:嘱患者前屈头部,然后左右旋转,颈椎产生疼痛为阳性,多见于颈椎骨关节病。 4:臂外展外旋实验:患肢侧平举,然后外转,使锁骨与第1肋骨间产生剪状压力压迫其间血管与神经,阳

57、性体现为患侧扰动脉脉搏削弱或消失,因尺神经受压,环指与小指麻木,同步血压减少。见于肋锁综合症。 5:展臂迅速伸屈手指实验(间歇波动实验):患者取坐位,双上肢外展90并外旋(手掌向上),做迅速手指伸屈运动,如能坚持1min并且双上肢仍保持平举位置,仅有轻度不适,为阴性;如数秒钟即浮现前臂疼痛、上肢无力支持平举位而下垂者为阳性,也许为胸廓出口综合症。 6:吞咽实验:患者取坐位,令其做吞咽动作,若浮现吞咽困难或颈部疼痛,或平时患者吞咽食物时有疼痛感,即为阳性,可见于咽后壁脓肿、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结核等。 7:颈静脉加压实验: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检查者用双手压住颈静脉,脑脊液压力升高,刺激蛛网膜下腔内的

58、脊神经根而诱发浮现上肢麻木、疼痛者为阳性,可见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椎间盘突出、颈脊髓硬膜下肿瘤等。 8:压肩实验:也用于肋锁综合症的检查,检查时医生用于压迫患者,如果浮现该侧上肢的疼痛、麻木,或使原有疼痛、麻木加重,即为阳性,表达臂丛神经受压。 9:足嘴实验:患者单足站立,双手捧起另一足并竭力向嘴的方向上举,若浮现腰骶部疼痛并稍偏向拾足侧,阐明腰骶关节也许有疾患;若对侧骶骨关节后部疼痛,也许为对侧骶髂关节疾患。本实验为腰骶关节曲面和骨盆旋转运动。 10:压胸实验: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检查者站于侧方,一手抵住其脊柱,另一手压迫胸骨,轻轻的相对挤压。在胸侧壁上某处浮现疼痛,阐明该肋骨骨折(T8以上

59、的肋骨)。是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的重要体征。 11:鞠躬实验:又称奈里实验。让患者站立做鞠躬动作,如患肢立即有放射性疼痛并屈曲,此实验为阳性。见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滑脱等。 12:直腿抬高实验:又称拉塞格症。患者仰卧,两腿伸直,分别做支腿抬高动作,观测双侧肢体抬高的幅度,然后检查者一手托于踝部的后方,另一手压于膝前方,在保持膝关节伸直的同步,用托于踝部的手将下肢徐徐抬高,直至患者感到下肢有放射性疼痛及检查者感到明显阻力,此时下肢与床面所形成的角度,即为直脚抬高度。 13:抱膝实验:患者仰卧,两手抱膝使髋、膝关节尽量屈曲,如有腰肌劳损、胸腰结核、姚笛关节疾病等,其患处浮现疼痛。腰椎间

60、盘突出症一般不浮现疼痛。 14:Goldthwait实验: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检查者右手触诊腰椎棘突,左手协助依次作直脚抬高实验。在一侧抬高过程中,若检查者未触知腰椎运动而患者已感觉疼痛,阐明肯能有骶髂关节炎或该关节韧带损伤。若疼痛发生在腰椎运动之后,病变也许位于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但此前者也许性较大。若将两侧实验做对比,双侧下肢分别抬高到同样高度,引起同样的疼痛,阐明腰骶关节病变的也许更大。由于双侧骶髂关节同样病变、同等限度者很少见到。 15:布鲁金斯基征:患者仰卧,头不用枕,两手置于胸前。积极屈颈和仰卧起坐,如浮现腰痛和患侧下肢后侧放射痛,因此引起患肢立即屈曲,即为阳性。见于腰椎间盘突

61、出症等(此征与脑膜刺激征的布氏征体现类似,但疼痛部位与临床意义不同)。 16:腰背伸实验: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检查者固定其小腿,嘱患者两手抱住枕后部向上伸腰,如腰及患肢浮现疼痛,即为阳性。见于腰椎间关节病变或腰肌劳损。由于骨盆已固定,故骶髂关节有病变时,此实验不会引起疼痛。 17:股神颈牵拉实验:患者俯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压住骶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踝部或拖住膝部,将患侧下肢过度伸展,如浮现大腿前放射样疼痛,即为阳性,表达也许有股神经(L24神经根)受压,多见于L3、4椎间盘突出症。做此检查时应注意,在下肢后伸亦可使骨盆横轴产生旋转扭力,在骶髂关节有病时,也会引起疼痛。 18:梨状肌紧张实验: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将患肢伸直,并做内收内旋动作,如坐骨神经有放射性疼痛,在迅速将患肢外展外旋,疼痛即缓和则为实验阳性。或让患者取俯卧位,屈曲患侧膝关节,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握持患肢小腿远侧,推动小腿做髋关节内旋及外旋运动,若发生上述反映则为实验阳性。 19:拇趾背伸实验: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置于两侧拇趾背侧,嘱其用力将两侧拇趾背伸,正常时两侧拇趾背伸对称有力,如一侧无力或比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