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义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24707808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贵州省兴义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贵州省兴义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贵州省兴义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贵州省兴义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兴义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历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但愿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但愿为哨兵。贵州省兴义市第三高档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1. 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A. 所任官职名B. 所在地方的地名C. 妈妈的族姓D. 因功得到的封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分封制。根据引文意思分析,秦国有卫商,被分封于商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规定功臣、先朝后裔、王室子弟有接受分封的也许。商鞅由于在秦国的变法的功绩,被分封于商地。故答案选D。其他三项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

2、治制度姓氏的来源【名师点睛】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体可分为12种类别:(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妈妈为姓,因此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用姓。(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裔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

3、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裔便姓苏。据记录,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某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4)以乡、亭之名为氏。此类状况不多,今平常用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5)以居住地为姓。此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达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诸多,据记录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裔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

4、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裔相沿为氏,表达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她有弑君之罪,后裔便改姓孟,或姓孟孙。(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某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辨别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11)以谥号为氏。(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2.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目前A. 规范宗教典礼B. 传承中华老式C. 禁锢人们思想D. 阻碍社会进步【答案】B【解

5、析】试题分析:本题重要考察学生精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与所学知识联系的能力。本题重要考察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根据所学学知识,尊祖敬宗就意味着对老式的继承,因此传承中华老式是宗法制的重要影响。因此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3.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办。这种设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和谐对称B. 中央集权C. 皇权至上D. 江山统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重要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材料反映的是皇帝所进行的重大活动都在太和殿举办,且太和殿是中轴

6、线上最高大的建筑,这突出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4.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因此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因此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由此可见这重要阐明了A. 中央集权B. 规范法度C. 君权神授D. 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材料中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特点,故D项对的;中央集权的含义是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点睛:根据材料,将政月改为正月,

7、体现了古代的避讳制度,体现了皇帝独尊。5.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叉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用的措施是A. 南征岭南B. 履行郡县制C. 北击匈奴D. 修筑长城【答案】B【解析】秦始皇觉得分封制导致天下战斗不息,为此秦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故B项对的;A项重要针对疆土的拓展;C和D重要是针对匈奴族的入侵。6. 中国古代有许多历史传说。如禹为治水,化身为熊,三过家门而不入。对于这些历史传说,我们的态度是A. 全不可信B. 完全相信C. 从中发既有价值的信息D. 与史书记载相对照【答案】C【解析】民间传说并非全不可信,

8、其中往往涉及着有用的历史信息,但也不可全信,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史书的记载也同样有不实之处,也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故选C。 7. 山东省自古人杰地灵,被称为“齐鲁大地”。这一名称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有关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A【解析】通过所学知识,我们懂得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目前的山东地区在西周时期属于齐国、鲁国的区域,“齐鲁大地”这一名称源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故选A。点睛:根据材料“齐鲁大地”结合所学分封制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即可。8. 在西周的分封制中,由于周公旦是武王最大的弟弟,也是武王兴周灭纣时功绩最大的姬姓子弟,因此被封于鲁。由于周公要

9、在都城“陪王伴驾,辅佐朝政”,按西周的宗法制,谁必须到鲁国就任诸侯A. 召公长子B. 周公长子C. 微子D. 周成王【答案】B【解析】按西周宗法制,诸侯位应由周公的嫡长子继承,周公长子是鲁国国君的固然继承者,故选B。点睛:本题重要考察宗法制,结合嫡长子继承制的知识分析回答。9. 国内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老式节日,有的消灭了,有的与其她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由于A. 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B. 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老式文化的主题C. 节日来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10、答案】B【解析】春节、中秋、清明的共同特点是突出了家人亲情的宗法血缘理念,体现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老式文化的主题,故B对的;A、C、D对其传承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重要因素,排除。10.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土等,她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白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 按照血缘亲疏分派政治权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体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A。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

11、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BCD均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用的措施是A. 组建“中朝”B. 设立政事堂C. 增设参知政事D. 设立门下省【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汉的制度12. 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B. 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C. 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

12、强化D. 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重要考察刺史。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到东汉末年时刺史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刺史原本的监察地方的职能越来越被弱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对的;材料主旨是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而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波及皇权专制遭遇挑战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13. 唐朝元和年间(8068),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后

13、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A. 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中书门下【答案】B【解析】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核和封驳,材料中“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阐明崔祐任职的部门是门下省,故B项对的; A负责起草和拟定方案;C负责执行,D项出目前宋代。14. 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官僚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96615787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记录分类表A. 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B.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 沿袭了皇位世袭制【答案】A【解析】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与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

14、度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A项对的;由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据了69.6%,可知B、C两项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5.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后来她们实现这一抱负的重要途径是A. 参与科举考试B. 等待朝廷察举C. 投笔从戎戍边D. 投作官吏幕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体现的是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隋唐后来重要是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做官,调动了知识分子读书的积极性,故A项对的。察举制重要在汉代实行,故B项错误;CD在战国后来都不是重要途径。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6.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

15、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A. 皇权逐渐削弱B. 相权逐渐加强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D. 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重要考察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因此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选D是符合题意的,对的;皇权不是逐渐削弱而是加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相权是逐渐削弱而非加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激化而非缓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

16、点17.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对重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朝采用的措施有秦代设郡县唐代“三省”的设立元代履行行省制明代设内阁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重要考察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代设郡县和元代履行行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唐代“三省”的设立和明代设内阁有助于加强皇权,故不选。因此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18.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这是古代某位皇帝所下诏书内容

17、,下列措施属于该皇帝采用的是A. 废丞相,权分六部B.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C. 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D. 设内阁作为侍从顾问机构【答案】A【解析】根据“今罢丞相”可知这个皇帝是明太祖,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故选A;设三司使是在宋代,故排除B;设军机处是在清代,故排除C;设内阁为侍从顾问机构的是明成祖,故排除D。 点睛:抓住核心信息“今罢丞相”,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丞相。19. 古代有一机构,史书对其官员有“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的表述,下列机构其官员在职能上符合这一特性的是A. 三公九卿B. 中朝C. 三省六部D. 军机处【答案】D20.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

18、中国的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皇权达到顶峰时的皇帝是A. 秦始皇B. 康熙帝C. 明太祖D. 雍正帝【答案】D【解析】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对的。21. 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及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义是A. 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B. 推动了“改土归流”C.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清朝在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及边疆的交通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

19、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C对的。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在清朝之前,故A排除。“改土归流”,在明朝就有,故B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属于深远意义,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2.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可以“制六合”而采用直接的有效措施是A. 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B. 统一文字C. 统一货币D. 统一度量衡解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本题考察的是秦始皇为可以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采用的直接有效的措施;郡县制的履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

20、地方的模式,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B、C、D三项虽也有助于国家的统一,但相比较而言,郡县制更为直接有效。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3. 明代后期,宦官专权,甚至控制内阁,当时的宦官魏忠贤人称“九千岁”,控制着朝中的一切大权,其爪牙遍及全国,是明代后期统治黑暗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整个封建社会宦官专权屡见不鲜,导致宦官参政控制政权的主线因素是A. 皇权至上制度B. 皇帝昏庸无能C. 监察措施不到位D. 废除丞相导致的【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成果,因此选A;B是对题干材料

21、的误读,排除;C、D不是宦官专权的主线因素,排除。点睛:宦官参政控制政权实质是皇帝意志的反映,是皇帝权力的延伸,实质是君主专制加强的成果。24. 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一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衡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也许是A. 分封制B. 中外朝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皇权下的民主”体现的是专制下的民主色彩,“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体现的是这一制度有分权思想,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互相制约,故C对的。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衡制度的雏形”信息不符,排除A。B、D两项旨在加强皇帝集权,与材料“皇权下

22、的民主”“现代分权制衡制度的雏形”信息不符,排除。25.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常常发生变动,下图是元朝的行政区域图。通过观测下图可以看出与目前的行政区域有很大差别,今天的山西省在元朝属于什么管辖A. 陕西行省B. 宣政院C. 中书省D. 行省【答案】C【解析】元朝的行政机构中有一种特殊的地区叫“腹里”,涉及今天的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由中央的中书省直接管辖;另通过观测图可以看出山西省受中书省直辖。故选C。点睛:懂得现今山西省的地理位置,然后通过元朝的行政区域图明显看出山西省属于中书省直辖。26.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也称“王右军”,“右

23、军”其实是官名,王羲之之因此当上“右军”也许是A. 通过八股文考试做官B. 通过九品中正制,被推荐为官C. 因“书圣”名望被内阁举荐为官D. 因书写兰亭序被分封为官【答案】B【解析】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B对的;明朝实行八股文考试选举官吏,举荐为官是汉朝的察举制,周朝实行分封制,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核心信息“东晋时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分析解答即可。27. 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近年。你觉得下列哪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A. 秦朝三公九卿制B.

24、 西汉中朝制度C. 唐朝三省六部制D. 清朝军机处【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制下,各省分工明确,既互相牵制,又互相补充,其分工体现了一定的民主,选C是符合题意的,对的;三公九卿是秦朝实行的中枢权力机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汉中朝制度汉武帝实行的削弱相权的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朝军机处是皇权空前强化的标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三省之间互相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体现了 “皇权下的民主”。28. 古代有一机构,史书对其官员有“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非

25、内阁比也”的表述,下列机构其官员在职能上符合这一特性的是A. 三公九卿B. 中朝C. 三省六部D. 军机处【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中的论述“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可知皇帝具有绝对至高无上的大全,内阁也不能比,因此是在清朝军机处设立后的特点,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因此对的的是D,ABC错误。29.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中国的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皇权达到顶峰时的皇帝是A. 秦始皇B. 康熙帝C. 明太祖D. 雍正帝【答案】D【解析】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对的。30. 高一某班四位同窗分别撰写了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A. 浅议商代

26、的政治制度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得历史影响D. 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已废除丞相制度,清朝不也许有丞相,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的论文标题错误,但符合题意,D对的;商代的政治制度有宗法制,周朝有分封制,隋唐有三省六部制,故三项的论文标题对的,但与题意不符,排除ABC;因此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II卷(40分)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16分,32题24分,共40分)31. 山东是国内经济和文化大省,历史悠久。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7、问题:材料一历史上的山东行政图材料二据文献记载: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立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秦代官吏必须通过国家委任才干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违者要依法治罪。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二、图三反映的山东大地浮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一、图二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在地方权限上有何不同?(3)材料一中哪两幅图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指出两者共同的深远影响【答案】(1)图二:秦朝的郡县制;图三:元朝的行省制。权限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地方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而郡县制下的官员由国家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图二和图

28、三反映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深远影响:在郡县制和行省制下,中央都对地方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解析】(1)根据图二中的“琅琊郡”等信息可知是秦朝的郡县制,据图三“中书省”可知是元朝的行省制度。(2)据材料二中“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立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等信息可判断地方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据“秦代官吏必须通过国家委任才干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违者要依法治罪”等信息可得出地方绝对地服从中央。(3)解题时紧扣“对后世影响比较深远”,然后结合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可判断应当是图二、图三的郡县制与行省制度,因素可以从加强

29、中央集权与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归纳。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动,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种“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材料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朴,有官无吏,办公场合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她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多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

30、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人教版历史必修一(1)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重要意图是什么?下一代“皇帝”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最后负责实行的是哪个职能部门?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3)军机处设立于清朝哪一皇帝时期?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重要职能。【答案】(1) 强调功绩,神化皇权。皇帝产生方式:世袭。 (2) 工部。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掌政令的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 雍正重要职能:接受皇帝召见,

31、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解析】(1)意图:根据“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结合所学可知,意图是强调功绩,神化皇权。方式: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规定皇位世袭,皇帝产生方式是世袭。(2)部门:结合所学可知,部门是工部。影响: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区别: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掌政令的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3)第一问:结合所学可知,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重要职能:根据材料“她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多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以概括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