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理论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24649978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学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学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理论(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 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 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

2、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学校教育 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2、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 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3、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 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4、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 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 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5、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 心发展

3、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 和小环境。6、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 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 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 社会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 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8、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 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9、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 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10、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11、(1)个体身心的发展的顺序性。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 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

5、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对于教育 工作有非常重要意义。(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 差异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学模式的 发展趋势是:(1)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3)由以 “教”为主向着重“学”的教学模式发展;(4)教学模式日益现代化。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教育因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教育的目

6、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 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2、

7、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总的来说,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递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示范性:2创造性:3系统性:教师的职业素养:首先: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其次:教师自己应该有健康的心理 再次: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健康 我们都说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真正的

8、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呢?教师如果把教学活动简 单理解为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那么会出那样的人才吗?所以除此之外,更应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 建设问题。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充分条件。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了解)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教学相长是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它是在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经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而生成的。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中具有主导作用。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1、了解和研究学生。2、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3、善于与学生交往。4、提高自

9、我修养,健全人格。一、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 面的影响。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 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二、教育有什么样的功能?1、教育的社会功能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第二节现代教育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生产性。2、民主性。3、科学性。4、革新性。理解: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

10、实施“科教兴 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推进素质教育。第三节小学教育一、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 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是 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初等教育一一中等教育一一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 育的基础。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3)在思想品 德方面的

11、启蒙作学校教育制、最普遍的组织一、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系 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形式。二、学制:是度的简称。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三、现代学制的产生:首先产生于欧洲。类型有:1、双轨制。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2、单轨制。以美国为 代表。3、分支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我国也是分支学制。四、我国学制的产生: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 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第一个首次规定

12、中小学六三三 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该学制最 突出的就是增加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的工农和业余教育系统。五、我国现行学制纵向分为四个等级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 如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军事学校等。课程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学科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它是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的结果; 它往往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它通常按知识领域内在的逻辑体系来加以组织。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 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2.经验课程的特点:

13、1 .主体性。2.乡土性。3.综合性。4.经验性。3综合课程: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2、综合课程减少了 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3、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 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 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体现了 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

14、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是编制课程标准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 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 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 基本要求。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 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等。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

15、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基本走向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的倾向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传授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

16、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实验法。(2)实习作业法。(3)练习法。4.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2)研究法。中国中小学八大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四)巩固性原则(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七)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八)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一, 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2,集体教学的萌芽二, 近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2贝尔-兰喀斯特制(导生制)3道尔顿制4设计教学法5文纳特卡制教学工

17、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课外学 习活动的组织等。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功能2.导向功能3.激励功能4.调控功能5、教学功能 教学评价的种类1.根据评价的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2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3. 按评价基准分一一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新课程评价的理念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和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18、,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样。教学评价的方法1.以教为主的形成性评价2.以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一、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 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 育活动。二、德育的功能:(1)社会功能;(2)个体功能;(3)教育功能;三、小学德育的任务:小学德育纲要规定我国小学德育的任务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 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 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

19、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二、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1)思想品德课,是最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2)其他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方法:(1)说服教育: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 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说服的方式:讲解、谈话、讨论(2)情感陶冶: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 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 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20、。(3)榜样示范;(4)实际锻炼;(5)奖励与惩罚。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和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A、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B、要得到学生 集体的支持;C、要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义。德育过程的规律 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中小学的德育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要注意全面性、经常性和发展性。全面性就是要全面地

21、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优点, 也看到学生的不足;既看到校内的表现,也要看到校外的表现。经常性就是要把了解和研究学生作为班主任的 常规工作,充分利用一切场合条件,做到常抓不懈。发展性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既看到学生的过去, 也要看到学生的今天,还要预见到学生的明天。学习活动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途径。由于学生学习活动极为丰富,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 法也多种多样,如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参照课文中教学 方法和科研方法等相关部分加以领会。下面主要介绍观察法和谈话法及其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1.观察法2 .谈话法(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班主任 最基本的任务。1. 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1)组建班集体阶段(2)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3)班集体的形成发展阶段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及方法(1)确立目标(2)建立班委会(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 优秀生的教育工作(1)加强理想教育(2)客观评价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四)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班主任工作主要方法说服教育法心理咨询法陶冶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