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概述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4617320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3.0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科举制度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科举制度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科举制度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中国科举制度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举制度概述(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中国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登科后登科后唐唐孟郊孟郊昔日龌龊不足矣,今朝放荡思无涯。昔日龌龊不足矣,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中国的科举制度一、中国的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一)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二)隋朝(二)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制度的创立(三)唐朝(三)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的完善(四)宋朝(四)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五)元朝(五)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科举制度的中落(六)明朝(六)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科举制度的鼎盛(七)清朝(七)清朝-科举制度的终结科举制度的终结隋朝隋朝 -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制度

2、的创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用科举制科举制代替代替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分为,分为九个等级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

3、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220年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

4、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中正中正编订的本地士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编订的本地士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即每人父亲和祖父姓甚名谁,任何官爵,任职情况,即每人父亲和祖父姓甚名谁,任何官爵,任职情况,本人直系亲属姻亲的官爵大小,类似于今天的家庭出身和状况。本人直系亲属姻亲的官爵大小,类似于今天的家庭出

5、身和状况。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状”参考参考 家世家世”,评定每个人的,评定每个人的“品品”品的分类,将人物等级分为品的分类,将人物等级分为九个九个等级,这也正是九品的九个等级。这九品并不是当时官阶的九品,等级,这也正是九品的九个等级。这九品并不是当时官阶的九品,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州设大中

6、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为为“综核名实综核名实”而立,在而立,在初期受到一定的效果,之后,演变为按门第初期受到一定的效果,之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取士。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流弊。的流弊。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598年)七月诏令了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志行修谨、清平斡济清平斡济二科举人二科举人”的的分科科举分科科举制度制度。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进士科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

7、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礼记王制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时务策,就是有关,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政治论文,叫,叫试策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科举科举这这一名称,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一名称,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但把读书、应考和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

8、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科举制度从此开创。隋朝隋朝 -科举制度的创立科举制度的创立 1.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隋炀帝隋炀帝隋文帝隋文帝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2.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分科考试,择优录用科举制基本特征:科举制基本特征:唐朝唐朝 -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也实行的是唐代也实行的是科举取士科举取士。唐代的科考,分为。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常科和和制科制科。每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

9、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生徒,二为,二为乡贡乡贡。由京师及州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在唐代还产生了在

10、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射、平射、马枪、负重等。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进士及第称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登龙门”,第一名曰,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探花使。要集。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

11、恩寺的雁塔下题。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职。唐代大家柳宗元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 集贤集贤殿正字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

12、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向向顾况顾况投诗投诗赋得原上草赋得原上草受到老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

13、其人。我国最早的殿试,为唐武则天载初元年(我国最早的殿试,为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689年)二月。年)二月。据据通典通典载录:载录:“策问贡人于洛载殿,数日方了。策问贡人于洛载殿,数日方了。”只不过,唐只不过,唐代的殿试还没有成为制度。唐代的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知代的殿试还没有成为制度。唐代的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科目。制科名目繁多。名人士举行的考试科目。制科名目繁多。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在开设文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在开设文举的同时也开设举的同时也开设武举武举。为防止考生。为防止考生和考官作弊,武则天创设了和考官作弊,武则天创设了糊名制糊名制,这种办法行之有效,一直沿用至

14、今。这种办法行之有效,一直沿用至今。为了严防选官舞弊,她还创立了为了严防选官舞弊,她还创立了殿殿试试制度。制度。帖经帖经 墨义墨义 科举制的发展:(唐朝的科举制)科举制的发展:(唐朝的科举制)分分类类生生 源源科目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录取录取比例比例两个两个:生徒生徒和和乡贡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书省应试者叫乡贡。.常常 科科制制 科科生源更广,也有常生源更广,也有常科录取过的,在职科录取过的,在职官员官员诗赋诗赋 时务策写作时

15、务策写作“三十老明经,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少进士”帖经、墨义帖经、墨义儒家经书的记诵、儒家经书的记诵、理解理解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制科。宋朝宋朝 -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 公元公元960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文官主持军务。文官主持军务。重文轻武,成为宋朝的基本国策。重文轻武,成为宋朝的基本国策。宋代的科举,大宋代的科

16、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革。宋代的科举放

17、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宋代进士分为三等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一等称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二等称;二等称进士出身进士出身;三等赐;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由于扩。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时,报

18、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格,委派官吏,开后世开后世恩科恩科的先例。的先例。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称琼林宴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朝宋朝 -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1 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2 2)设置)设置“别头试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限制考官权力。回避制度回避制度,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应该另立考场,别派考官,即主考

19、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应该另立考场,别派考官,即“别头试别头试”(3 3)建立)建立弥封誊录制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防止考官舞弊(4 4)扩大及第名额。)扩大及第名额。(5 5)考试周期确定为)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三年一次。(6 6)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乡试乡试-省试省试-殿试殿试 (解试解试)举人举人,“解元解元”;(会试会试)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殿试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皇帝亲自主持,宋宋:崇政殿崇政殿(7 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殿试殿试五甲:第一二甲赐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

20、进士出身,第五甲赐,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宋朝科举考试宋朝科举考试主要流程:主要流程:宋殿试图宋殿试图 告示告示 元朝元朝 -科举制度的中落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政权是以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蒙古贵族为主体。科举分为为主体。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乡试、会试、殿试试三级,每三年一次。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四等:第一等是一等是蒙古人蒙古人,第二等是,第二等是色目人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民),民),第三等是第三等是汉人汉人,第四等是,第四等是南人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

21、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元史选举志选举志、续通考续通考选举选举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16次次,仅录取进士,仅录取进士11351135人。人。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天下习儒者少”。明代统治者对科举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明代以前,学校

22、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明代入国子监国子监学习的,通称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乡试,通过科举做官。明代的科举,分明代的科举,分院试、乡试、会试院试、乡试、会试和和殿试殿试四级四级进行。进行。明朝明朝 -科举制度的鼎盛科举制度的鼎盛 秀才秀才有资格参加有资

23、格参加乡试乡试,但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但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即回举行的科考,即院试院试,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宋代宋代秀才名衔,无需经过考试取得秀才名衔,无需经过考试取得;但但明清明清时代则不同,时代则不同,秀才得来秀才得来不易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院试(童生试)院试(童生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或相生员、秀才或相公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24、,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乡试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秋闱”,考中者,考中者称为称为“举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解元”。(发榜图)。(发榜图)会试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春闱”,考中者称为,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第一名称为“会元会元”。进入。进入宫廷参加殿试;宫廷参加殿试;殿试殿试:考中者称为: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状元、榜眼、探花榜眼、探花”,

25、赐,赐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二甲赐,二甲赐进士出身进士出身,三甲赐,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乡试发榜乡试发榜 清朝清朝 -科举制度的终结科举制度的终结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民族歧视视政策。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26、。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清代的科举制度清代的科举制度(1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 译科。译科。(2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三场辛苦磨成鬼,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两字功名误煞人”科举制度的终结科举制度的终结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由于它在选拔人才方面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之后,由于它在选拔人才方面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得多,所以逐渐趋于鼎盛。但由于科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得多,所以逐渐趋于鼎盛。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是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故从一开始就存举制度本身是以维护封建统

27、治者的利益出发的,故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在着某些消极因素。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越来越禁锢了人们弊端突显,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越来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光绪二十四年(的思想,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光绪二十四年(18981898年),年),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科举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废除。到光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科举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废除。到光绪二十七年(绪二十七年(1901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

28、诏改革科举,实行新政。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实行新政。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压力下,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慈禧根据根据张之洞张之洞等人建议,于等人建议,于19051905年宣布:年宣布:“自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丙午科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自此,在我国实行达自此,在我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科举制度终结了。科举考试之江南贡院科举考试之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江南贡院陈列馆,是我国目前陈列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

29、馆。江南贡院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1168年),年),起初占地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居全国各起初占地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居全国各贡院之冠,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为贡院之冠,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为“南围南围”和和“北围北围”。明太祖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乡试、会试于此。永乐年间,京师迁往北京后,元璋定都南京,集乡试、会试于此。永乐年间,京师迁往北京后,明清两代仍作乡试考场。仅清一代,科考共举行了明清两代仍作乡试考场。仅清一代,科考共举行了112112科,其中在江科,其中在江南贡院南贡院 乡试中举,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

30、元者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江苏籍4949名、安徽籍名、安徽籍9 9名,名,共计共计5858名名,占,占全全 国状元总数的国状元总数的51.78%51.78%。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张骞、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翁同和、张骞、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1904 年年)甲辰科甲辰科状元状元刘春霖刘春霖。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1.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权

31、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思想统一于儒学。一于儒学。2.2.相对客观公正。相对客观公正。3.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试。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考试

32、选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1.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2.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3.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4.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有实用

33、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状元梦状元梦 科场舞弊科场舞弊科场舞弊科场舞弊 八股文体八股文体 第一是第一是“破题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第二是第二是“承题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第三是第三是“起讲起讲”,为议论的开始;,为议论的开始;第四是第四是“入手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第五是第五是“起股起股”,又称,又称“提比提比”;第六是第六是“中股中股”,又称,又称“中比中比”;第七是第七是“后股后股”,又称,又称“后比后比”;第八是第八是“束股束股”,又称,又称“束比束比”。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