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华森公司结构技术措施第二稿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24522304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整理华森公司结构技术措施第二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整理华森公司结构技术措施第二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整理华森公司结构技术措施第二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整理华森公司结构技术措施第二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华森公司结构技术措施第二稿(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录1. 编制说明22. 荷载及计算参数选择33. 基础及地下室64. 墙柱设计85. 梁、板及节点设计116. 人防设计147. 异型柱结构设计要点158.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结构房屋设计要点171. 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本统一技术措施是以现行国家、地方、行业等规范、规程及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此不赘述),在执行这些规范、规程过程中,以主要规范、规程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等为主,对其它规范、规程与上述主要规范、规程相矛盾或不一

2、致处,以本技术措施或工程经验为依据进行设计。1.2. 结构统一技术措施适用范围本统一技术措施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地区的高层、小高层及多层住宅建筑。结构体系包括框支剪力墙(包括短肢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包括短肢剪力墙)结构、框架(包括异型柱)结构、砌体及底部框架结构。1.3. 执行本统一技术措施时应注意的事项在执行本统一技术措施时,应注意如下几点:(a) 本统一技术措施是华森公司对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的统一标准,目的在于统一公司设计技术措施、提高设计质量、确保结构安全、设计合理、控制结构造价、体现“华森出品”。因此,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本技术措施及规范、规程中有明确规定的应贯彻执行,不

3、得随意更改;(b) 在执行本统一措施时,应考虑住宅所在地区政策、法规要求,当地习惯作法及审图公司意见等,灵活掌握。但对和本统一措施不一致或相矛盾之处,专业负责人应征得审核、审定人员的同意并报结构技术小组讨论、备案;以便今后在修改该技术措施时参考。(c) 对个别具体工程设计中有和本措施不一致或含糊不清的问题,应经过公司结构技术小组讨论确定,备案;以便在今后本措施修改时参考;(d) 各分支机构发现本措施和当地有关要求不同时,应及时向公司结构技术小组回报并备案;(e) 结构技术小组将根据情况,不定期的对本措施进行修改、细化,并对上述备案各问题进行讨论后写入本措施。2. 荷载及计算参数选择荷载墙体荷载

4、 表 墙体荷载材 料厚度容 重核算(KN/m2)备 注内墙加气砼10015020033按每侧20面层空心砌块(轻集料)90140190 8KN/m3 按每侧20面层GRC板603仅考虑刮腻子太空板1203仅考虑刮腻子外墙灰砂砖20018KN/m324018KN/m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20012KN/m324012KN/m3门窗注:1. 门窗洞口面积50%时应扣除洞口面积的墙重; 2. 当墙直接布在楼板时,整体计算时双向板把墙均匀布于板跨,单向板可布置虚梁导荷;计算楼板时应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第2.7.3条(P18),分不同情况分别计算。消防车荷载(双向板)(KN/m2)当符合荷载规范

5、条的条件时,双向板按表中荷载取值,当有覆土时,按表2.1.21取值。表1 消防车荷载取值(按满载总重为300KN车辆考虑)土厚1m 土厚1.5m 土厚2m梁(板)16 (20)13 (16)11注:中间值可考虑插值;当无覆土时,楼板尚应验算冲切承载力。同时应考虑动力系数。表2 动力系数覆土厚度0.60动力系数施工荷载地下室顶板室外部分宜考虑10KN/m2、室内(一般指住宅楼平面范围内)部分宜考虑5KN/m2的施工荷载。其与覆土、消防车活荷及人防荷载不能同时考虑,且图中应注明相关要求。当室内部分考虑施工荷载时,室内隔墙可不考虑。施工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取1.0。屋顶荷载一般屋面顶花园、地下室顶板为景

6、观绿化时,其活荷载取3 KN/m2,其覆土容重宜按18KN/m3计算。当有大型构筑物、景观小品或树木时,可再另外计算。裙房屋顶宜考虑4KN/m2的施工荷载。屋面找坡时,找坡填料应在图中注明(一般按陶粒混凝土容重计算)。计算参数总信息l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一般取0和15的斜交方向。如体型复杂,可改变此数,使之按最大受力方向,近似可按地震力最大作用方向取(在WZQ.OUT中)。l 混凝土容重:27l 结构体系:按实际;(短肢剪力墙截面面积占总剪力墙面积50%以上时,按短肢剪力墙结构)。l 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仅用于计算位移比、周期比风荷载信息l 基本风压:安全等级为一级或房屋高度超过60m的高层

7、建筑,承载力计算按100年重现期风压值,风荷载下的位移计算可用50年重现期风压值。l 结构基本周期:用计算所得代回重新计算。l 设缝多塔结构:应指定挡风面并输入系数。l 地面粗糙度:一般在城市的均可用C类。其它类别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场地情况确定,但取B、D类应慎重。地震信息l 偶然偏心:仅高层考虑。l 双向地震:当具备下列条件时应考虑:扭转位移比1.2时;结构扭转第一周期T1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之比,A级高度建筑大于0.9,B级高度建筑大于0.85者; 活荷信息l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应选择;对单独裙房部分建议按不折减l 活荷载不利布置:多层住宅应考虑,高层可不考虑。调整信息l 梁

8、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建议取,转换层、嵌固层也可考虑调幅。但跨中正弯矩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简支计算的一半。l 连梁刚度折减:,一般取0.55 。l 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取。设计信息l 砼柱计算长度系数执行混凝土规范-3条,一般7度,风压在0.5以上应考虑。l 结构重要性系数:一般取1.0;安全等级为1级的取。l 柱配筋计算原则:一般按双偏压(角筋供参考)。角柱、框支柱应指定,自动按双偏压(角筋不应小于计算值);异型柱应按双偏压;梁、柱保护层厚度:梁取25,柱取30。配筋信息l 梁箍筋间距:取200,主梁加密区按计算结果除2,与非加密区比较,取大值。l 柱箍筋间距:取100。l 墙水平分布筋间距:取2

9、00l 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取0.25%(一、二、三级抗震设计),0.2%(四级抗震设计);实配墙体筋不应小于此数地下室信息l 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一般可取3。l 回填土容重:20。l 回填土侧压力系数:一般可取0.5,如对回填土有要求也可减小。特殊构件补充定义l 转换梁、转换柱、角柱必须指定。l 次梁按主梁输入时,次梁与主梁垂直相交处可指定为铰接,程序计算主梁对次梁的约束偏大。l 弹性板:一般在转换层、大开洞、连接薄弱处宜指定为弹性膜。l 连梁应判断:跨高比5,及支承次梁的应指定为普通梁,可考虑调幅。对程序自动判断墙间梁为连梁时,应按上述原则判断是否应为连梁,如判为普通梁,则应对

10、此进行修改。其它l 底部大空间落地剪力墙在端部及直接支承转换梁处设明柱,并按实际指定特殊构件l 一根转换梁支承异形墙时,应分为2根梁,以变形一致原则分配梁宽,最后配筋叠加。l 框支梁偏心,可采用沿梁轴线附加扭矩的方法近似考虑,应计及转换层板对梁的有利作用。l 多塔结构宜按实际建模,以考虑相互影响,注意多塔应围块指定,并指定最高塔为塔1,采用总刚分析方法。同时多塔应分开再单独计算,控制指标(周期比,塔楼位移比)。(注:多塔结构不包括大地下室上多栋住宅建筑的情况)l 刚度比计算:剪切刚度用于一层转换及判断地下室的嵌固点。剪弯刚度用于多层转换 。其余用第3种算法。l 车道、坡屋顶等斜梁应按实际输入。

11、l 地下室的越层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应手工修改3. 基础及地下室设计基础设计天然基础筏板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应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进行整体分析计算,个别条形基础可按倒梁法计算。筏板基础还宜按照有限元法计算其内力及配筋。采用天然基础时,应按规范要求计算地基变形量,且应保证其满足规范允许值要求。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翼板、梁板式筏板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钢筋混凝土承台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0。梁式承台受力钢筋应满足梁最小配筋率要求。基础梁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梁、板上部钢筋全跨贯通,底部钢筋应不少于1

12、/3全跨贯通。梁两侧腰筋不小于14200。桩及承台灌注桩竖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在非地震区取0.2,地震区建议按下表3.1.2配筋。表3.1.2 灌注桩配筋桩直径(mm)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配筋4184206207207208209229221022桩直径(mm)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2100配筋102511251125132514251625182520252225大直径桩间支承剪力墙的承台梁应按非抗震框支梁的构造要求配筋。在无底板情况下,单桩承台间拉梁应按拉弯构件计算,弯矩取两端墙柱底弯矩,拉力按两端柱的最大轴力的

13、1/10取值。对一般为协调变形而设置基础拉梁,应按非抗震框架设计,纵向拉力应按两端柱的最大竖向轴力的1/10取,再根据此拉力计算纵向受拉钢筋。如该梁还同时承担竖向荷载(如墙体),则该梁的钢筋应按拉弯构件计算。计算承台钢筋时,应按实际桩反力来计算。其它基础底面积的大小、桩基桩数计算时,可采用SATWE中D+L工况的柱底内力除以1.2来代替标准值,当水平力较大时应复核。地下室设计地下室外墙计算简图:l 一般情况按上端铰支,下端嵌固计算。l 当地下室顶板与墙身厚度相近时,可采用两端嵌固计算简图,此时地下室外墙顶部配筋应与地下室顶板配筋同时考虑。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取50mm。地下室外墙及其附壁柱的混

14、凝土强度等级宜相同(塔搂柱兼做附壁柱除外);纵筋应相匹配。为防止或减少竖向裂缝的产生,其水平构造钢筋单边配筋率宜大于0.2%,水平筋的间距宜小于150mm。在仅考虑地下水浮力的情况下,地下室底板优先选用梁板体系。(建议结构简图,给出水头小于3米的结构方案)底板保护层厚度:面筋取25mm,底筋取40mm。地下室顶板结构体系宜按下列原则选用(限88.4m柱网框架结构):l 对于无覆土,平时使用荷载,优先选择无梁楼盖或十字梁楼盖,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嵌固部位时,不宜采用无梁楼盖。l 对于覆土1.0m以上,平时使用荷载,可优先选择井字梁楼盖。l 对于人防顶板,优先选择十字梁楼盖。l 推荐采用GBF板和

15、预应力混凝土加层板楼盖结构(人防除外),但应征得开发商的同意。地下室各顶、底板、外墙等构件应进行裂缝计算,水压力分项系数取1.2,裂缝宽度控制如表要求。表 裂缝宽度允许值(mm)构件部位顶板外墙底板梁顶板梁有覆土、(底板)室内裂缝宽度控制值不计算当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板厚应不小于180mm。当其不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板厚应不小于1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应C30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宜0.25%。作为塔搂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其厚板范围一般取塔搂周边二跨以内,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当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按上部结构的抗震等级采用;地下

16、一层以下结构根据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面积较大时,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在上部结构周围二跨范围内,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同上部结构,二跨以外,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可根据情况酌情降低。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条有关规定。即:工程埋置深度H10m时,设计抗渗等级为S6,10mH20m时,设计抗渗等级为S8。4. 墙柱设计柱设计要求当柱采用复合箍筋或附加芯柱且满足相关要求时,柱轴压比可按抗规条有关注适当提高其限值。柱箍筋加密区间距: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为100;抗震等级为三、四级时除柱根为100外,其他加密部位可取为150mm。同时满足不大于6d(一级)和8d(二

17、、三、四级),d为纵筋直径。柱根指:框架底层柱的嵌固部位。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其指建筑首层柱的底部1/3净柱高范围,当有刚性地面时,柱根应为刚性地面以上500或1/3刚性地面至首层顶的净距二者中最大值,加上刚性地面至地下室顶板或基础顶的距离所在的范围。对纯地下室,柱根指基础顶至地下室底板顶面以上500或1/6柱净高所包括的范围。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为满足该项要求,建议采用柱钢筋根数不变、柱角部(或柱边中间)钢筋直径调整的方法。圆柱箍筋加密区肢距在圆柱中心纵横1/3

18、直径范围内应满足抗规条有关规定,其它2/3部分可根据柱直径、纵筋布置等情况确定。剪力墙设计要求满足下列情况的剪力墙视为一般剪力墙:(a) 剪力墙至少有一肢的墙肢长度(hw)和厚度(bw)之比8;(b) 满足(a)且在较长墙肢上墙面门窗等开孔面积不超过墙面面积的15%,孔间净距及孔洞至墙边的净距不小于空洞长边尺寸。(c) 当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小于层高的1/15且不小于300mm时,墙肢长度(hw)和厚度(bw)之比4。柱、墙肢、短肢墙、一般墙的判别按表表柱小墙肢短肢墙一般墙备注A4,bw300A4,bw3005A8,且bw300A8或A4且bw300注:墙、柱的高厚比;当短肢剪力墙截面面积占总剪力

19、墙面积50%以上时,可判定为短肢剪力墙较多结构。(a) 在该类结构中,应设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任一层短肢剪力墙的水平剪力不应小于基底剪力的20。(b) 短肢剪力墙较多结构总高度H,7度时不得超过100米,8度时不得超过60米。(c) 抗震等级应比一般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所对应的轴压比限值分别为一级0.5,二级0.6,三级0.7。(d) 墙肢截面的剪力设计值应取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乘以调整系数vw,vw在一、二、三级时,底部加强部位分

20、别为1.6,1.4,1.1,其它部位分别为1.4,1.2,1.1。(e) 短肢墙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当结构体系已经判为剪力墙结构时,其中的短肢墙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小于0.7%。当墙厚小于300mm时,设计应尽量避免“一”字墙,当不可避免时,其墙厚在底部加强部位应不小于层高的1/12,其它部位尚不小于层高的1/15,且不小于200mm。重力荷载作用下的“一”字墙的轴压比,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应大于0.5、0.6、0.7,底部加强部位墙肢边缘约束构件的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1.2%,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0%。当墙厚大于或等于40

21、0时,其可按一般剪力墙设计、计算(高厚比5,否则为柱),其不再因高厚比值而判断为短肢墙。当仅少量剪力墙不连续,须转换的剪力墙面积不大于剪力墙总面积的8%时,不将整个体系按框支剪力墙考虑,可仅加大框支梁两侧相邻的板厚、加强此部分板的配筋,提高转换构件抗震等级。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特一级时不再提高。错层结构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截面厚度非抗震设计不应小于200mm,抗震设计不应小于250mm,并应设置与之垂直的墙肢或扶壁柱。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0.1(一级9度)、0.2(一级8度)、0

22、.3(二级)时可不设约束边缘构件。错层结构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5%。一般剪力墙纵向、水平钢筋应按计算确定,当为构造配筋时宜按表选用。表 剪力墙纵向、水平钢筋选用墙厚部位水平分布筋竖向分布筋排数一、二、三级四级一、二、三级四级200A8400+10400(3.22)-8400+10400-2B8200 (2.51)82508400+104008500+105002250A10200-10200-2B8400+104008400+104008400+104008500+105002300A10150-10150-2

23、B102001025010200102502350A12200-12200-2B101501020010150102002400A12150-12150-2B101501018010150101802450A12200-12200-3B122001020012200 102003500A12200-12200-3B12200212200+1020012200212200+102003注:(a) 表中B底部加强部位;A其它部位,配筋后括号内数为墙体配筋率(b) 四级抗震时楼电梯间、山墙等墙体分布筋按三级情况采用。(c) 建筑端部墙体或较长墙体,水平分布筋间距可比上表数值适当加密。(d) 转换层以

24、上至少二层墙体应按底部加强部位墙配筋一般剪力墙及短肢墙构造边缘构件配筋宜按表所示要求:表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要求抗震等级一般剪力墙短肢剪力墙最小纵筋箍筋最小纵筋箍筋加强部位其它部位最小直径(mm)最大间距(mm)加强部位其它部位最小直径(mm)最大间距(mm)一16148100/15016148100/150二14128150/20016148150/200三14126150/20016146150/200四12126200/25014126200/250剪力墙厚度可按表选取: 表 墙厚与层高的关系表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mm)底部加强部位墙厚(mm)其他部位墙厚(mm)一、二级三、四级非抗震一

25、、二级三、四级非抗震3000200(250)2002002002002003200200(300)2002002002002003400250(300)2002002002002003600250(300)200200200(250)2002003800250(350)200200200(250)2002004000250(350)200200200(300)2002004200300(350)250200250(300)2002004400300(400)250200250(300)2002004600300(400)250200250(350)2002004800300(400)25020

26、0250(350)2002005000350(450)250200250(350)2002005200350(450)300250300(350)2502505400350(450)300250300(400)2502505600350(500)300250300(400)250250注:(a)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在墙厚列中,括号内数值为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剪力墙墙厚。(b) 表中未列出的层高情况墙厚可根据条计算确定。(c) 当墙厚小于上表要求的数值时,应按高规附录D计算墙体的稳定。4.3. 连梁设计要求. 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27、;跨高比5时,宜按框架梁设计构造。. 三级及以下的连梁箍筋间距最大可用150。. 对于如架空层层高较大的楼层连梁,宜按两个截面较小的连梁、中间设填充墙的方法设计,也可采用在楼层设一道连梁,而在洞口上方设过梁的方式解决,不宜采用一个高连梁设计。. 剪力墙结构的屋顶层连梁的纵筋直径与总说明中屋顶层墙体暗梁纵筋直径一致。. 当连梁支座宽度小于1500时,可按连续梁编号。5. 梁、板及节点设计梁设计要求框架梁框架梁一、二级负筋应有1/4的负筋拉通(一般贯通2根负筋);当梁跨大于3m,且梁负筋直径大于16时,在满足拉通钢筋面积不少于1/4面积要求的同时,可用14搭接。对于三级及以下的框架梁,可用12搭接

28、。纵向钢筋可采用不同直径的钢筋搭配设计,但同一截面上受力纵向钢筋的直径等级差别不得超过二级。楼层较多时,宜按楼层分段配筋。框支梁框支梁拉通钢筋配筋率应不小于框支梁的最小配筋率;框支梁应尽量对应上部墙体居中布置,如不能满足时,其偏心距也不宜超过e/4,对非边梁可适当放宽。次梁次梁负筋可视情况截断而用架立筋,梁跨小于6m的用10,大于等于6m的用12。对于承受荷载较大同时跨度也较大时(如车库顶),可适当拉通负筋。次梁箍筋一般无加密区,但当支座处较大时,可采用局部加密的方式处理。次梁端支座宜按计算结果配,当主梁由于次梁所搭抗扭难以满足要求时,可在整体计算时把次梁端支座点为铰支,但该支座所配负筋不应小

29、于该跨按端支座点为铰支后跨中配筋的1/4。对于两层地下车库的地下一层,建议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次梁。对于面积较大且跨度较大时(如地下室),次梁的底筋可部分截断,但至少应保证至少有两根角筋伸入支座。底筋建议用直径小、根数多的原则配置。其它计算需要设置抗扭筋时,宜结合腰筋合理配置。箍筋间距可以采用多种间距,不宜只考虑间距为100或200。对于受集中力时,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其有效箍筋应是总数减去原梁自身需要配置的箍筋。当每边附加的箍筋其总距离超过梁宽或六根时,宜考虑用附加吊筋。悬臂梁上部裂缝应控制在0.2mm以内。普通梁、板可采用C25混凝土。当梁、柱混凝土等级相差大于5Mpa时,梁柱节点区的混

30、凝土强度应作计算或专门处理,使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等级满足设计要求。楼板设计要求转换层楼板板厚一般取180,除计算要求外,板配筋为双层双向10150,但对竖向构件围合之外的板可不受此控制,可按标准层规定设计,如挑阳台,一般外挑落地凸窗,非主楼部分的板等。局部转换时,可仅对有转换梁相连的板按转换层板控制,其它部位可适当加强,建议取120150mm。本层不宜采用冷扎变形钢筋。标准层楼板板厚最小值一般取100mm(除当地有专门规定外)。管井及电梯厅板厚按150mm取。加强板等一般取150mm。此部位钢筋按10200双层双向拉通配置。板跨不宜太小,建议能不布梁就不布梁(即使有降板或有隔墙),要充分发挥

31、钢筋强度,板跨取值34.5m较合理。有隔墙而未设梁时,可在总说明中统一采取加强措施,但在板配筋中要按等效荷载法考虑这部分荷载。挑出阳台宜采用梁式结构,当挑出长度L1.5m时,应采用梁式结构;当挑出长度L1.5m,且其降板未超过相邻板厚时,可采用悬挑板,但其根部厚度不小于L/10,且不小于120mm。悬挑板面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板面裂缝应控制在0.2mm以内。配筋宜用弹性计算,支座及跨中一般不乘折减系数或放大系数。当板边支座与边梁相连、支座两侧板面标高相差大于梁宽时,可按铰接计算配筋。当连续支座、支座两侧板面标高相差小于梁宽时及确认边梁可作为嵌固时可按嵌固计算配筋。当与砼墙相连时,可考虑嵌

32、固作用。当两侧板厚差异较大(30mm),只考虑部分嵌固。两侧按薄侧的嵌固配,厚侧多余的弯矩应调至跨中。对于按简支计算的板支座,可不按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控制,统一取0.15%。降板处的板负筋不一定要拉通,当两边板负筋端头之间的距离小于600mm时,可考虑拉通。转换层上下层楼板厚度最小取120。钢筋的间距可根据计算采用多种,建议以100、120、150、180、200为宜。局部附加钢筋后间距允许最小用为75。当按最小配筋率控制时,可按表选用(minc/fy)表 板最小配筋率 板厚砼标号钢筋及最小配筋率100110120130140150180200C25HPB2350.255%255819028

33、181603068160332815035781403838130459510HRB3350.2%2002202402602803003601020040010190CRB5500.2%200R5.5110220R5.5100240R7160260R7140280R7130300R7125360R7100400R8.5140冷轧扭0.2%200t6.5140220t6.5130240t6.5120260t6.5110280t6.5100300t8150360t8120400t8110C30HPB2350.306%306817033781403688130398429459551612HRB33

34、50.215%2152372582801020030110200323102003871020043010180CRB5500.2%200R5.5110220R5.5100240R7160260R7140280R7130300R7125360R7100400R8.5140冷轧扭0.2%200t6.5140220t6.5130240t6.5120260t6.5110280t6.5100300t8150360t8120400t8110C35HPB2350.358%3588140394430466501537644716HRB3350.25%25027510200300102003251020035

35、010200375102004501017050010150CRB5500.208%208R5.5110229R5.5100250R7150270R7140291R7130312R7120374R7100416R8.5130冷轧扭0.208%208t6.5140229t6.5130250t6.5110270t6.5100291t8150312t8140374t8120416t10160C40HPB3350.287%2871020031610200344102003731020040210190431101805171015057410130CRB5500.239%239R7160263R714

36、0287R7130311R7120335R7110359R7100430R8.5130478R8.5110冷轧扭0.239%239t6.5120263t6.5120287t6.5100311t8140335t8130359t8125430t8100478t10140与混凝土等级无关HPB2350.16%160820031610200344102003731020040210190431101805171015057410130CRB5500.16%160R5.5140176R5.5130192R5.5120208R7110224R5.5100240R7160288R8.5130320R7120

37、冷轧扭0.16%160t6.5180176t6.5160192t6.5150208t6.5140224t5.5130240t6.5120288t6.5110320t8140 板厚砼标号钢筋及最小配筋率100120130140150180200250C25HPB2350.255%25581903068160332815035781403838130459510638HRB3350.2%200240260280300360102004001019050010150CRB5500.2%200R5.5110240R7160260R7140280R7130300R7125360R7100400R8.51

38、40500R8.5110冷轧扭0.2%200t6.5140240t6.5120260t6.5110280t6.5100300t8150360t8120400t8110500t10130C30HPB2350.306%30681703688130398429459551612765HRB3350.215%215258280102003011020032310200387102004301018053810140CRB550%200R5.5110240R7160260R7140280R7130300R7125360R7100400R8.5140500R8.5110冷轧扭0.2%200t6.51402

39、40t6.5120260t6.5110280t6.5100300t8150360t8120400t8110500t10130C35HPB2350.358%3588140430466501537644716895HRB3350.25%25030010200325102003501020037510200450101705001015062510125CRB5500.208%208R5.5110250R7150270R7140291R7130312R7120374R7100416R8.5130520R8.5100冷轧扭0.208%208t6.5140250t6.5110270t6.5100291t

40、8150312t8140374t8120416t10160520t10130C40HPB3350.287%2871020034410200373102004021019043110180517101505741013071812150CRB5500.239%239R7160287R7130311R7120335R7110359R7100430R8.5130478R8.5110598R10.5140冷轧扭0.239%239t6.5120287t6.5100311t8140335t8130359t8125430t8100478t10140598t10110对于降板而板底不要求平整时,可做成折板的方

41、式,折板处应给出配筋大样。平面上板配筋可同普通楼板。对于降板而板底要求平整时,宜做成厚板抠槽的方式,降板深度不宜超过50mm,要求抠槽处(即薄板处)双层双向拉通配筋,且计算时该部分应按实际厚度计算。有条件时,宜设暗梁。对于因异形板而需设暗梁时,板厚不宜小于120mm,且暗梁一般不作为板筋的支座。暗梁宽一般取500mm,配筋上下各516,箍筋6150(4)。当建筑要求设置转角窗时,楼板厚度宜为150mm。且不得小于120mm。转角窗处在混凝土墙间无直线拉结连梁时,应在两边墙(柱)间设暗梁,暗梁高度(即板厚)不宜小于150mm,宽度不小于500mm,配筋同.9条,且暗梁应满足框架梁的构造要求。同时

42、,两端剪力墙端柱配筋应适当加强(建议纵向配筋率为1.2%)。屋面层板厚最小取120mm,配筋双层双向10200,不足附加。对于已经双层双向配筋的板对于阳角及阴角可不用加密处理。屋面及下面为房间的露台最小裂缝宽度按0.2mm控制。节点设计节点内的分布钢筋为6,必要时可为8。对于由于建筑立面需要而做成较大截面时,受力钢筋可按满足最小配筋率0.15%控制。当楼板钢筋采用高强钢筋时,节点钢筋一般不宜利用板钢筋,除楼板钢筋能直接伸出而不用弯折外。一般挑耳及挑板可不用配底筋。6. 人防设计人防计算要求临空墙等受力较大的单元隔墙宜按塑性设计,塑性系数取1。对于人防地下室外墙,可按塑性计算,并应满足平时使用荷

43、载下的弹性计算要求。对于人防顶板无覆土或无防水要求时(如位于地下一层),宜采用塑性计算,塑性系数取1。对于有覆土或有防水要求时宜按弹性计算,支座和跨中均可乘以0.85的折减系数,同时满足平时使用。设计要求对于非受力墙,如密闭隔墙,其墙体钢筋可按0.2%的最小配筋率设计,此类墙上的门洞边,可配置构造暗柱。由于防爆活门的需要,可以在活门周边设边框,而上部墙仍按较小厚度设计。人防设计尽量选用防空地下室结构设计FG0103图集。7. 异型柱结构设计要点7.1. 一般规定7.1.1. 住宅设计中时,选择异型柱结构应慎重。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应遵守建筑所在地的异形柱结构设计规程、规范和有关技术

44、文件的规定。7.1.2. 现浇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可采用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7.1.3. 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和层数应满足表.所示的要求。 表 异形柱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和层数结 构 体 系非抗震设计抗 震 设 防 烈 度6度7度高度层数高度层数时高度时高度层数框架结构30830825227框架-剪力墙结构509459403587.1.4. 异形柱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的规定。按表 异形柱结构的抗震等级结 构 体 系抗 震 设 防 烈 度6度7度框架结构高度(m)15m15m18m18m框架四三三二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度(m)18m18m21m21m框架四三三二剪力墙三三二二7.1.

45、5.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承担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总力矩的50%;否则,其框架部分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当高度未达到30米,可加少量短肢剪力墙以控制位移或者在楼梯间设短肢墙来避免短柱,此时墙的抗震等级可按上表。但当短肢墙承担地震倾覆力矩50%以上时,短肢墙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7.1.6. 异形柱的肢高与肢厚之比不应大于4,也不宜小于2.5。肢厚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一字型柱肢厚不应小于240mm。异型柱最小长细比为1/20。7.1.7. 异型柱结构应尽量上下柱对齐,不宜采用框架梁托柱;当因建筑需要梁托柱时,托柱转换不应超过二次,

46、同时还应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7.2. 计算要点7.2.1. 异形柱结构应进行双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当斜交异形柱结构交角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方向水平地震作用。7.2.2. 0.7。7.2.3. 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内力及位移应按弹性方法计算,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梁端塑性内力重分布。非抗震和抗震设计的异形柱梁柱节点均应进行受剪承载力验算。7.2.4. 异形柱配筋应按双偏压计算;”Z”形柱应按剪力墙输入计算程序计算;在风荷载、多遇地震作用下,异形柱结构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uc与层高Hj之比c不宜超过表中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表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体系框架结构1/550框架剪力墙结

47、构1/8007.3. 构造要求7.3.1. 异形柱的轴压比不应大于表限值表 异形柱的轴压比限值L,Z形截面T形截面一形截面十形截面二级抗震三级抗震四级抗震7.3.2. 抗震设计时,异形柱箍筋的加密区范围、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符合表的规定表 抗震等级箍筋加密区范围箍筋最大间距箍筋最小直径一级抗震A. 柱端,取截面长边尺寸、柱净高的1/6和500 mm三者中的最大值;B.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C.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以及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肢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高;D. 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

48、框架角柱取全高。5d,10010二级抗震7d,1008三级抗震7d,120(柱根100)8四级抗震7d,150(柱根100)6(柱根8)7.3.3. 异型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7.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侧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建于类场地且高于30m的框架,表中数值宜增加0.1。表 异型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柱类型抗震等级非抗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中柱、边柱角柱7.3.4. 抗震设计时,异型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对HRB335、HRB400和RRB400级钢筋不宜大于3%。7.3.5. 柱在同一截面内,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相同直径,其直径不应大于25mm,且不应小于14m

49、m。内折角处应设置纵向受力钢筋;异型柱肢厚在200250mm之间时,每排纵筋不应多于3根,必要时可分几排设置,但不宜大于三排;两排钢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7.3.6. 纵向钢筋间距一级抗震等级时,不应大于200mm,二、三级时不宜大于200mm,四级时不宜大于250mm,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300mm。不能满足时,应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直径一、二级抗震等级时可采用14mm,三、四级时可采用12mm,并设拉筋,拉筋间距与箍筋间距相同。7.3.7. 异形柱框架结构柱中距尺寸不宜大于7m;填充墙应采用轻质墙体材料。7.3.8. 三角形坡屋面梁在不影响建筑使用和美观的前提下宜在三角形底部设水平梁

50、,当不能设水平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加强措施。7.3.9. 宜避免板托柱情况的出现,当不可避免时,应验算板冲切。同时,板厚不应小于150mm,宜在板内设暗梁,暗梁作法同.10条。7.3.10. 本技术措施未规定的设计构造要求应按照当地异型柱有关规范、规程执行,也可参考按混凝土异型柱结构技术规程2003年12月征求意见稿。8.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结构房屋设计要点结构布置抗震规范第条注中,多层砌体房屋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是指以下情况:1. 半地下室顶板(应为现浇混凝土板)的板顶标高不高于室外地面1.5m,地面以下开窗洞处均设有窗井墙,且窗井墙又为内横墙的延伸,如此形成加大的半地下室底盘,有利于结

51、构的总体稳定,半地下室在土体中具有较有利的嵌固作用。2. 半地下室的室内地面至室外地面间的高度大于地下室净高的二分之一,无窗井,且地下室部分的纵横墙较密。在这两种嵌固条件较好情况下,带半地下室的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若半地下室层高较大,顶板距室外地面较高(1.5m)或有大的窗井而无窗井墙或窗井墙不与纵墙连接,周围的土体不能对多层砖房半地下室起约束作用,则此时半地下室应按一层考虑,并计入房屋总高度。多层砌体房屋的平面布置宜简单对称,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当选用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时,应按抗震设计规范采取措施加强横向拉结及楼面刚度。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0m的房

52、间不得超过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承重外墙不得设转角窗。构造柱应按照抗震规范的要求设置;但表中较大洞口指2000mm以上的洞口,外纵墙的较大洞口,则由设计人员根据开间和门窗洞尺寸的具体情况确定,应避免在一个不大的窗间墙段内设置多根构造柱。在抗震设防地区,楼板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一般不超过5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房屋的总层数中。宜按抗震规范设置防震缝。当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如现浇楼板高差大于750mm,预制楼板高差大于600mm时,宜考虑设缝。抗震设计时,不宜采用砌体墙内增加局部少量钢筋混凝土墙的结构体系,如必须采用,则应双向设置,且各楼层钢筋混凝土墙

53、所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不宜小于该层地震剪力的50%。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上部砌体抗震墙体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由于上下层的功能不同,不能完全对齐时,每单元最多允许有两道墙体可以不落在下部框架梁或抗震墙上,上部抗震墙必须在底框楼板上单独设置托墙的次梁,承担各层的荷载,包括地震作用效应(应按抗震规范GB50011-2001第条考虑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尽量采用上部结构减少抗震墙数量的方案,即在无法对齐处设置次梁支承非抗震隔墙,以避免次梁托抗震墙的方法。结构计算多层砌体房屋在对纵横墙进行抗震强度验算时,墙体的抗震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所差的抗震抗剪强度的多少,可选择增加墙厚、提高砌体强度等级、砌体内配筋,或砌体墙段内增设构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