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艾灸疗法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124151908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6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治未病-艾灸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治未病-艾灸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治未病-艾灸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资源描述:

《治未病-艾灸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未病-艾灸疗法(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Hi,您好,领教艾灸疗法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常用灸法温和灸、熨热灸、雀啄灸艾柱灸: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格附子灸非艾灸法:日光灸、电灸、天(自)灸、其他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一、材料的制作方法一、材料的制作方法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艾绒 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熟艾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1 1艾炷的制作艾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2.

2、2.艾卷的制作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3 3间隔物的制作间隔物的制作 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物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艾灸类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

3、/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艾炷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艾条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二、施灸方法二、施灸

4、方法 千金方指出“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临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痛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必须灵活运用,不可拘泥。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1 1、直接灸、直接灸 -又称艾柱灸又称艾柱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1 1)瘢痕灸)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

5、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2 2)无瘢痕灸)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施灸步骤施灸步骤(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火柴、镊子、弯盘。(2)操作方法:将艾绒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

6、艾柱。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2 2间接灸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1 1)隔姜灸)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2 2)隔蒜灸)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

7、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3 3)隔盐灸)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4 4)隔附子饼灸)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施灸步骤施灸步骤(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20.3cm厘米薄,直

8、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2)操作方法:暴露应灸部位。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3 3艾卷灸艾卷灸(1 1)艾条灸)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

9、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2)艾条灸分类艾条灸分类 温和灸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雀啄灸: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

10、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施灸步骤施灸步骤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2)操作方法:A、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B、每次灸1530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C、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D、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4 4温针灸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

11、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5.5.温灸器灸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灸法的作用灸法的作用 本章正指出“艾叶,能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行血中之气,气

12、中之滞”。因此,艾灸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对慢性虚弱性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为适宜。1艾灸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作用。可用来治疗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及气血虚引起眩晕、盆血、乳少、闭经等证。2艾灸有温补中气,回阳固脱的作用。可用治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阴挺及寒厥等。3艾灸有消瘀散结的作用。对于乳痈初起、瘰疠、疗肿未化脓者,有一定疗效。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 4常灸大信、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防病保健的作用。千金方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毒气不能着人”。5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证、

13、虚寒性呕吐、泡泻、腹痛等。6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可用于疗肿疮疡、毒虫咬伤、对哮喘、脐风、肺痨、瘰疠等也有一定疗效。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 7隔附子饼灸有温肾壮阳作用。可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遗精、阳痿、早泄等。8隔盐灸有温中散寒、扶阳固脱的作用。可用于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虚脱、产后血晕等。9温针灸具有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一般针刺和艾灸的共同适应证均可运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灸量与灸效的关系灸量与灸效的关系 实验证明,灸量与灸效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用底面积6mm2、高8mm2的艾柱灸,平均19.6壮出现循经感传,随着壮数的增加,感传逐渐由线状加宽呈带状,速度也逐渐

14、加快。艾灸命门可以纠正阳虚动物的虚损症状,但从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的水平来看,采用五壮要比三壮为好。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 灸量与灸的关系,并非都是灸量越大疗效越好。例如,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的效果,一般都以第1、2次艾灸较明显,第3次以后效果则较差。因此,临证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灸量。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常见病证常见病证 (1)脾胃虚寒性胃痛:灸中脘(隔姜灸)、内关、足三里。(2)脾虚型腹泻:灸天枢(隔姜灸)、神阙(隔盐灸)、足三里、肾俞、脾俞。(3)虚脱、四肢厥逆:灸百会、神阙(隔盐灸)、涌泉(4)虚寒型痛经:灸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5)虚寒性腰痛:肾区放灸

15、盒(6)风寒湿痹:局部关节临近穴位(7)恶心、呕吐、急性腹痛:脐部隔盐灸(8)未溃破之疖肿处隔蒜灸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一)禁忌证(一)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宜施瘢痕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二)注意事项二)注意事项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