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124006298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觉得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

2、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生而眇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她日闻钟,觉得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2烛而得其形;她日揣3籥4,觉得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 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注:1眇(mi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 扪(mn):用手摸。3揣:摸。4籥(yu):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结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她说:“太阳

3、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她)听到了钟声,觉得发出声音的钟是太阳。有的人告诉她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懂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她)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懂得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她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她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山门圮于河( )扣盘而得其声;( ) 而人之未达也,(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3把下列句子

4、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2)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 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4、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5.用“|”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三处)(3分)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5分)11、A B C 击打 、敲 D洞晓12、(1)但凡河中有沉石一定要在上游中寻找(2)既然这样那么(3)虽然有巧妙地譬喻,好的诱导,也不超过盘和烛的比方 13、D1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判断失误不能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或道听途说,要真正理解事物,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对的的判断。二、【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5、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觉得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 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6、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觉得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砞m(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 其徒呼使别妻

7、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不亦颠乎( ) 虽危症亦立愈( ) 终不反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似的一项是( )(2分) A求之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 扶苏以数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归 负势竞上3翻译下列句子(4分)(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译文: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如何的启示?(2分) 【甲】文的启示:_ 【乙】文的启示:_5、用“|”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两处)(2分)

8、其 徒 呼 使 别 妻 子 终 不 反 顾 盖 所 感 者 深 矣。22. (1)埋没 (2)通“癫” 疯狂 (3)虽然 (4)回头看(共 4 分,每空 1 分)23. C(2 分)24. (1)按照她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 分,意近即可)(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苦,到千里之外寻找爸爸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 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2 分,意近即可)25. 【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诸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课本知识更可靠”。 (1 分,意近即可

9、)【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可以感染影响别人”等等。 (1 分,意近即可)【参照译文】:我十一二岁时,听从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她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爸爸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 如愿,为此,她终日哀愁不已。 一天,她偶尔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她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药丸。 然后,她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 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她的药的,虽然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 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她的药卖出了

10、好价,终于,她靠着卖药的钱达到了戍地,找到了爸爸的遗骨,用一种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 归途中,她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匆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强盗觉得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她。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她是怎么回事。 她哭着把事情通过说了一遍。 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她的财物,还赠了她某些银钱。 她匆匆拜谢。 忽然,一种强盗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苦,到千里之外寻找爸爸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爸爸的遗骨了。”说完,她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 她的同伙呼喊她,请她回家与妻子

11、辞别,她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三、(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觉得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12、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节选自史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5分)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秦悉坑之 坑二石兽并沉焉。 焉棹数小舟, 棹曳铁钯, 曳2.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13、A、寻十余里寻病终B、而括易言之沿河求之C、其反激之力尝与其父言兵事D、遂反溯流逆上矣数十万之众遂降秦3.翻译下列句子(2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乙文可以提炼出一种成语:_。意思是:_。 5.甲乙两文环绕着一种话题,说说你从中明白了如何的道理?(2分)6、用“|”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两处)(2分)兵 死 地 也 而 括 易 言 之12.事物的道理、规律埋13.A(寻找;不久;B代词,代上面内容;C代词,她或她的;D副词,于是)14.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诸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15.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

14、方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方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6.示例:(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课本知识或生活经验。四、【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觉得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

15、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

16、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自觉得全天下没有谁比得上她.她曾经和爸爸赵奢讲谈兵事,赵奢都难不倒她,也没有夸赞她.赵括的妈妈问赵奢为什么,赵奢回答“打仗,关乎生死存亡,然而赵括太轻率地讨论它.如果赵国不任命她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她当将军,那么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赵括替代了廉颇后来,将军法所有变更了.秦国的将军白起据说后来,带兵攻打她,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赵军于是投降了秦国,秦国将她们所有活埋了.1.解释加点的字词。(1) 是非木 是( )(2)然则天下之事 然则( )(3)尝与其父奢言兵事(曾经)(4)秦悉坑之(坑杀,活埋)2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似的一项是(A)A.二石兽并沉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寻十余里未果,寻病终C.然不谓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而绝其粮道哀转久绝【解析】A项的“并”都是“一起”的意思。B项“寻”前者译为“寻找”,后者译为“不久”。C项“然”前者译为“然而”,后者译为“这样”。D项“绝”前者译为“断绝”,后者译为“消失”。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带走呢?(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她担任将军,打败赵国军队的

18、人一定是赵括。4.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求之下流”,讲学家觉得应“求之地中”,作者通过她们的错误,告诉读者什么道理?请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乙】文中赵括最后兵败身死,葬送了赵国军队,请你用一种有关的成语概括她失败的主线因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纸上谈兵。5.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她们是如何的人。讲学家: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自高自大、自觉得是。_赵奢:行事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有预见性。【解析】甲文讲学家用“尔辈”的称呼将自己与她人辨别开来,好为人师的形象跃然纸上。“究”写出了自高自大的语调。一番看似有道理的解说分析,其

19、实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亦颠乎”中的“颠”字极尽嘲讽之意,刻画出讲学家自高自大、自觉得是到了极点。乙文赵奢说“兵,死地也”。她虽是名将,但仍然对作战不敢掉以轻心,足见其谨慎。她分析儿子若担任将军就会给国家带来不利影响,阐明她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后来正如赵奢预料到的,赵括带领的军队大败,阐明她是一种有预见性、有远见的人。6、用“|”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两处)(2分)赵 括 既 代 廉 颇 悉 更 约 束 易 置 军 吏五、【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觉得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20、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 【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

21、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列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求石兽于水中( ) (2)但知其一( )(3)卒逢暴雨( ) (4)吾于何逃声哉( )来源:17教育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乙】中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知音的语句是:“ ”;【甲】中“ ” 也可谓老河兵堪称是石兽的“知音”。(2分) 4

22、.【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措施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12.寻找 只 通“猝”,忽然 隐藏 13.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2)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14.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当求之于上流。或遂反溯流逆上矣。 六、【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觉得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

23、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干:岸边。圮(p):倒塌。阅:经历。棹(zh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柿(fi):木片。颠:颠倒、荒唐。河兵:治河

24、的士兵。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她匆匆在船沿上刻上一种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措施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楚人有涉江者涉:搭船渡过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接近C如是再啮如:如果D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推断2.选出下列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她三项不同的一项()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B沿河求之C然则天下之事D果得之于数里外3.翻译下面句子。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甲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乙文给我们什么

25、启示?5.甲文中的楚人当时肯定是找不到她的剑的,若十年后她再来寻找,那么她可在哪里找到她的剑呢?请结合从乙文中的获得的启示来阐明理由。6、用“|”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三处)(2分)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C 2.C3.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4.甲文告诉我们如果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措施,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成果。乙文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根据一般事理作主观臆断,而应当根据客观事实作出对的的分析。 5.略【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理解之字用法的能力。ABD项中“之”的用法为“代词”,C项中“之”的用法为“构造助词,的”。因此选C项。1.本题考察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

26、句子时,除了要注意“是是这的意思、岂是怎么的意思、为是被的意思、去是带走的意思”,有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序、省略等问题,同步还要保证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2.本题考察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甲文中楚人把剑弄掉入了河里,她立即在船沿上刻下标记,等船到岸之后,她才沿着标记下水去寻找剑,成果没有找到,由于她没有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措施,固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乙文中河僧、学者她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寻找石兽,成果没有找到,而一老兵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河的上流找到了石兽,从这一成果来看,无论做什么事,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法,一定要按照客观实际来分析问题。3.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这一内容可以分析出剑应当在河水的上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