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上传人:xian****hua 文档编号:123867199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书有感》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22课)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设计特色:1、教学建

2、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预习积累: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

3、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教学过程】一、观塘、导入:学诗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能否做好这几点?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检读。、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检读、助读:你认为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理解?或要引起同学的关注?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想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半亩、方、清、源头活水)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交流,同桌。集体交流、相机朗读。(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备注:

4、“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联系词语的前后搭配。谁在徘徊?“源头活水”的意思要重点理解,可以查成语词典。)二、观塘有感、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诗句活用:(将“渠”改为你、我、他。):谁用诗句问问小池塘为何清。老师做小池塘,生问老师。(渠君,你,汝。老师故做没有听清状回答:问我那得清如许呀,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问另一学生:问他那得清如许?学生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教师擦去“一鉴、天光云影、

5、清”,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是谁来背诵一遍?(或者是将擦去的字写上,并写上题目)。三、观书有感、老师故意让学生齐背观塘有感,引起学生疑问,引出读书法读书要看清题目,题目是文眼呀! 、问:为何是观书有感?借塘来说观书感。理解:观,看,看见,有见解。感,用心悟,悟出滋味。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当时在看书,将看书体会心得写了出来。、诗人看书有何感想呢?同桌讨论。(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镜,胸怀宽广,清,高洁;塘书,知识,天光云影;)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备

6、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1)、小塘呀小塘,你为什么这么明净呀?你这么小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呀?朱子呀,你为什么这么有学问呀?(2)、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3)、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4)、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学习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诗中有悟,诗中有理)板书设计:(动态生成)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变:半亩方塘开,共徘徊。问渠那得如许,为来。再变: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还原:方寸之心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我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姓名:余金元 任教学科:语文 通信地址: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实验学校 邮编:213332 电子信箱:yujinyuan99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