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部(江门地区专用)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23624606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4.2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部(江门地区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部(江门地区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部(江门地区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资源描述:

《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部(江门地区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部(江门地区专用)(6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单元 生物与环境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也比较强,她们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科学,已经学习了“生物人们族”、“生物的生长”、“生物的需求”和动植物的身体构造,因此对生物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于这个单元学习起来难度不是很大。本单元环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学生熟悉的生物进行研究,摸索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结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第1课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一、教学目的1、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理解丹顶鹤适应沼泽地的身体特性。2、理解松树林与沼泽环境的不同特点。3、根据丹顶鹤的身体特性和生活习性,对

2、其相适应的生活环境作出推断,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摸索自然的爱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理解丹顶鹤适应沼泽地的身体特性,并对其相适应的生活环境作出推断,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难点:根据丹顶鹤的身体特性和生活习性,对其相适应的生活环境作出推断,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摸索自然的爱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探究活动记录单四、教学学时:1学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出示图片,谈话引入课题:在一种书房里,墙上挂着一幅松鹤延年图,四个小朋友正围在一起讨论画中的丹顶鹤,她们产生了疑问丹顶鹤生活在松树林里吗?它

3、是吃松子的吗?今天这一课,就让我们一起协助这四位小朋友,摸索课本第1课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二)探究活动1 丹顶鹤的家在哪里1、教师:提出质疑(丹顶鹤究竟适合生活在松树林还是沼泽地?),导入学生探究松树林和沼泽地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各自特点。2、学生小组探究松树林和沼泽地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理解松树林与沼泽环境的不同特点,完毕探究活动记录单(教师随堂巡视并给学生相应的引导)。3、学生进行探究成果报告。(三)探究活动2 适应环境的身体特性1、教师:丹顶鹤有如何的身体特性?它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双是如何?2、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理解丹顶鹤的身体特性,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

4、(教师小组间巡视)3、学生进行探究成果报告。4、教师:让我们一起根据丹顶鹤的身体特性和生活习性,对其相适应的生活环境作出推断 它究竟适合生活在松树林还是沼泽地?5、学生交流心得并在班上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理由,最后教师加以肯定。(四)拓展思维:看图讨论题:(出示“讨论”问题与图片)下列多种鸟足中,哪种与丹顶鹤的足相似?其她的足也许是哪些鸟类的足?观测这些足的外形和构造特点,思考这些特点与鸟类生活的环境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课前各自收集的有关资料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提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回忆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地球上千差万别的自然

5、环境中,生存着形形色色的植物与动物。每一种生物都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才干正常地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进行板书)(六)作业: 通读本课课文,重点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食物特点和丹顶鹤适应沼泽地的身体特性及松树林与沼泽环境的不同特点。板书设计:丹顶鹤生活在哪里松树林与沼泽环境身体特性:颈长、嘴长、腿长教学反思:让学生一起根据丹顶鹤的身体特性和生活习性,对其相适应的生活环境作出推断 它究竟适合生活在松树林还是沼泽地?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课前各自收集的有关资料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提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课 生物生存的环境一、教学目的1、理解生物的生存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以沼

6、泽地为例,使学生懂得自然环境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一定的条件。2、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生活着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之相适应的生物。3、收集有关沼泽地的资料,学习用科学的措施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感受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培养爱惜生态环境的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生物的生存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以沼泽地为例,收集有关沼泽地的资料,学习用科学的措施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感受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懂得自然环境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一定的条件,培养爱惜生态环境的情感。教学难点:以沼泽地为例,收集有关沼泽地的资料,学习用科学的措施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如何适应生活

7、环境,感受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懂得自然环境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一定的条件,培养爱惜生态环境的情感。三、教学准备:课件、湿地情景视频、课前学生收集有关沼泽地的资料四、教学学时:1学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参观中观测到丹顶鹤在沼泽地栖息的场景,正讨论着沼泽地为丹顶鹤的生活提供了什么的问题。看到这里,我们心里也会想到:环境需要满足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物、水、空气和合适的温度等,那么沼泽地能为丹顶鹤提供如何的生存条件呢?(学生思考及回答)(二)探究活动1 环境提供了什么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活动:1、各自展示所收集的有关资料;2、小组内对有关资

8、料进行交流、分析、讨论,理解沼泽地能为丹顶鹤提供如何的生存条件;(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沼泽地有大量的水源,丰富的水生生物能提供充足的食物,开阔的环境能提供群体活动所需,较高的水生植物还可以作为隐蔽场合来防御敌害。)3、各小组派出代表在班内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论,教师对其最后结论加以点评。(三)探究活动2 湿地里藏着哪些生物1、播放湿地情景视频,引导学生欣赏与结识湿地。2、说一说:在视频中的湿地上,你看到了什么?3、出示书上的插图,在教师的指引下,理解并描述湿地中生存着的动物和植物。(插图中重要的植物有:芦苇、荷、睡莲等;重要的动物有:反嘴鹬(y)、斑嘴鸭、白鹭、水蛇、乌龟、青蛙等。

9、)(四)探究活动3 动物的栖息地1、教师:除了湿地外,你还懂得有哪些动物的栖息地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在班上描述自己理解到的不同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其生存的生物的身体特性、生活习性,理解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3、教师:出示书上插图(呈现的五种典型的生态环境:森林、草原、高山草甸、沙漠、海洋),引导学生结识这些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活在这种环境的生物的身体特性、生活习性等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四)回忆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五)作业:运用自己已收集的资料,向同窗描述湿地中生存着的动物和植物。板书设计:生物生存的环境重要的植物有:芦苇、荷、睡莲等重要的动物有:

10、反嘴鹬(y)、斑嘴鸭、白鹭、水蛇、乌龟、青蛙等。)教学反思:学习用科学的措施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感受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培养爱惜生态环境的情感。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沼泽地有大量的水源,丰富的水生生物能提供充足的食物,开阔的环境能提供群体活动所需,较高的水生植物还可以作为隐蔽场合来防御敌害。第3课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一、教学目的1、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2、实验探究鼠妇与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收集有关常用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证据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实验探

11、究鼠妇与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收集有关常用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教学难点:实验探究鼠妇与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收集有关资料理解常用动物的迁徙行为,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三、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学生收集有关常用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纸鞋盒、潮湿的细沙、小刀、10到20只鼠妇(用小纸盒装着)。四、教学学时:1学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波波无意间揭开一块潮湿的石头,发现藏在石头下的鼠妇。由此她们产生了某些疑问。你们懂得

12、她们的疑问是什么吗?(学生读出四个小朋友有感而发的问题,由此导入课题,进入探究活动1: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二)探究活动1 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1、教师:鼠妇又叫潮虫,是一种常用的小动物,我们常常能在花园、庭院的砖缝、石头或花盆下面看到它们。而每当我们搬开石块等物体时,它们总会不久地爬走了。是出目前阴暗的地方。由此,你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2、学生:鼠妇与否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3、教师:为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4、指引学生开展“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探究实验活动,启发学生如何分析、判断并做出结论:观测鼠妇在实验过程中所停留的位置以及在有光和背光环境中的活动状况,从而判断鼠妇

13、与否喜欢阴暗的环境。5、教师:通过实验后,引导学生解释“搬开石块,鼠妇会爬走”这一现象的因素鼠妇适应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具有明亮光线的生活环境。(三)探究活动2 动物的迁徙1、教师: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性和生活习惯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性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自然界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气温、降水、食物等发生变化)时,动物会以某些适应性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向其她地区迁徙、洄游,或者进入冬眠、夏眠等。2、展示书上插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图片阐明:(1)角马迁徙;(2)大马哈鱼洄游;(3)大雁迁徙;(4)蝴蝶迁徙;(5)伯劳和家燕迁徙(简介“劳燕分

14、飞”的来历)3、学生:运用课前有关常用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有迁徙的生活习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明白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感受生物界的奇妙。(四)作业:同窗间互相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有迁徙的生活习性。板书设计: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角马迁徙;(2)大马哈鱼洄游;(3)大雁迁徙;(4)蝴蝶迁徙;(5)伯劳和家燕迁徙(简介“劳燕分飞”的来历)教学反思:运用课前有关常用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有迁徙的生

15、活习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明白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感受生物界的第4课 隐蔽在环境中一、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2、运用模拟活动,结识动物的保护色等的作用。3、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激发摸索自然奥秘的爱好,产生对生命的尊重之情。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并运用模拟活动,结识动物的保护色等的作用,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教学难点:结识动物伪装中的保护色和拟态现象,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三、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伪装中的保护色和拟态现象的资料、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黄色和绿色的大卡纸各1张、形状相似的黄

16、色和绿色小纸片各20张、镊子2只。四、教学学时:1学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野外郊游时,波波发现草地边有一只绿色的虫子,连忙跑过去,但小虫子一下子跳进了绿色的草地里,看不见了。由此她们产生了一种问题:明明近在眼前的虫子怎么会忽然不见呢?你们懂得为什么吗?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虫子的颜色跟草地相近,混为一体,就不容易看见了。) (教师由此导入课题,进入探究活动1:草地上的蝗虫)(二)探究活动1:草地上的蝗虫1、导入活动: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身体的颜色都与它们所处周边环境的色彩近似,如绿草地上的蝗虫多是绿色,山地上的蝗虫多是黄褐色。

17、对动物来说,这种现象是不是更有助于它们的生存?目前就让我们做一种模拟实验进行研究研究,拟定一下其真正的答案。2、教师辅导学生学习小组开展“找出黄色的蝗虫”模拟实验。3、实验过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模拟实验的成果说出来,并从实验成果理解其阐明了什么。(实验成果阐明了黄色的蝗虫不适合在草地上生存,而适合在山地生存。)(三)探究活动2 动物的伪装1、教师: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身体外表的颜色往往与它们所处周边环境的色彩非常接近,形成保护色,如绿草地上的蝗虫多是绿色,山地上的蝗虫多是黄褐色。有些动物不仅有保护色,并且还能将身体的外形模拟成环境中的某些动物、植物或其她的物体。动物这种身体的颜色、外形都与

18、环境类似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的现象,就是拟态,如停在树上的枯叶蝶。动物具有的这种伪装现象更有助于它们的生存。2、展示书上插图,教师引导学生结识自然界是动物伪装的几种实例:(1)动物的保护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能适应环境的避害行为。如青蛙像周边植物颜色的皮肤、猎豹树皮般的花纹、变色龙的变色;(2)拟态是比保护色更高档的动物伪装方式,它不仅模拟了颜色,还模拟了外形特性。如图上展示的像枯叶似的枯叶蝶、像枯枝似的尺蠖(ch hu)、像竹枝似的竹节螳螂。自然界中这些动物自我保护的生存本领,不仅让人赞叹动物的生存智慧,还使人感受了自然界的奥秘。3、学生:运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动物伪装中保护色和拟态现象的资

19、料,在班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或拟态这些现象,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对动物隐藏自身的作用,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四)作业:同窗间互相运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动物伪装中保护色和拟态现象的资料,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或拟态这些现象。板书设计:隐蔽在环境中蝗虫多是绿色猎豹树皮般的花纹变色龙的变色教学反思:运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动物伪装中保护色和拟态现象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或拟态这些现象,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对动物隐藏自身的作用,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第5课 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一、教学目的1、能

20、说出常用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2、通过观测和概括,发现生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培养乐于观测、善于发现的态度和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测和概括,发现生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能说出常用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教学难点:通过观测和概括,发现生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能说出常用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三、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大小相似长短相似的纸条40条、胶水1支。四、教学学时:1学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野外郊游时见到一种情境 一只螳螂正在捕食蝉,而在不远处

21、,一只伯劳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螳螂。由此她们不禁感慨:这不正应了那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呀!同步她们双产生了一种问题:蝉又会吃什么呢?你们懂得吗?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蝉的食物是植物,蝉的嘴象一根针管,扎入树皮下,吸食树汁。) (教师由此导入课题,进入探究活动1:串起来的食物链)(二)探究活动1:串起来的食物链教师:在动物世界里,某些动物以某些植物为食物,某些动物以其她动物为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针对这个问题,目前我们展开一种实践探究活动,初步结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小组内开展“串起来的食物链”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引。(指引学生学习制作食物链纸环以及用箭

22、头连接形式对的写出生物间存在的食物链关系)教师小结:生物之间的这种吃和被吃的链环同样的食物关系就是食物链。(三)探究活动2 互相交错的食物链1、教师:展示书上插图,教师引导学生结识图片有关的生物:(1)草;(2)蝗虫;(3)鼠兔;(4)鼠;(5)鹰;(6)蛇;(7)羚羊;(8)食虫鸟;(9)狐狸。2、学生:小组内运用书上插图,共同协作找出图中所存在的多条食物链,并学习把每一条食物链用纸环串起来,观测、交流和讨论它们是从哪一类生物开始,又以哪一类生物结束,多种生物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规律。(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引。)完毕学生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探究结论。3、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生物间的食物网纸

23、环模型”:运用已制作的食物链纸环,把它们整洁放在一起,把每条纸环串的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悬挂起来,再尝试把各条纸环上相似的生物合并成一种环,观测纸环串的变化,指引初步结识生物间构成的“食物网”。(四)作业:同窗间互相运用书上插图,互相说说图中所存在的多条食物链。板书设计: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蝉的食物是植物、蝉的嘴象一根针管,扎入树皮下,吸食树汁。(1)草;(2)蝗虫;(3)鼠兔;(4)鼠;(5)鹰;(6)蛇;(7)羚羊;(8)食虫鸟;(9)狐狸。构成食物链教学反思:小组内运用书上插图,共同协作找出图中所存在的多条食物链,并学习把每一条食物链用纸环串起来,观测、交流和讨论它们是从哪一类生物开始,又以

24、哪一类生物结束,多种生物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规律。(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引。)完毕学生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探究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生物间的食物网纸环模型”:运用已制作的食物链纸环,把它们整洁放在一起,把每条纸环串的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悬挂起来,再尝试把各条纸环上相似的生物合并成一种环,观测纸环串的变化,指引初步结识生物间构成的“食物网”。第6课 互相联系的食物网一、教学目的1、理解在一定的区域内的生物之间构成了食物网和在自然条件下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是一种平衡的整体。2、应用分析、推理等科学措施,理解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对该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结识保持物种多样性的意义,以及维持生

25、态平衡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应用分析、推理等科学措施,理解在一定的区域内的生物之间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对该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结识保持物种多样性的意义,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科学措施,理解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对该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结识保持物种多样性的意义,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三、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食物网纸环境模型。四、教学学时:1学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教师:看上图,波波一家四口出去外边餐馆吃饭,在点菜是爸爸发目前笼子里养了诸多蛇。波波产生了疑问:“餐

26、馆怎么能卖野生动物呢!”妹妹也问道:“这些野生动物是从哪里捉来的?”同窗们,你们能帮她们解决这些疑问吗?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在孩子的印象里,蛇是专门捕食弱小动物的一种凶猛动物,并且还会对人类的安全导致威胁。那么,在一种生态系统构成的食物网里,如果蛇大量减少,会对其她生物导致什么影响呢?(以草原上生活的动植物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后果,明白任何毕生物在生态系统里都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二)探究活动1 食物网中的生物1、教师解说导入:多种生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不同的生物在食物链中起着不同的作用。2、展示书上插图,教师引导学生结识图片有关的生物:(1)鹰;(2)蛇;(3)鼠;

27、(4)兔;(5)青草;(6)鸟;(7)羚羊;(8)蝗虫;(9)螳螂。3、学生:小组内运用书上插图,共同协作,分析与推测如果其某种生物大量减少,与否会对其她生物或整个草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引。)完毕后学生小组派代表上台刊登自己小组的见解。4、小结:草原上的每种动植物的存在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形成了一种整体,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无论是哪种生物的减少,都会影响到其她生物的生存,进而给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三)探究活动2 断裂的食物网1、话题导入:如果某种生物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灭绝了,与否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目前让我们一起做一种“断裂的食物网”

28、的探究实验,从中更好地结识其中的成果。2、学生小组活动:运用上一节课已串好的“生物间的食物网纸环模型”进行实验与观测,并写出小组的观测成果。(教师巡视并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引。)3、讨论:在自然界中,如果一种动物灭绝了,也许会产生如何的后果?如果许多动物都逐渐灭绝了,也许会产生如何的后果?(学生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问题,得了共识,后在班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小组的认知进行点评。)(四)回忆总结: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在自然界中,每种动植物的存在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形成了一种整体,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无论是哪种生物的减少,都会影响到其她生物的生存,进而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如果一

29、种动物灭绝了,或者许多动物都逐渐灭绝了,也许导致生态环境的多种各样的灾害,甚至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bng ku )。(五)作业:运用书上插图,向同窗分析与推测如果图中某种生物大量减少,对其她生物或整个草原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第7课 专项探究:生态瓶的秘密一、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生物在一定区域内能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与生活环境共同构成一种较稳定的生态系统。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测。3、通过专项探究,结识到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的必要性。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测,从而初步理解生物在一定区域内能互

30、相影响、互相依存,与生活环境共同构成一种较稳定的生态系统。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测。三、教学准备:课件、“池塘生态系统”视频、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水草、水生小动物(小鱼小虾田螺等)、沙子、广口瓶。四、教学学时:1学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探究课题。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到科学展览馆参观,看到一种密封的瓶子里养着一条鱼。人们都不太敢相信。妍妍疑惑地问:“这个瓶子是密封的吧?”琪琪也好奇地说:“为什么小鱼儿还能生存呢?”同窗们,你们能帮她们解决这些疑问吗?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先理解池塘生态系

31、统的构成。(播放池塘生态系统视频,引导学生观测,理解池塘里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为生态瓶的探究打下基本。)(二)开展专项探究任务:真实制作生态瓶在学生初步理解池塘生态系统的构成基本上,运用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水草、水生小动物(小鱼小虾田螺等)、沙子、广口瓶,指引学生学习小组设计并制作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型生态瓶。(三)开展专项探究任务:指引对生态瓶的观测和分析1、指引学生对生态瓶的观测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观测和设计观测记录单及实行实时记录。2、指引学生通过观测与收集证据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态瓶中多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何的关系?它们的生活环境由哪些部分构成?如何才干让瓶中的多种生物生存得更好?(四

32、)拓展探究活动:1、启发学生将生态瓶改为开放性的生态盆景设计,模拟更多的环境,如草地、森林、沙漠等,提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进行设计,应当如何搭配动植物的类型和数量,使之更合理。2、小结:不同种类的生物共栖一地,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形成了统一的整体,构成了一种生态系统。一种池塘、一片森林、一片草原等等,都是一种生态系统。在一种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并在一定期期内处在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五)作业:对自制的生态瓶进行观测和设计观测记录单及实行多天实时记录,完毕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态瓶中多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何的关系?它们的生活环境由哪些部分构成?如何才干让

33、瓶中的多种生物生存得更好?),写出自己小组的分析结论。第8课 保护生物共同的家园一、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人类的行为也许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2、运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等措施,理解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结识人类与动植物之间、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等措施,初步理解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理解人类的行为也许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结识人类与动植物之间、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依存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等措施,理解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初步理解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理解人类的行为也许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

34、影响。三、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小组课前调查和收集的材料:人为破坏环境的多种行为体现、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状况(教师要提示学生在调查、收集资料过程中要关注环境前后的变化状况)。四、教学学时:1学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探究课题。教师:看上图,波波带几种小伙伴去郊外的小河沟里看鱼虾,由于她据说爸爸小时候常常来这里看鱼。但是她们到了小河沟之后,却发现河沟里并没有鱼。她们感到很疑惑:为什么此前这里有小鱼,目前一条都没有了?同窗们,你们能帮她们解决这些疑问吗?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要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就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第8课保护生物共同的家园中的活动1

35、:“消失了的鱼虾”任务内容。(二)探究活动1:消失了的鱼虾1、教师:以“消失了的鱼虾”现实案例出发,启发学生结识水域污染背后的因素,结识小河中鱼虾消失了的缘由(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生活和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使土地和水域受到污染,从而人为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2、学生学习小组活动:运用课前调查、收集到的有关人为破坏环境的多种行为体现、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状况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理解在自己生活地区的周边环境中存在的“环境变化影响生物生存”的状况例子。(三)探究活动2 保护动物的栖息地1、教师:由于某些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如冰雪灾害、乱砍滥伐、张网捕鸟等,使动物的栖息地遭

36、到破坏,导致某些动物大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2、出示书上插图,引导学生观测、结识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的典型事例,思考与分析这将会对动物的生存导致如何的影响,与否会影响到人类自身。(图1:砍伐雨林,种植单一种类的经济树种这会破坏本地的植被,也许会破坏土质,影响水体的保持和平衡。 图2:围海造地这将也许严重危害海洋生物,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同步也也许污染水域。 图3:张网捕鸟 破坏生态平衡。 图4:推山建厂建房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威胁到它们的生存。)3、学生小组学习:说一说你还懂得有哪些人为导致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的例子。4、教师:简介现实中已经开始采用的有关减轻人为因素破坏环境导致对动物栖

37、息环境产生影响的措施,增进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四)作业:在学生小组内说一说你懂得的有关人为导致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的例子,和简介现实中已经开始采用的有关减轻人为因素破坏环境导致对动物栖息环境产生影响的措施。第二单元:我是小小设计师学情分析:本单元重要以平常用品为设计素材,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模仿设计师,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多种平常用品。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将对设计目的、考虑因素、措施和基本流程有初步的理解,体验设计的巧妙,感悟设计对生活、生产的重大意义。9、设计师如何工作一、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1)懂得身边许多物品均有巧妙的设计。(2)初步理解设计的基本

38、流程:明确需求、初步构思、绘制设计图、制作样品、评价与改善。2、科学探究推测设计物品的基本过程。3、科学态度体验物品设计的巧妙。二、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理解设计的基本流程:明确需求、初步构思、绘制设计图、制作样品、评价与改善。三、教学准备:生活中的日用品:拉链、回形针、指甲钳、牙刷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室里,孩子们正收拾书包放学回家,她们在收拾笔袋、收拾书包、穿外套她们使用的物品均有拉链。提问:拉链大大协助我们的平常生活,那拉链的开闭与它的构造有关吗?二、新授:活动一:巧妙地拉链1、让生找出自己身边周边的拉链的东西,并仔细观测,分析物品的功能与构造,材料的关系等。2、教师出示

39、平常生活用品为例,让生体验到巧妙的设计,从而对物品设计感爱好。活动二:设计师是如何工作1、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师工作流程。2、出示设计师工作流程图,让生理解物品设计的基本流程,并让生以身边实物为例推测其物品的设计流程。三、全课小结。四、作业:复习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板书:9、设计师如何工作活动一:巧妙地拉链活动二:设计师是如何工作教学反思: 10、不同样的饮水瓶一、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1)懂得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不同人群对同一种物品的需求不同。(2)懂得设计需求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构思。2、科学探究能通过调查理解物品基于需求的设计构思。3、科学态度对物品的设计感爱好。二、教学重点

40、、难点:重点:懂得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不同人群对同一种物品的需求不同。难点:理解物品基于需求的设计构思。三、教学准备:学生自备自己平常使用的饮水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出示教科书图片:运动场上,同窗们运动后都拿出自己的饮水瓶在喝水。这时琪琪发现人们选用的饮水瓶都不同样。提问:为什么我们选用的饮水瓶都不同样?设计师在设计饮水瓶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哪个因素是设计的首要因素?二、新授:活动一:我们的饮水瓶1、比较观测自己和同窗的饮水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2、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人对物品的需求不同。并引导学生理解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功能需求是进行设计的首要因素。活动

41、二:满足了什么需求1、引导学生观测运动饮水瓶、户外饮水瓶的设计,思考这些设计源于人们的哪些需求?(让生思考探讨)从而让生明白:设计师为满足人们多种需求,而采用合适的设计构思实现物品的相应功能。2、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不同人群使用的饮水瓶,进一步理解功能需求与设计构思的关系。三、全课小结。四、作业:复习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板书:10、不同样的饮水瓶活动一:我们的饮水瓶活动二:满足了什么需求教学反思: 11、功能的组合一、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懂得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构造实现物体的多种功能。2、科学探究(1)能用图文的形式体现清晰设计目的、制作措施和产品的构造、尺寸、材料等。(2)能根据自己需求设计

42、一种多功能的物品。(3)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简易样品。3、科学态度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毕预定的任务。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懂得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构造实现物体的多种功能。2、能用图文的形式体现清晰设计目的、制作措施和产品的构造、尺寸、材料等。难点: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简易样品。三、教学准备:生活中多功能用品,自己需要制作多功能物品的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情景:同窗们在公园野餐,有的同窗带了筷子,有的带了勺子,有的带了叉勺。提问:叉勺与叉子、勺子相比,使用上有什么长处,它通过什么设计实现叉和勺的功能组合?二、新授:活动一:生活中的多功能物品1、出示多功能物品,如:铅笔、羊角锤、

43、军刀等,让学生观测并探讨,找出其功能构造。2、引导学生明白:多功能物品都是通过组合多种功能构造实现的。活动二:设计多功能文具1、出示教科书上波波的设计,让生观测,学习,分析其有计时功能的笔袋。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设计。2、让生分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需要设计的多功能物品。3、让生自己动手去设计自己的多功能物品。4、展示学生作品。三、全课小结。四、作业:复习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板书:11、功能的组合活动一:生活中的多功能物品活动二:设计多功能文具教学反思:第2单元 我是小小的设计师12 材料的选择一、教学目的1. 科学知识(1)懂得物品的设计必须选择合适的材料。(2)材料的选用需要考虑多种实际因素,如功能

44、、成本、环保等。(3)物品的设计和制作是一种不断完善的过程。2. 科学探究(1)根据设计构思,选择身边合适的材料设计和制作鸡蛋包装盒。(2)能模拟物品的使用情景对样品进行功能测试和评价。3. 科学态度(1)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2)培养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教学指引1. 活动安排思路活动1:活动题目:不同材料的鸡蛋包装盒活动内容:懂得物品的功能实现需要选用合适的材料,选用材料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成本、环保、来源等实际因素。能力规定:分析、交流活动2:活动题目:设计鸡蛋包装盒活动内容:根据需求,选择身边合适的材料设计一种鸡蛋包装盒。能力规定:分析、交流活动3:活动题目:制作与测

45、试鸡蛋包装盒活动内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鸡蛋包装盒,并进行测试与评价。能力规定:分析、交流2. 活动指引生活情境:学生协助家人到超市买鸡蛋,发既有不同材料的鸡蛋包装盒。产生问题:为什么鸡蛋包装盒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师在选用材料时需要考虑什么因素?驱动任务:观测分析多种材料的属性,推测设计师选用它们作为鸡蛋包装盒材料的因素。友谊提示:1、 设计师在设计鸡蛋包装盒时常使用哪些材料?鸡蛋的蛋壳轻薄易碎,不利于运送。为了让鸡蛋在运送过程中不易破碎,人们设计了多种鸡蛋包装盒。常用的鸡蛋包装盒选用的材料,有纸板、塑料、泡沫料和瓦楞纸,在农村有些地方还用稻糠式稻草。2、用不同材料制作的鸡蛋包装盒有什么特

46、点?这些鸡蛋包装盒选用的材料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柔软,有一定的弹性,能有效避免鸡蛋壳由于位移发生碰撞而破碎,它们成本低、取材容易;有些可以反复使用,有些还能环保降解。3、用瓦楞纸箱、泡沫塑料板做的鸡蛋包装盒,可以有效保护鸡蛋,能反复使用,材料简朴,并能一次装6个鸡蛋。避免鸡蛋在搬运过程中产生碰撞而损坏鸡蛋。3. 教师小结4. 作业:复习本课的内容。13 雨伞的改善一、教学目的1. 科学知识懂得根据使用中遇到问题对物品进行设计,改善物品的性能。2. 科学探究(1)能根据物品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本源,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改善设计。(2)能模拟物品的使用情景对样品进行功能测试和评

47、价。3. 科学态度(1)乐意与她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创意。(2)乐意不断完善设计,培养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二、教学指引1. 活动安排思路活动1:活动题目:雨伞的问题活动内容:讨论使用雨伞遇到的问题及其因素,懂得平常物品的设计很难面面俱到,需要不断改善完善。能力规定:分析、交流活动2:活动题目:雨伞的改善活动内容:根据雨伞使用遇到的问题及因素,对雨伞进行改善设计;懂得针对问题对物品进行改善设计,能使物品得到改善。能力规定:分析、交流2. 活动指引生活情境:下雨天,同窗们撑雨伞上学过程中背后的书包被淋湿一大片。产生问题:在使用雨伞的过程中,你还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措施解决吗?驱动任务:讨论使用雨伞

48、时遇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本源,根据问题的因素提出初步解决构思,筛选出最合理的构思进行设计。友谊提示:1、针对伞太长收纳不以便的问题,设计师设计了折叠伞;针对雨伞携带不以便的问题,设计师在手柄处设计了挂绳或弯钩。2、针对下雨天,同窗们撑伞上学过程中背后的书包被淋湿一大片的问题。设计了长后摆雨伞,加长雨伞部分伞面的长度形成一种较长的后摆,以遮挡背包,背包不会被雨淋湿。3. 教师小结4. 作业:复习本课的内容。14 大自然的启示一、教学目的1. 科学知识懂得人类的许多重要发明都是模仿生物设计出来的产品。2. 科学探究(1)能举例说出某些典型的模仿生物的设计产品。(2)根据需求,模仿生物的某种构造

49、、功能设计实用物品。3. 科学态度(1)感受大自然是人类创新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2)对模仿生物设计产生爱好。二、教学指引1. 活动安排思路活动1:活动题目:神奇的倒钩活动内容:观测比较苍耳传播种子的方式和尼龙搭扣的工作原理,初步理解模仿生物设计的措施。能力规定:观测、类比活动2:活动题目:猪笼草的启示活动内容:模仿身边生物的构造功能,设计一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物品。能力规定:分析、迁移、设计活动3:活动题目:模仿生物的设计活动内容:举例简介更多人类模仿生物而设计的产品,懂得仿生设计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能力规定:资料收集、交流2. 活动指引生活情境:苍耳的粘衣能力最强,这让人容易联想起尼龙搭

50、扣的发明与否与它有关。产生问题:尼龙搭扣的发明与否与苍耳有关吗?驱动任务:寻找尼龙搭扣的设计原理,学习模仿生物构造与功能的设计措施,尝试设计实用物品。友谊提示:1、在自然界中,苍耳可以牢牢地粘附在动物的皮毛上,把果实传播到远处。2、尼龙搭扣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它就是模仿苍耳此类果实的倒钩构造。3、猪笼草是一种能“捕虫”的奇特植物。它的“笼子”是一种变态叶,由叶片的一部分发育而变成“缶”状叶笼。叶笼上有小盖,笼盖或笼口能分泌蜜腺,会吸引昆虫前来觅食。内壁有蜡腺,可分泌蜡质作为润滑剂,能制止笼里的昆虫逃出。底部有消化腺,能分泌弱酸性的消化液,从而消化笼里的昆虫,以供猪笼草吸取营养物质。4、模仿

51、猪笼草的叶笼,选择一种窄口的玻璃瓶作为捕蝇瓶。在瓶底放入苍蝇喜欢的食物(如鱼血),在瓶内壁涂上植物油,避免苍蝇爬出瓶子,设计了“自动捕蝇瓶”。5、模仿茅草叶缘锯齿构造而设计的伐木工具锯子,这是属于模仿生物构造的设计。模仿蝙蝠寻找猎物的超声波定位原理而设计的定位设备雷达,这是属于模仿生物功能原理的设计。模仿鸡蛋的圆顶形薄壳构造而设计的建筑物中国国家歌剧院,这是属于模仿生物构造的设计。模仿鸟类飞行而设计的交通工具飞机,这属于模仿生物运动系统的设计。3. 教师小结4. 作业:复习本课的内容。第二单元 我是小小设计师15 巧改废弃物一、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懂得通过巧妙的设计可以将废弃物变废为宝。2、科

52、学探究(1)能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设计措施,对平常废弃物进行改造设计,变废为宝。(2)能对废弃物改造的样品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3、科学态度积极运用设计能改造身边废弃物,培养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亲身体验把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改造设计,变废为宝。难点:能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设计措施,对平常废弃物进行改造设计,变废为宝。三、教学准备准备废旧的纸盒、矿泉水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景:废旧物品手工作品展。这些物品都是废旧物品改造的吗?(二)新授:1、活动一:废旧纸盒的妙用(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废旧纸盒进行改造设计,并根据设计制作样品。通过活动,体验到通过巧妙的设计,废居物品可以成为实

53、用的新物品。(2)评价我们的作品,对废旧纸盒的改造样品展开评价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废旧物改造的样品。2、活动二:矿泉水瓶的妙用(1)生活中尚有许多废旧物可以被改造。最后呈现了两件其她废旧物的改造作品,启发学生通过巧妙和实践,改造更多的废弃物,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一分力量。(2)生活中由废旧物干燥剂包装盒改造而成的肥皂盒。也可以由废旧的饮料瓶改导致的自动浇花瓶。 (三)讨论: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多种设计思路,如何将废弃物改导致多种实用物品?五、全课小结六、作业:尝试对身边更多的废旧物品进行设计,完毕一件作品。板书:巧改废弃物废旧纸盒的妙用评价自我的作品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我是小小设计师(2)

54、16技术进步与设计创新一、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懂得在设计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增进物品创新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2、科学探究通过查找资料,理解采用先进技术的创新设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科学态度懂得基于先进技术的创新设计不断地变化我们的生活。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设计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增进物品创新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难点:理解采用先进技术的创新设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准备通过查找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景:生活情境:自手机问世以来,短短40年来,这种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二)新授:1、活动一:移动电话的变化(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步代手机的功能,理解科

55、学技术的进步对手机的设计创新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2)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手机设计创新的强大力量。基于先进技术的创新设计,使得手机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2、活动二:设计变化生活(1)通过查找资料,制作电子文稿和手抄报等学习活动,理解身边的物品更新换代的创新设计往往基于技术的进步,创新设计不断地变化我们的生活。(2)教师要引导学习从“衣食住行”等多种方面收集技术进步增进设计创新的资料,如:电饭煲、洗衣机等电器的设计变化。(三)讨论:查阅资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手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推动了它们的创新设计?五、全课小结六、作业:选择身边的一种物品进行调查,理

56、解它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板书:技术进步与设计创新活动的目的:移动电话的变化 设计变化生活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能量及其转换17 多种各样的能量一、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1)结识到运动着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形式的能量是机械能。(2)懂得能量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声、光、电、热、磁、机械运动等都是能量的不同体现形式。2、科学探究(1)观测牛顿摆中小球的运动状况,解释小球能多次往复运动的因素。(2)能举出生活和自然能量的例子。(3)能找出游乐场中具有的游乐设施。3、科学态度(1)对身边的能量产生爱好。(2)会关注能量的不同形式。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说出能量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声、光、电

57、、热、磁、机械运动等都是能量的不同体现形式。难点:观测牛顿摆中小球的运动状况,解释小球能多次往复运动的因素。三、教学准备磁铁、回形针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景:为什么碰撞会把另一种球撞开呢?(二)新授:1、活动一:运动的小球有能量(1)在学生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多种形式的能量。如:植物生长、叶子飘落,在上述现象中,物质都在不断地运动或变化。(2)引导学生“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能量,这种形式的能量属于机械能”就可以。例如:“滚动的保龄球、移动的推土机、转动的风车”这三个例子来阐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由机械能。2、活动二:能量的不同形式能量无处不在。与机械运动同样,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不

58、同体现形式。物体在移动、发热、冷却、发光、发声等时,以及生物在生长、繁殖时,能量都在起作用。观测并描述身边多种能量的体现形式。3、活动三:游乐场里藏着的能量游乐场里有诸多游乐设施,不用形式的能量让多种设施运作起来。机械能使秋千来回摆动,电能和机械能驱动着碰碰车来回碰撞在这个游乐场里,还藏着哪些形式的能量? (三)讨论:我们并没有给小球施加力,为什么小球能多次往复运动?五、全课小结第三单元:能量及其转换学情分析:18 来自太阳的能量一、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1)懂得水吸取了热能,温度会上升。(2)懂得凸透镜或凹面镜可以会聚太阳光。太阳光会聚后可以产生高温。(3)能说出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4)

59、懂得太阳能是一种被运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二、教学重点为:1、理解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能产生温度。2、能运用放大镜把太阳光会聚到黑色纸上并观测现象。三、教学难点:1、对光能和热能产生的研究爱好。2、关注生活中太阳能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指引学生完毕活动1和活动2。2、准备实验材料,明的确验规定。3、创设教学情境体会太阳晒后水温升高的因素。4、教学活动2 会聚太阳光实验五、小结。六、布置作业。19 设计与制作:简易太阳灶一、教学目的:1、懂得太阳灶能会聚太阳光,使物体温度上升。2、懂得太阳灶呈凹面镜的形状能反射太阳光并会聚到要加热的物体上。二、教学重点为:1、能写出简易太阳灶的设计方案。2、能选

60、择合适的材料与工具制作一种简易太阳灶。3、能用太阳灶烤熟鹌鹑蛋。三、教学难点:乐于继续研究并不断改善太阳灶。四、教学过程: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摸索明的确验活动任务。2、让学生根据范例进行设计。3、分小组简介自己的设计,在小组中讨论交流。4、引导学生做实验测试。五、小结。六、布置作业。20 声音的能量一、教学目的:1、懂得声音具有能量。2、理解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为:1、用扩音器对着塑料圆筒播放声音,观测声能对泡沫塑料料运动的影响。2、能做一种“声音炮”,用“声音炮”熄灭蜡烛的火焰。三、教学难点:对声能产生研究爱好。四、教学过程:1、明确活动规定和摸索的问题,指引学

61、生完毕活动1和活动2。2、引导学生做实验从中体会小球为什么能跳起来。3、引导学生小结理解这种现象。4、让学生观测做“声音炮”的活动实验,在实验中体会声能的作用。5、让学生在活动实验中体会超声波是声能的延伸以及结识它在医学在的作用。五、小结。六、布置作业。21风的能量一、教学目的1、能说出风具有能量,风的能量有强度大小的区别。2、用常用材料做一种风能小吊车,运用风能把物体提起来。3、善于留意生活中风能的运用,乐于思考如何运用风能。二、教学重点:能说出风能的运用。三、教学难点:在平常生活中如何运用风能。四、 学情分析:风具有能量,人们可以运用风的能量驱动石磨转动来磨面,驱动发电机转动来发电。我们可以运用多种途径让学生结识风的能量有大小。在学生设计的风能小吊车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风速越大,风能越大”,再让学生观测、记录、分析风速的大小是如何影响小吊车工作的。从而培养学生动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