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区域分工与竞争专题(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23597675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二讲区域分工与竞争专题(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二讲区域分工与竞争专题(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二讲区域分工与竞争专题(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第二讲区域分工与竞争专题(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区域分工与竞争专题(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讲、区域分工与竞争专项一、区域分工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一)区域分工的内涵和实质1分工的内涵分工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是指将本来由一种经济活动或一种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不同操作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主体承当。分工和专业化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专业化则指的是一种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专业化和分工越是发展,一种人或组织的生产活动越集中于更少的不同职能操作上。一般意义的分工与专业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限度或状态;二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向或过程盛洪:分工与交易一种一般理论

2、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4页。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分工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在生产领域中的集中反映。斯密在论述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同步,也揭示了分工对于增进发明发明、扩大交易规模与市场范畴、改善社会福利的作用。分工的深化不仅增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并且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马克思将分工分为公司内分工和社会内分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89-398页。 。公司内分工是指在公司这样一种组织内的个人之间的分工。社会内分工是指在一种社会内,微观经

3、济单位之间形成的分工与专业化。马克思在对这两者进行区别的大量分析中,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分工的制度内涵。一方面,分工不仅是单个公司的生产组织制度,并且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生产组织制度。另一方面,分工不是没有历史背景的生产要素组织,而是以特定的经济制度,特别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前提的,是所有制在具体生产组织上的反映。最后,社会分工与公司内部分工有统一的一面,但也有冲突的一面,即公司内部分工的有组织有比例与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的无组织无规则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主线矛盾在分工制度上的集中体现。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并用图形对分工及其演进作了直观的示意

4、。如图3-1所示。(a)自给自足 (b)部分分工 (c)专业化分工 分工的演进。杨小凯觉得随着交易费用发生变化,有关分工与专业化的决策也许会发生持续性跃变。当交易效率低下时,人们选择自给自足。当交易效率上升时,分工的好处会逐渐超过其引起的交易费用,均衡分工水平会上升。当交易效率进一步改善时,社会会跳到完全分工状态。2区域分工区域分工亦称劳动地区分工、地理分工,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是指互相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受一定利益机制的支配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分异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40页。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为区域生产专门化,即“各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

5、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列宁: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89页。它事实上是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下,人们为获得多种区域利益而浮现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选择过程。也就是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地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劳动地区分工,当劳动地区分工达到一定规模时就浮现区域专业化部门。这种选择的成果是使各地区都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全社会形成一种专业化体系。然而,这只是结识的一种方面,区域分工还必须通过区际互换来实现其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和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区域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必须同步具有三个条件曾

6、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第224页。:第一,专业化的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超过本地的需求量,只有超过本地需求量的生产规模,才有产品输往区外,参与区际互换。第二,区域分工所节省的劳动量,应不小于因产品进行区际互换而增长的劳动量,这是一种主线性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专业化产品的生产成本与运往消费地区运费之和,必须不不小于在消费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成本。第三,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商品价格,必须有一定的梯度存在。如果在运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单位产品的差价愈大,对区域分工的实现和发展愈有利。只有这样,专业化生产在经济上才干成立,用货币形式表达:C1 + T C2 式中C1为专业化地

7、区生产成本;C2为消费地区生产成本;T为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运送费用总和H.H.巴朗斯基:经济地理学文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6页。同步,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经济。区域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将带动区内其她生产部门的综合发展,并形成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本产业相协调的区域产业构造。由于专业化生产是以与区外的商品互换为目的,为了满足区外日益增长的需求,区域间必然存在着多种生产要素的交流与协作。这就形成了区域分工条件下的区际经济关系。随着区际互换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分工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从国内局部性分工到全国统一市场下各区域之间的全国分工以至扩展到国际分工,逐渐从低档形态到高档形态发展。 由此可见

8、,区域分工具有如下特性董琐成:经济地区运动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规律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13页。 :其一,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是区域分工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区域分工发展的原动力。其二,地区间密切的联系是区域分工得以深化的前提。其三,区域分工具有层次性,既涉及国际分工的多种形式,也涉及了国内分工的各个层面。其四,区域分工普遍存在于多种社会形态之中。3总结(1)分工体现为多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涉及了部门之间、公司之间、公司内部及其家庭之间,也涉及了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区域的地区分工,即区域分工。(2)区域分工称为劳动的地区分工或者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上的体现形式。跨国

9、公司内部之间的全球范畴的区域分工,形成了区域生产的专门化。(3)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条件:专业化的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超过本地的需求量,区域分工所节省的劳动量不小于因产品进行区际互换而增长的劳动量,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存在一定的梯度价格,区际交易带来的收益不小于区内交易的收益。(4)分工的形成和演进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5)分工有助于要素流动,推动了各地区专业化的形成。对各区域来说,有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对整个经济来说,有助于范畴经济的实现。(二)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1分工的经济性:分工的利益(1)分工是一种组织构造,它以专业化为基本。以某种地区优势提供生产和交易,从而加速了经

10、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分工的经济性体现为:a.分工可以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b.分工将复杂劳动分解为简朴的甚至机械式的劳动c.分工所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直接增进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d.但分工产生了异化。(2)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强调了地区专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多种利益,具有如下特点;a.区域分工使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条件得到充足运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增长区域经济福利。b.区域分工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c.区域分工有助于范畴经济的形成2.分工的外部性:区域利益主体的竞争和协作在区域分工体系中,区域之间形成的不由单个区域考虑或承当的对其她区域所导致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区域分工的外部性重要

11、来自于区域之间在分工基本上的竞争与合伙。外部性重要体现为:(1)区域分工可以带来整体功能效应(2)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在分工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区位因素在空间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周边区域有关活动的发展(3)合理的区域分工有助于生产要素的区际自由流动。(三)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外生和内生1外生因素外生因素是区域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与历史的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外生因素是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它决定了区域外生的比较优势。初期的区域分工是以自然差别为基本,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外生变量如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都是决定区域分工的重要因素。2内生因素内生因素是区域经济系统自身可以

12、决定的变量。它是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结识限度的进一步,如技术和制度等条件。内生因素决定了内生的比较优势。它是强调了选择决策的差别化导致了事后区域生产率的差别。新兴古典经济学觉得,随着交易效率的改善,分工演进会随着着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构造的变化,如专业化水平、生产率、贸易依存度、商品化限度、生产集中限度、市场化限度和经济构造的多样化限度等。分工模式旧区域分工新区域分工决定模式外生比较优势(外生因素)内生比较优势(内生因素)定义事前的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别引起的生产率的差别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的决策而引起的事后生产率的差别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13、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二、新古典分工理论及其发展新古典的分工理论重要强调了交易产生分工,交易是前提,交易的动机是新古典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一)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到要素禀赋理论绝对成本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种精明的家长都懂得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她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在每一种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种大国的行为就很少是荒唐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佳就用自己有利地使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她们购买。”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在某种商品

14、的生产上,一种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各国如果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自由互换,则彼此都能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X产品Y产品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A国1121B国2111世界3232X产品Y产品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A国3300B国0033世界3333(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比较利益的核心思想: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一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另一国,处在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都低于该国,处在绝对劣势。两国进行贸易的也许性仍然存在。由于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

15、同样,处在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应当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处在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商品,而只停产本国处在最大劣势的商品,通过自由交通,提高生产率,共同获得福利的增进。X产品Y产品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A国1121B国6131X产品Y产品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A国3300B国0093(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逻辑要素自然禀赋要素供应要素相对丰富要素相对价格商品相对价格资本劳动比: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劳动生产率相似,但资源禀赋导致了资本劳动比存在差别,生产成本的差别也会导致两国之间发生贸易关系。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四)新贸易理论产业间贸

16、易1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Neo-Hecksher-Ohlin)试图从产品特性与劳动和资本等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之间建立关系解释产业内贸易,范尔威(Falvey)。假定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麦和布:其中麦是无差别的,织布是有差别的,布的差别性基本在于布的质量,从这个角度可以视为是一种垂直性差别。假定布有两种产品C1和C2,其中C2质量优于C1。消费者在收入低的条件下购买C1,在收入高的条件下购买C2。从生产看,厂商生产质量较高的布就需要配备单位劳动更多的资本。假定无论质量高下,生产1单位的布需要1单位的劳动投入;生产1单位任何品种的布所需要的资本数量为,布的质量越高,的数值也就

17、越大,因此可以用作为布质量指数。本国生产1单位质量为的布的成本为:其中W和r分别是本国的工资率和质量特定资本的报酬。同样,外国生产1单位相似质量的布的成本就是: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 Multi-Factor Wor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Junel981, pp.401-413.假定,并且,也就是说本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在不同质量的布的品种中,总有一种质量为的,其单位成本在两国都相似,则:,则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两国生产任何其她质量布的单位成本相对于这一边际质量的商品差别为:本国在生产质量为的布时,只有该品种的单位成本低

18、于外国,即,才会有比较优势。由于,则,显然,对于资本比较充足的本国来说,生产质量由于边际质量的所有布具有比较优势,而质量低于边际质量的具有比较劣势。因此资本相对丰裕的本国会出口资本密集的布中的高质量品种,而劳动相对丰裕的外国会出口劳动密集的麦和出口资本密集的布中的低质量的品种。2新张伯伦模型新张伯伦模型引入了水平差别来讨论这个问题。它觉得产品品种之间的差别来自它们的特性上不同。如酒的颜色,或者酒的味道。尽管每个消费者本人都会根据不同的品种符合的偏好限度对各品种进行评价和排列,但所有消费者不会都对不同的品种作出惟一的评价。张伯伦模型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克鲁格曼模型。她假定了一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19、,并且其供应是固定的。存在许多厂商,每个厂商都生产X商品中的一种品种,几种厂商中的每一种,或者其生产的品种都用下表i表达。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可以生产的X产品不同品种的数目没有限制。每个厂商需要固定数量的劳动投入,然后每个厂商都以不变的边际劳动投入规定来生产她的品种,因此厂商i所需要的总劳动投入是:其中是商品品种的产出。随着产出的增长,平均劳动投入下降。克鲁格曼假定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相似,所有的品种都可以对称地进入效用函数(表白消费或者需求因素的影响可以忽视)。这就是说,每增长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总效用的增长都是相似的,消费的品种越多,总效用增长越多,实际效用函数为:其中,在保持总消费

20、不变的条件下增长另一品种会提高福利水平。如果每个厂商都是面临一种给定的工资率,那么其总成本就是,如果品种的价格为,则厂商的利润为,如果厂商可以自由进入该产出,长期均衡规定每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在长期均衡中必然就有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则:,模型的对称性意味着每个厂商都会以相似的平均成本将其选择的品种生产出同样数量的产出,并以同样的价格发售,因此对于所有厂商:,。由于生产所有品种所需要的劳动不能超过固定的劳动供应,决定了厂商数目。如果总劳动供应为,厂商的数目则:,每个消费者会对每个品种消费完全相似的数量,其总效用为:,用于该商品所有品种的所有开支必然等于支付给劳动的所有报酬。如果将上述的国家称为

21、本国,假定有一种外国,它在其她方面都相似,如果容许两国自由贸易,并且不存在运送成本和其她障碍,则两国就会进行这种相异产品的贸易,其中一国生产与另一国完全相似品种的厂商会变化品种,转而生产新品种。由于生产成本相似,随着厂商的调节,最后每个品种都只能由一种厂商生产,实现了自由贸易的均衡。其成果与自己自足的均衡相似。3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战略性依赖假定核心是少数厂商,存在方略性的互相依赖,需要考虑对手的行动和信息假定222模型,每个国家只有一种生产者,以相似的成本生产相似的产品,需求函数相似,两个厂商采用的是“古诺行动”,即每个厂商在决定自己产出时都给定了对手产出,产出是厂商的方略变量。两个厂商共同

22、的总成本函数假定为线性的,为:其中是产出,为固定成本,是边际成本,需求函数为,本国生产者在本国市场上的收入就取决于她自己销售和外国竞争者的销售,本国收入为:外国市场的收入为:总成本为:利润就是两者相差古诺行为假定意味着每家厂商都是在对手销售不变得假定下选择她对两个市场销售来使其最大化的,因此:外国竞争者类似均衡方程达到的均衡途径,本国厂商在本国市场的销售得到:(反映函数)外国生产者在本国市场的反映函数为:如图,是本国生产者的反映函数,为外国生产者的反映函数,两条函数的交点是该市场的均衡点。只有在E点,才干达到最大化。OQ11Q21R1R2QE三、杨小凯的分工理论:内生化(一)内生化分工理论的源

23、泉1斯密定理分工内生化可以追溯到斯密定理问题,斯密觉得:(1)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斯密把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归结为两点:分工,以及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并且觉得重要取决于前者。如果像马克思所结识的那样,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当作是社会的基本分工,那么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就只剩余分工这一点了。分工如何增进国民财富,根据斯密的观点,国民财富积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最大提高则是由于分工的成果。 斯密觉得分工之因此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其因素在于:第一,分工提高了劳动者的纯熟限度。在这里,斯密强调了两点:即技能上的差别更多的是分工的成果而较少是其因素;分工

24、由于有助于边干边学过程而提高生产率。第二,分工节省了劳动时间。斯密把时间的节省只归结为消除工作转换所挥霍的时间。第三,分工增进了机器的发明和采用。(2)互换是产生分工的因素,分工是互换的成果斯密觉得,分工是由人类的“互换倾向”引起的。“当时产生分工的正是人类规定互相互换的这个倾向”。她还举例说,“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矢的人,她往往自己制造的弓矢,与她人互换家禽或兽肉,成果她发现,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互换,由于互换所得却比较多。为她的利益打算,她只得以制造弓矢为重要业务,于是她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这样以来,人人都一定可以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换

25、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人们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她们在各自的业务上,磨练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干”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因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第1415页。在这里,斯密颠倒了分工与互换的关系,不是互换引起分工,而是分工引起了互换。(3)分工受市场范畴的限制斯密的国富论第3章的标题为“分工受市场范畴的限制”。这一思想被斯蒂格勒称为 “斯密定理”,它的具体含义为: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随市场范畴的扩大增长到一定限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干实际浮现和存在。随着市场范畴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的限度不断提高。反过来说,如果市场范畴没有大到

26、一定限度,即需求没有多到使专业生产者的剩余产品可以所有卖掉时,专业生产者不会实际浮现。正如斯密所指出的那样:“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身专务一业。由于在这种状态下,她们也许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因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第16页。斯密觉得,市场需求大小取决于收入水平、人口密度以及交通运送费用;在前两种不变时,市场需求随交通费用的下降而扩大,分工也随市场容量的扩大或缩小而深化或浅化乔治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斯密定理可以反过来表述为:市场范畴的

27、扩展是分工发展的必要条件盛洪:分工与交易一种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历史上看,斯密定理意味着市场的扩张应先于分工的发展。但有关市场扩张的条件、来源以及从这种扩张中所得到的额外收益问题,斯密没有解决。 由于将分工看作是由市场容量决定的,斯密不仅可以考察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并且使她得以将国际贸易看作扩大市场从而增进分工的一条途径,从而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增长理论联系起来。总之,正如普鲁克尔(Prue Kerr)指出的,“在国富论中经济理论就是基于两个不同经济领域的定理展开的,即生产中的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新的劳动

28、分工取决于市场的扩大,斯密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Kerr, Prue, Adam Smith Theory of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Revisited,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al Economy, (1993)12, P.24. 。这种持续的增长过程来自于这样的事实,即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因素又是其成果,这样一种累积因果的过程。然对这一过程的结识,则是由阿林扬格来完毕的。 斯密定理觉得,分工只受市场范畴限制,这一立论在斯密时代,公司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与完全竞争的市场交易的确是没有冲突

29、。但随着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发展,公司规模也许会越来越大,始终达到市场范畴容许它发展的极限为止,这就与竞争性市场构造发生了矛盾。这正如施蒂格勒指出的,亚当斯密在劳动分工问题上却是一种令人遗憾的失败,她只是提出了问题,未能获得辉煌的成就乔治斯蒂格勒:经济学家与说教者,上海三联书店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3页。“如果市场范畴限制了劳动分工,那么典型的产业构造必然是垄断;如果典型的产业构造是竞争性的,那么这一定理就是错误的,或者没故意义”Stigler, Jeorg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30、,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9, No.3(June,1951).。斯密定理导致的这一两难困境为后世经济学家所关注,马歇尔、扬格、罗默等人为发展斯密定理做出了重要奉献。 总的来说,斯密在分工问题上的失败可归结为: 一是没有把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各部门间分工的交互作用联系起来。斯密以扣针制造业工场的分工阐明了手工业工场内部分工的好处,以羊毛呢绒上衣的生产来阐明社会各部门间分工的成果,并觉得两种分工具有同样的作用,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这两种分工之间的区别,斯密理解为只是观测者主观结识上的区别,没有进一步深究,从而忽视了制度安排在动态分工演进中的意义。在这个

31、问题上,马克思为我们理解斯密定理提供了协助,马克思不仅区别了公司内分工与社会分工,并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规定社会内部分工已经达到一定发展限度。相反地,工场手工业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增长社会分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1页。 二是斯密定理所阐明的只是在市场规模扩大和人口增长下的“外延式”的发展过程,而对人口不增长(甚至减少)和市场区域既定条件下的“内涵式”的分工发展过程未能加以证明,这个问题直到本世纪代才由扬格所完毕。2扬格定理扬格在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将分工与报酬递增作为核心论题,进一步精练并扩展了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扬

32、格觉得,斯密只考察了分工的一种形式,还存在其她的分工形式,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迂回生产限度的增长,迂回生产的经济等同于报酬递增的经济;递增报酬的实现依赖于劳动分工的演进;不仅市场的范畴决定分工的限度,并且市场范畴由分工限度所制约;需求和供应是分工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与新古典理论不同,扬格觉得技术进步不应当是外生的,它源于劳动分工的发展,是经济组织构造演进和自我繁殖的成果。 扬格用广义市场概念重新改写了斯密定理。“用一种包容的观点来看,考虑到市场不是作为某种产业产品的输出口,因此不是外在于那个产业的,而是作为总产品的输出口,市场规模是由生产的数量决定和拟定的。(因此)斯密定理可以改写为分工一般地取

33、决于分工”阿林扬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扬格的上述思想被称之为扬格定理,这决非同义反复。扬格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它反映了经济系统背离均衡力量超过使经济系统趋于均衡的力量而导致的经济系统不断演进的过程,反映了分工与市场两者之间存在的一种良性循环机制。一方面,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只有当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足够大时,生产这种产品的专门化的操作才干被分离出来。斯密定理有关分工受市场范畴限制的思想是对的的。另一方面,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扬格觉得分工的作用就是为了导致越来越迂回、越来越间接的生产方式,从而不断把先进的生产措施引入到生产过程中来,其成果是生产率的大幅

34、度提高。由于迂回生产方式带来了专业化部门和中间产品的增多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规模扩大。 针对报酬递增是幻想以及报酬递增必然导致垄断的某些结识,扬格强调了两点:(1)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体现为报酬递增的重要经济是生产的资本化或迂回措施的经济,这些经济又重要与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经济相等同。(2)迂回措施的经济比其他形式的劳动分工的经济更多地取决于市场规模阿林扬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 扬格的理论可概括为:(1)报酬递增机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产业整体相联系的,不能从观测单个公司或产业的角度来结识。(2)报酬递增取决于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或者说迂回

35、的生产方式,产业间分工是报酬递增的媒介。劳动分工的经济、迂回生产方式的经济和报酬递增的经济是等同的。(3)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循环累积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引起报酬递增并最后导致经济进步。 扬格对分工理论的重要奉献重要体现为:一是继承了斯密分析经济增长机制的对的措施,提出了由分工到分工的累积循环机制,动态地发展了斯密定理。二是引入报酬递增、迂回生产措施、分工链等概念并纳入非均衡框架,论证了分工扩大了市场范畴的命题;并且使报酬递增牢固地成为经济学的主题,为建立一种内生的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也许。三是对分工与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结识。扬

36、格觉得,技术进步是劳动分工不断深化的成果,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分工与技术进步或知识积累是直接同一的。 虽然,扬格理论在提出后很长时期内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其深刻的经济思想措施是不容置疑的。扬格的思想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阿罗(Kenneth J. Arro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卢卡斯(Robert E.Lucas,Jr.)、罗默、杨小凯和贝克尔(Gary S. Becker)等人纷纷用模型阐释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二)内生化分工理论的发展根据斯密和扬格定理,分工被觉得是专业化的发展和生产迂回限度的加强。她们的思想在专业化内生增长模型中均有体

37、现。斯密的分工观在杨小凯博兰德(Jeff Borland)和贝克尔墨菲(Kevin M.Murphy)的模型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罗默、卢卡斯等人的理论模型则为进一步阐释扬格的思想作出了努力。 1杨-博兰德模型 杨小凯和博兰德于1991年提出了一种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杨小凯和博兰德觉得分工的动态演进是由经济中的边干边学和规模收益递增引起的。边干边学是个人在深化分工、拓展市场范畴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同步边干边学又推动了收益递增和专业化水平的演进。在该模型中,经济的均衡增长率是不断变化的。在初始阶段,由于生产率不高,分工的交易费用会不小于分工经济,因此专业化水平很低;当知识积累到一定

38、限度时,后者会不小于前者, 进而可以使劳动分工得到演进。分工的演进将引起市场容量扩大、人力资本积累加快、贸易依存度上升、人均收入增长,从而引起增长率的不断上升;当分工的潜力耗尽时,经济增长率将再次减少。杨小凯和博兰德模型较好地阐明了斯密和扬格的“分工源于分工的演进”的思想。 杨小凯和博兰德模型的一种突出特性是将制度演进与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它的缺陷是没有考虑一般知识对分工的影响。2贝克尔-墨菲模型 贝克尔和墨菲1992年提出的分工与专业化模型,克服了杨博兰德模型没有解决知识在分工发展中的作用的缺陷。同步,她们指出,分工并不像亚当斯密所论断的那样重要受市场范畴的限制,而是重要受“协调成本”和一

39、般知识水平的限制,并且分工演进和知识积累互相增进,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协调成本事实上是对交易成本的一种扩展,协调成本将随社会知识存量的增长而减少,贝克尔和墨菲觉得,将专业化工人结合起来的协调成本可以用来解释公司和产业组织的许多方面。 贝克尔和墨菲觉得知识与分工是互相作用的。知识的增进趋于提高专业化的收益,并提高最优的分工水平;专业化的增进反过来又提高投资于知识的收益。这样,知识存量的增长、专业化分工的加深、对知识的投资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构成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杨博兰德模型和贝克尔墨菲模型从由专业化水平决定的个人生产函数的角度阐明经济的动态均衡特性,为构建增长模型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但她

40、们只是将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内生化,分工深化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即中间产品种类的增长在她们的模型中没有得到比较充足的阐明,因此,这条思路目前还不能取代罗默卢卡斯思路的主流地位朱勇:新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2页。 3、其他模型 尚有一类模型重要沿着扬格的思路,将分工理解为中间产品品种或消费品种的增长。代表性的模型有:罗默(1987,1990)、里韦拉罗默(1991)的中间产品品种增长型增长模型,格罗斯曼赫尔普曼的消费品品种增长型增长模型,阿尔文扬(Alwyn Young)的边干边学增长模型。 罗默、格罗斯曼和赫鲁普曼都觉得,知识积累和知识外部性对于经济持续增长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决

41、定分工水平的重要是经济的供应方面的因素如生产成本或协调成本等,因此考察分工演进的较为适合的分析框架是垄断竞争分析框架。 罗默1987年的论文中构造了一种在专业化和收益递增框架下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该模型把收益递增看作专业化限度提高的成果,专业化引起的收益递增导致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罗默最先借用D-S生产函数来阐明分工深化使产量增长的思想。罗默将经济分为中间产品部门和消费品部门,觉得以产品品种增长为体现形式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唯一源泉。 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1990)、里韦拉(Luis A. Rivera-Batiz)和罗默(1991)的模型用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来阐明经济增长。在

42、这一模型中,消费品产量取决于技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劳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在罗默的模型中,知识或技术被赋予了一种完全内生化的解释,它是经济主体利润极大化的投资决策行为的产物,有专门的生产部门,R&D部门生产的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她性,它可以生产新的中间品或增长本部门的知识积累,从而使经济增长。 格罗斯曼和赫鲁普曼循着罗默(1990)的思路,分析了消费品品种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格罗斯曼和赫鲁普曼辨别了知识的两方面用途,觉得知识具有一种正的外部性。这一模型假定消费者偏好多样性消费,其效用函数是D-S型的。当消费品品种增长时,带来两种外部性,新设计所体现的知识积累使

43、研究部门的研究成本减少和生产率提高以及消费多样化使消费者的满足限度提高。当知识增长同步产生这两种外部性时,经济可以实现内生增长朱勇:新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5页。 阿尔文扬(1993)也将创新理解为消费品品种的增长,从而构建了一种类似的用创新和边干边学共同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在扬的模型中,创新与边干边学都是不可或缺的,由边干边学所导致的技术进步是有限的,只有持续的技术进步才干维持持续的边干边学,因此经济存在一条平衡增长途径,经济增长率的大小取决于创新和边干边学两者中何者构成经济的“短边约束”。(三)新兴古典分工发展理论 杨博兰德模型作为第一种用分工的演进解释内生经济增长的动态

44、均衡模型,开始了以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分工思想的潮流。所谓新兴古典经济学就是运用超边际分析措施,将古典经济学的灵魂放在一种现代经济分析的躯体中。新兴古典经济学并不是一场经济学的革命,而是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下,将现代经济理论进行了重新组织。 1新兴古典分析框架杨小凯觉得,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心是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人们有关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决策决定分工的水平,社会分工水平的模式决定市场上的供求,而多种经济发呈现象都与分工水平和模式有关。但自马歇尔后,古典经济学的这种从分工演进的角度研究经济发展的思想逐渐被边沿化了。她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就是要用超边际分析措施将

45、有关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以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杨小凯比较了新古典和新兴古典分析框架之间的主线差别。新古典分析框架和新兴古典分析框架的主线区别 新古典分析框架 新兴古典分析框架生产条件 规模经济 专业化经济经济主体 纯消费者与厂商的绝对分离 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交易费用 无 对分工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措施 边际分析(内点解) 超边际分析(角点解) 出自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7页。杨小凯觉得,新古典分析中以纯消费者与厂商的绝对分离为基本,社会的分工构造是外生给定的,个人选择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决策不能被分析,生产率只与公司规模有关,而

46、与分工水平和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无关。因此新古典分析框架无法解释经济组织从自给自足向分工演进的因素。 新兴古典发展理论把专业化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杨小凯觉得,若某人在生产某产品时,生产函数显示边际或平均劳动生产率随她在此活动中的专业化水平而增长,则她在生产此产品的活动中有专业化经济;若一种生产函数中所有投入水平都等比例增长,产出增长的比例会更大,则她在此生产活动显示规模经济。专业化经济不同于规模经济。第一,专业化水平和专业化经济都是针对特定个人和特定活动而言的,专业化经济不会超过个人的有限的时间范畴,是一种局部递增报酬,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个人活动范畴的缩小;而规模经济不

47、需要考虑生产者的活动范畴和时间约束。第二,专业化经济的总和为分工经济,它同人与人之间依赖限度加大后生产力改善的潜力有关,因此是一种社会网络效应,而不是规模经济那种纯技术概念。第三,专业化经济是学习的成果,它来自于个人在特定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和熟能生巧;由于规模扩大所带来的节省并不一定是通过学习而来,因而基于经验和技能提高的专业化经济不能或者很难在人际之间转移。 由于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分析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大大地扩展了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和范畴,并且将互相孤立的经济学各分支用一种内在一致的核心理论重新统一起来。2分工演进与交易费用 杨小凯指出,经济体系总是从自给自足向局部分工,再向完全分工演进。

48、随着分工的发展,专业化限度、生产率、贸易依存度、商业化限度、市场个数、经济构造的多样化限度、市场一体化限度、生产集中限度、交易次数及总交易费用等都相应提高。经济发展就是由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分工演进过程。 新古典经济学将交易费用分为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不管是内生交易费用还是外生交易费用,对分工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外生交易费用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那些费用,它不是由于决策者的利益冲突导致经济扭曲的成果。它涉及运送费用、储藏时商品腐化导致的费用,交货不及时导致的费用,执行交易时的多种费用,甚至税收等。内生交易费用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内生

49、交易费用是个体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后果,它由交易次数和每个交易的费用之积决定。狭义内生交易费用是市场均衡同帕累托最优之间的差别,即机会主义行为使分工的好处不能被充足运用或使资源分派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歪曲。 交易费用概念的浮现使得对分工问题有了更加有力的分析工具。当交易效率足够低时,分工的好处被分工导致的大量交易费用抵消,自给自足是所有均衡。而当交易效率足够高时,分工的好处就不小于交易费用,分工就会是所有均衡。但交易效率的提高,有赖于经济制度的改革。因此,杨小凯觉得制度变化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制度变化的方向是节省交易费用。经济发展的因素不能简朴的归结为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积累的资金既可以用

50、于购买设备改善生产技术,也可以用于支付交易费用,试探新的制度安排,当社会进入到一种制度,其中分工经济不小于交易费用时,分工有正反馈作用,于是发生经济起飞。这种解释强调了现存的制度不是外在且事先给定的,而是节省交易费用扩大分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制度深化达到的某一阶段。3分工与贸易 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基本是统一的。它们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与节省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成果。即由于交易效率的提高会扩大市场容量,增进市场一体化,互相分割的局部市场将逐渐发展出一体化市场。随着交易效率和分工的进一步提高,市场最后突破一国范畴,国际贸易浮现,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因此,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发展

51、的成果,其市场容量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下。国际贸易之因此在国内贸易之后发展起来,是由于同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有某些额外的交易费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把国际贸易的产生内生化了。4评论 一方面,新兴古典经济学将发展理解为分工演进的动态过程,用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把一系列复杂的经济问题集中于一种统一的分析框架,这就为重构区域发展理论体系和建立新的区域分析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对于论述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分工与贸易构造、工业化与城乡二元构造、区域市场化与一体化、都市的浮现与都市级别体系、新产品和新产业的浮现、产业组织与生产网络、区域景气循环与经济周期、区域组织构造优化等区域发展问题有重

52、要意义。 另一方面,新兴古典经济学觉得目前的交易费用就是一种增长将来收入的投资,交易效率的改善可以通过增进分工而使新的机器浮现及其有关的新技术的浮现。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也将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在知识(或学习)的基本之上。 第三,新兴古典经济学所使用的超边际分析工具,在解决制度范畴时存在某些缺陷。如它没有阐明分工发展的多种社会历史因素,没有阐明分工带来的多种社会影响等等。超边际分析在许多时候没有突破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措施的多种缺陷刘元春: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第四,新兴古典经济学目前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如何获得实证检查的问题。该理论是一种公理演绎系统

53、,由于类似专业化限度这样的经济指标很难获取,加上既有的记录规范的限制,新理论的某些参数很难获得实测值,导致了检测的困难。同步,由于该理论有些前提假设过强,也限制了其实用价值。此外,某些新兴古典理论模式中引入了学习系数和交易费用,但并没有对学习过程和制度变迁自身做更多、更具体的描述。四、中国的区域分工问题(一)不分工的动因分工会产生收益,增进经济发展,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为什么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或者地方保护主义?垂直分工体系和贸易条件恶化?制度安排的非同步性和内生的技术知识变化要素禀赋差别(二)如何实现统一分工的市场?市场化的环节一、区域分工理论和区域要素流动理论的回忆和发展二、区域竞争和协作及国内区域间竞争三、国内劳动力流动和要素市场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