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23582594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取一、选择题 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 B口服胶囊 C栓剂 D静脉注射 E透皮吸取给药 对的答案:ACDE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空腹与饱腹 B药物因素 C药物的构成与性质 D药物的多晶体 E药物的油水分派系统 对的答案:ABC 3、如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性 A不消耗能量 B有构造

2、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对的答案:AC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 对的答案:A5、药物积极转运吸取的特异性部位 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对的答案:A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取的剂型因素不涉及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 对的答案:E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取的生理因素不涉及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对的答案:D8、一般觉得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取速率的大体顺序 A水

3、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对的答案:A9、下列各因素中除( )什么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 A胃内容物渗入压减少 B胃大部切除 C为内容物粘度减少 D阿斯匹林 E普奈落尔 对的答案:D10、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如下哪项为型药物 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E以上都不是 对的答案:A二、名词解释 1、吸取 2、肠肝循环 3、积极转运 4、异化扩散 5、膜孔转运 6、肝首过效应 7、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8

4、、被动转运 9、多晶型 10、pH-分派假说 三、问答题 1、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2、比较药物被动扩散与增进扩散的异同。 3、分析弱酸、弱碱性药物在胃肠道吸取的状况。 4、何为型药物,运用生物药剂学所学的知识如何提高该类药物的生物运用度? 5、简述增进口服药物吸取的措施。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取的影响。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取一、填空题: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取过程,一般( 脂溶性 )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 小 )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迅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 很大 )的药物重要通过淋巴系统吸取。2、体外评价药

5、物经皮吸取速率可采用( 单室 )或(双室 )扩散池。3、为达到抱负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0.5-0.7微米 )。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吸取是今年研究的热点,重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涉及( 经鼻腔)、( 经肺部 )、( 经直肠 )等。二、不定项选择题:1、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重要有BCDA.雾化吸入B.惯性碰撞C.沉降D.扩散2、有关注射给药对的的表述是CA.皮下注射容量较小,仅为0.10.2毫升,一般用于过敏实验B.不同部位肌肉注射吸取速率顺序为: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选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吸取时间较长D.明显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

6、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不不小于等渗注射液3、药物在经皮吸取过程中也许会在皮肤中积蓄,积蓄的重要部位是A 真皮 B 皮下组织C 角质层D 附属器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取的措施有ABA.增长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流失C.弱碱性药物调节制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增进药物吸取三、问答题:1、试述经皮给药剂型药物的吸取途径及影响吸取的因素。2、试述药物经肌肉注射吸取的途径及影响吸取的因素。3、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取的因素。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练习题 (一)是非题 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取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

7、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2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别,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3.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4.持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 5.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 6.药物体内分布重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另一方面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限度有关。 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

8、减少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8. 蛋白质大分子药物重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 9. 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透过。 10.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以使其易于被单核巨噬细胞辨认和吞噬。 (二)选择题 1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 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无竞争性 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 结合型可自由扩散 2.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 人体总体积 B. 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C. 游离药物量与血浓之比D. 体内药量与血浓之比 E. 体

9、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3. 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论述中,论述对的的是 A. 表观分布容积大,表白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 表观分布容积表白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 表观分布容积不也许超过体液量 D.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4药物与蛋白结合后 A. 不能透过血管壁 B.不能由肾小球滤过 C. 不能经肝代谢 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 5. 如下错误的是: A. 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 B.蛋白结合可减少首过作用。 C.都对 D. 都不对 6. 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 A. W/O/W型W/O型O/W型

10、 B. W/O型W/O/W型O/W型 C. O/W型W/O/W型W/O型 D. W/O型O/W型W/O/W型 7. 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重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A. 胞饮、吸附、膜间作用、内吞 B.胞饮、吸附、融合、内吞 C. 膜间作用、胞饮、内吞 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 8. 具有在各组织内均匀分布特性的药物 A.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高。 B.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几乎相等。 C.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D.组织和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动态平衡 9. 如下有关蛋白结合的论述对的的是: 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映。

11、B.蛋白结合存在动态平衡,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 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增进透过血脑屏障。 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映。 10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重要取决于 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 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D.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低,越易向脑内转运。 (三)填空题 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取进入血液后,由 循环系统 运送至 各脏器组织 的过程。 2某些药物持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 慢 ,

12、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 蓄积 。 3人血浆中重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 白蛋白 、 1-酸性糖蛋白 和 脂蛋白 。 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重要和药物的 分子量 有关。分子量在 5000 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重要取决于药物的 脂溶性 性,此外药物与 蛋白的结合率 也能在一定限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派。 6粒径不不小于 7 m的微粒,大部分汇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 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 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觉得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重要途径。 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 亲水性 、增长微粒的 柔韧性

13、 及其 空间位阻 ,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 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 贮库 作用,也许延长 作用时间 。 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互相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 动物种差 、 性别差别 和 生理和病理状态差别 等因素有关: 10. 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足分布的前提下,体内 药量 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 总容积 。 第五章 药物代谢 (一)是非题 1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映特异性不强,是药物体内代谢的重要途径。 2药物代谢的重要部位是在胃肠道和血浆中,此外代谢反映也可肝脏、肺、皮肤、肾、

14、鼻粘膜、脑和其他组织进行。 3药物通过肝转运至体循环的过程中,部分药物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4. 对于肝提取率高的药物,肝血流量是重要影响因素,首过效应不明显。 5肝提取率低的药物,基本不受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首过效应明显。 6. 肝提取率中档的药物,肝血流量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其均有影响。 7. 第一相反映涉及氧化、还原和结合三种,一般是脂溶性药物通过反映生成极性基团。 8. 结合反映一般被觉得是药物在体内的灭活过程,故又称之为“解毒反映”。 9. 有的药物是自身的酶诱导剂,对肝微粒体中酶产生诱导作用,从而使其他药物代谢加快,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减少。

15、10左旋多巴与脱羧酶克制剂甲基多巴肼合用,可增长血浆中左旋多巴浓度,同步增长脑内的左旋多巴浓度,并减少多巴胺浓度,使作用加强。 (二)选择题 1某些药物直肠给药优于口服给药,其理由重要是 A 避免了溶出过程 B. 口服药物不吸取 C. 在进入体循环前已被直肠吸取的药物有一部分不通过门肝系统 D. 惰性粘合剂、稀释剂等辅料干扰吸取 E 直肠给药剂型中基质有助于药物的释放 2药物代谢一般产生 A 酸性增强的化合物 B. 油/水分派系数较高的化合物 C.极性增强的化合物 D. 水溶性削弱的化合物 E 碱性增强的化合物 3. 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重要决定 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 D

16、.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映的大小 4. 在新生儿时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这是由于 A.较高的蛋白结合率 B.微粒体酶的诱发 C.药物吸取很完全 D.酶系统发育不全 E.制止药物分布全身的屏障发育不全 5如果处方中选用口服硝酸甘油,就应选用较大剂量,由于 A.胃肠道吸取差 B.在肠中水解 C.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D.首过效应明显 E.肠道细菌分解 6. 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 B.口服胶囊C.栓剂 D.静脉注射E.透皮吸取给药 7. 某前体药物和酶诱导剂同步使用时,可导致: A. 药理作用加快、加强或毒性减少B. 药理作用加快、加强或毒性增强 C. 药理

17、作用延缓削弱或毒性减少 C. 药理作用延缓、削弱或毒性增强 E. 药理作用加快、削弱或毒性减少 8药物代谢所波及的化学反映重要有: A.氧化、还原、分解、结合 B.氧化、还原、水解、脱羧 C.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D.氧化、乙酰化、分解、结合 E.还原、水解、结合、甲基化 9. 结合反映可以有如下形式 A. 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 B.硫酸结合、磺酸结合、甲基结合 C. 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乙酰化 D. 硫酸结合、甘氨酸结合、色氨酸结合 E. 葡萄糖醛酸结合、甘氨酸结合、乙酰化 10口服不同剂型的水杨酰胺1g后,其尿中硫酸结合物排泄量为 A. 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B. 颗粒剂混

18、悬剂溶液剂 C. 溶液剂颗粒剂混悬剂 D. 混悬剂溶液剂颗粒剂 E. 颗粒剂溶液剂b,当t充足大时,Ae-at0,则C = A e-t + B e-bt可以简化为:C = B e-bt;两边取对数,得:。因此,lgC-t曲线的尾端直线段的斜率为,从斜率可求出b值,截距为lgB,可求出B。 求曲线前相的残数浓度。根据该直线方程,可以将此直线外推求出曲线前相(分布相)各相应时间点的外推浓度值C,以相应时间点的实测浓度C减去外推浓度值C,即得残数浓度Cr,Cr = C - C = A e-t。 根据残数浓度求A和a。对残数浓度取对数,并对时间做图又得到始终线,根据该残数直线的斜率和截距(lgA)即可

19、求出a和A。 3. 隔室数的拟定重要取决于:给药途径;药物的吸取速度;采样点及采样周期的时间安排;血药浓度测定分析措施的敏捷度等因素。 模型的鉴别:采用如下判据综合判断。一般先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作初步判断,如静脉注射给药后,lgC-t图形为始终线,则也许是单室模型;如不呈直线,则也许属于多室模型。选择残差平方和SUM与权重残差平方和Re最小的模型。选择拟合度(r2)较大的模型。选择AIC判据较小的模型。F检查,若F计算值不小于F界值,则阐明模型2优于模型1。 4.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吸取相,给药后药物浓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取为重要过程;分布相,吸

20、取至一定限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为重要过程,药物浓度下降较快;消除相,吸取过程基本完毕,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逐渐地衰减。 六、计算题 1. 解:(1)已知该药物符合二室模型,A = 4.6 mg/L,B = 0.6 mg/L,a = 1.2 h-1,b = 0.05 h-1,因此 (h-1)= 0.33 (h-1)= 1.2 + 0.05 - 0.18 - 0.33 = 0.74 (h-1)(2)当t = 5 时,C = 4.6 e-t + 0.6 e-bt = 0.011 + 0.467 = 0.478 (mg/L)2. 解:对血药浓度-时间

21、数据进行解决,求算外推浓度和残数浓度如下: t (h) 0.250.51.01.52.04.08.012.016.0C (mg/L)43322014116.52.81.20.52lgC0.4470.079-0.284C(mg/L)14.2713.5312.1810.979.876.48Cr (mg/L)28.7318.477.823.031.130.02(1)求a,b,A,B。 运用8h16 h血药浓度数据,以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回归得末端直线方程为:lgC = 1.177 - 0.091t,根据斜率可求得b = 0.091 2.303 = 0.210 (h-1),根据截距可求得B = 15.0

22、3 (mg/L)。 求曲线前相外推浓度C。将0.25h4.0 h各时间点代入上述直线方程,求得外推浓度C如表中所示。 求残数浓度Cr。将0.25h4.0 h各时间点的C减去相应的外推浓度C,即得残数浓度Cr。 运用0.25h2.0 h残数血药浓度数据,以残数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回归得残数直线方程为:lgCr = 1.671 - 0.800t,根据斜率可求得a = 0.800 2.303 = 1.842 (h-1),根据截距可求得A = 46.88 (mg/L)。 (2)求k12,k21,k10,VC。 (h-1)(h-1)= 1.842 + 0.209 - 0.605 - 0.636 = 0.8

23、10 (h-1)第十章多剂量给药 一、名词解释 1、稳态血药浓度 2、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3、坪幅 4、达坪分数 5、蓄积系数 6、波动度 二、单选题1、反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A单室模型 B双室模型 C静脉注射给药 D等剂量,等间隔 E血管内给药2、如下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论述,对的的是A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种恒定值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算术平均值C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接近稳态最小血药浓度D增长给药频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的差值减少E半衰期越长,稳态血药浓度越小三、多选题1、如下有关反复给药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

24、合计总是发生的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C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种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注维持剂量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种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E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2、应用叠加法原理预测反复给药的前提是A一次给药可以得到比较完整的动力学参数B给药时间和剂量相似C每次剂量的动力学性质各自独立D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性质E每个给药间隔内药物吸取的速度与限度可以不同3、下列哪些参数可用于评价缓控释制剂的质量A血药波动限度B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吸取半衰期C根据药-时曲线求得的末端消除半衰期DAUCE给药剂量 四、问答题 1、多

25、剂量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各有何特点?为什么? 2、稳态血药浓度、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有何意义? 3、什么是达坪分数?静脉注射给药达坪分数与血管外给药达坪分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4、什么是蓄积系数?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5、叠加法预测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的原理何特点是什么? 6、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求算公式有何不同?为什么? 7、描述血药浓度波动限度的参数有哪些?在评价缓控释制剂研究中有何意义? 8、什么是负荷剂量?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求算有何不同? 9、已知氨苄青霉素胶

26、囊剂F为0.5,吸取半衰期为0.25h,消除半衰期为1.2h,V为10L,若每隔6h口服给药500mg,试求多剂量给药从开始给药治疗38h的血药浓度?(Cn=10.269g/mL) 10已知某药物t1/2为10h,V为0.5L/kg,临床安全有效治疗浓度为10mg/L 20mg/L,某患者体重为60kg,先静脉注射给药使血药浓度达到10 mg/L,再静脉滴注2h,使血药浓度升至20 mg/L,求静脉注射给药剂量X0=?静脉滴注速度k0=?每次静脉滴注2h,要想使血药浓度维持在10mg/L 20mg/L之间,静脉滴注间隔时间=?(x0=300mg;k0=181.4 mg/h;=12h) 第十一章

27、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一、问答题 1. 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区别? 2. 写出非线性消除过程Michaelis-Menten方程,阐明非线性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的变化状况以及Vm、Km的意义。 3. 药物吸取、分布及消除中哪些过程应考虑“容量限制”、“可饱和”或“剂量依从性”因素? 4. 试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半衰期、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总体清除率及稳态血药浓度与剂量的关系。 二、计算题 1. 某药物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已知Km为50 mg/L,Vm为20 mg/(Lh),表观分布容积V为20 L/kg。 (1)若静脉注射给药10 mg/kg,试分析这种状

28、况下该药物的消除动力学特性如何? (2)上述状况下,消除掉50%的药物,需要多长时间(即消除半衰期)? (3)如果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100 mg/kg,则该药物的消除动力学特性又如何? 2. 某药物消除的Vm为10 mol/(Lh),当该药浓度的4 mol/L时,消除速度为5 mol/(Lh)。试问该药的Km为多少?当血药浓度降为1 mol/L时药物的消除速度为多大? 习题答案: 一、问答题 1. 有些药物的吸取、分布和体内消除过程,并不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性,其重要体现为某些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不同而变化,这种药物动力学特性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nonlinear pharmacokine

29、tics)。 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特性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成正比。在线性药物动力学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消除速度常数及清除率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关系,当剂量变化时,其相应的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的变化等。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则体现为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药物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等体现为剂量依赖性。 2. Michaelis-Menten方程:,该式中,为药物在t时间的下降速率,表达消除速率的大小;为药物在体内消除过程中理论上的最大消除速率;为Michaelis常数,简称米-曼常数,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为的一半时的血药

30、浓度,即当时,。 非线性消除速度随血药浓度的变化状况:(1)当CKm时,这种状况下,消除过程达到饱和,消除速度接近一恒定值,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3)当血药浓度介于两种极端状况之间时,消除为混合的非线性过程。 3. 某些药物体现为非线性动力学特性重要是由于药物吸取、分布及消除中波及容量限制的可饱和体内过程,具体有:积极吸取过程;可饱和的肠代谢过程;可饱和的肝首过代谢;可饱和的胃肠道分解;可饱和的血浆蛋白结合;可饱和的组织结合;可饱和的出入组织转运;肾小管的积极分泌和积极重吸取;胆汁分泌;肠肝循环;酶诱导;可饱和的肝代谢过程等。 4.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生物半衰期为,半衰期随血药浓度或给药剂量

31、的不同而变化。当CKm,即血药浓度较高时,表白生物半衰期随血药浓度或剂量的增长而延长。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为,表白AUC与剂量不成正比关系。当X0 /(2V) Km,即剂量较大时,则,表白AUC与剂量的平方成正比,此时,剂量的少量增长,会引起AUC较大的增长。 总体清除率,可以看出总体消除率随血药浓度的增高而变慢。当C Km,即血药浓度较高时,总体清除率与血药浓度与反比,血药浓度增大一倍,而总体清除率减少至本来的一半。 稳态血药浓度,当增长剂量时,稳态血药浓度的升高幅度高于正比例的增长限度。 二、计算题 1. 解:已知该药物按非线性动力学消除, Km = 50 mg/L,Vm = 20

32、mg/(Lh),表观分布容积V = 20 L/kg。 (1)静脉注射给药10 mg/kg,则C0 = X0/V = 10/20 = 0.5 mg/L,此时CoKm,因此,消除速度,相称于线性一级动力学消除过程,消除速度常数k = Vm/Km = 20/50 = 0.4 h-1 (2)上述状况下,消除掉50%的药物所需的时间即消除半衰期为t1/2 = 0.693/k = 0.693/0.4 = 1.73 h。 (3)当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100 mg/kg时,C0 = X0/V = 100/20 = 5 (mg/L),则该药物的消除动力学为非线性特性,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消除

33、速度为。 2. 解:已知该药物的Vm = 10 mol/(Lh),当C = 4 mol/L时,消除速度为5 mol/(Lh)。 (1)根据Michaelis-Menten方程有,解此式,得Km = 4 mol/L。 (2)当血药浓度降为1 mol/L时,药物的消除速度 mol/(Lh)。第十三章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1何谓药物治疗指数?2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是什么?哪些状况下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3已知某药物 为40g/mL,F为0.375,CL为87.5mL/h,为6h,求给药剂量x0=? (56mg)4已知某药物t1/2为7h,V为1.8L/kg,患者体重为70kg,静脉注射给药剂

34、量为300mg,要使 5.30g/mL, 2.9g/mL,求给药周期=? (6h)5已知某药物ka为1.0h-1,k为0.1h-1,V为10L, 为2.2g/mL,F为0.8,为8h。求x0=? (30.3mg) 6已知某药物ka为0.8h-1,k为0.07h-1,若每天口服给药4次,求服药1天或2天时,达坪分数是多少? (79.58%;96.19%) 7已知某药物ka为0.7h-1,k为0.08h-1,若每天口服给药3次,每次剂量为0.25g,求蓄积系数与负荷剂量? (2.213;0.53g)8已知杜布霉素t1/2为2.15h,V为17.6L,临床治疗烧伤病人在0.5h静脉滴注80mg,欲使

35、 维持在8g/mL, 为1.4g/mL求最佳给药周期与最佳滴注速度?(6h,260mg/h)9已知某抗生素 t1/2为3.7h, 为3mg/L,V为1.8L/kg,若患者体重为60kg,每8h静脉注射给药1次,求维持剂量?负荷剂量? =? =?(162.6mg,209.4mg,13.4mg/L,6.96mg/L)第十三章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名词解释1、负荷剂量2、药物治疗指数3、抗菌药后效应4、治疗药物监测单选题1、对于肾功能衰退患者,用药时重要考虑A药物经肾脏的转运B药物在肝脏的代谢C药物在胃肠的吸取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个体差别2、新生儿的药物半衰期延长是由于A酶系统发育不

36、完全B蛋白结合率较高C微粒体酶的诱导作用D药物吸取完全E一般药物以静脉注射给药3、药物的作用强度重要取决于A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B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C药物排泄的速率D药物在靶器官的浓度E以上都对4、当可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酶克制剂合用时比单独应用的效应A无效 B削弱 C不变 D增强E相反5、应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时合用苯巴比妥,使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缩短,这是由于A苯巴比妥克制凝血酶B患者对双香豆素产生了耐药性C苯巴比妥对抗双香豆素的作用D苯巴比妥抗血小板汇集E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代谢加速多选题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有助于药物进一步吸取B有助于药物从肾脏排泄C加快药物发生作用

37、D血浆蛋白量低者容易发生药物中毒E两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易发生竞争置换现象2、在TDM对个体化用药方案进行调查时,需要考虑A清晰速率常数 B血药浓度 C最小有效浓度D最小中毒浓度 E肝肾功能3、研究TDM的临床意义有A监督临床用药B拟定患者与否按医嘱服药C研究治疗无效的因素D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变化E研究合并用药的影响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与应用 一、问答题 1、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2、新药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3、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4、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取样时间点如何拟定?结束时间点拟定有哪些规定?5、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生物样品测定措施有哪些评价指

38、标?6、什么是生物等效性?什么是生物运用度?7、生物运用度评价的常用药动学参数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8、生物运用度实验设计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这种措施?9、进行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时,Cmax 与AUC在记录分析前为什么要进行对数转换?10、某药的静脉注射剂、口服溶液剂与片剂,经生物运用度研究,某受试者用三种制剂后得到的血药浓度数据如下表。请计算该受试者口服溶液剂的绝对生物运用度和口服片剂与溶液剂比较的相对生物运用度。静脉注射剂、口服溶液剂与片剂的给药剂量为2mg.kg-1、10mg.kg-1和10mg.kg-1。表 受试者分别用静脉注射剂、口服溶液剂与片剂后测定的血药浓度(g/ml )时

39、间(h) 静脉注射剂溶液剂片剂0.55.9423.413.21.05.3026.618.01.54.7225.219.02.04.2122.818.33.03.3418.215.44.02.6614.512.56.01.689.147.928.01.065.775.0010.00.673.643.1612.00.422.301.9911、18名受试者交叉服用60mg某药的片剂与胶囊剂后,获得的AUC列于下表。请以AUC为指标进行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NO.给药周 期顺序 AUC0 (g/ml)hTR1T/R21.0320.922T /R18.1417.433T /R27.2328.214T /

40、R26.4627.735T/R16.9318.506T /R32.3237.747T /R22.4725.818T /R9.278.409T /R31.5432.2010R/T19.2320.1911R/T18.2717.9112R/T21.3719.2113R/T12.4710.4514R/T18.5115.6715R/T12.4410.8616R/T16.9716.3117R/T27.0526.0218R/T14.8717.99Mean 20.3720.64SD 6.507.7212、某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10L,半衰期是3.5h,该药物治疗所需浓度为20g/ml,请设计一日两次给药的控释

41、制剂的药物释放速率,若不需负荷剂量,该制剂的规格是多少?13、缓、控释制剂与否都需要负荷剂量?为什么?14、释放度与溶出度在概念上有何异同?测定措施建立过程中考虑的问题有何异同?15、缓、控释制剂生物运用度实验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药动学指标用于其释药特性的评价?二、名词解释1、生物等效性2、生物运用度3、绝对生物运用度4、相对生物运用度5、延迟熵三、单选题1、在进行口服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不适于采用的动物是A家兔 B犬 C大鼠 D小鼠2、缓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参数中HVD是指A延迟熵 B波动系数 C半峰浓度维持时间 D峰谷摆动率3、SFDA推荐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措施为A药物动力学评价措施 B药效动力学评价措施C体外研究法 D临床比较实验法4、I期临床药物动力学实验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A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内的吸取、分布、消除的动态变化过程B受试者原则上应男性和女性兼有C年龄以18-45岁为宜D一般应选择目的适应症患者进行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互相关系1血药浓度和药理效应的关系存在哪几种体现形式?2什么是S型曲线?S型曲线的重要性?什么状况下S型曲线可以线性解决?3什么是Hill方程?如何应用Hill方程?4何谓EC50?有何应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