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规划信息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23500059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余姚规划信息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余姚规划信息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余姚规划信息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余姚规划信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姚规划信息(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余姚中心城区规划(20082030)批前公示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为了深化、完善市域总体规划中心城区部分的规划内容,落实市域总 体规划在城市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重大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要求,培育城市 新增长空间,推进余姚市域整体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积极、有序加快城市建设, 特制订本规划。第二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北至规划姚慈路,南至杭甬高速公路,西至规划兰曹路, 东至凤山、梨洲两街道的东部行政界限。规划范围涉及凤山、兰江、阳明、梨洲、 朗霞、低塘六个街道及马渚镇共七个行政单元,总面积约142.86平方公里,本规 划称为余姚中心城区(即主城,下同。)第三条规划期限确定规划期限为:近期:2008

2、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 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2、技术规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其它有关的法规、规范、技术规定。3、相关规划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 2020);环杭州湾

3、地区城镇群开发空间战略规划;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余慈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2006 2020);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6.7);宁波市副中心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2006-2030);余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余姚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余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余姚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余姚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 2020)等等。第五条规划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城市理念为指导,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衔接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

4、,统筹城乡发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和谐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 再造工程。充分挖掘人文与自然资源,凸显地域特色,突出社会、经济、环境效 益综合发展,弹性开放,提高规划的应对能力。第六条规划重点突出对余姚中心城区的区域定位与功能的分析,加强余慈地区的空间关系研 究;进行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研究,加强与规划项目审批与实施的对接;提升余 姚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城市特色保护研究;重视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强 区域协调研究。第二章规划主要内容第七条规划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节约型城市;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创造和谐宜居 社会;坚持可操作性原则,近远期建设有序过渡。第八条发展定位本规划确定余姚中心城区的性

5、质定位为:长三角南翼经贸发达的现代宜居山 水城市;浙江省市域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第九条发展目标构筑“效率城市、公平社会、宜居环境”力争在规划期内把余姚建设为经济 繁荣、富于创新、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和谐宜居城市,走城乡一体化的低碳型 城镇化道路。到2030年,经济和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区域地位提升, 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发展协调,山水特色明显、历史文化丰富, 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和现代和谐宜居 城市。第十条发展规模(一)人口规模规划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的余姚中心城区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将分别达 到43万人、50万人和60

6、万人,远景人口为80万人左右。(二)用地规模规划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余姚中心城区的城市用地规模将分别达到 53955600万平方米、56255850万平方米、69007250万平方米。远景余姚中 心城区建设基本完成,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92009775万平方米。第十一条规划结构规划余姚中心城区总体上形成“三轴、三心、五片”的空间布局,体现“城 内城外山水相通、组团网络分布、功能重构提升”的特点。“三轴”即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城市第二产业发展轴和沿江生活休闲轴。“三心”即老城商贸文化中心、高铁商务中心和生态绿心,形成复合型城市 公共中心发展态势,为余姚中心城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集

7、聚作用。“五片”即分别为以双城为核心的城中片、城北片(高铁新城片)城南片、 城西片和生态片等区块,五大片的形成将组织合理有效的用地布局。第十二条分片发展引导(一)城北片以咼铁站为核心,周围形成以铁路枢纽站为基础延伸出来的相关产业群体, 其中重点突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并与中国塑料城区块进行道路和功能轴线上的 对接,包括阳明工业区的建设。(二)城中片整合原有城东新区规划,对原有模具城产销一体化产业实施退二进三,提升 城东商务中心功能;在空间塑造上连通山水廊道,建设环境独特,集商务办公、 教育科研、生活居住功能为主的城东片区。依托原有老城突出的商业功能,进行强化和提升,集聚区域优势商业主体, 形成特

8、色商业街区。保留和优化以行政中心为核心的余姚行政管理系统功能,凸 显老城混合的生活功能和集聚功能。(三)城南片作为余姚老城居住功能向外拓展和疏解的主要空间区域之一,通过水网绿地 的环境营造,以及由老城延伸出来的特色商业街串联,成为余姚城市居住环境最 佳区域;整合区块内经济开发区南区产业发展,优化布局,提升功能。(四)城西片主要以余姚经济开发区西区为依托基础,向西发展形成中心城区工业集聚区, 并在兰曹线与姚慈线交叉口西南角和西港区形成物流园区,利用便捷的公路、水 路运输系统进行货物集散。北部作为开发区扩容区块,重点以工业发展为主导,结合本区功能定位融合 方桥区块的发展。(五)生态片作为城市的绿心

9、,以生态功能为主导,适当引入部分游憩休闲功能,营造市 民休憩活动场所。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第十三条居住用地规划(一)居住用地布局规划居住用地为1868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5.83%,人均33.36平方米。(二)中小学布局规划在原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和完善教育设施的配置,幼儿 园结合居住用地布置。规划余姚中心城区小学31所,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肖东中学现状 保留,在姚江中学建设完成后,变为公办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规划中心城区各 类高中7所,迁建特殊教育中心。(三)村庄改造规划范围内共涉及行政村45个。规划根据各个村庄具体分布情况、建设情况, 采用完全保留模式、集中改

10、建模式、集中安置模式、纳入商品房建设模式等不同 的模式进行改造。第十四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公共设施发展结构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总体上形成“一轴三心、多点 成环”的公共设施发展结构。“一轴”:即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主轴,依托城市主干路一一新建北路-新建 路-南雷路-南雷南路两侧密集的公共设施布局及城市轴向延伸需求,形成城市南 北向的发展轴线。“三心”:即高铁服务中心、城东商务中心和老城商贸文化中心,形成复合型 城市公共中心发展态势,为余姚中心城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集聚作用。其中文 化体育中心位于老城东侧。“多点成环”:依托城市道路环线及组团分布,规划外围形成环状的组团中心

11、并与公共设施发展主轴与城市三心形成合理的轴线延伸关系,并合理配置城市各 功能片区的服务功能。(二)城市商业金融发展与布局规划规划商业金融用地为549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59%,人均9.80平方 米,形成“一心四片多点三带”的总体布局结构。“一心”为桐江桥城市商业中心。“四片”分别为城南、城东、城西、高铁站四个片区商业中心。“多点”为多个社区商业中心。“三带”为候青江、姚江、最良江三条山水休闲服务带。专业市场重点突出农副产品市场、浙东家居市场、浙东装饰材料市场、汽车 市场等一批重点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三)行政办公发展与布局规划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为71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98%

12、,人均1.26平方米。 规划重点打造南雷南路行政办公轴线,突出现代城市形象。保留现状余姚市 人民政府,并对其周边地区进行整治与改造。结合各片区中心安排片区管理用房, 包括街道级的行政办公用地。(四)科教事业与设施布局规划规划科教事业用地为89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3%,人均1.59平方米。(五)医疗卫生事业与设施布局规划规划医疗卫生用地为34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7%,人均0.61平方米。(六)文体事业与设施布局规划文体设施用地为97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4%,人均1.78平方米。 规划在城市东部沿姚江,预留分区级文体中心,成为分区公共文化、体育运 动场所,为东部

13、城区服务。在东江西侧,规划一处体育用地,为城北分区服务。余姚体育休闲中心近中期为整个城市服务。远期随着余姚中心城区的发展, 市级体育中心在核心区的建设,将逐步成为分区级的体育服务设施。第十五条工业用地规划规划工业用地为1557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52%,人均27.80平方米。 规划总体形成“三大片、两小点”的工业用地布局。“三大片”即位于方桥区块的开发区整合区、位于城市西部的开发区西区和 肖东工业园区及位于城市南部的开发区南区、高新区和远东工业城。第十六条仓储物流用地规划规划仓储物流为244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37%,人均4.35平方米。规划布局形成两大物流区,一是位于方

14、桥片北侧的物流区块,二是依托城市 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和水运网,位于西货站、西港区附近,两者布局位置基本 依托城市未来工业园区的布局方向。在规划区块北部山坳处布置一处危险品仓库 用地。第四章 综合交通规划第十七条交通发展战略(一)以区域内交通设施城市化为指导思想,加快余姚市对外交通和站场建设, 尤其是集城市轨道、常规公共交通、公路场站等多方式于一体的组合枢纽建设。(二)以区域性通道、快速道路、组团通道为骨架或轴线引导余姚城市功能新 区开发,突出城市组团或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引导中心城市的用地开发和空间布 局。(三)以规划引导和法规建设保持交通容量与土地开发的平衡。加快中心城区 路网建设,重点加强

15、余姚市中心城区与姚北副城的通道建设,积极培育未来城市 中心的形成,促使城市交通结构的完善。第十八条交通规划目标建立以区域公路干线、铁路和城市快速干路为主骨架,以铁路、公路枢纽为 节点,城市主次干路和内河航道为基础的现代化内外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以公 交为主导,突出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以及高速铁路的“零换乘”构筑高效、顺畅 的多方式一体化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第十九条余姚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一)规划提出“一环、六横、七纵”的骨架网络。“一环”指南北大通道、永 宁路、南外环路、姚慈路。“六横”为谭家岭路、世南西路-世南东路、子陵路- 丰山路、北环路、舜达路-舜达东路、舜慈三路。“七纵为兰曹路、肖朗路

16、、兰 周路、西环路、新建北路-南雷南路、城东路和东外环路。(二)由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组成的骨架道路网,引导过境客货运交通,从 城市外围经过,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区交通的影响,缓解城区道路系统压力;以“六 横、七纵”为交通主通道,将进出余姚市的交通流按起讫点不同分别进行城区外 围交通和老城区内部交通的组织。第二十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公路客运站场规划。近期形成“三主、二次”的公路客运站系统,“三主”指 新建的余慈客运综合枢纽站、西站和高速汽车站,“二次”指原有东站、南站。远 期远期形成“二主、二次”的客运站系统,东站和南站功能逐渐转变为公交场站。物流中心规划。物流中心点设置两处。一处于甬余夫公路与肖朗

17、路交叉口的 南侧;另一处设置于姚慈路兰曹路交叉口东南侧。第二十一条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一)轨道交通系统规划1、余慈中心城以及余姚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调整市域轨道线S2南段,经谭家 岭路向东至宁波中心城。2、中心城区规划城区内轨道线路L2以南段由余慈站向南经梁周路-西外环路 至谭家岭路,建设形式采用地面高架。(二)城市公交系统规划1、城区公交车辆配置规模。规划2015年、2020年、2030年余姚市城区公交车 辆拥有量分别达到387标台、450标台和560台。2、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近期规划17个公交首末站,其中汽车中心站、汽车 南站、汽车西站和汽车东站为枢纽站,兼有停车场和首末站功能,承担60%的公

18、交 车夜间停车任务。远期汽车南站、东站作为主要公交停车场和首末站。第五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第二十二条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延续余姚“半城山色半城水”的特点,规划依托城市生态廊道、自然山 体、滨河绿地形成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第二十三条景观系统规划规划以丰山、黄山、梅花山、归胜山四座大的山体为借景和对景,以龙泉山、 龟山、凤山、蛇山为素材,通过东江、中江、西江、候青江、姚江、最良江的环 绕,综合城市道路系统,构筑“八山六水”的景观空间结构,建成三条城市空间 景观纵轴和三条城市空间景观横轴。第六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二十四条古城保护规划(一)分区分级保护规划确定余姚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区

19、范围为东起余姚二中东侧小路、三官堂江 以东道路,西至六浦江以西80米;南起舜水南路以南30米,北至侯青江以北200 米。按照分区分级保护原则,规划在古城区内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1、重点保护区规划将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确定为重点保护区。2、传统风貌协调区规划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传统风貌协调区。在传统风貌协调区内,用地性 质和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形式等应与重点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相协调。对不 协调的建筑应采取改造或拆除重建等方式。(二)城址环境和城市轮廓线保护通过控制古城区建筑高度,保护水系,在古城城址周围绿化,用铺地、立碑、 建立标志物等方式展示城址环境,保护和展示古城区南北双城的格局

20、。古城轮廓线的保护重点是要保护余姚山水城市特色,保证龙泉山的制高点地 位,以及周围山形和江势的优美城市背景轮廓线。避免新建建筑对山川形胜特征 和重要地形地貌造成破坏,控制环境污染,保持秀丽风光。沿江两岸是城市设计重要的界面。姚江两岸连续的建筑立面和建筑轮廓线构 成余姚城市的特色,应精心设计。(三)视廊的保护和建筑高度控制为建立文物景观点和自然景观点之间以及自然景观点和自然景观点之间的呼 应关系,使古城区与其自然环境互相协调并统一为一体,突出城市特色,规划以 龙泉山为主要观景点划定四条视线通廊。第二十五条历史地段保护规划根据历史地段应当具备的条件,规划确定余姚保护的历史街区14处,其中中 心城区

21、内有武胜门路传统居住街区、府前路传统商业居住街区、龙泉山自然历史 文化保护区、保庆路历史街区和老西门历史街区等5处。第二十六条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一)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二)不合理占用文物古迹单位的搬迁。(三)文物保护单位合理利用和展示。(四)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五)地下文物的保护要求。(六)文物保护点的保护要求。第七章旅游发展规划第二十七条旅游发展策略(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重点突破”的原则,深 度挖掘“一山一水一古城”为核心的优势资源,开发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生态 旅游、休闲旅游等旅游产品体系,强化龙泉山名人文化旅游区、四明山休闲

22、度假 区、牟山湖休闲度假区和姚江旅游文化带的功能布局,打造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 休闲胜地和新兴的旅游目的地。(二)发展目标将余姚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休闲胜地和新兴的旅游度假目的地。第六章重要基础设施规划第二十八条给水排水规划(一)给水规划1、用水量预测根据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确定余姚城区最高日用水量近期为19 万吨/日,中期为27万吨/日,远期为33万吨/日。2、城区供水水源可作为余姚城区供水水源的水库共有五座,其中陆埠、向家弄、梁辉、四明 湖为已建成的水库,双溪口水库为在建水库。3、水厂规划城东水厂,总规模16万吨/日;保留七里浦水厂,供水能力为12万吨/日。渚 山水厂,正常设

23、计供水能力为10万吨/日,最大供水能力为12万吨/日。姚北水厂, 为新建工业水厂,总规模20万吨/日。(二)排水规划1、城区河道规划1)河道洪水位余姚城区河道常水位为1.131.33米,高水位为3.30米左右。排涝河道姚江、 候青江、最良江、中山河、东江、中江、西江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2、排水规划1)污水量预测规划确定按城区用水量的80%计,则近期污水量为15.2万吨/日,中期污水量 为21.6万吨/日,远期26.4万吨/日。2)排水体制余姚城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统一排入市域污水干网,并汇入市 域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和排放。3)排水设施和管网布局规划污水处理厂余姚城区污水应纳入小曹娥

24、污水厂处理。在现有排海6#泵站位置的滨海园区南侧设置再生水水厂,规模为5万吨/日。 城区污水管网和污水泵站余姚城区污水系统共分为西片、南片、中片、北片和西北片5大区块,每个区 块内的污水具有流向明确、管网自成系统的特点,区块间污水通过主干管或区块 内污水提升泵站进行沟通。第二十九条电力电信工程规划(一) 电力工程规划1、负荷预测采用人均负荷指标法和负荷密度法预测规划远期中心城电网最高电力负荷, 拟定最高电力负荷高方案102万千瓦,中方案90万千瓦,低方案79万千瓦,以中方 案作为参考方案。2、220千伏电网规划保留现状220千伏溪凤变。迁移改造220千伏屯山变。保留220千伏梨洲输变电 工程。

25、保留220千伏通济输变电工程。3、110千伏电网规划保留现状的110千伏变电所,对部分变电所进行扩建。近期建设的黄山、冶山、 西姜、同光、屯南、110千伏变电所,远期另新建芝山、戴家、大黄桥等110千伏 变电所。4、高压廊道规划依据城区用地规划安排,归并整合现状架空高压线路。城区新建架空线路,原则上均采用同塔(杆)双回架空设置,进入居住区、 公建区110千伏新建线路,建议采用电缆入地敷设。第三十条燃气供热规划(一)气源的确定规划确定:近期(2008年-2015年)余姚市天然气气源以东海天然气、“西一 气”为主要气源,“川气”入浙后作为补充气源;远期(2016年-2030年)余姚市天然气气源以东

26、海天然气、西一气、川气、西 二气为主要气源。液化天然气(LNG )气源作为长输管线天然气的补充气源和应急气源。(二)用气量预测规划至2030年年用气量为14682.08104Nm3/a,平均日用气量为39 . 06 1 04Nm3/d。 输配系统(三)管网布置1、城市管网系统采用次高压、中压二级管网系统。2、本规划在调压站的设置中,除了与门站合建的一座高中压调压站外,考虑 增设两座高中压调压站。中低压调压系统中商业用户主要采用楼栋调压方式,居 民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小区柜式调压或楼栋调压方式。第七章环境保护和卫生规划第三十一条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目标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中心城区大气环境整体上应

27、保持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 级标准以内,交通干线两侧允许低于二级标准,但不超过三级标准。水环境质量目标:城区内规划的景观河流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周边水库为 国家地表水II类水体,地下水应达到国家地下水II类标准。声环境质量目标:休疗养用地、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 地区,昼间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超过40分贝;旧城区以居住、文教为主的区域 或商业、居住混杂的地区,昼间5060分贝,夜间4550分贝;规划确定的工业 区,昼间不超过65分贝,夜间不超过55分贝。(二)环境功能区划分1、综合环境功能分区:城市综合环境功能区划主要分工业区、城市新区、老城区和城市绿心。2、大气环境功能区

28、划:中心城区大气环境功能区可划分为两类功能区。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为 生态绿心;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是城市规划建设区。3、水环境功能分区:姚江及姚江以北地区河流全部控制为III类水体控制;南部山区河流和水库 按II类水体控制;饮用水水源地按II类水体控制。4、声环境功能分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为四类,其中城市新区、公园、文化教育、新建居住区为 类,老城区、综合生活区为2类,工业区为3类,公路、铁路两侧为4类。第三十二条环境卫生规划(一)环境卫生公共设施1、公共厕所:应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道路沿线,大型公共活动场所附近,位 置易找,提示牌要醒目、美观。主要建设标准为一类和二类。规划公共厕所按2500

29、 人/座设置,至规划期末,总数达到224座。2、废物箱:在城区各道路按原则设置废物箱,设置间隔应符合商业、金融 街道50-100米;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100-200米;支路、有人行道的 快速路200-400米。(二)环境卫生工程设施1、生活垃圾转运站: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市政条件好,对居民影响小、交 通方便、宜于安排清运路线的地方。规划改造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1座,迁建1座, 新建17座,总数达到28座。建筑垃圾转运站:由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对建筑垃圾统一进行集中堆放和调 配。规划城区北规划一处建筑垃圾转运站。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第三十三条防洪排涝规划(一)防洪排涝标准防洪标准:近中期为5

30、0年一遇的III级设防的中等城市;远期为100年一遇的 II级设防的重要城市。排涝标准:20年一遇,24小时降雨当天排出不受淹。(二)河道整治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对中心主要河道进行整理、疏浚、拓宽。骨干河道河面 较窄处控制为20米以上,支流河道河面最窄处控制为10-18米,现状河道宽度如超 过最小控制宽度,以现状河道宽度为准。第三十四条消防规划余姚中心城区远期规划4个消防站。第三十五条 地下空间规划(一)地下空间开发总体布局1、重点发展区域西南片区:即现状黄山公园以北及沿四明路几个小区地块,结合现状新建小区 的地下停车场规划相互连通以形成地下停车网络。东北片区:即现状的城东新区和模具城区块,规划

31、该片区的职能以停车、办公 为主,适当考虑休闲、娱乐等功能。高铁新城片区:位于规划的高铁站附近,规划该片区的职能以商业、停车为主, 以高铁站地下停车场为核心建设地下停车网络。2、次重点发展区域城市综合中心区:利用地下步行通道将地下设施相连通,建设地下商业综合 体。规划该片区的职能以商业、停车为主,并结合火车站前广场的改造以及化纤 厂地块的拆迁,建设地下停车网络。西北片区:即生态涵养区以南至姚江地块,规划该片区的职能以文化、娱乐、 商业、停车为主,并结合已建地下停车场,相互连通为地下停车网络。东南片区:规划该片区的职能以停车为主。第九章空间管制规划与“四线”控制引导第三十六条空间管制规划根据现状的

32、建设情况以及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对于地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按 照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已建区、适建 区、限建区和禁建区。第三十七条“四线”控制规划(一)红线红线导控范围界定“红线”是指规划中用于界定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管道运输 用地除外)、交通设施用地的控制线。(二)绿线绿线导控范围界定“绿线”是指用于界定绿化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范围界线的控制线。(三)蓝线蓝线导控范围界定“蓝线”是指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 控制的地域界线。(四)紫线紫线导控范围界定“紫线”是指是指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 史文

33、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界线。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第三十八条 近期建设目标形成基础设施基本适应、内外交通网络化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平台充足、居 住质量适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基本 发展框架。第三十九条近期建设重点近期建设重点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居 住区和工业区建设。其中以城市道路交通、给排水和水系治理、电力电信工程为 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城市绿地、城市中心和广场、 城市现代化的特色居住小区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工程建设取 得较大进展;建设宜居城市;自然资源与环境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抵 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第四十条 通过规划批准,赋予本规划的法定地位第四一条完善城市用地制度第四十二条完善规划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三条 实施阳光规划,建立监督监测机制第四十五条完善考核机制和财政政策第四十六条开展后续专项规划编制第十一章附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