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23489729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怎样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怎样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怎样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怎样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怎样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中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会碰到认读上的一些困难。教师应该认真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文言文中字的音、形、义,帮助他们解决认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只有重视做好这方面的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学生认读的水平,才能为他们发展诵读能力和释义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汉字的音、形、义三个要素密切相关,在文言文阅读中,辨字音、辨字形、辨字义这三个方面实际上紧密相联。为了叙述的方便,下面我们分别从指导学生辨字音和辨字形这两个方面作一些举例说明,在辨字音、辨字形中必然也涉及辨字义的问题。首先从辨字音方面来说。文言文中所用的大多数字,我们今天在诵读的时候一般可以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但是,有少数字或者

2、现在不常见,或者在文言文中根据用法和意义的变化在读音上也有某些变化,因此读时必须注意。一些现在不常见的字,要认真查明字音,不能含糊放过,也不可主观臆测,否则就会误读。这些容易误读的字,很多都属于形声字。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很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分析了9353个汉字,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音的作用,但由于古今读音的变迁,在现在看来,许多形声字中声旁并不能准确地表示它们的读音。一些现在不常见的形声字如果不去认真查明字音,简单地照它们的声旁读,往往会出差错。例如,劝学中出现了一些对学生来说可能不常见的形声字:、槁、砺、楫、跬、骐、驽、锲、镂、螯等。从字的读音跟声旁的关系来看,这些字

3、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字的读音跟声旁的读音完全一样,如:(ru)、砺(l)、骐(q)、驽(n)、螯(o)。第二种情况是字的读音跟声旁的读音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差异:槁(go)与高(go)、镂(lu)和娄(lu)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跬(ku)和圭(gu)韵母相同而声母、声调不同;(q)和支(zh)声母、韵母、声调都不同;而楫(j)的声旁(q)虽然也是韵母相同而声母、声调不同,但“”在现代已不独立成字,它的读音中学生一般也不会知道。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简单化地只念半边字(按声旁的读音去念字),当然就会造成误读。形声字的声旁在现在不能准确表示字音的现象,在音韵学上可以从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来作

4、出解释。语文教师如果能学一点音韵学,对于深入理解文言文中许多语言文字现象是大有好处的。但音韵学的系统知识一般不宜去向中学生传授,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辨认、记忆某些字的正确读音,教师有时也可以适当告诉学生一点简单而有用的音韵学常识。例如,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形声字,读音都跟声旁的读法不同: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o)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f)鼓不鸣董少平。”(董宣执法)诏书切峻,责臣逋(b)慢。(陈情表)彻其环(tin),至老不嫁,以养父母。(赵威后问齐使)安有为天下阽(din)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春冬之时,则素湍(tun)绿潭,回清倒影。(

5、江水)例中,“莩”、“”、“逋”三个字的声旁分别是“孚”(f)、“包”(bo)、“甫”(f),而这三个形声字的字音分别是pio、f、b,声母f、b、f变为p、f、b。这实际上反映了一条重要的汉语音韵的规律:f是“轻唇音”,b、p是“重唇音”,现代普通话中以f为声母的字在上古时代声母实际上读如b或p,这就是音韵学家所说的“古无轻唇,读如重唇”。根据这条规律,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同样以“孚”为声旁的字,既有以f为声母的(浮、俘、蜉、郛),又有以p为声母的(莩、殍);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同样以“甫”为声旁的字,既有以f为声母的(如:辅),又有以b或p为声母的(如:逋、晡、圃、匍);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意义为鼓

6、槌的“”(声旁是包)又常写作“桴”(声旁是孚),而读音都是f。例三句中加点的形声字也值得分析研究。例中的“”声旁是“真”(zhn),但字音为tin。以“真”为声旁的汉字中,声母有的是zh(如:镇、稹)、ch(如:嗔、瞋),有的则是d(如:颠、滇)和t(如:填、阗、)。例中的“阽”声旁是“占”(zhn),从“占”得声的字,声母有的是zh(如:沾、站)、ch(如:觇)、sh(如:苫),也有的是d(如:玷、店、阽),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情况,这里不多说了。例中的“湍”声旁是“”,“”有dun和zhun两个读音,从“”得声的字,声母有的是d(如:端)和t(如:湍),有的则是zh(如:颛)、ch(如:喘)等

7、。声旁“真、占、”在形声字中表音的情况,反映了现代普通话中以zh、ch、sh为声母的字在上古汉语中实际上把声母读如d、t,这也就是音韵学家所说的“古无舌上,读如舌头”。了解这条规律,对于比较深入地认识一些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对于牢固地记住“、阽、湍”这一类字的读音,是很有帮助的。像这种并不复杂但确实有用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时不妨适当地向学生作一些通俗易懂的提示、说明。阅读文言文还会遇到一些一字多音的字,要指导学生根据它们用法和意义的变化读准它们的字音。文言中的字,一般也就是一个单音词,有的字在表示不同词性或不同词义时,读音会产生变化,这就造成了一字多音的情况。具体地说,主要有三种不同

8、情况。一是破读问题。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在用作名词和用作动词(穿衣)时,分别读y和y;“食”在表示吃和给人吃这两种不同意义时,读音分别是sh和s。古书的一些旧注中注明了某些字的破读音。旧时读书人在读古书时很注意字的破读,习惯于在需要破读的字右上角用朱笔画一个小圆圈,作为破读的标记。对于文言文中的破读音,我们今天可以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一般字典、词典也都注明这种读音,我们自然应当要求学生去学习、掌握,例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o,爱好的“好”(动词)读ho;难易的“难”(形容词)

9、读nn,灾难的“难”(名词)读nn;为了的“为”(介词)读wi,作为的“为”(动词)和表示被动的“为”(介词)读wi,等等。有一些破读音,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加特别的区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规定了统一的读音,这类字如果按照普通话的规范音去读,也是完全可以的,例如:文过饰非的“文”旧读wn,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而我们今天可以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规定,读为wn和y。还有一些破读音,现代汉语中基本上不用了,但在文言中屡见,起到了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还是应该提示、说明的。例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池”句中的“数”,在现代这个字可以读sh(名词)或sh(动词)和s

10、hu(副词),但在这句中则应该读c,意思是密,具有形容词的性质。总的说来,指导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介绍一点关于破读的知识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这对帮助学生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恰当地进行诵读,是大有益处的。二是通假字问题。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某个字的现象,这就是所谓“通假字”。有的通假字读音没有什么变化,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句中,“畔”借用为“叛”,读音没有变化。有的通假字读音有某种变化:或者是声母变化,如扁鹊见蔡桓公“火齐之所及也”句中,“齐”借用为“剂”,不读q而读j;或者是韵母变化,如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句中,“亡”借用为

11、“无”,不读wng而读w;有的是声母、韵母都有变化,如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句中,“生”借作“性”,读音不是shng而是xng。通假字读音上的变化,实际上也可以用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来作解释。三是一些特殊词语中字的读音问题。例如:“浩浩汤汤”(岳阳楼记)中的“汤汤”(shng shng),“可汗大点兵”(木兰诗)中的“可汗”(k hn),“超妹曹大家上书”(班超告老归国)中的“家”(g),等等。这类字的读音,教师可以提示一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去熟悉和记住。上面是从辨字音方面说的,接下来再从辨字形方面来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形声字中,声旁还在不同程度上起到

12、表音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时,指导他们了解一点关于字形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辨明字形、掌握字义和字音,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指导学生了解一点关于汉字造字法的知识。汉字的造字法,前人总结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几种,文言读本已在文言常识二识文字中作了介绍,不拟再作重复。这里,我们只想着重谈一下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一些常用部首,借以分析、掌握字义(特别是字的本义)的问题。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书中归纳出的540个部首,原来都有一定的意义,在形声字中都是表示意义类别的意符(即形旁)。后世的字典、辞书采用的部首,都是在说文部首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改进的。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地引

13、进关于汉字常用部首的一些知识,对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的作用。举例来说,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江水一文时,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句话作了这样的提示:“清荣峻茂”四个字都是形声字,请同学们注意它们的形旁。学生发现了这四个字的形旁分别是“水、木、山、草(艹)”,就能较好地体会到“清荣峻茂”这四个字的表意功能相当于“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这四个主谓短语。在汉字中,可以归入这四个部首的字是大量的,实际上都可以根据部首去大体确认有关字的意义类别。又如,“页”字是一个象形字,也是一个部首,说文的解释是:“头也凡页之属皆从页。”意思是凡与“页”(头)有关的字都从部首“页”。醉翁

14、亭记“苍颜白发”的“颜”,从页,原意是额,这里可理解为面容。董宣执法“强项令出”的“项”,从页,意思是脖子的后部。垓下之战“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的“顾”,从页,意思是回头看(“顾”的其他义项以及虚化后表示轻微转折的用法,都是从“回头看”的意义引申开去的)。旧时书信上常见的“顿首”二字,这个“顿”也从页,说文的解释是“下首也”。还有其他从“页”的字,情况也跟上面列举的那些字一样,原来的意思都跟“页”(头)有一定的联系。记住了“页”这个部首表示的意义类别,对深入理解不少从“页”的字都会有帮助。再如,“彳”这个部首,说文的解释是:“小步也。”或说“彳”是“行”(本义是道路)的省文。从“彳”的字与道路

15、、行走等意义有关。记住了这个意义类别,对“径”(不能行车的小路)、“循”(顺着走)、“徐”(慢走)、徇(巡行)等一系列字的本义也就比较容易体会了。还要指导学生了解一点关于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常识。古今字是指在表达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不同的字。古代已有的字叫古字、本字,后来产生的字叫今字、后起字。今字和古字在形体上一般有相承关系,大都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偏旁(通常是增加形旁),或者是改变古字原来的偏旁;也有少数是另造一个新字的,今字和古字的联系较难看出(如:古字“亦”本义是腋下,后起的今字就是“腋”)。在古字上增加偏旁而新造今字的例子,如:子鱼论战中的“不禽二毛”,句中“禽”是用的古字,

16、今字就是“擒”。敕勒歌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句中“见”是用的古字,今字就是“现”。改变古字偏旁而新造今字的例子,如:论语六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中表示喜悦意义的“说”后来写成“悦”。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士吏被甲”,句中意思为披的“被”字后来写成“披”。异体字是指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实际上也就是同一个字有几种不同形体。在现代汉字中,异体字已经经过整理,许多异体字已不再使用。但在阅读文言文时常会遇到一些异体字,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熟悉其中一些最常见的字。繁简字是指有一部分汉字有繁体和简体两种写法。1956年以后,国务院公布推行了简化汉字,对一部

17、分笔画繁多的汉字作了简化。文言文原来使用的是繁体字,文言读本中的课文已经采用了简体字,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繁体字与简体字大都是一个对一个的,一般不会造成误解;但也有的简体字实际上代表了文言文中两个不同的字,如果不注意区别就会造成误解。例如:简体字“征”代表了文言文中的“征”(意思是出征、赋税等)和“徵”(意思是徵召、徵求等)两个字。因此,木兰诗“从此替爷征”的“征”(出征),跟班超告老归国“帝感其言,乃征超还”的“征”(实际上是“徵”,徵召),应该看成两个不同的字,意义完全不同。对于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时不必讲得过多、要求过高,可以结合教材中出现的实例略加提

18、示、点拨。学生略知一点这方面的常识,在诵读、复背、浏览中适当给以注意,对这类问题接触得多了,也就会逐步领悟。二在文言文教学中,常用实词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文言文,固然要注意语法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更应该重视词汇方面的问题,因为语法结构是有限的,词汇却面广量大。学好常用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词汇的重点。正如王力先生指出的:“古代汉语大概有一千到一千二百个常用词,把它像学外文生字那样地记住,大有好处。”(王力怎样学习古代汉语)当然,对于高中学生来讲,范围还可以缩小一些,可以要求他们着重学好并记住几百个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里出现的大量实词不能不加分析地同等看待,应该从词语

19、运用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大体说来,文言中的实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文言里是不可缺少的常用词,在现代书面语里出现频率也很高(有的是现代单音词,有的是现代复合词和成语中的语素)。这类实词应要求学生着重掌握,这既有利于他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又可以促进他们增强对现代语文的理解、运用的能力。仅以论语十则出现的部分实词为例,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是富有活力的:文言实词:诲、志、愿、憾、施、怀、择、弘、毅、吝、观、止、畏、闻、仰现代复合词:教诲、志向、愿望、遗憾、施加、关怀、选择、弘扬、坚毅、吝啬、观看、停止、畏惧、闻名、敬仰第二类是“半死不活”的,

20、即在文言文里出现得较少、在现代书面语里偶尔才用到的。这类实词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课文作一般理解。例如,文言读本第一单元诵读课文中出现的“裘、篑、莩、砺、骥、驽、锲”等词就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已经死了”的,即在文言文里出现得很少、在现代书面语里已经用不上的。这类实词作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当然要扫一下,但学生知道大概意思后就不必再作更高要求。例如,第一单元诵读课文中出现的“罟、跬”等词就属于这一类。在上述三类词中,第一类词才是王力先生所说应该“像学外文生字那样地记住”的常用词。文言文的常用词,许多都是一词多义的。因此,指导学生学好常用词,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分析一个词不同义项的内在

21、联系。要注意掌握常用词的本义(词的原来意义)或基本义(词义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义项),只有抓住了本义或基本义,多义词多个义项的内在联系才能看清,对这个词的意义才能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例如:虎见之蔽林间窥之。(黔之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讷谏)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上各例中的“间”,看起来意义各不相同,但如果教师能在学生学过有关课文后,启发引导他们抓住“间”的本义去推究它

22、的各种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学生对“间”的多个义项就会认识得比较深入、全面。“间”原作“”,说文云“,隙也。从、月”。段玉裁注:“会意也。门开而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间”的本义是“缝隙”。从这个意义向两个方向引申:一是缝隙介于两物之间,因此引申出“居中”、“中间”一类的意义。二是缝隙使两物隔开,因此引申出“隔开”、“中断”一类的意义。随着意义的变化,词性和读音(声调)也有某些变化。可见,“间”的许多义项决不是彼此无关、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间”的词义引申发展情况大体上可以简化为下表:指导学生学好常用词,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注意多角度地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对词的意义

23、、色彩、功能、结构、演变等获得比较准确的认识。一是古今词义的比较。叶圣陶先生指出:“我思读文言,最当令学生明白一个字而意义有古今之别”(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育书简)。有一部分词语古今意义有了一些变化,以今义去理解古义会造成误解,在学习时要注意比较分析。以劝学的一些词语为例:篇名中的“劝”,如说文所解释的“勉也”。“青,取之于蓝”,“青”、“蓝”今指色彩,古指靛青和蓝草。“虽有槁暴”,“暴”现在常用义为强暴,音bo,但本义是晒,说文的解释是“晞也”,音p(“暴”与后起的“曝”是古今字)。“声非加疾也”,“加疾”决不能理解为“增加疾病”。“加”在这里用的是引申义,可看成副词,意为更加。“疾”,

24、这里也用引申义,意为急速。“绝江河”的“绝”,本义是“断丝也”(说文),古今基本义都是断绝,但此处决不是在说“截断江河”,“绝”用了横渡这个引申义。二是古今词语色彩的比较。有些词语古今都用,意义也有联系,但感情色彩有显著变化,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去细心体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是双音词,带褒义。但此处“指”和“示”是两个同义的单音词(尔雅释言云:“指,示也”),色彩是中性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作为现代的双音词,意义是恶劣、不道德,有强烈的否定、谴责意味。但此处“卑”指地位低微,“鄙”指见识浅陋,是两个单音词,用来表示自谦,

25、但绝不像现代那样带有明显的贬义。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后面十六个字在现代书面语中常被人们引用,通常用来比喻旧事物的衰败没落,带有贬义,但在原文中是写作者的祖母年老体衰,决不可能有什么贬义。三是古今词语表意程度的比较。要准确地理解一些文言词的确切含义,就有必要准确地把握这些实词表达意义的程度。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而它的今义是讽刺。“谤讥于市朝”,“谤”和“讥”今义是毁谤和讥讽,但在这句话中,“谤”指公开地批评指责,“讥”指“以微言相摩切也”(说文段玉裁注文)。因此,“谤讥”不但无罪,而且还有“受下赏”的资格。廉颇蔺相如列传“愿诸君勿

26、复言”,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个“愿”的意思都是“很希望”,语气比现代汉语中的“愿意”要重得多。四是古今词语结构的比较。例如,古代实词以单音节为主,也有双音节的联绵词和少数合成词;现代实词以双音节为主,也有单音节和多音节词。因此,要指导学生从结构上去作比较。文言文中有些双音节的结构要进行具体分析,辨明其性质、特点。陈情表“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告诉”今为双音节合成词,但此处是“告”(报告)和“诉”(诉说)两个单音词构成的联合短语。上面提到的“指示”、“卑鄙”,情况与此类似。垓下之战“辟易数里”,“辟易”是叠韵联绵词,意为退避,不能把它拆成“辟”和“易”再去作解释。而文言中习

27、见的“寡人”、“大夫”、“关中”、“江东”之类的双音节结构,则可以看成古代的双音节合成词。又例如,文言中的一个实词,有时与现代汉语中一个实词相当,但有时则与现代汉语中某个短语相当。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甚”近似于现代的“很厉害”(偏正短语)。隆中对“亮躬耕陇亩”,“耕”近似于现代的“种田”(动宾短语)。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近似于现代的“攻下”(动补短语)。五是不同语境的比较。广义的语境包括语言使用的时间、地点、对象、条件、有关背景等;狭义的语境,主要指上下文。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在语言论中指出:“尽管词可能在意义上有各种变态,但是上下文给予该词独一无二的价值;

28、尽管词在人的记忆中积累了一切过去的表象,但是上下文使它摆脱了这些过去的表象而为他创造一个现在的价值。”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既要指导他们准确掌握词的字面意义,又要启发他们紧密联系课文去体会词的语境意义。教学文言文时,要注意训练学生查阅各种字典、辞书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而熟练地从词的多个义项中选择最适合某种特定语境的义项;还要注意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让学生学会细读注释,从中体察词义在语境中微妙的变化。例如,下面是子鱼论战中的三条注释:鼓这里是动词,意思是鸣鼓进军,也就是进攻。三军以利用也春秋时候,诸侯大国军制分上、中、下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这里的三军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鼓可也,

29、不整齐,这里是说“未成列”。三条注释中,有的地方是解释词的字面意义,如对“三军”、对“用”、对“”的字面意义都作了说明。但“这里是”、“也就是”、“这里泛指”、“这里指”、“这里是说”等用语,则提示我们:下面的文字是说明词语在“这里”的语境意义。学生学会了细读、细辨注释的方法,许多有关词义的问题就都能自奋其力、自求解决。六是同义、近义的比较。有些实词,往往同其他实词具有同义、近义的关系,通过比较辨析,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看”指一般地看(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见”是“看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见相如,必辱之”),“视”和“望”分别是近看和远看(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

30、轼而望之”),“观”是目标集中的看(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察”是仔细察看并分析研究(曹刿论战:“虽不能察,必以情”),“窥”是有所凭借地看(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还有“览”、“瞰”、“瞻”、“瞩”、“睥睨”等,都是“看”的同义或近义词。作一些比较辨析,对这些文言词的理解就深化了,对它们作为词或语素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时的特点也能领会得更加深入。实词的词义,有时还涉及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典章制度、民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这里不多谈了。三清人刘淇说:“构文之道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助字辨略自序)。文言虚词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使用的频率却比实词高得多。学习文言虚词,对于准确地理

31、解文言文、熟练地诵读文言文,意义非常重大。文言虚词大约有数百个(其实许多虚词都是音近义通的同源词),而要求中学生熟练掌握的常用虚词只有几十个。一个虚词在不同场合实际上充当了不同类的词(例如,“以”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按照通常的说法,文言虚词是指可以充当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等的那些词。这些不同的词类在语法功能方面有不同的特点。代词、副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介词、连词、助词等主要用来显示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有的连词还能显示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语气词、叹词和一部分副词、连词、助词等都具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

32、生结合具体课文去细心揣摩、领悟。下面着重谈一下有关虚词的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注意虚实的变化。虚词大都是从实词假借而成的。有的实词本来有实在意义,但假借为虚词,用来表示语法意义。例如,“而”的本义是“颊毛也,象毛之形”(说文),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左传:“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又假借为连词(论语:“任重而道远”)。个别实词在一定条件下原来的意义虚化了,成了虚词,例如,“顾”是动词,原意是“还视也”(说文),而在“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顾”,意义虚化,从回头看的意思发展出转折的意味,成了转折连词。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那些既可充当实词

33、又可成为虚词的词的虚实变化。例如:“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十则)“其余不足观也已。”(同上)“斯亦不足畏也已。”(同上)“学不可以已。”(劝学)这四句中的“已”都出现在句子或分句的句尾,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用法相同,其实两例中“已”是动词,意思是停止;两例中“已”是语气词,与另一个语气词“也”连用,“也”抒发感叹之情,“已”却表示对所述事实确信不疑(用法同“矣”)。如果把中的“已”也看成虚词,对句意就无法理解了。其次,要注意用法的变化。这是学习文言虚词的重点。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有关虚词用法的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启发他们逐步形成对一些常用虚词用法的规律性的认识。要

34、启发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环境去体察。虚词用法的变化,总是适应内容和语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只有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和语言环境,才能对虚词的用法有比较深入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爱莲说最后的三句话:“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个句子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之”作为助词,常出现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但联系这里的内容和语境看,“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都不是定中短语,而是主谓短语。“菊”、“莲”、“牡丹”是受事主语,“爱”是指被喜爱,“之”的作用是表示这三个短语没有独立性,分别在三个句子中充当主语;同时也调整了音节而使三个短语的重点都落到动词谓语“爱”上

35、去。从语气上说,第一句是平缓的陈述,句末不需要用语气词。第二句表面上是发问,实质上隐含作者的感慨,疑问代词“何”很好地传达了这种语气。第三句抒发作者更深的感慨,是语气很强的感叹句。“宜乎众矣”充当全句谓语,而它本身是一个谓语提到主语前面的主谓短语,意思是说爱牡丹的人众多这一情况“宜乎”(是应当的啊)。这种让谓语提前来表示感叹的方式在文言中是常见的。“乎”、“矣”两个语气词都表示感叹,“乎”可译为“啊”;“矣”可译为“啦”(等于“了啊”),既表示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又表示作者对这一情况的感慨。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和体会,诵读这三句话时,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气语调充分表达出来。要启发学生通过虚词出

36、现的特定位置以及它跟其他词语的结构关系去辨析。例如,归去来兮辞中频繁地出现文言虚词“以”,试看“以”在句子中的用法: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中“以”后面紧跟的是名词性成分(“心”、“前路”),中“以”后面紧跟的是动词性成分(“轻飏”、“自酌”、“怡颜”),这就可以看出的“以”是介词,的“以”是连词。例中介词短语“以心”在动词性短语“为形役”前面,例中介词短语“以前路”在动词性短语“问征夫”后面,两个“以”都起了把有关的介词宾语引介给动词的作用。例前一分句的“以”与后一分句的“而”位置相当,它们都处在形容词

37、状语与动词性短语之间,作用相同,犹如现代汉语状语与动词之间常用的助词“地”。例的两个“以”位置相当,都在两个动词性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引壶觞”的目的是“自酌”(中间的“以”可译为“来”),“眄庭柯”的结果是“怡颜”(中间的“以”可译为“而”),这前后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句。像这一类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从感性认识中逐步提炼出一定的理性知识,并进一步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第三,要注意古今的变化。学习文言虚词,应该与学习现代汉语虚词结合起来,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文言虚词与现代虚词相比,古今的变化大致有下述几种情况。有的文言虚词到现在还在沿用。如,“而、以、于、与、为

38、、之、所”等,现代书面语在一定条件下仍在使用。有的文言虚词到现代已经消失。如,用作发语词的“夫”、“且夫”,用在句尾的语气助词“云尔”,现代已不再使用。有的文言虚词现在可以换用相应的虚词。例如,“曾”作为时间副词(表示曾经)现代仍然沿用,但作为表示情态、语气的副词现代已不再使用,而是换用了现代语中其他相应的副词。“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这三个“曾”,都是加重了后面“不能”、“不若”、“不知”的否定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换用“还”、“简直”、“竟然”等副词来表达。“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信”在这里作副词,它与“诚”是音近义通的同源字,现代汉语中可以换用“真是”、“实在”之类的副词来表达。有的文言虚词弱化为前缀、后缀,留存在现代双音节的虚词中。例如:否则、几乎、对于、以及、或者、况且、总之、极其、可是、忽然,等等。也有一些现代虚词是由两个文言虚词构成的合成词,例如:因为、所以(与文言中作为固定结构的“所以”不同)、因此、未曾、未必,等等。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学生领会文言虚词跟现代虚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继承与发展,使他们在学习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两个方面收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