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的西山宴游记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123459563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8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始的西山宴游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始的西山宴游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始的西山宴游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始的西山宴游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始的西山宴游记(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11-17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孙俊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教学重难点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作者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教学措施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由小石潭记中的佳句导入,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爱好。二、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

2、人,世称“柳河东”。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文学创作上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创作成就重要表目前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她是唐宋散文八人们之一。有河东先生集(刘禹锡编)、柳河东集(明人辑注)传世。简朴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三、研读课文1一读课文,贯彻词句。学生自读:圈

3、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教师范读:补充注释。斫(zhu):砍伐。遁(dn)隐:规避、隐藏。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止、语调。(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同桌合伙,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集体解疑,教师点拨。复述重要内容。3三读课文,把握总体。说说作者环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讨论解决: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觉得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4、。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小结: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4四读课文,难点突击。(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什么开篇从她处着墨?(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如何的人生感受?(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5)作者如何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提示(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但凡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

5、也”。虽然她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她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徐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浸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觉得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正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构造全文。(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她处着墨,先写此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

6、,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仍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一方面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物都汇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她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理解脱与审美享有,以至醉不思归。(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

7、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体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浸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体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4)第一次浮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她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她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

8、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仿佛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似的感慨。

9、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5五读课文,欣赏品味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目前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此五句语调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种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似,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导致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体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

10、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觉得但凡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体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她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白此刻沉浸

11、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别,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方,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6训练巩固,拓展迁移(1)完毕课后练习二,并背诵妙语佳句。(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毕练习三。(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12、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5)翻译句子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这之后才懂得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7课堂小结,强化能力(1)学生谈学习收获。(2)教师再小结。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略到作者借西山之景体现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

13、得到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我们不仅要掌握本文的重要内容,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点。四、布置作业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并加以体会。2背诵全文。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目前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也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父辗转到夏口(目前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劫难,对她后来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贞元九年(793),二十岁时中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不久,参与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王叔文集

14、团执政仅146天即告失败,参与者均遭贬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目前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在永州九年,她关怀人民疾苦,游历本地山水名胜,倡导“古文”创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又被贬到柳州。近年的贬谪生活,使她的身心备受迫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多讽喻现实之作,也常常抒发遭受政治迫害、不为世用的抑郁苦闷。她的作品,刘禹锡编为河东先生集,明人辑注的柳河东集较通行,是唐宋散文八人们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

15、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她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并且到处渗入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重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译文我自从为罪人,居住这个州,长期地恐惊。空闲时,就漫步而行,任意而游,每天和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幽远的泉水和怪异的山石,没有(由于)远而不到的。到就分开草而坐,倾尽酒壶(喝酒

16、)而醉。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睡醒就起来,起来就回去。觉得但凡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都归我所有了,可却未尝知西山的奇怪特别。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化寺西亭,望西山,才指点惊异它(的奇怪特别)。于是让手下的人过湘江,沿着染溪(走),砍伐杂树,焚烧野草,上到山顶才停止。抓扶而攀登,蹲坐而玩乐,那么但凡几种州的山川,都在坐席之下了。那高下的形势,幽深凹陷,像蚁堆蚁穴,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汇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同样。然后才懂得这山的独立杰出,不和小土丘为伍。悠悠然与天地之气一道

17、,而不知它的边际,洋洋啊与造物者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持杯满饮,颓然欲醉,不知太阳落山了。苍茫暮色,从远而近,到看不见什么还不想回来。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我从前没开始游,游从此开始。因此写文章来记(这次游览)。这年是元和四年。三、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背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前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

18、”的一把钥匙。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人”身份和始终惴惴不安的哀愁心情。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精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协助。由于作者是罪人,才干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她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虽则是苦中作乐。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忽然一转,说道“觉得但凡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

19、怪特”。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本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烘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个引子,文章还才开始呢。写得曲折生姿。接着便正面写西山。作者先是采用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青异怪特。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措施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因此,懂得西山奇特,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因此留连忘返。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

20、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浮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说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本来先前的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游的滋味。开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本文是采用由抑到扬的措施来写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范培松)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自然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永州八记”。她在永

21、州的记游之作,除了这八记以外,尚有一篇游黄溪记。但是人们历来不曾把这一篇也涉及在内,称之曰“永州九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永州八记”前四篇写于元和四年,后四篇写于元和七年,中间虽相隔两年有余,但这次搜奇寻幽却是一次有筹划的、前后互相衔接的游览活动,从地区上看,又是集中在永州州治西南一隅的近郊,以西山为中心而进行的。而八记正是这次活动全过程的记实。八篇文章,以始得西山宴游记始,以小石城山记终,首尾呼应,脉络一贯,是一种整体,是一组文章。游黄溪记写于元和八年,时间虽与八记的后四篇相去不远,但因黄溪在零陵县东七十里,地区既相距颇远,活动也不相连属,因此这篇虽也是记永州山水的名作就单独成篇,而不在八

22、记之列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饱含着自己的抑郁幽愤,并且她的体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作品中,她既兼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等多种艺术手段,而又调动它们都来为自己的抒怀写愤服务。同步一般地说,都写得比较深隐含蓄,这就使她的此类作品意味深厚隽永,耐人咀嚼玩味。“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开头写道: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几句简朴的叙事,竟带有多么鲜明的感情和个性的色彩啊!其因素就在于她不仅写出了做什么,并且写出了是如何做的。游,有各式各样的游法。她既不像谢灵运那样豪华纵恣,又没有王维的那种高人雅致,也不同于后来的欧阳修出守滁州时,偕同众位来宾游宴醉翁亭

23、的那种沉着不迫、优游自得的气象。她是以一种罪人的身份,怀着抑郁忧惧的心情乘间出游的。“施施而行”,步履是那样的舒缓慢慢;“漫漫而游”,意态又是那样的随随便便,不自检束,不像一位官员的样子。只二十来个字,就把“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崩溃空缧囚”的作者的出游的形象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这几句话,不仅笼罩始得西山宴游记全篇,并且也照射后来各记,从而使得“永州八记”都笼罩在这种富有个性的氛围之下,染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把自己特有的情感色彩涂抹在论述文字的上面,这是一种体现措施。作者还常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措施,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痛苦之情,交错、渗入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写当中,或者说,她是以饱和着感情

24、的笔触,根据自己主观的真切感受来描绘景物,从而就发明出一种意与境浑的诗一般的境界来。读者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披文入情,沿波诗源,自然可以体察到她内心的痛苦,领略到她的幽伤隐愤。例如她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间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西山的体势高峻和气象之宏阔雄远后来,接着写道: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几句话,其实还是继续写西山之高峻的,但是是笔与情偕,带有更多的主观感受的成分、更为浓郁的情感色彩罢了。正由于西山“特立”“不与培为类”,也就是说它拔地倚天,矗立云表,横空出世,因此由山顶举目四望的作者,此刻仿佛觉得它与元气混而为一,广漠无边,

25、横无际涯,而自己也仿佛消融在这渺远无限的大自然中,与之合为一体,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了。这种主宾俱化、物我两忘的境界,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写,也是对西山所特有的景色的描摹。渗入于这种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乍一看去,似乎是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但是,这实在只但是是临时的解脱,偶尔的遗忘。“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如果我们把它和篇首这样的叙写联系起来一读,就不难发目前上述境界的深处或背后,仍是一片战惧惴栗氛围。“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于“高爽”处去谋求一时的“旷志”,这自身就原是被“幽郁”所迫、所折磨使然的啊!又如

26、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前边穷微尽妙地描写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后来写道: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个小石潭“如鸣环”的水声曾使她“心乐之”,潭中的游鱼也曾使她感到“似与游者相乐”。但是,正如她自己所曾诉说过的那样:“时到幽树好石,得一笑,已复不乐。”及至她坐下来欣赏之后,潭上那原是赏心悦目的优美景色却一下子变了样儿:由于四周竹树环绕,中间空无人迹,环境是那样的幽静深邃,氛围是那样的寂寞冷清,以至使她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因而不得不匆匆拜别。景色的变化是由于感情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了的感情,作者不是把它直接地吐露给读者,而是把它融合在景色

27、的描绘当中,发明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这个意境把她悲怆哀怨的情感传达给读者。最后,作者有时也采用议论的手段,来直接发抒她心中的愤慨。但是,她的议论都是带有深情、富于韵味的,而非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有时更出以比兴,采用曲说,显得委婉含蓄,而不是率直显露,直抒胸臆。如钴潭西小丘记末段说: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因此贺兹丘之遭也。前边以小丘的胜景,不幸埋没南荒,无人见赏,隐喻自己“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的抱负成空,无辜被贬

28、永州,见弃于时。后边,这个小丘终于碰上了自己,遇到了赏爱它的人,而自己却一贬不复,囚徒般的生活,忧危的处境,迄未变化。小丘有遭,而己独无遭,下边的贺小丘,正因此自吊也。这又是从小丘与自己的对比映照中委曲以致慨了。林纾曾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袁家渴记下),所见极是。“漫记山水”,就是一般化地模山范水,各篇之间,大同小异,甚至刻板一律。柳宗元的游记中,所描绘刻画的对象也无非是高山小丘、曲溪清潭、幽泉怪石、绿树丛竹、奇花异卉等等,但这些作品却各具特色,有着相称突出而鲜明的个别性、特殊性,互不相复,没有雷同一响的一般化的毛病。因

29、而读后,篇篇都能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一种具体而深刻的印象。她之因此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由于她对各篇所描写的对象,均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绝不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笔墨。这也就是林纾所说的“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这一点固然是重要的,但却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主人翁是选定了,然而你如果写不出它的仪态丰神、个性特性来,那也终于难免苍白空泛、流于一般化之失的。因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她具有深切的感受,敏锐的眼光,精细的观测,和卓越的艺术体现力,从而可以“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以极其简洁凝练的语言,以纯熟而多样的艺术手法,把她的感受和观测所得,鲜明生动、形神兼备地展目前她的笔下,使每一篇中的那个“主人

30、翁”肖妙传神,气愤飞动。惟其如此,她的游记才不是“漫记山水”,才篇篇各有特色,才均有最为警策的地方,均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譬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所要着力描绘的只是西山“不与培为类”的高峻特立气象,因而对她们究竟是如何寻道登山的这个时间相称长、活动相称多的过程,就只用这样几句短促而概括的语句,都给轻轻地带过去了:“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至于一路上的山光水色、见闻感受等等,更是只字未提,一概舍弃了。下边即集中笔墨来描绘西山了: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1、。要写西山的高峻特立,但她的笔却一点也未曾触及西山自身,而是全从对面着墨,极写在西山顶上踞高临下、极相望远时所见到的宏阔雄远景象。这样,虽不写西山之高峻特立,而其高峻特立亦已然可见。借此形彼,一举两得,其设想已十分巧妙。她对远望所见景象的描写,又用笔极有层次,造语十分精工。开始四句,先总写一笔:本来是分属几种州的地方,此刻却一下子都展目前自己“箕踞而遨”的那张坐席的下面了。可见所见极其广阔。所见愈广阔,则西山愈显得高峻,这是不言自喻的。如下则逐级分写在这极为广阔的视野里所看到的具体景象。“其高下之势”三句,从形体的大小上着眼,那些高高下下,或者是隆起的山峰,或者低下的溪谷,而此刻看去,却“若垤

32、若穴”,像是小小的蚁封或孔穴。“尺寸千里”三句,则从距离的远近上着笔。本来是千里之遥的地方,目前却紧缩在尺寸之间,因而那千里当中纷繁众多的景物,目前都丛聚、密集在作者的眼底,一种也无法从她的视线下逃离和隐藏起来。“萦青缭白”三句,更由近而远,写视线尽处的景象。青,指青葱的山色;白,指白色的水光。四周望去,都是这样的山色水光,因此说“萦”,说“缭”。其外就是天地际合、视线的尽头了。句句都不曾直接写西山的高峻,然而句句却都突出地显示了它的高峻,所如下边接着总结一笔,说“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再加上下文的抒情写意都是根据这一景色特性而展开的,因此全篇作品给读者的

33、感受就是集中、突出而具有特殊性的。记山水而又不是“漫记山水”,能以巧夺化工、穷微入妙的笔触,描绘出一到处山水景物的特色,引人入胜,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上的又一突出的成就,它同样是值得我们今天吸取、借鉴的。(节选自柳宗元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作者高海夫)第一学时一、 导入新课1、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导入,都属“永州八记”,都为写景抒情的文章。2、可叫学生试背学过的小石潭记或片断。二、 简介写作背景:1、 唐宪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心情郁闷,只得借娱情山水来排遣。2、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三、 教师范读课文(或录

34、音朗读),学生注意注音与停止。然后可让学生齐读、指名读课文,读顺畅来。易读错的字:僇惴斫榛莽 箕踞衽 岈 垤攒蹙 遁萦 塿 颢 觞 颓冥四、 根据注释,粗通文意划分层次:1、第一段(概写):总述未识西山此前的游览状况。第一层(第1句)写获罪谪居的心态。第二层(第2句)写漫游永州。第三层(到“起而归”)写游赏的率性。第四层通过转折引出西山的怪特。2、第二段(特写):写西山的卓而不群,寄寓自己的心志。交代时间、地点、去西山,登西山,赏西山,西山宴饮,感游西山,志游西山。五、 再读文章,思考问题:1、 本文骈散结合,其中有某些骈句,请画出来。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等。2、

35、本文还运用了某些顶真(针)的修辞手法。如:觉而起,起而归。3、 本文长短句结合,请举某些例子。如: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4、 在课文中画出写下面内容的句子。写作者毫无目的地游览的句子是什么?写作者游西山之前游览了诸多地方的句子是什么?是怎么游览的?写登上西山而望远的句子是什么?感慨西山宏伟气象的句子是什么?写在西山宴饮的句子是什么?写作者流连忘返的句子是什么?六、 作业:熟读课文。第二学时一、 全班齐读课文。二、 结合注释细读课文,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教师要善于复习此前学过的文言虚词和实词的意思。自:从。为:成为。是:这个。恒:长期。则:那么,就。施施而行:表修饰。徒:同伴。穷:穷尽

36、。回:曲折。披:用手分开。更:进而。卧而梦:表承办。未始:未曾。指:指点。异之:以之为异。缘:沿着。斫:砍伐。高:山顶。高下:高下。若:像。累积:叠加。莫得遁隐: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然后:这样之后。类:同类。涯:边际。穷:尽头。觞:酒杯。就:接近。入:落山。向:从前。于是:从此。为文:写。志:记,三、 请学生试译课文,纠正其翻译错误的地方。注意几种一词多义的字:如“为”、“而”、“穷”。此前学过的有:免冠徒跣、回清倒影、披坚执锐、绝类弥勒、寻向所志,到处志之等。四、 学习本文写作特点:1、 对比与映衬:文章开始写被贬后的忧惧、苦闷的心情,写游山玩水的乐事作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种悲凉

37、的情调。第一段先写未得,第二段写始得,反衬出对西山的惊奇、颀喜。写万物的渺小,反衬出西山的特立。2、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其实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而非崇山峻岭,她但是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灌溉自己的情感,赋于山水以个人的情志。表达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犹如士人之怀才不遇。五、 对比这篇文章与小石潭记的不同。本文多议论抒情,写景多寓意,写西山事实上是写自己的襟怀和个性。小石潭记则较少议论抒情,多客观描写。如对潭水和鱼进行描写。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教

38、学过程1作者简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她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人们”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她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

39、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她能诗善文,成就很高。她的散文涉及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她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她通过自己敏锐的观测,进一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精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她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入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 会现实。她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她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

40、意,并且到处渗入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出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重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老式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髓的语言

41、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二、课文贯彻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疏通全文大意。同桌合伙,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复述重要内容。三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后来 今义 转折连词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42、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2)一词多义始指异之: 称奇觉得但凡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过一般 余自为像人: 成为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3)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四、问题探讨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

43、怪石,无远不到”,以至“但凡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她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她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徐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觉得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正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构造全文。2、作者如何叙西山之游?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她处着墨,先写此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一方面

44、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她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理解脱与审美享有,以至醉不思归。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第一次浮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45、虽然她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4、作者如何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仿佛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

46、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5、作者如何借景抒情?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体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浸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体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敏捷、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布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