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教案20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23414251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拟行路难》教案20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拟行路难》教案20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拟行路难》教案20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拟行路难》教案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教案20(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环节 能力目的: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措施,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的: 1、引导学生结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爱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措施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措施】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某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学时安排】1学时 【教

2、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窗们也许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环节。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规定: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变化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

3、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伙,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措施。 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也许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她的青少年时代,大概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她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

4、,她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种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她已拜别。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她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她随同前去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毕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她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她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并

5、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来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她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本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人们”之一。她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补充时代背景: 国内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

6、阀制度,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某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种特色。 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如何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现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体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体现手法?阐明了什

7、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体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阐明了像水是根据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同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下贵贱决定的。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如何的见解?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觉得非常不公平,但没法变化,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

8、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体现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体现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

9、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她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根据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种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下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固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种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

10、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体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读出收集的某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她们看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如何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有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种可以

11、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余努力使自己成为一种“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 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蜀相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重点: l 1、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l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措施: l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l 2、充足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措施。 l 3、点拨法。对于诗歌,

12、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学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古典诗歌有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一方面,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另一方面,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也许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她的毕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苦。这也使她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她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13、。可以说她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因此她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她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终,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临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状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急,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出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她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刘禅

14、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她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固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指名朗读,教者指引 有哪位同窗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如何的心情)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诵读指引: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如何来体现呢?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生读,教师读 四、分析诗歌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体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

15、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如何来理解两句诗中涉及的思想情感呢?(诗句体现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的?) 明确:称颂,崇拜,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后却没有完毕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6、”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如何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她毕生中最为动人之处。正是由于“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引: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调,“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调,特别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

17、英雄”是指如何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因此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阐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无涉及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涉及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同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

18、,她却仍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因此她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抱负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无体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教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拜、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拜、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拜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

19、“自”“空”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5、诵读指引: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

20、“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调。后句读出惋惜的语调,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五、课堂总结: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内容特点: 体现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忧国伤时,揭发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程命运;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