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23244716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污染与控制及管理体系1、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及特征(2)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3)熟悉危险废物的定义、分类和鉴别1、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定义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 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危险废物的定义、存储、防渗、焚烧、安全填埋:1、危险废物指: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 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 废物。其普遍特性表现为:毒性大、环境风险大、难于管理、 不宜

2、用普遍废物(如生活垃圾等)的通用方法进行管理和处 置。如工业废物、含汞、镉废电池、废矿物油、含汞废日光 灯管等。危险特性:感染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毒性(急性 毒性初筛、毒性物质含量、浸出毒性)。2、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满足的要求:少时或临时周转性危险废物宜用简单、可靠的设施进行临时贮存,其要求如下:(1)应建有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的防渗 材料建造,应设有隔离设施、报警装置和防风、防晒、防雨 设施;(2)基础防渗层为粘土的,其厚度应在1.0 米以上,渗透系数应不小于1.0X 10-7cm/s;基础防渗层也可用厚度在2.0mm 以上的高密度聚乙烯或其它人工防渗材料组成、渗透系数

3、不 应小于 1.0X10-10cm/s;3、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应满足的要求:危险废物也可以用高 温消毒的原理来分解残留于废物体内的有毒成分,其要求如 下:( 1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前必须进行前处理或特殊处理,以 达到进炉的要求;(2)危险废物在炉内燃烧时需均匀、完全、彻底,不得有 残留物质;(3)焚烧温度应达到110C以上,烟气停留时间应在2.0秒以上,燃烧效率大于99.9%,焚烧去除率大于99.99%,焚烧 残渣的热减率小于 5%。4、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它适用于不能回收利用其组分 和能量的危险废物,如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就属于这种性质的 废物,必须进行安全填埋,要求如下:(1)安全填埋场必须有

4、满足要求的防渗层,不得产生二次 污染,当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小于1.0X10-7cm/s,且厚 度大于 5 米时,可直接采用天然粘土基础层作为防渗层;当 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为1.0X 10-7cm/s1.0X10-6cm/s 时,可选用复合衬垫层作为防渗层,且高密度聚乙烯 HDPE的厚度不得低于1.5mm;当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大于1.0X 10-6cm/s 时,须采用双人工合成衬垫层(高密度聚乙烯) 作为防渗层,上层厚度在 2.0 毫米以上,下层厚度在 1.0 毫 米以上。(2)填埋时要严格按照作业规程进行单元式作业,做好清 污水分流、减少渗沥水产生量;(3)封场后,经监测、论证和有

5、关部门审定后,才能对土 地进行适宜的非农业开发和利用。危险废物 放射性废物 医疗废物2、固体废物的特点: 时空性:时空性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时间性指“资源”和“废物”在时间上是相对的,除生产、加工过程中会 产生大量被丢弃的物质外,任何产品和商品经过一定时间使 用后都会变成废物。空间性是指固体废物虽然在某一个过程 和某一个方面没有使用价值,但往往会变成另外过程的原 料。 持久危害性 最难处置的环境问题:来源多样,成分复杂,性状各异,是“三废”中最难处置的; 最具综合性的环境问题:既是各种污染物质的富集终 态,又是土壤、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的污染源,因此固 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具有综合性特征。 最晚

6、得到重视的环境问题 最贴近生活的环境问题。3、固体废物的分类:1)无机废物按化学性质分q有机废物可分解废物 不可分解废物2)按来源分:工业固体废物、矿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环境工程废物、有害固体废物3)按危害状况分:有害废物、一般废物(4)按形状分:固体废物(粉状、粒状、块状),半固体废物(污泥)(1)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2)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3)掌握固体废物污染控制1、固体废物污染途径及危害(1)侵占土地;(2)污染大气(罗芙运河事件);(3)污染土壤(密苏里州事件);(4)污染水体(日本痛痛病);(5)影响环境卫生:主要是感官污染并引起疾病传播(6)引发安全事故

7、(印尼万隆事件)。2、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改革生产工艺: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采用无废 或少废技术;采用精料;提高产品质量 发展物质再循环利用工艺:固废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之称,延长产业链,发展生态工业,既可减少固废量,又达 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 综合利用:硫铁矿烧渣一可回收铁,剩余部分主要含 硅、铝,作建材制品;废胶片回收银;废催化剂:回收铂 进行无害化处理:经消毒、焚烧、热解、氧化还原、 固化等处理,将固废中的有害组分转化为无害或达到排放标 准 开展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资源和能源,推行清洁生产 审核;加强生产过程控制 研发使用生态环保材料:运用生命全周期评价,

8、研发 使用可改善环境、与环境相协调的新型材料,如可降解塑料。 转变观念,绿色消费3、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使固 体废物转化为便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 过程。目标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物理处理:不改变固废的成分,仅改变固废结构的处 理方法,如破碎、压实、分选等; 化学处理:将固废中的有害成分转变为无害的处理方 法,如氧化、还原、化学沉淀等; 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分解固废中的有机物使之达到 无害的处理方法,如堆肥等; 热处理:采用高温破坏和改变固废的组成和结构,可同时达到减容、无害和热利用的目的。如焚烧、热解等; 固化处理:采用固化基材将固

9、废固定或包覆以降低其 危害的方法,如水泥固化、沥青固化。4、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固体废物处置是指对已无回收价值或确属不能再利用的固体废物,采取长期置于与生物圈隔离地带的技术措施, 也是解决固体废物最终归宿的手段,故也称为最终处置技 术。处置方法有: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种(1)海洋处置:深海投弃和海上焚烧(2)陆地处置:土地耕作、贮存、填埋等:一般情况 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以1525年为宜。以 当地土壤为覆盖材料,则垃圾与覆盖土之比约为5: 1-4: 1。 压实后的垃圾容重约为500800kg / m3o3、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1)熟悉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1、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原则

10、(1)“三化”原则: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2)全过程管理原则:对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运输综 合利用处理贮存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在每一环节都 将其作为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控制。“3R”原则:减少生产(Reduce)、再利用(Reuse)、 再循环(Recycle)“3C”原则:避免产生(Clean)、综合利用(Cycle)、妥善处置(Control)2、清洁生产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提高物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以及消除废料的生成和排放,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技 术。四层涵义: 清洁生产的目标是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 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技术、强化企业管 理,最

11、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变产品体系, 更新设计观念,争取废物最少排放及将环境因素纳入服务中去; 清洁生产的方法是排污审核,通过审核发现排污部位、排污原因,筛选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措施及进行产品生 命周期分析; 清洁生产的终极目标是保护人类与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 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 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4、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系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

12、,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相同点: 两个概念的提出都基于相同的时代要求 均以工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 有共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区别与联系:两者的最大区别在实施的层次:清洁生产 是小型的循环经济,多在企业层次实施;一个产品,一台装 置,一条生产线都可采用清洁生产方案。循环经济是大范围或区域的清洁生产,在园区、行业、城市乃至国家层次实施如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型社会等。由于循环经济的覆盖范围大、链接部门多、涉及因素复 杂、见效周期长,筹划、组织和推行循环经济的工作十分艰 巨,而清洁生产可为循环经济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2)熟悉固体废物管理法规与标准(3)了解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固体废物管理法规与标

13、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2008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04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999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2005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2004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 2007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2006固体废物鉴别导则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解读目的: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境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液态废物的污染防

14、治适用本法固体废物污染海洋、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排入 水体的废水的污染防治不适用本法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 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污染者依法负责”: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 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承担污染防治责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的重要条款:第十七条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 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它防 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 废物。第三十三条_对暂时不利用或者不能利用的固体废物, 必须按照规定建设贮存设施、场所,安全分

15、类存放,或者采 取无害化处置措施。建设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必须符 合环保标准。第五十二条_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 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 识别标志。第五十三条_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环保主管 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 关资料。第五十七条_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 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第五十八条_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 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 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贮存

16、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 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不得超过一年;禁止 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第五十九条_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填写危险废物转移 联单,并向危险废物移出地设区的市级以上环保部门提出申 请,移出地环保部门商经接受地设区的市级以上环保部门同 意后方可批准转移。未经批准的,不得转移。第六十条_运输危险废物,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 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禁止将危险废 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第六十一条_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 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时,必须经 过消除污染的处理,方可使用。第六十二条_产生、收集、贮存、运

17、输、利用、处置危 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第七十五条_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一)不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二)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危险废物,或者在申报 登记时弄虚作假的;(三)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场所的;(六)不按照国家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或者未经 批准擅自转移危险废物的;(七)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的;(八)未经安全性处置,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 具有不相容性质的危险废物的;(九)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

18、上载运的;(十)未经消除污染的处理将收集、贮存、运输、处置 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 作他用的;(十一)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造成危险废物扬散、流 失、渗漏或者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十二)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的;(十三)未制定危险废物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的。第七十五条_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 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县级 以上环保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 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 前款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第八十二条_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事故的, 由县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处二万以上二十万以下的罚款,造 成重大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 30%计算罚款,最高不超过 一百万元,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 由人民政府决定停业或者关闭。八十三条_违反本法规定,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 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