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和余绍宋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23205649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梁启超和余绍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梁启超和余绍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梁启超和余绍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梁启超和余绍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启超和余绍宋(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梁启超和余绍宋(上)人民政协报 2011-03-17王勇则天津民族路 44 号和46 号,是一个由两座意大利风格小洋楼组成的院落, 这就是梁启超的饮冰室书斋。如今,这里已被辟为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对外开 放。驻足于当年的饮冰室前,我们可以体会到梁启超在此著书立说、忧国忧 民的思绪以及密谋倒袁、护国兴邦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况味。在1915年兴建的饮冰室新楼大厅里,曾悬有一张巨幅画作双松图。 这是由余绍宋画、梁启超题诗的杰作。梁启超的几个稍小的孩子如梁思达、梁 思宁、梁思礼等对此都有很深的印象。不仅因为这幅画很大、需仰视而观,也 因余绍宋创作这幅画时,大家就围在画案前把整个绘制过程看了个满眼。梁启 超与海

2、内外许多知名人士都有联系。上世纪 20 年代后期,浙江名士余绍宋寄居 津门时,就曾与梁启超有过一段亲密交往。(一)余绍宋是近代书法家、画家、金石学家、诗人、法学家、方志学家和知名 报人。由于余绍宋曾是梁启超的老部下,且与梁启超在治学上十分投机,因此 寄居津门时,是饮冰室的常客。二人在这里曾有许多生动有趣的交流,涉及到 传统文化的许多层面。余绍宋堪称梁启超晚年的知音。余绍宋(18831949),字越园、樾园。他是浙江龙游人,生于广州。这是 因为其曾祖宦游岭南,任连州知州。余氏家学源远流长,上溯七代,俱善书画 家藏颇富。余绍宋幼年即受庭训熏陶,16 岁即成为诸生,20 岁时任龙游新学堂 堂长。他的

3、书画造诣深厚,别具气韵。他曾游历名山大川,尤擅写山水、竹松 用笔洒脱,纷而不乱,允称神工。他常寻丈巨幅,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其书 宗章草,流利畅达,且善诗文。他曾自诩,其生平“字第一,竹次之。”因平 素不轻易为人作,故藏者亦愈加珍之重之。余绍宋习画迟在 30 岁,师从擅写竹石的京城画家汤涤。余绍宋治学严谨, 内蕴深远,画作规整,但也常有神来之笔,因此很有风格。据说当时的日本皇 太后曾斥重金购得余绍宋的风竹、雨竹、雪竹、月竹等四条屏墨竹。他在创作 春柳图时说,“我用章草的笔法画竹,最得意的是画风竹和雨竹。而画柳 则比画竹难得多。因柳枝竹叶须绘出其下垂姿态。我这一幅春柳,全用白描法, 摇曳生姿,婀

4、娜之中兼具刚健。”可见,余绍宋绘画讲究用艺术视角挖掘内涵, 绝无匠气。余绍宋 24 岁时与马叙伦等同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求学,1910年毕业回国。 余绍宋的过人才学深得长其 10 岁的梁启超的赏识。辛亥革命后,他服官京城多 年,初在外务部和众议院任职。1913 年,梁启超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时,余 即在梁手下共事。二人旧交即始于此。1913 年余绍宋起任司法部参事,后长达 7 年之久,初还被司法部选派为政治会议员。 1921 年,他出任司法部次长,但 仅任职 9 个月即去职。深知宦海险恶的余绍宋,此后戮力传播中华璀璨文化,弘扬国粹。他曾相 继担任国立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校长、故宫博物院维持会常委、浙

5、江文献委员会 主委等职。他还在国立法政大学、国立师范大学当过教授。但他与梁启超一直 保持联系。1925 年余绍宋撰成龙游县志,梁启超欣然为之作序。这是一次 成功的志书修纂,梁启超予以高度赞赏,“越园之治学也,实事求是,无征不 信,纯采科学家最严正之态度,剖析力极敏,组织力极强,故能驾驭其所得之 正确资料,若金在炉、惟所铸焉。”(二)1927 年夏,梁启超肾病加剧,不得不停止讲学,从北京返回天津饮冰室疗 养。余绍宋也于当年 7月 7日从北京移居津门,寄居友人郭芸夫家。郭芸夫是 津门绅商、诗人,其宅也在意租界,距梁启超饮冰室不远。故人相知,余绍宋 遂成饮冰室的座上客,朝夕过从,话题涉及学术诸领域,

6、但以书画、题赠、艺 术史内容为多。梁启超曾愉快地记载下当时的情形,称余绍宋“闲日辄过我饮 冰室,谈艺为欢。”余绍宋也说,“予避乱居津门,与任公梁启超先生过从最 密。”梁启超还给张元济写信,推荐余绍宋去商务印书馆谋事。1927 年 10 月, 余绍宋离津。病患缠身并未影响梁启超在学术上的孜孜以求。他开始着手编纂中国图 书大辞典,“撰诸家书目提要,陈数十百种簿录之书于案头,朝夕探讨。” 而余绍宋 1928 年 3 月返津后,则草创中国美术史,继续编撰书画书录题 解一书。令余绍宋感到非常荣幸的是,在数月时间里,他竟得以“尽窥饮冰 室之所藏”。饮冰室里“典籍充陈,细钜赅备”,令“行箧无书”的余绍宋大

7、喜过望。他“辄就借阅”,“恣搜饱览,以餍所需”。直到四个月后他离津, 书画书录题解已完成了初稿的三分之二。当时,二人“大约间日必相见,相见不及他事,即各举两日间探讨所得, 相与商榷而辨难之,时检所藏书以为佐证。”他们相互切磋,颇为投机,到了 一个高级境界。但二人都是性情中人,喜怒皆形于色,有时意见相左时,不免 争论一番。而正是这样,才促进了其学术研讨向深度开掘。经梁启超推荐,余 绍宋于 1928 年 5 月在南开学校讲演初学鉴画法,讲稿还被刊发到了该校校 刊上。梁思达等回忆说,余绍宋是个大嗓门,说话痛快,性情坦率。他经常在午 休后造访饮冰室,常常是一进楼下过厅就高声询问梁任公在家没有,如看见梁

8、 氏家人、仆人则谈笑无忌。梁启超在二楼一听是他“大驾光临”,赶紧走到楼 梯口来迎接,而且总会笑谑几句。除“接席长谈、从容商讨”学问之外,余绍宋还常在饮冰室或旧楼书房中 以作画为乐。为方便其作画,梁启超着实动过一番脑筋、作过一番准备。他在 卧室临窗处,特意安置了一张高架画案。这样,余绍宋就可以在较适合的光线 下舒服地作画了。梁启超每每伺于左右,“每出所藏旧纸墨索作”。这是个生 动有趣的场景。别人都知道这是梁启超兴致所至,也不便上前帮忙。余绍宋受 此礼遇,并不拘束,总是兴致盎然。他运笔挥洒、泼墨恣肆,“或五日、十日 作一水石,或食顷尽数纸。”他还特意给新婚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画了四页册页, 表示祝贺。

9、余绍宋在饮冰室开了个“画室”,为饮冰室增添了欢乐,也似乎减轻了病 魔对梁启超身体的折磨。梁启超和余绍宋(下) 人民政协报 2011-03-24 王勇则 梁家的几个孩子常盼着“余大嗓门”来作客。因为只要余绍宋一来,他们就 可以轻松一番了。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余绍宋作画时, 梁启超在一旁细品的同时,也不忘把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等喊过来观瞧、长 见识。梁思礼当时还小,但闻讯也来凑热闹。梁启超会时不时地催请余绍宋边画 边给孩子们讲技法,还对余绍宋打趣道,千万勿保守,要讲就讲真谛。在饮冰室 作画,余绍宋经常是边画边讲,场面热闹。这也是一个欢快有趣的场景。梁启超记载道,“儿曹学画者,

10、环立如鹄,一 幅就,则欢噪争持去。”梁启超常用其画作为对孩子们的奖赏。余绍宋的创作是 不拘一格的,他还创作了不少扇面画作,其中,专门为正在海外求学的梁思顺、 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庄等各画了一幅意味深长的扇面。梁启超将其视为精品分 别寄赠给他们,遥祝平安。这是作为一个父亲表达满腔关爱的一种独特形式。(三)1927 年中秋节前,梁启超翻找出一张“三六尺”的大幅宣纸,让余绍宋画 一幅双松图,余绍宋开玩笑说,这回总算有了尽情泼墨的机会。宣纸铺在画 案上,垂落下许多。梁启超的孩子们不知如何才能画出这样一张大画,既惊奇又 兴奋,都围在周围屏气观看,眼不离余绍宋的画笔。余绍宋也精心构图,不敢怠 慢。他利用三

11、次来访的机会才将两棵巍峨挺拔的巨松绘就。画面上,但见双松盘 根交错,并以石、草点缀,栩栩如生。梁思达等对这幅画都敬畏不已,且也都看 出父亲对此画煞是喜爱,“莫敢夺也”。对此画的创作,余绍宋的确费了一番心思。他特在构图时留白,待梁启超题 咏。梁启超经过精心构思后写道:“余不作诗且两年矣,岁怀托兴,忽复成章, 用述吾侪所以相爱勉者,不仅记一时乐事云尔。”这首题越园画双松诗云:“故 人造我庐,遗我双松树。微尚托荣木,贞心写豪素。其下为直干,离立若磐互。 其上枝柯交,天半起苍雾。由来大材笃,端在植根固。亦恃骨鲠半,相倚相夹辅。 不然匪风会,独立能无惧?秋气日棱棱,群卉迭新故。空山白云多,大壑沧波注。

12、豪籁破真寂,神理忽森著。养此岁寒姿,敢谢匠石顾?”在这首五言诗中,“群卉迭新故”一句,暗指康有为于本年 3 月逝于青岛、 王国维于本年 6 月自沉于昆明湖这两件事。该诗为“丁卯八月初七日稿,初八日 经数次改定。”诗稿则“付梁思达存之”。这年中秋,在萧瑟秋风和满地黄叶中,勾起了梁启超许多心事,令他思绪万 千。三年前的中秋,其相濡以沫的夫人李蕙仙因病故去。就在请余绍宋创作双 松图之际,梁启超还填词鹧鸪天一首来纪念李蕙仙。在词中,他发出“消 磨佳节得孤吟”的慨叹。双松图装裱以后,画身过长,在室内挂不开,遂悬于饮冰室书斋大厅楼 梯西面的墙上。这样,上下楼时都能一睹该画、体会其别样神韵。梁启超 1929

13、 年逝世后,该画一直由梁夫人王桂荃妥藏于饮冰室,并历经战乱,得以幸存。1950 年梁家从天津迁居北京时,该画又被王桂荃带至北京西单手帕胡同的新居。有一 次,王桂荃担心该画受潮,便将其取出,挂于北屋墙上过风。适逢爱国民主人士 陈叔通来访。他见到该画后激赏不已。王桂荃认为陈老那里便于保存此画,遂执 意将其赠之。陈叔通当年曾在天津饮冰室与梁启超等共同参与反袁护国斗争,与 梁启超有生死之交。陈叔通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66 年逝世。该画 后不知遗落何处。(四)再说余绍宋。1928 年 7月 20 日,他离津南归,与梁启超依依惜别,并以旧 藏的清朝查士标所作大幅山水画相赠。没想到,这与梁启超竟

14、成永诀。仅半年后, 他就闻听梁启超噩耗。梁启超曾允诺为书画书录题解一书作序之事竟成永久 憾事。1933 年 10 月,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梁氏饮冰室藏书目录一书,馆长 袁守和得知余绍宋“知其事较详,命为之序”。余绍宋欣然受命,他在序中 深切回顾了与梁启超进行学术交流的真切感受,往事历历在目,神伤之情浸透纸 背。他对于梁氏子女“仰体遗意,悉举所藏,积存北平图书馆,以供来者无穷之 求”的义举,则深感欣慰。1934年 10 月,余绍宋北上重游津门。每日访友会友、经眼字画,并深情回 忆起与梁启超结交的往事。当年在北京结识的老友胡子贤此时也已居津,藏画众 多。余绍宋对十余幅画作“详为著录,藉永其传”。他在

15、津还结识了家藏地方志 “几足雄视海内”的藏书家任振采。其“天春园”藏书楼收藏地方志书 3400 多 种,使余绍宋获益良多。余绍宋晚年驻庐杭州,曾编东南日报下设的特种副刊金石书画,他 希望以此使广大国民“油然生敬爱故国之思”。该副刊共出版 87 期,余则以精 审著称。余绍宋的生平成就较多,作为知名文人,他在近代美术史上有独特的地位。 早在 1915 年他任司法部参事时,各界书画家就聚集在坐落在宣武门以南西砖胡 同的他家作画吟诗、谈艺论文。这个民间学士团体被称为“宣南画社”。他也在 北京书画界确立了领衔书画家的地位。他是近代美术史上南风北渐的重要人物。 其饱学功底也使其在画史、画论上著述颇丰。除书画书录题解外,还有画 法要录、画法要录二编、中国画学源流概况等。而书画书录题解 一书在汗牛充栋的画史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近代书画批评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 著作。孙犁先生很喜欢余绍宋的画论书籍,尽管他不大研究书画,但也购买了余 绍宋的书籍,并在散文中提及。(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