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23063030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与实践1全球金融发展及趋势1.1 全球金融格局从最开始的“高利贷”开始,金融业通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朴素的实物(货币)借贷,逐渐扩展为由多种要素组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庞大系统,涉及货币资金的筹集、分派、融通、运用及管理等。在此过程中,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和集中度日益提高,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形成,导致金融权力逐渐集中。这一权力集中的趋势不仅反映在一锅内部,同样反映于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从1617世纪荷兰的崛起,从1819世纪英国金融帝国的建立,再到20世纪至今美国金融主导权力的形成,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变表白,一国的金融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一国强大的金融力

2、量将极大地支撑该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该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一国领先的经济实力将增进全球性金融资源向该国的集中,凸显该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两者互相增进,导致国际间金融资源的过度集中。全球金融资源在少数发达国家的过度集中导致国际范畴内的金融失衡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过于丰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虚拟经济大幅度脱离并超过尸体经济,累积巨大的系统风险,并把风险向全球范畴内扩散。而不发达国家基本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差,有限的外汇资金无法在本国市场得到好的回报,只能回流美国购买美国国债或机构债券等金融资产,不仅削弱了本国的金融资源、克制了本国的金融需求,并

3、且分担了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非但没有改善这一状况,反而导致状况的恶化,加重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格局有所变化,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着构造性变革。全球开始质疑美元的单一世界货币体系的合法性,变化既有金融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呼声强烈。亚洲和新兴市场银行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地位均有所下降,但其住到地位并非发生主线性动摇,其弊端也无从消除。与国际金融权力集中相相应的是发达国家内部的金融权力集中。20实际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浮现重组浪潮,收购、兼并活动频繁,特别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三爷并购

4、,形成了混业经营的“巨无霸”金融集团。在全球范畴内,兼并的成果体现为大多数国家的少数几家金融巨头垄断了重要的市场份额。虽然这种资源和权力的集中有助于保持和加强金融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但也存在如下弊端:1) 金融服务功能的异化,金融中介的本意是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供需双方搭建资金融通渠道。但垄断地位的形成,使得大量金融机构重要依托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匹配的优势获取超额利差,其收入更多来源于信息和资源优势,而非服务质量。2) 金融资源分派失衡,金融垄断导致市场失灵,金融资源大量向优势行业和区域的集中导致低收入区域、弱势群体浮钞票融服务的可及性障碍(涉及地理障碍、价格障碍等)。由于资源分派失衡,

5、无论国内和国际范畴内都存在着供应过剩和供应局限性同步并存的现象,前者易于引起金融泡沫,后者则加剧贫富分化、导致区域金融荒漠化,两者均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3) 引起道德风险,由于金融资源高度集中,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导致“大而不倒”。在运营状况良好是攫取超额利润;在浮现危机时,向社会转嫁成本。这成为人们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普遍道德指责,也加重社会经济运营的承当。4) 导致金融危机,复杂的运作流程、高度“专业化”的只是壁垒屏蔽了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也使得对大型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及其困难。再次复杂金融交易过程不断累积的风险爆发时,必然导致金融危机,对整体

6、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此外,由于金融行业普遍存在较高的资金门槛和政策性限制,创新公司想进入这一行业困难重重。而已经进入的额公司有的坐享政策利差,丧失金融创新的动力;有的一逃脱监管为己任,以创新之名行投机之实,导致虚拟经济日益脱离实体经济,累积大量的系统性风险。有位重要的是,高昂的风控和监管成本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适量“富裕”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而不是向海量一般顾客提供更多真正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阻碍了人们的自由、平等获取金融服务的权利。全球金融格局的形成特别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也为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日益显现的弊端既不利于各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更

7、与民主、自由、去中心化的社会发展思潮格格不入,这意味这全球金融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安全、合理、健康的新局面。1.2 金融创新背景金融的本质在于增进价值的跨时间、跨地区互换和优化资本配备。金融本质属性波及到如下重要环节,例如,如何发明、提高流动性;如何减少交易成本;如何有效评估信用、管理风险;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如何推动市场的完全化,等等。这些成为欸金融价值提高的重点,也构成了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此内在动力之外,许多学者也她逃了金融创新的其她途径。例如,凯恩的规避行金融创新理论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规定相结合回避多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爱德华S肖从发展经济

8、学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觉得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即金融创新应匹配经济发展需求;制度学派觉得作为经济制度改革,即金融创新应匹配经济制度变革需求;格林和海伍德觉得财富的增长是决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创新需求的重要因素。上述理论摸索阐明金融创新的内涵丰富,其途径和动力多种多样,并非完全基于金融体系的内生需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进口转移风险和逃脱监管两条主线,其动力大部分来源于内生需求。进入21世纪后,由于金融全球化加速展开、金融监管普遍放松、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范畴内的金融创新更是格外活跃,这一方面之前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最后导

9、致了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开始的金融危机反映的是内生性金融创新过度而危机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的事实,表目前一下几种方面:1) 过度迷信技术,忽视了技术的潜在风险和道德风险。过于复杂的技术阻碍了人们对的结识风险,也为大型金融机构运用信息不对称攫取超额利润和专家自身风险发明了可乘之机,并最后导致系统风险的过度累积。2) 影子银行过度膨胀,脱离了尸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对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高杠杆率的盛行,是的金融资产产生近乎失控的增长,达到全球GDP的数倍,其风险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承受能力。3) 资产过度证券化。这一方面产生道德风险资产多有着放松对资产的风险评估,通过证券化专一给市场投资者;另一方面导致投资

10、者没有能力进行风险评估,使得投资者过度依赖外部评级。上述弊端深刻揭示了金融过度创新产生的复杂后果,也意味着金融创新应涉及一种完整的体系,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市场创新都应与显示金融需求、金融监管乃至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相匹配。否则,单一层面的过度创新均有也许导致金融市场或构造失衡,产生难以预期的风险。1.3 金融创新趋势金融创新过于依赖内生动力的现状(例如追求短期最大利润、规避金融监管、只着眼于财富数量的增长等)也引起人们对于金融本质及其与社会发展、人民福祉关系的思考。在金融失衡和金融权力不平等的背景下,金融创新也呈现出某些完全不同的心方向普惠金融和民主金融。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

11、方位地为社会多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由于富裕群体普遍比较容易获得全面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事实上侧重于弱势群体或低收入人群,目的是使这些群体中有真是需求的人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以便和有尊严地获取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功能一般通过设立专门的乡村银行或社区银行实现,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创立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该银行重要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女性,采用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制度,借款利率略高于老式银行,大大低于高利贷。它的成功引起其她国家的纷纷效仿,目前在全国各地均有类似的银行开设。普惠金融的实质是增进金融资源的均衡分布,扩大金融服务的受众,提高消费者的参与

12、度和效用价值。民主金融则致力于通过新型金融产品让人人共同承当风险、共同受益,为经济生活提供更加牢固的基本。民主金融的概念有美国出名经济学专家罗伯特希勒提出,涉及如下内涵:1) 金融要为每个人而不是部分人服务,人人都能从金融活动中平等获益。2) 金融体系的目的是管理风险、减少不公平,提高所有人的福利。3) 应当鼓励人们从事金融业,或参与金融创新为社会谋福利。4) 法律监管应加深人们对金融运作知识的理解,为公众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5) 达到上述目的的途径在于金融创新。可以看出,民主金融事实上涉及了普惠金融的构成要件,是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和提高,两者共同构成当下金融创新的诉求。2 互联网的发展2.1

13、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军方项目,其最初目的是把分立的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使得彼此之间可以互换信息、共享计算资源。随着TCP/IP合同的推出,此前孤立的计算机网络可以通过此网间合同互相连接信息互换、资源共享的范畴和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Internet (网间网,链接不同独立网络的互联网)。到20个世纪末期,互联网已经覆盖全球重要国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显示,截止6月,国内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半年合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底提高1.1%,整体网民规模增速保持放缓的态势。国内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底增长2699万

14、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高,由的81.0%提高至83.4%,手机网民规模初次超越老式PC网民规模。手机网民规模在全年激增8009万之后,潜在手机网民已被大量转化,手机网民在网民中的占比已经处在相称高位,将来一段时间国内手机网民增长将重要依托创新类移动应用迎合非手机网民潜在网络需求来拉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高速互换网络,直接作用是提高信息互换的效率、减少互换成本,因此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最初集中在通信、传媒、军事等有限领域。但是,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电子化、数字化后放置于网络智商,互联网开始逐渐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更多的人类活动也开始通过网

15、络进行。电子商务的浮现,是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新起点,它不仅扩大了互联网经济的范畴,使互联网经济由“支撑互联网的经济”转变为“被互联网支撑的经济”,并且它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网络紧密联系起来,深刻地变化了商业构造和经济运作模式。它激发、推动了互联网娱乐、互联网招聘、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呈现出重构人类经济的强大力量。而互联网的影响也由此上升到社会心理、行业思维、组织构造等诸多层面。2.2 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构建的初衷在于共享计算资源,而资源一旦可以共享,就不再局限于“计算”。文献、软件、资讯、评论,多种类型的资源纷纷呢开始在不同的计算机间复制和传播,因此“分享”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一种思想。

16、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拥有某种电子资源的人免费向其她人(和计算机)共享,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一方面是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子资源分享的代价极低。这与老式的实物分享不同,把一件实物分享给她人,在某种限度上意味着分享人失去了对该实物部分占有权或者使用权,电子资源分享的实质是复制,并且不阻碍分享人自身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分享精神直接激发了“免费”模式。由于大量的电子资源被分享至网络,儿使用这些资源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因此免费成为互联网应用的典型特性。无论是新闻、社区,还是搜索、即时通信,都是免费的;虽然收费,着眼的也是大量顾客啊,因而费用一般极其低廉。这种“免费”方略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所有进入互联

17、网领域的公司都要考虑如何在免费的基本上实现赚钱,因而浮现了在线广告、后端收费、增值服务等多种多样的新型商业模式。在分享和免费的基本上,“普惠”精神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互联网思潮。许多顾客把自己耗费不菲人力和财力而获得或创立的资源共享出来,免费交由其她人使用,并但愿更多的被人们分享,目的就在于让自己的劳动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而不在乎这些人与否结识她、与否能为她带来直接受益。甚至对于商业机构而言,经由互联网、以尽量低的价格为尽量多的人群提供服务,让那些此前享有不到类似服务的人群收回,也成为不自觉的医师。这都增进了普惠精神的传播和发扬。平等思想在初期互联网中体现尤为明显,当时有着这样一种流行的说法”在网

18、上没有人懂得你是一只狗“。平等使得所有网民站在同一起点,解除了社会地位、级别文化导致的交流鸿沟。一种顾客在网络上能得到多少尊重和承认,仅由其网上体现和奉献决定,这就形成了”民主“的氛围。在平等和民主的环境中,自由也得到了很大的释放,在这里的自由涉及体现自由和选择自由,顾客在互联网上拥有更多的言论自由,对于不同网站和社区之间可以自由选择,甚至可以自己搭建网站,吸引志趣相投的顾客。在互联网发轫之初,就有诸多顾客通过网络共享资源、互通有无,共同从事某项研究性或事务性工作。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更多顾客把更为复杂的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共同协作完毕。因此“协作”也是一种互联网精神它使得许多素未谋面的合伙者互相

19、配合,共同完毕现实世界中难以完毕的任务。分享、免费、普惠、平等、民主、自由及协作是典型的互联网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并非开始于互联网,而是被互联网强化、传播和重塑。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进一步各行各业,这些思想也将对行业思维和社会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2.3 互联网发展趋势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简而言之就是WEB2.0,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发展。但是互联网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它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逻辑上的转变和更新。这种思维逻辑大体涉及如下内容:1) 关注海量顾客。顾客数量是互联网公司获得高额营收的核心,也是支撑绝大部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本。2) 关注个

20、性化需求。信息创立和传播成本的减少、产品供应的丰富,使得顾客享有充足的选择权,顾客变得更加挑剔,唯有符合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方能得到承认。3) 关注长尾市场。海量顾客加上个性化需求就构成了长尾市场,大量的灰暗王公司事实上都在长尾市场中发掘出了自身的商业价值,对长尾市场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是互联网公司对于经济和商业的一大奉献。4) 注重创新。相对于头部市场,长尾市场的顾客获取与服务成本较高,公司必须通过创新才干减少个性化服务的成本,成功吸引海量顾客,实现可持续发展。5) 不惧怕风险。互联网公司随时也许要面临失败的风险,需要有关从业人员具有顽强的抗风险能力,资我市场也以天使投资、孵化器、风险投资等形式

21、鼓励人们进行开拓性尝试。6) 注重顾客体验。良好的顾客体验有助于顾客的持续、反复访问,是互联网应用获取顾客的头道门槛。7) 注重市场潜力。高风险必然规定高回报,互联网公司一般不注重初期收益,而更关注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8) 注重蓝海市场。互联网公司普遍通过蓝海市场的开发捕获海量顾客,然后逆袭头部市场,实现对老式行业的颠覆。9) 注重开放性。要满足海量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单靠一方的能力远远不够,需要打造一种平台式生态圈,多方合力共同把市场做大,既能更好的服务顾客,也能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10) 关注草根群体。对顾客数和市场爆发潜力的注重,使得许多互联网公司可以对所有顾客一视

22、同仁,甚至普遍抱持剪辑天下的心态,这也是分享、普惠、平等等互联网精神的具体体现。3 互联网金融概述3.1 互联网金融内涵互联网具有交互、关联、网络、渠道、选择等多重含义,其中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技术。技术直接服务于人的需求只是问题的一种方面,一项意义深远的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更大影响往往会上升到思想和契约层面。具体到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互联网金融,它将不仅仅是老式金融的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种新的参与形式。在这种参与中,我们更需要关注交易构造、交易合同和内容的变化,以及金融权利契约构造的变化。因此互联网金融不是简朴的“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而应是“基于互联网思想的金融”。当从行为主题和参与形式的角度来理解

23、,以金融权利去中心化的角度来思考和前瞻,互联网金融将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呈现出更多的普惠和民主金融意义,远远超过技术层面。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其重点在于每个人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份子,均有充足的权利和手段参与到金融活动之中,在信息相对对称中平等自由地获取金融服务,借助低成本的自动化决策技术和更加高效便捷的交易技术,逐渐接近金融上的充足有效性和民主化。互联网金融将体现出自上而下、去中心化、契约重构的特点,僵尸点对点、网格化的共享互联,形成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优劣互补和新型契约的新局面。每个人的金融价值和金融需求都会在这种点对点、网格化的共享互联中得到充足挖掘和满足。互联网金融的这一内涵十分契合金融创

24、新的时代规定,为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同步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金融中也有着具体的指向。1) 分享。涉及顾客、产品、评价、信用等多层次的数据、信息与知识、经验的共享,甚至可涉及金融服务过程中核心算法和模型的共享。2) 协作。涉及:金融机构互相协作,为顾客提供更具价值的服务;金融机构与顾客写作,改善产品的设计;顾客互相协作,实钞票融产品与服务的筛选乃至自金融。3) 自由。金融服务门槛减少,金融机构多元化,产品供应充足,市场竞争充足,顾客拥有自由选择、评价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权利,甚至可以自由提供金融服务。4) 平等。金融活动中所有主题的全面平等,不仅在于买方、买方、买卖双方之间市场地位的平

25、等,更在于平等的金融服务提供与使用权利。即,一般顾客自己可作为“金融机构”为自己和她人提供金融服务。5) 普惠。人人都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以便和有尊严地的奥所需的金融服务,并从合法的金融活动中受益。6) 民主。金融服务提供者仅仅依托市场竞争和顾客投票获取权利,顾客的投票权体现为服务选择权,对于金融权利具有最后决定权。3.2 互联网金融构造互联网金融不等同于数据金融和技术金融,它在交易主体、交易构造、权力契约层面上引起的变化以及潜在的金融民主化,才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一种论述。更重要的是,对互联网金融三个层次起到共同催化与推动作用的是互联网精神,它是互联网金融的思维基本,是互联网金融三个层次的共同支柱

26、和融合剂。下图呈现了互联网金融的三个层次存在自下而上的递进支撑关系,以及各层次所属的金融范畴。互联网精神技术金融普惠金融民主金融1) 交易技术交易技术指用以减少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便捷性和安全性的技术,既涉及交易渠道新技术,也涉及优化服务、控制风险所波及的新技术(如远程信用评估,数据审核贷款项目)等。它覆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移动支付、移动金融、供应链金融、金融垂直搜索、渠道金融及智能理财等。其核心是新型的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交易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基本,体现为交易方式、交易渠道的变化,交易成本的节省和交易效率的提高。交易技术对金融的影响直接而明显,是目前金融创新

27、的技术驱动力。但交易技术又相对独立,可以在不影响金融行业格局的状况下推动金融发展,归结为技术金融。2) 交易构造老式交易构造总体上说是集中式的,借贷资金得去银行,买保险得找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因素和监管因素,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常常形成垄断地位借助信息利差和政策利差攫取超额利润,而顾客的选择权却极其有限。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构造不同于老式交易构造,体现为交易构造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需要交易技术的强力支撑,在没有互联网的状况下,大范畴高效率的点对点服务不可想象,正式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质为金融行业的去中心化带来了也许。交易构造的多元化是互联网金融的和新层次,承上启下,连接技术和权力。一方面,它使得交易技术

28、的作用上升一种台阶,突破了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呈现出时代环境、新型文化对于金融行业的真正改造;另一方面,它使得金融服务具有丰富性、获得性、平等性和普惠性,为金融长尾问题的解决奠定构造基本,并形成民主金融的构造支承。从以多元化构造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角度,这个层次上的互联网金融可归为普惠金融范畴。3) 权利契约老式金融体制的弊端重要源自金融权力的过度集中,它与互联网经济的扁平化、分散化特性背道而驰,也违背了分享、协作、普惠、自由和民主的互联网精神。老式金融体制实质是工业时代规模经济在金融领域的过的投射,其演化过程是各方博弈的成果,但是一般大众的自由意识和选择权利在这一过程中从未发生过主导作用,因而很

29、难称得上是民主、平等、自由的契约。权利契约的变化居于互联网金融的顶层,是对老式金融行业最具颠覆性的冲击。交易构造的变化导致权利构造的变化,随着新型金融力量的崛起,老式金融的权力将被分割,同步市场竞争加剧,顾客便可以在此过程中扩大自身的金融权利。特别是大量一般人借助P2P等渠道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将来庞大的分散化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契约将更加民主、平等。因此这个层次的互联网金融归入民主金融的范畴,它不仅意味着金融参与者数目的扩大,更意味着一般参与者权利的提高,犹如电子商务中已经呈现明显的消费者地位反转趋势。3.3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前文有提到过金融创新的趋势是普惠

30、金融和民主金融,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那么互联网金融的浮现对于这一趋势又有哪些影响呢?1) 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质是增进金融资源的均衡分布,扩大金融服务受众,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深度和效用价值。它与互联网的普惠精神直接契合,还可受益于互联网的分享、协作、平等精神。互联网金融在交易技术和交易构造两个层面上神话普惠金融。交易技术层面,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网上自助服务和远程审核减少物理网点,减少人工成本,提高服务的覆盖人数;增强信息交流,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信用审核和风险控制成本;通过数据建模和自动化操作减少大量的业务操作成本;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顾客需求,提供多样化、个

31、性化、更具成本效益的金融服务;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减少监管成本;借助开源技术和业务众包进一步减少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协助金融机构实现财务的可耻与发展。在交易构造层面,互联网金融可借助P2P技术、WEB2.0技术为顾客搭建多种点对点的借贷、投资和交易平台,使顾客拥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渠道。这种多元化渠道不仅满足了顾客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更在于削弱弱势群体对单个金融机构的依赖,增进各个渠道的充足竞争从而保证顾客始终享有普惠金融的权利。2) 互联网金融是民主金融的起点民主金融本质在于破除行政力量和少数大型金融机构对于金融权力的垄断,增进市场竞争,提高消费者的金融权力,使得金融犹如其她经

32、济服务同样,回归其本质:增进价值互换、优化资本配备、托管社会财富。互联网金融是民主金融的起点,其对民主金融的影响和增进,深刻体现于以货币为代表的权利契约革新上。以比特币为例,这个仅有算法产生、无任何实体机构支撑的货币可以产生巨大的互换价值,仅仅在于顾客间的信任。这种信任构建于稳定的规则、稳固的基本设施(P2P网络)、顾客可参与的发行以及公平的计算与投票上。它事实上是所有顾客在公平、自愿、民主基本上共同签订的权利契约,是一类集体意愿的具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普惠金融源于对金融排斥的修正,它的重点在于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层次,使得人人均能享有金融服务。民主金融则源于对金融权力过于集中、深化市

33、场主体的参与度和变化权力构造,使得人人都能享有金融权力。互联网金融目前的着眼点在于普惠金融,对于普惠金融有着直接的增进作用。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互联网金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交易技术,以多种新兴技术为基本,在互联网精神的推动下,它已经拥有自己的逻辑,那就是变化交易构造、颠覆权力契约。这一逻辑与民主金融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知识金融行业发展中的一种中间阶段,是更高档别的民主金融的起点。参照文献1赵乐峰.网络借贷融资可得性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张正平.P2P网络借贷国际发展与中国实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8(2):87-94.3李博.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互联网金

34、融.,(10):19-21.4高乐.浅析网络信贷三种模式J.商界论坛.,221-2245王小丽,丁博.P2P网络借贷的分析及方略J.国际金融.-03,30-366卓素燕.P2P网络信贷公司的市场发展困境及经营方略选择J.管理案例.(3),83-867王朋月.美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J.金融监管与研究.(7),26-40.8王怡.论网络信贷的风险类别及其监管方略J.常州大学学报.,14,(4),30-35.9孔不凡.国内P2P小额信贷模式存在的风险及对策建议J.西部管理经济论坛.,24,(1),37-44.10宋文.P2P网络借贷行为 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11周小川.

35、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成就.J 中国金融,19:10-12.12郭忠金.P2P网上借贷信用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5),90-9313 Dawei Shen, Coco Krumme, Andrew Lippman. Follow the Profit or the Herd? Exploring Social Effects in Peer-to-Peer Lendin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DOI 10.1109/SocialCom.2814Jun Tan. Better Off or Worse O

36、ff: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Online P2P Lending Market. School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P.R. China, 611130,15Radha Vedala, Bandaru Rakesh Kumar. An Application of Naive Bayes Classification for Credit Scoring in E-Lending P

37、latform.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in Banking Technology Hyderabad, Indi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Hyderabad, India,16 Chen Dongyu; Chen Gezhi; Ding jie; Jiang Sujuan; School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WFUE Chengdu, PRC. Antecedents of Ini

38、tial Trust in the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Marketplace,17李雪静.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对国内的启示.J 金融理论与实践.,(7),101-10518陈冬宇.网络信贷中的双信任及其对借贷意愿的影响机制.J 福州大学学报.,(1),22-3019白浩.P2P网络平台问题及解决方略.J.河北大学.20姜海川.从世界强国崛起看金融革命对经济的引领作用.J.中国金融,9:18-19.21孙天琦. 中国金融改革: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与发展趋势(上).J 中国经济,9:29-37.22段引玲.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回忆.J 中国金融,3:50-52.23谢平,邹传伟.中国金融改革思路:-.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4弗雷德里克 S 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第九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罗伯特 希勒. 金融与好的社会.M 北京:中信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