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二)语法部分教案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22906754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28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汉语(二)语法部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古代汉语(二)语法部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古代汉语(二)语法部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二)语法部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二)语法部分教案(8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章 语 法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我们理解到古代汉语是研究古代的汉语言文字的课程,汉代把研究汉语言文字的学问叫“小学”,发展到唐代末年,就形成三门学科: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唯独没有提到语法学,可见古人对语法问题不关注或者说关注很少。中国的语法学发展得较晚,虽然历代的传注中也波及了某些语法问题,如虚词的研究从元代开始有专书浮现(卢以纬的助语辞,又名语助),但系统的语法研究是从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的,从此汉语有了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国内古代语法学史,即建国前的语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按王力先生说法):一是兴起阶段(公元1898年1935年),以马建忠、杨树达、黎锦熙为代表重要参照西洋语法著

2、作,建立汉语自己的语法体系,建立一套为这个体系服务的名称术语,研究划分词类的原则、措施,对句法构造的分析也提出了一套措施。二是发展时期(公元1936年1948年),以王力、吕叔湘、高名凯为代表用西洋一般语言学理论作指引,直接研究原始材料,建立汉语自己的体系。观念上的进步表目前树立历史观点和系统观点,辨别材料的时代性,注重共时语法系统的平面描写。措施上的进步体现为更注重科学的归纳研究。代表人物代表著作:马建忠马氏文通马建忠(1845年19),字眉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市)人。通晓拉丁文、英文、法文。1876年留学法国,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归国后入李鸿章幕府办洋务,得到李鸿章的信任和重用。1884

3、年,即光绪十年,中法战争,马建忠任上海招商局总办,当时法国侵略军扬言要封锁长江口,阻断招商局的漕运出路。为了便于招商局商轮在海上通行,也使招商局的船只在中法开战后免于为法国所夺,保存民族航运业,经李鸿章批准,将轮船招商局转售给美国商行暂管,各商轮所有改悬美国旗帜,此举使马建忠遭到朝臣的剧烈抨击,某些对李鸿章心存忌妒的士大夫,也借此发起剧烈攻势,骂李鸿章为“大汉奸”,马建忠为“小汉奸”。同步历来妒忌马建忠的招商局督办盛宣怀,力作伪证,参劾眉叔。马建忠被迫离开招商局。此后马建忠赋闲在家,这为马建忠后来完毕她的语法巨著马氏文通提供了充足保证。难怪后来有人说,政治上的失意,对于马建忠个人来说是人生中的

4、不幸,但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却是不幸中的万幸。对于语言学,马建忠有着超常的天赋,她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并且还熟悉古希腊文、拉丁文等西方古典语言;固然她更通晓中国的文史典籍和汉语言学。早在法国读书时期,马建忠就曾获得修辞学学位。当时让马建忠难以容忍的是,西方学者始终不承认中国有语言学。 由于西方语言学理论觉得,语言学涉及语音学、语法学和语义学三个分支学科,而语法学是语言学中最基本、最踏实的一门学科。触发马建忠编写中国语法学著作的另一因素,是汉语学习的困难与低效。当时以拼音文字和白话文为核心的中文改革运动正风起云涌,马建忠觉得从拼音文字和白话文角度探讨中文改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中文语言科学自

5、身的结识。当人们掌握了汉语的语法规律和规则时,其结识难度便会大大减少。因此研究古代语言的语法也是中文改革的重要任务。马建忠决心要编写一部中国的语法学著作,她要向外国人证明,中国有非常严密的语法体系。马建忠以拉丁文语法为理论参照,结合汉语自身的特点,在吸取老式训诂学中有关虚、实词研究的基本上,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且在词法的研究基本上进一步对句法进行较为系统而进一步的研究。为了撰写这样一部著作,她平时读书,遇到较为特殊的语法现象的语句,常信手记下,作为研究的根据。因此她的兄长马相伯(马相伯是复旦大学开办者)后来称,马氏文通是马建忠“经二十年长期的记录”才写成的。 198月30日,直隶总督、北洋

6、大臣李鸿章因主持和议,又想起了赋闲在家的马建忠,要她担任外交助理,并令马建忠赶译一份俄国专电。马建忠译完电文已半夜,第二天清晨溘然长逝,年仅五十五岁。 马氏文通的奉献:马氏文通构造宏伟,内容丰富,重要奉献有三条: 第一次为汉语草创了一种完整的语法体系 第一次体统地揭示了古汉语语法的特点汉语属于词根-分析语,虚词和语序是两种最重要语法特性,十卷马氏文通有三卷研究虚字。其中对于助字范畴的确立和分立,基本为后裔语法学家所接受如疑问代词作宾语位于动词前,否认句中宾语为代词位于动词之前,这都是马氏的发现。 第一次对古汉语的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马建忠直接从古书中取证,并且进行排比分类,归纳整顿,因

7、此是“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据记录,文通有例句7326条。问题有两条: 马氏语法理论欠完整 资料方面也有问题杨树达长于金石、甲骨和古文字,训诂、音韵及汉语语法、修辞都精通。语法方面著作:马氏文通刊误、高等国文法、词诠(虚词专著)、中国语法纲要及中国修辞学(后改为汉语修辞学)生卒年(1885年1956年),湖南长沙人,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长期在北京的北大、清华,长沙的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校担任大学专家。1931年写成马氏文通刊误,因马氏文通本质上是文言文语法,对书中虚词再作专项进一步,著成词诠(1928年),同步,在补订马氏文通的基本上,著成高等国文法。高等国文法是杨树达任教的讲义,三十余

8、万言,此书专门研究古汉语词类,共十章。马氏文通刊误十卷,分条讨论文通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合计368条,大体是对的的,可以说杨树达是文通的功臣。晚年杨树达先生重要从事甲骨文、金文研究,获得了很大成就。王力中国语言学家。(191986年),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曾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院长。 60年来,王力始终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奉献。1936年刊登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学界自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提出批评,同步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措施做了初步探讨。1937年

9、刊登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指出系词在古代汉语里不是必要的,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这揭示了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一种突出特点。她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以及中国语法纲要(1946)等著作,以红楼梦为重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在40年代,王力的语法著作和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都对汉语语法研究起了重要的影响。王力编的古代汉语 教材体系新颖、内容丰富,在国内外都获得好评。(19621964年编写,共4册,1980年修订)王力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40多种,论文近 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内容几乎波及语言学各个领域,有许多且具有开创性。这些论著汇编为王力文

10、集,20卷,1985年已出版前 3卷。王力捐献这部书的稿费,设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自1986年开始评比、颁发。吕叔湘吕叔湘先生19出生于 江苏 省 丹阳 县,曾赴英国留学。1998年去世,享年九十四岁。曾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曾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拿出近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吕叔湘先生是国内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近年以来始终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波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顿等广泛的领域。吕叔湘先生的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重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

11、、语法修辞发言(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吕叔湘先生参与撰述并审订了现代汉语语法发言。吕叔湘先生是国内最具社会影响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和国内第一部现代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主编。吕叔湘先生是国内近代汉语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从40年代开始刊登的专项论文到80年代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江蓝生补)代表了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的总体成就,不仅弥补了白话语法研究的空白,并且具有措施论上的示范作用。古今语法有同有异语法具有稳定性。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在多种语言要素中,语法的稳定性最强。如:殷墟卜辞中有“丁卯卜,王大获鱼。”但仍然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12、。如:“舜发于畎亩之中”(从)、“金重于羽者”(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在)“于”没有词与之固定相应。在构造上位置与现代汉语也有区别,这反映古今语法在发展上的变化。如:国语周语“今是何神也?”“是”,这。可以换成“今此何礼也?”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人如果不仁义,如何去行礼呢? 人如果不仁义,如何去施乐呢?“如何”是凝固构造,有固定的翻译。古今汉语的句法构造基本一致,是文言今译的有利条件。古今汉语的句法构造也有某些不同,这是由历史变迁形成的差别,重要有: 特殊的句式:判断句(陈涉者,阳城人也。)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双宾语句(公语之故,且告之悔。)习

13、惯句式(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特殊的语序:宾语前置(吾谁欺,欺天乎?) 特殊的述宾关系(使动、意动、为动等) 实词活用(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名词作状语(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虚词用法古今相承,词类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马氏文通的浮现,才真正有了全面的语法上的词类。马氏吸取国内老式学问,把字(词)划分为虚、实两大类,并予以明确的界说,即“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志者曰虚字。”并指出实字有五类: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虚字有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这些词类,取法拉丁文,并合适照顾了汉语的特点,不仅有开创之功,并且拟定了词类大限,有较强生命力。后

14、人对词类的划分有诸多见解,没有统一,见教材按与否充当句子成分划分。按与否表达实在乎义划分:实词(表达实在乎义的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无实际意义,只协助诗词体现异议或表达语法关系的词类):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调词。代词,现代汉语划入实词,由于它可以独立充当句子的重要成分。古代汉语划入虚词,是由于它用法灵活,又与其她虚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一种字,既作代词,又作其他的虚词使用。如“之”:代词、助词、动词。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1、现代汉语句子的分类分类原则与分类成果: 按语调分: 陈述句、疑问句、感慨句、祈使句;肯定句、否认句 按构造分:主谓句(刘教师教我们

15、古代汉语;她真美丽; 小伙子高高的个子;她性情温和)(动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非主谓句(随手关门; 好极了; 好大的风啊;) 按谓语表述方式分:判断句、描写句、论述句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论述句:一般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达一种动作或论述一件事情。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我是中国人;今天是星期天) 按句子的构件分:单句、复句2、应用于古代汉语,试试给下列句子归类 1.触龙问赵太后:日食饮得无衰(cui)乎?战国策赵策 您每天

16、吃喝该不会减少吧? 疑问句、否认句、主谓句(形容词谓语)、论述句、单句;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柳宗元蝜蝂传 主谓句(名词谓语句)、判断句;善于负重物的小虫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复句;一、判断句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现代汉语:她是大学生。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词“是”古代汉语:亚父者,范增也。没有判断词,由名词或名词词组直接作谓语形式上在主语和谓语背面使用语调助词“者”“也”加强判断又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定义:判断句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特点: 一般不用判断词,由名词或名词词组

17、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表达判断。 常有语调助词“者”“也”等配合使用。 常有副词修饰或限制。如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判断句典型格式:南冥者,天池也。庄子北冥有鱼师者,因此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A者,B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A,B也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雕龙情采A者,B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荀卿,赵人。史记荀卿列传A,B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A副词B 判断句的省略形式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上曰:“若所追者谁

18、?”何曰:“韩信也。”史记项羽本纪( ),B(者)也 3、判断句中应注意的问题 “即”“乃”“非”等是副词,不是判断词“乃”“即”“必”等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调;“非”“弗”等是副词,表达否认的语调。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此二人者,皆圣人也。说难 “是”在先秦文言文中常用作批示代词,充当判断句的主语,不可看作判断词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十年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 “为”在大多数状况下不能算判断词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作为”四体不勤

19、,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张 “算作”大多数状况下,“为”不是判断词,是实义动词。余为伯儵chu,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准判断词。“为”不是真正的系词,由于它不是普遍应用的,而是偶尔浮现的,只有在特殊状况下才使用它。 对的理解判断句的活用典型的判断句,所体现的意义常常是:主语和谓语所指的应是同一事物或者同一类别。如:“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但是古今汉语判断句均有某些灵活运用的状况,大体有三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气,水也,言,浮物也。韩愈答李翊书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比方

20、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四年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用判断句的形式体现一种较复杂的内容 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韩非子功名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是由于她顺着节割的因素;差的厨师每月更一把刀,是由于她乱砍的因素。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因素 由此看来,先秦时代没有真正的系词4. 系词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是”词性演变的理解,让学生树立起古今语法变异观。) 奥巴马是美国总统。这是判断句。“是”是系词,系词这个概念是从逻辑学来的,她的作用是联系主语和谓语两项,缺一不可。是我忘掉了,请你原谅。不是判断句,缺少主语,“是”是动词,不是系词她实在是很喜欢你。谓语不是

21、名词,不是判断句。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对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种“是”。 有关系词产生的年代五、六十年代刊登了几篇讨论系词的文章。其中洪诚先生的论南北朝此前汉语中的系词最见功力,她不仅列举了众多用例,并且作了充足论证。她举的用例中,史记5个,谷梁传3个,盐铁论1个,说苑1个。王力先生历来觉得系词开始于东晋,盛于南北朝,后采用洪诚的意见,觉得论衡中的例子可以阐明系词已产生,从而把汉语系词的产生确立为西汉末年东汉初叶。(见王力汉语史稿)我们来看系词“是”产生的例子: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余是所嫁妇人之

22、父也。论衡死伪此是螳螂也。韩诗外传八除了以上这些拟定无疑的系词“是”的用例外,尚有某些两可的用例也透露出“是”由代词向系词转变的信息。随着出土文献的发现,提供应我们诸多贵重的语言资料。如教材132页。是是帚zhu彗,有内兵,年大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 是是竹彗,人主有死者。(同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潜桃花源记因此,我们觉得在西汉,“是”已经用作系词。但是在西汉用系词“是”的判断句是一种新兴的句法构造,因此用得不太普遍,而不用系词“是”的判断句还占有绝对优势,东汉时期,这种带系词“是”的判断句新形式日益用得普遍,到六朝“是”系词的新形式才最后取代不用系词“是”的旧形式。这就

23、是用系词“是”的判断句由少到多的历史演变过程。 有关系词“是”的来源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做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批示代词 做前置宾语 “寡人是问”复指前置宾语 “唯命是听”是 判断词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熟。”“此必是豫让”形容词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觉得魏其侯是对的)“ 魏其言是也”(魏其的话对)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觉得,古代汉语里的判断词“是”是从代词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是”有复指作用,“此”也可以用来复指。为什么“是”字演变成了系词,而“此”字又没有演变呢?这得考虑两个词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此”字是一种与“彼”字相对的批示性很强的近指代词,因此没有演变为系词,而

24、“是”,批示性较弱,它有一种同行的形容词“是”,如史记“魏其言是也。”形容词“是”和判断词“是”没有源流关系,但当形容词“是”虚化为表确认、肯定语调的副词时,表复指的代词“是”受同形的表确认意义的副词“是”的影响,自然就容易演变成表判断的系词“是”。因此,系词“是”来源于表复指的批示代词。作业及思考题:找出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一文中的判断句。阅读子路从而后,理解主语省略的判断句。查找有关文献,理解“是”由批示代词发展成为判断词的发展演变线索。二、被动句1. 什么是被动句 古今一致,根据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将论述句分为积极句和被动句两类。积极句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即施

25、事者,如“陈相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翻译:陈相拜见孟子。主语“陈相”是“见”的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就是积极句。被动句则不同,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示动作的发出者,而是被动者、受事者。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这个句子中,前一种分句是积极句,主语“劳心者”是“治”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后一分句则是被动句,主语“劳力者”是谓语动词“治”的受事者,不是动作的发出者。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这种被动式的论述句,我们称之为被动句。现代汉语的称之为被字句。用介词“被”构成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构造模式可以记作:甲被

26、(乙)怎么样。如:每天,黑板被值日生擦得干干净净。请分析被字句的特点:主语是受事,施事通过介词“被”引介出来;谓语是及物动词。有时“被”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即施事者省略。如:她被激怒了。口语中常用“叫”、“让”、“给”替代“被”,仍称被字句。如:地上的水叫太阳晒干了。古代汉语被动句则比较复杂,有些有语法标志,有些则没有语法标志。有语法标记的被动句不仅可以用“被”,还可以用“于”,“为”,“见”,“为所”,既可以做状语,也可以做补语。如前面提到的例子:“劳力者治于人”,就是用“于”字作为被动标志的。现代:她被骗或她被人骗 古代:彼见欺,彼见人欺(),应为彼为人欺或彼见欺于人,或彼为人所欺。2、古

27、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一种是没有特定标志的,也叫意念被动句,即在谓语动词前后没有表达被动的标志,只是主语和谓语动词在语义上表达为被动关系。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胠箧周的大臣龙逢被斩,商纣王的叔父比干被剖心。语义上表达被动的句子在古代文献中大量存在,它与积极句在形式上相似。如何区别呢?大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一种句子是积极还是被动:A、谓语动词如果是表达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种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语义上表达被动的句子。如:翼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B、谓语是及物动词,但后没有宾语,也无法补出宾语,这个句子

28、也许是被动句。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C、在积极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指属于主语所指的一部分,动词所示的动作行为又对主语不利,句子一般表被动。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另一种是有特殊标志的被动句。这些被动句式有:“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为所”式、“被”字式,尚有其她形式的被动体现式,如“吃”字式、“蒙”字式、“教(叫)”字式、“给”字式等。下面我们来进一步论述: “于(於)”字式 格式:受事者+动词+于+行为积极者“于”字式是先秦时期较为常用的被动句式。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史记商君列传从上可以看

29、出,“于(於)”字式被动句中,被动标记“于”字都位于动词后,也就是说,“于”是介词,引介行为积极者,作句子中的补语。还可以发现,动词后去掉介宾构造,句子仍然表达被动意义,从句子的语义可以判断出,是动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有人觉得“于”字式不是被动句的类型。但“于”字的作用却很重要,如果把它去掉,就会使被动句变成积极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君子役使外界事物,小人常被外界事物所驱使。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通达的人常制服别人,困窘的人常被别人制服。在以上积极与被动对比的句子中,介词“于”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于”就无法构成积极与被动的对

30、比,因此,我们应当承认有“于”字式的被动句。介词“于”引介行为积极者,这种用法是从引介处所的用法发展而来的。如:韩非子说疑:“智伯灭于晋阳之下。”其中的“晋阳之下”不是行为的积极者,而是赵国的领地,是处所。意思是“智伯在晋阳城下被消灭”,“于晋阳之下”并不表达被动,是意念上的被动句。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为”字式 格式:受事者+为+行为积极者+动词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出去办政治要事奉公卿等长官。到了家就要事奉父母兄长。办理丧事不敢不勉力。不受酒的困乱。这四桩事,我能做到那一桩呢?以“不为酒困”代表平常生活在享有方面的自我约束。介词“为”放

31、在动词“困”前,引进行为的积极者“酒”,表达被动。“为酒”作“困”的状语。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八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我们这些人目前被刘邦俘虏了。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从此后来没有能替代自己的国君承当患难的人,在这里有一种,将要被(卻克)杀掉吗? 注意:“为”背面没有浮现积极者。 “为所”式 格式:受事者为行为积极者所动词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卫太子被宦官江充败坏。(江充诬陷太子谋害汉武帝,太子奋起抗争,最后两敗俱伤)“为”后的行为积极者可不浮现,“为”和“所”连

32、在一起,成为“为所V”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被刘邦所俘虏 “见”字式 格式:受事者+见+动词 年四十而见恶w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年龄到四十岁却被厌恶,她毕生也就完了。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贾列传整个社会都浑浊而我独自清白,人人都醉生梦死而我一人苏醒,因此被放逐。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见”字协助表达被动,相称于现代汉语的“被”字。最后一句中“为”和“见”对举,更加阐明了它们表达被动意义的功能相似,都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见”字式与“为”字式不同的是:“见”后不带施事宾语,即行为的积极者,而“为”背面常浮现施事宾语。因此,相比较而言

33、,在表达被动意义方面,“为”字式比“见”字式略为优胜。注意:“见”字用在谓语动词前,一般是表达被动的,但汉代后来,也有不表达被动的。如:李密陈惰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慈父见背”不是“慈父被弃”,而是“慈父弃置自己去世了”。 现代汉语中有“见笑”、“见怪”、“见教”的说法,不表达被动意义。见教材。“见”字句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积极者,如果需要引介施事,就需与“于”结合,构成“见+动词+于+行为积极者”,靠介词“于”引介施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的确紧张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韩愈进学解然而您在公的方面不

34、被别人信任,在私的方面不被朋友支持。 用“见”字表达被动,用“于”字引进行为的积极者,弥补了“见”字式不能引进行为积极者的缺陷,也进一步加强了被动标志,更加完备的体现了被动意义。 “被”字式 格式:受事者+被+动词这种句式是现代汉语里被动句的重要体现形式。但在古代汉语中,它的浮现要晚于“于”字式、“为”字式和“见”字式,并且在当时也不如这些句式常用。覆盖说文:“被,寝衣也。” 蒙受、遭受 表被动的助词通“披” 将吏被介胄而睡。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广身被八创。汉书李广传李广身受八处创伤。“被”在战国末期发展为表被动的词,但为数不多,到汉代才多起来。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

35、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被”与“见”对举,为助动词,不能直接引介行为积极者,通过介词“于”引出施事。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战国策齐策东汉后来,“被”可以引介行为的积极者,发展成为介词。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庾亮的儿子被苏峻谋害。 今年三月,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受“为所”式的影响,“被”字式也浮现“被所”式。但是这种句式多见于半文不白的平话体文献,在纯正的古文或纯正的白话中并不多见。例如: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颜氏家训杂艺元帅所夺州府县镇,皆被张飞所收。三国志平话果被众人之所怪

36、笑。百喻经注意:“被”字式是现代汉语中典型被动句型,但这种句式在先秦明显不如用“见”和“为”的被动句式常用。“被”字式是在唐代的比较口语化的诗文中得到很大的发展,逐渐替代其她被动句式的。此外,汉语的被动句在语义上有自己的特点,被动句作用基本是表达不幸或不快乐的事情,这个特点在古汉语里更为明显。其她形式的被动体现式除了上面简介的五类重要的被动体现式以外,古代汉语中还浮现了某些特殊的被动体现式。这些体现式使用范畴比较狭窄,这里简要谈谈。 “吃(喫)”“吃”字式在唐五代不太多见,宋代后来逐渐增多。如:那一日吃你家妈妈赶逼我但是,只得忍了一口气,走出你家门。元曲金线池武松右手却吃钉住在行枷上,左手却散

37、着。水浒全传30回但是,“吃”字句在宋元白话中流行了一时,明代后来就很少运用了。 “蒙”昔日深蒙救命,甚重感恩。搜神记樵夫道:“我毕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西游记第一回 “教、叫”这些词在古代都是使役动词。太田辰夫觉得“教”表达被动始于唐代;“叫”表达被动始于清代。例如:叫雪滑倒了。红楼梦见说上林无此树,只教桃柳占年方。白居易石榴树 “给”用“给”表达被动,是从清代开始的。例如:我一天杀一种猪,还赚不到钱把银子,都给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儒林外史三、双宾语句一种动词谓语带两个宾语,叫做双宾语。一般状况下,第一种宾语指人,接近动词,间接接受动作的支配,叫做近宾语或

38、间接宾语;第二个宾语指物,远离动词,直接接受动作的支配,叫做远宾语或直接宾语。如:公赐之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动词表达的意义来看,双宾语有如下几种类型:1. 一般双宾语(动词多表达予以、告诉等意义)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孟子公孙丑下我想在国都中送给孟子住房(齐王跟大臣时子商量的话: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让它教养君臣的弟子)如果指物的直接宾语为代词“之”,就要放在间接宾语之前。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把十五城补偿给赵国的意思,在略施小计拿到璧后指责秦王道: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越人饰美女八人,纳

39、之太宰嚭(吴国大夫)。国语勾践栖会稽凡为人臣者,犹炮宰烤羊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矣。韩非子难二2. 使动双宾语(动词谓语,对直接宾语来说,是一般用法,对间接宾语来说,是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使民生二心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秦背负理亏的名声。权衡这两种方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当理亏的后果。3. 为动双宾语(动词谓语,对直接宾语来说,是一般用法,对间接宾语来说,是为动用法)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 为她们立国君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贾谊论积贮疏 为此挨饿,为此受冻四、习惯句式何 麦 像人肩上扛着一物,所

40、荷之物后改成形近的“可”,何何h,从人,可声,严格来说,属于形声兼会意字。本义:背、扛。诗经小雅“何蓑何笠”,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荷”何/荷,古今字。“何”假借为疑问代词,久借不还。上古汉语中有诸多这样的假借字,如:奚 奚,本义是奴隶,假借为代词; 其 其,本义是簸箕,假借为代词、助词;耳 耳,本义是耳朵,假借为语调词;焉 焉,本义是黄色鸟,假借为代词。请思考下列“何”字用法,充当句子什么成分?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列子 作宾语公子何为知之? 史记 与“为”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君因此有天下者何? 汉书 作谓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作状语,“怎么能”如三日之间,公见孟子,孟子奈前言何乎?论衡

41、作谓语,“对怎么样”背面两句,阐明“何”可以与其她的词构成凝固构造,成为习惯句式。习惯句式是古人在长期使用汉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凝固构造。习惯句式有固定的翻译,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它的类型,从而能精确翻译文言文。1、“如何”、“若何”、“奈何”及“何如”、“何若”,语译为“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在上古汉语中,古音相近,义同,表“处置、看待、安顿”意思,作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两者结合构成以询问措施或因素的格式。两种状况: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达询问因素,如:伤未及死,如何勿重chng反复?左传子鱼论战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单独使用或用于句末,作谓语,往往是

42、先提出一种状况,再询问措施,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秦晋崤之战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若何”,“奈何”,语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样”作为整体充当谓语,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 居然 挖掉 对太行、王屋那样的大山怎么样呢?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败垓下,自杀之前作了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zhui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有骏马名骓,美人名虞, 把你怎么样呢注意:如果前加否认副词,可以译为

43、“没有措施”、“没有措施看待”,不表达询问。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韩非子内储说上相称 没有措施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战国策齐策 夫唐尧有丹朱,周文王有管蔡,此皆上圣,无奈下愚子何。汉书王莽传大圣人 看待玩劣的儿子没有措施丹朱:尧的儿子,品质不好,因此尧禅位于舜;管蔡:周文王的两个儿子管叔鲜和蔡叔度,周公摄政时,她们散布谣言,中伤周公,后作乱被杀。桓公谓管仲与鲍叔曰:“夫宋,寡人固欲伐之,无若诸侯何?”管子大匡无法看待诸侯,怎么办呢?3、“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译为“怎么办”、“怎么能”、“为什么”,“之”已虚化,失去称代作用。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

4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子路从而后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齐晋鞌之战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曰:“巫妪y、三老不来还,奈之何?”4、“何为”,“何以为”,“奚以为”,译为“为什么要呢”、“拿干什么”,“何”是代词,“为”是动词或介词,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为,介词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君子本质好罢了,为什么要用文饰呢? 为,动词请同窗思考:“为”是语调助词,还是动词。学术界有不同解释。争议:a、“为”是动词,根据“为”的用法:动词、介词、连词,马氏

45、文通如上,“何以文为”何觉得文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以伐为何觉得伐(为什么进行攻伐呢)b、“为”是语调助词,译为“呢”。朱振家的电大教材教材觉得:“为”本是动词,由于她位置在句末,必然受句末语调词的影响,因此逐渐在虚化,大概在东汉,“为”的虚化迹象明显,如: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乎?史记酷吏列传“何以为”中的“何”,可以用疑问代词“奚”、“安”等替代。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世方乱,安以富为?三国志魏书温恢传 世道正乱,为什么要发财致富呢?5、“孰与” 可表比较、选择在古汉语疑问句中询问人的有“孰”、“谁”,但“孰”可兼指

46、事物。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你用正道带头(以身作则) 作反问的主语,指人,可以用“谁”替代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弟子中哪一种好学? 作选择问的主语,指事物注意:“孰”不能作定语,不能说“孰弟子”,一般把“孰”放在名词背面,使它不及主语地位,在前的名词表达所问的范畴。又如战国策齐策一讲邹忌爱美:邹忌问客:“吾与徐公孰美?”问妾:“孰与徐公美?”又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几句话有区别吗?有何区别?吾与徐公孰美? 把“我”与“徐公”对比询问,“与”是连词,“孰”是对比问的主语,表达对我和徐公哪一种美? 两项做出选择。“与”可以省略

47、,用顿号。吾孰与徐公美? 比较高下,“孰与”成为凝固构造,成为表比较的连词。 我比徐公美怎么样?/ 我比得上徐公美吗?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上句构造相似又如: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史记 (有具体比较的内容)大王自己估计,勇敢、强悍、仁义、强大方面与项王比怎么样?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史记吴起传吴起说:“带领大队军马,使士卒心甘情愿去拼命,敌国不敢打我们的主意,你与我比怎么样?” (比较内容没有明确标出)吴起:战国时期不仅是军事家,并且是政治家,对楚国变法卓有成效,比商鞅变法早,后因变法失败被杀。表比较,译为“比怎么样”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顺从

48、天命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运用它呢?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同上 以天为大而想着她,哪比得上把上天当作物那样蓄养起来而控制它呢?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 柳宗元童区寄传 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如让我做一种主人的奴仆。表选择,译为“哪里比得上”或“哪如”对前后两个动作行为进行选择,倾向于肯定后者,这种倾向性常用反问的语调表达出来。表选择的“孰与”拆开可变为“与其孰若”句式,更为明显表达对后一种态度肯定。与其有誉在前,孰若无毁于其后。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夸奖,哪里比得上不在背后毁谤。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柳宗元童区寄传盘算 奴仆 独占

49、归纳:从语言单位来看,“孰与”是凝固构造,是由“与孰”句式发展而来的。从体现的意义来看,“孰与”表比较,体现了“与比怎么样”;表选择,强调后者。从语法作用看,“孰与”起关联作用,连接两个比较、选择的对象。6、“不亦乎”,译为“不也吗“,表达一比较委婉的反问语调。“不”是副词,表达否认,“亦”也是副词,“乎“是语调助词。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觉得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以仁道为自己责任 停止7、“无乃乎”、“得无乎”,译为“恐怕吧”。“无乃”、“得无”是副词,作状语,“乎”为语调词,互相配合,表达委

50、婉的反问,揣度。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左传成公二年 只能有助于晋军的侵略,不考虑土地的实情,那恐怕不是先王的教命吧?赵括的妈妈说:“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遣发 如意 我恐怕也会受株连吧?柳下季曰:“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孔子仰天而叹曰:“然。”近来多日不见心里很不踏实,车马有外出过的样子,恐怕前去见盗跖了吧?柳下季曰:“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庄子盗跖(盗跖指名叫跖的大盗,柳下季的弟弟)盗跖恐怕像先前那样违背了你的心意吧?第二节 特殊的语序宾语前置汉语语法最大的特点是重语序,语序:就是句子成分排列

51、的先后顺序。语序又叫词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顺序。汉语的语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顺序为:主谓宾如:季氏 将 伐 颛臾。主 谓状中动宾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句法成分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特殊语序,最突出的现象是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置于动词前,这种语言现象称为宾语前置。一、宾语前置的语法条件: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置姜氏于城颍,又悔之,颍考叔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想见,其谁曰否则?”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

52、:“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问陈相:“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庄子逍遥游寓言:大鹏鸟想飞九万里到南冥去。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但是数仞而下,飞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哉!”史记鸿门宴刘邦已逃回大营,张良进帐辞行,被忽悠得摸不着北的项羽问:“沛公安在?”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天下做父母的都投奔了她,她们的儿子还能往哪里去呢?“涂之人可觉得禹”,曷谓也?荀子性恶 路途的人(一般人)可以成为禹,说的是什么呢?(一说涂山的人,大禹到南方治水通过涂山,有一女子因仰慕而

53、唱着:候人兮猗!)语法条件: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宾语是疑问代词。常用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奚、焉、安等,因此,当这些疑问代词用在动词前一定要前置。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不畏于天,将何能保?左传文公十五年 不对天敬畏,将能保佑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也要前置,如: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注意: 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才宾语前置,如果疑问代词只是作宾语中的定语,那么整个宾语并

54、不一定前置。如: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论衡非韩根据法制建立功绩的人,称为哪一种级别?“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政为,右司马与楚王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展翅,不飞不鸣,嘿然默然无声,此为什么名?这是什么意思(名,指称,表述)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后世遂用“一鸣惊人、一鸣、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等比方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子墨子曰:“吾从北方

55、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如何”形式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但已成为凝固构造,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如何”等。如: 左传齐桓公伐楚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齐风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先秦的口语规则,汉后来在口语中这条规则就逐渐不那么严格了,如:汉乐府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但是文言文在语法上往往仿古,疑问代词作宾语仍然要前置,并且仿古的文言文,在这一条语法规则上,遵守得比较严格。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与谁归呢?表

56、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2、否认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们来看论语中的某些句子: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由于我比你们稍微年长,不要觉得我(不敢回答问题)。平日就说:“不理解我啊。”如果有人理解你,那怎么样呢?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说:“没有人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抱怨天也不责怪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

57、命,理解我的大概是天吧!”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寻问孔子有关作战布阵的事情,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祭祀礼仪之类的事,我没有据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我没有学过。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这种宾语前置需要同步具有两个条件:句子必须与否认句,即有否认副词“不、无(毋)、未”和否认代词“莫”等。宾语必须是代词。 如否认句中,动词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昔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国语晋语观测如下两组用例,可以看出什么问题?甲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达到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汉果不击我。汉书赵充国传乙组: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而狼未之知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问题:先秦汉语中前置不前置两种格式均有浮现,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